这种由一系列既环环相衔,又各具自主权的专业公司为基础形成的“快速反应机制”,在1993年春天的这次市场突变中初露锋芒。1993年2月,南方一些城市最早出现进口彩电紧缺的苗头,牡丹营销公司在当地的人员迅速将这一信息反馈回集团公司,“快速反应机制”随即启动。不用集团公司督促,开发公司自动加快新品种研制速度,生产人员也已调动起来,各部门通力协作,不到三十天就向市场推出了54C10等新产品,很快填补了进口彩电缺货造成的市场空当,抓住了稍纵即逝的市场机遇。
“状元红”酒的东山再起
河南上蔡酒厂酿造的“状元红”,从明末清初至今,享誉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这种酒的酒色红润晶莹,质地醇香可口,是调和气血、补肾固本的好酒。它在1980年获得河南省优质产品证书,畅销北国,还进入了国际市场。
殊不料,上蔡酒厂按古配方恢复生产“状元红”后,试销上海,竟少人问津,惨遭冷遇,一时被人视为“滞销货”。
名牌老酒,何以陷此窘境?上蔡酒厂的领导职工经过认真分析,发现要害还是经营观点跟不上经济形势的发展。以“古老名酒”自恃,总以为名酒还怕没人买?以为在北方一路顺风,在上海也会旗开得胜。因此,没有深入研究上海市场的情况,不了解消费者有何特点,目标不明,方向不清,造成商标与装潢陈旧,销售渠道单一,广告促销不力,知名度低。这样,尽管“状元红”久负盛名,但由于长期断档,年轻人对之陌生,有的则以为是单纯的药酒。再加上发挥地方优势的策略振兴了许多省县的酒厂,上海瓶酒市场正呈现琳琅满目的兴旺景象。而“状元红”老一套的装潢,貌不惊人,因此使“状元红”一进上海便以失败告终。
为了确定“状元红”在上海市场的主攻目标,上蔡酒厂与它在上海的特约经销单位——黄浦区烟酒公司一起调查了五家大酒店。在消费者的年龄构成、购买目的、购买能力等方面找到了一些线索。
青年是上海瓶酒市场人数最多的消费者,而其购买目的以“送礼”和“装饰”为多。“状元滑民工”,酒围绕着这一消费群是可以大做文章的:酒度适中,适合上海人的饮酒习惯;红润的色泽,正符合装饰的需要;延年益寿的功能,满足了作为礼品的要求。经过分析,上蔡酒厂确定了抓住青年消费群的目标,在“礼酒”、“装饰酒”上用功夫。
在经销策略上,他们以新、稳、准力争主动。对产品,他们争取两个新;产品新、式样新。品种由原来的一式的一斤装,改为一斤半装与一斤装两个品种;在装潢上增加一种盒装的,商店还另外配有尼龙网套,以“美”取胜,以方便占先。零售时还附上说明书,以加深消费者的信任感,扩大影响。
对分销点,他们打破了以往的单一渠道,结合报纸广告的宣传,在上海繁华的南京路各酒店全面投放。网点的合理布局,传播渠道的准确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然,报上的市场消息一出,立即引来争购的顾客,从南京路到各区店,“状元红”逐渐打开了局面。
1982年春节前夕,“状元红”再进上海,首批近5000瓶在九小时内一扫而空。仅据南京路各零售店的粗略统计,这年春节期间,“状元红”的销售量占瓶酒总销售量的11%,销售额占677%。
一块油田的地皮
美国有一位石油巨子的发家史颇能发人深省。
开始,他只是个默默无闻的穷青年。但他认定开发石油是大有发展前途的。他就到处奔波,反复考证,选择了一块表面看来并不起眼,但实际上是很有潜力的油田。接着他就筹措必要的资金,悄悄地着手人员和工程开发等各方面的准备。
但是对这块油田感兴趣的,大有人在。无论从实力上,权势上,经验上,他都是无法同这些人匹敌的。但却知难而进。他经常进入地产拍卖所,熟悉地皮的价格和行情,对那些有兴趣开发油田的人,进行深入的了解,不仅掌握了他们的资金、人员、技术等情况,尤其是深入剖析这些人的心理状态,寻找战而胜之的办法。
这块油田地皮的拍卖就要开始了,能否买到这块油田地皮,是他进军石油事业的第一战,也是决定整个战役胜负的关键。
拍卖场上人头挤挤,聚集了石油事业家、经纪人、地产商等。他也不露声色地混迹其中。尽管人数众多,但大家都不急于报价,有的在暗中盘算,有的在私下议论,都想后发制人,一举战胜所有的对手。场上充满了勾心斗角的紧张气氛。
一个大腹便便的石油资本家站了起来,他并不开口报价,只是用两眼威严地扫视了四周,就这么一下,吓退了一半实力不那么雄厚的竞争者,他们哪敢同这个石油资本家进行抗衡呢?
但也有不服气的,一个瘦小精干的地产商连身子都没有挪动,只是轻轻地干咳了一声,这下子,把另外的一小半人也震动了,许多人都是领教过这个地产商高明手腕的,有的还不止一次地成了他的手下败将。
报价还是开始了,大腹便便的石油资本家和瘦小精干的产皮商都摆出这块地皮“非我莫属”的架势,别的人是凑凑趣,垫垫底,所以报价数都在低水平上徘徊,要等这两员大将出马,才会出现真正的恶战。
两员大将还没开始交手,拍卖场上又进来丁一位衣冠楚楚的绅土,“呵——”人们发出了一声长吁。此人是本地最具财力的银行家,平时从不涉足拍卖行,此番出场,看上去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
大腹便便的石油资本家和瘦小精干的地产商自知不敌,知趣而体面地退出了拍卖场。囊中羞涩的,赶场凑趣的,不知底细的也纷纷离场面去,面偌大的拍卖场所剩人数廖寥无几。
我们那位颇有心计的故事主人公,觉得时机已到,终于以五百美元的低价买进了这块油田地皮。原来他把所有筹集的资金都已存入了本市最大的银行里,他特地请了银行家为他压阵助威的。
等到人们搞清事情真相后,那块油田已开始动工建设了。
瘟疫新闻发布后
1975年的一天,美国有家报纸登载了一则消息:在墨西哥发现了一种疑似瘟疫的病例。
这则仅有几十字的短文并没引起美国广大读者的重视,他们随看随忘,有些人至多发发“如果瘟疫流行,墨西哥人要倒霉了”的感叹而巳。因为墨西哥是异国他乡,那里发生的事对美国影响不大。
然而,美国亚默尔肉食加工公司老板菲力普·亚默看到这则简讯却兴奋得几乎从沙发上跳起来。他想,如果墨西哥真的发生瘟疫,一定会从加利福尼亚州或者得克萨斯州边境传染到美国来,而这两个州又是美国肉食供应的主要基地,到时候,肉食供应肯定会紧张,肉价一定会随之猛涨。这正是自己大做肉食生意的好机会!
于是,亚默尔当天就找私人医生亨利赶往墨西哥实地考察。亨利在墨西哥进行深入的了解,证实了那里果然发生了瘟疫,而且正在迅速蔓延,立即把这个情况电告亚默尔。
亚默尔接到亨利医生的电报后,运筹帷幄,果断地做出了决策。他马上集中公司全部资金,投放所有人力,去加利福尼亚州和得克萨斯州,购买大量牛肉和生猪,并将之迅速运到美国东部,该加工的加工,该贮藏的贮藏,使本公司掌握了前所未有的肉类食品,此种举动是十分大胆的,冒着很大的风险,一旦失败,公司将会造成极大的亏损。
但报载的消息是可靠的,亨利医生的考察更富有成效,墨西哥的瘟疫很快蔓延到了美国西部边境的几个州。为了防止其进一步的扩散,美国政府下令:严禁一切食品从这几个州外运。当然也包括可制作食品的活牛、生猪在内。于是,美国国内肉类奇缺,价格暴涨。亚默尔肉食加工公司由于事先已加工储备了大量肉食,有备无患,仅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净赚900万美元。
这一事例说明,机会俯拾皆是,但又稍纵即逝,因此,要抓住机会,立即行动,谁下手早,谁就主动。抓住机会,加快速度,正确决策,这是通向成功之路的三个基本条件。
歉收五年的地方
凡到过美国衣阿华州西奥斯克城的销售员,都抱怨那里的生意真难做。简直是到处碰壁,一事无成。他们总结其原因是,首先在那里居住的都是荷兰人,他们的宗派观念非常强烈,不愿购买陌生人的东西;同时因为那个地方已经连续歉收了五年,经济拮据,人们不想购买可有可无之物。时间长了,销售员们对这块地方失去了信心,把到西奥斯克城去做生意视为畏途。
虽然由克里曼特·斯通任经理的公司的销售员们也遭遇到这种情况,发出了种种抱怨和牢骚,但克里曼特并不相信。他认为生意是人做的,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总是有生意可做的。问题是应该怎样去做。他就亲自驾车前往西奥斯克城,进行销售业务。他在车上尽量想着自己一定能够成功,而不去考虑自己也同样会遭到失败,所以始终保持着饱满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
克里曼特径直来到西奥斯克城的市中心,走进了当地最大的一家银行,找到了银行的经理,向他推销一种意外事故的保险单。他简要地介绍了自已经办的保险业务,说道:“我们的保险单只要收很低的费用,却能向你提供可靠的保证。”
没费多少口舌,银行经理就买了克里曼特的保险单,在坐的一个出纳员和一个收款员也跟着买了保险单。
克里曼特又跑到别的商店和单位,那里的人也纷纷购买了保险单。销售情况出乎意料的好。真像有神灵庇护一样,使他的生意做得极为顺手。
其实,根本不存在神灵庇护之说,克里曼特在向公司的销售员谈到这次成功的经营时解释说:“别家公司的销售员认为西奥斯克城都是荷兰人,他们有极强的宗派观念。那是消极心理状态在作怪。而我偏要试一试,结果一下子打开了局面。当社会关系极广的银行经理购买了保险单后,其他人就纷纷效仿了。因为他们那里已经歉收了五年,所以人们非常害怕再发生意外事故,我选择了保险单这个商品向他们出售,使他们觉得“保险单”并非可有可无,而是保障其生命财产安全的必备之物。”
同样的条件,在别的销售员眼中是不利因素,而在克里曼特的眼中却变成了有利因素,这种转换的关键确实是一种销售的心态问题。别的销售员对这些条件采取了消极退缩的态度,而克里曼特却采取了积极进取的态度,销售的心态不同,销售的效果也就不同了。
销量最大的杂志
华莱士是美国大名鼎鼎的《读者文摘》杂志的创办人。他年轻时是个普通的大学毕业生,想谋求个编辑的位置,但都被拒之于门外。
这时他就开始从事“微型印刷工作”,这种工作实质上是一种编辑工作,就是把各种报刊登载过的文章摘其精华,压缩成短文汇集成册,再度印刷出版。当时他准备将几百种书籍的内容,压缩编辑成一本小册子,专供农民阅读。后来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被应征入伍,这项工作就半途而废了。他在战场上负了重伤,在疗伤期间,他再次考虑来完成未完的事业。他认为任何文章都可以大加压缩的,于是他进而产生了办一份杂志的愿望,在杂志上登载经过精选压缩的短文,让人们花最短的时间而能了解他们所想了解的最新发生的事情。他连这个杂志的名称都想好了,叫《读者文摘》。
经过周密的策划,华莱士于1920年编成了第一期《读者文摘》的样本。同时约几个出版商谈了他的设想。
他的设想没有得到任何出版商的采纳。华莱士感到伤心极了。在他失望之际,他的未婚妻给了他很大的支持,她说:“既然别人愿干,那就我们自己干吧!”
他们既当编辑,又当出版商,通过邮局发出了数千份的征订单。以后,他们满怀着对未来的希望,俩人去度蜜月了。
当他们度完蜜月回到家中时,已有1500多份订单在迎接他们了,夫妻两人高兴万分,立即投入了紧张的工作,第一期《读者文摘》终于在1922年2月问世了。
这个新办杂志由于内容丰富,简明扼要,适应面广,可读性强,很快得到了读者的欢迎。销量直线上升,一年后,发行量就超出20万份。几年之后,发行量近百万份。
现在《读者文摘》以16种文字出版发行,年销量3000多万本,读者有1亿多人,成了世界上销量最多、覆盖面最大的杂志。
淘金者和牛仔裤
牛仔裤自19世纪中叶在美国问世以来,风靡世界,经久不衰,不分老少,不论男女都喜欢这种式样别致、经久耐用、适应广泛、人人咸宜的裤子。在我国,牛仔裤也进入到千家万户。
牛仔裤,顾名思义,是牛仔穿用的裤子,发明者该是牛仔吧!其实不然,它是一个淘金工偶然发明的。
1850年,有一名淘金工人,不名分文,提着一个帐篷和行李来到加利福尼亚州,加入到淘金者的行列。
淘金者的生活是极其艰苦的。他们餐风宿露,废寝忘食进行重体力劳动,虽然也有少数幸运者发掘到大金块,但大多数人在沙里淘金所得无几,穷得连饭都吃不上,衣服都穿不上。
有一天,这个青年淘金者上街闲逛,想买一条裤子,因为他的裤子已破烂不堪,实在无法穿用了。在街上买裤子的矿工很多。因为淘金这个行业,整天和沙石打交道。裤子磨损很厉害,市面上出售的裤子,经不住穿多久就会千疮百孔,尤其裤子的口袋需要装工具和矿石,损坏得更快。
一个矿工抱怨道:“这里的裤子太差劲了,穿不到几天就破了!”
另一个矿工却说:“不是裤子太差劲,而是我们的劳动强度太大,一般的裤子不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