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侦查讯问实训教程
9203700000041

第41章 个案讯问(5)

(二)走私、贩运、制造毒品的大宗化、精致化与零星贩毒并存

近年来,随着国际毒品市场需求量不断扩大,国内吸毒人员大量增加,走私、制贩毒品往往有暴利可图,这就驱使国内外一些制贩毒分子铤而走险,孤注一掷,且不干则已,干则大干,制贩毒品向大宗化方向发展。为便于隐藏和携带及适应国际毒品市场的需求,毒品的加工越来越精致,纯度越来越高。当毒品注入消费地,犯罪分子为了逃避打击,往往将大宗毒品分解贩卖。他们进行交易时,身上常常只带了几克极少量的毒品直接贩卖给吸毒者,万一被查获,所受的处罚也较轻,即使遇到大买主,他们也会思虑再三,极小心地控制出售的数量。此外,以贩养吸的现象也较突出。

(三)毒品犯罪手段狡猾,手法多变

毒品犯罪分子为了逃避打击,不断总结反侦查“经验”,犯罪手段越来越刁钻狡猾,作案手法越来越诡秘多变。境外不法分子常以入境经商为“幌子”,出高价雇人或者雇运输工具,采取“人货分离,贷款分流”的伎俩走私、贩运毒品,缉毒部门在查获毒品的同时,却查不到货主,追不到毒资。在毒品的贩卖交换方式上,犯罪分子往往只进行单线联系。在隐藏毒品的方法上,从把毒品藏匿于家具、车胎、水箱里,发展到人身藏毒。这一切都给侦讯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四)毒品犯罪嫌疑人在讯问中的主要心理障碍是畏罪和侥幸

毒品犯罪是严重的刑事犯罪,是国家刑法严厉惩罚的犯罪。毒品犯罪嫌疑人落入法网后,自知将面临法律的严惩,因而畏罪心理十分严重。在畏罪心理的支配下,有些犯罪嫌疑人会产生悲观绝望的情绪,认为交代与不交代罪行都是死路一条,从而对讯问采取对抗的态度。

但是,不少毒品犯罪嫌疑人自认为作案手段高明,侦查人员难以掌握自己的犯罪证据,无法证明自己与毒品、毒资的关系,与同伙的攻守同盟牢不可破,因而在讯问中侥幸心理十分突出,矢口否认罪行,百般狡辩抵赖,企图蒙混过关。

二、毒品犯罪案件的讯问要求

对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犯罪案件的讯问,要求问明以下情况:

(一)犯罪主体情况

1.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特别注意问明犯罪嫌疑人的年龄。根据《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贩卖毒品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因此,如果行为人未满14周岁,则虽然实施了走私、运输、制造毒品的行为,也不应负刑事责任。

2.单位实施毒品犯罪的,应当问明单位的基本情况,如单位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经营行业、主管部门以及对毒品犯罪行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基本情况。

(二)犯罪客观方面的情况

1.实施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犯罪的时间和地点。为何选择该时间和地点:对走私、运输毒品犯罪,还应问明走私、运输的具体路线,从哪里来,经过哪些地方,接触过哪些人,要往哪里去。

2.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参加人。都有哪些人参加,集团犯罪中,首要分子是谁,团伙犯罪的纠集人是谁,如何组织、策划的,各成员在共同犯罪中如何分工,各自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如何分赃,各成员相互间是如何认识的。

3.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具体过程。(1)毒资情况,犯罪嫌疑人从何处以何方法筹集毒资,毒资的形式和种类,毒资的数额。(2)走私、贩卖、运输的毒品的来源和去向。是自行种植、制造的,还是经人购进的,经何人购进,经哪些人转手,沿什么方向路线,贩往何处,交(卖)给何人。如果是制造毒品,则应问明制毒原料、工具的来源,制毒技术是如何获得的,制出多少毒品,这些毒品的下落。(3)走私、贩卖、运输、制造的毒品的名称、质量、数量、价值。(4)走私毒品,还应问明是如何逃避海关监管的;贩卖毒品,还要问明是否有向未成年人贩毒的情况。(5)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使用了何种交通工具、通讯工具,这些交通、通讯工具的来源和下落。(6)是否有利用、教唆未成年人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情况。(7)武装掩护毒品犯罪的武器、弹药的情况。

4.以前是否有过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行为,是否曾因此而受过处理。

5.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所获赃款的数额、下落,有无退赃情况。

(三)犯罪主观方面的情况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是故意犯罪,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明知自己走私、贩卖、运输、制造的是毒品,这一点在讯问中必须问明。如果主观上不明知,而是被人利用,而且在客观上也无法推断其为明知,那就不能认定其行为构成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此外,讯问人员还应问明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动机。

三、毒品犯罪案件的讯问方法

(一)采取“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方法,消除犯罪嫌疑人的畏罪心理

畏罪心理是阻碍毒品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的主要心理障碍。犯罪嫌疑人深知毒品犯罪是严重的刑事犯罪,自己的罪行一旦被证实,将会受到法律严惩。对这种确有重罪而畏罪的犯罪嫌疑人,讯问中应当采取“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方法,说足说透其罪行的严重性,向其指明坦白交代罪行是惟一出路,坦白交代还有可能获得从宽处理,而如果不交代,则只有死路一条,使犯罪嫌疑人正确权衡利害得失,消除畏罪心理,如实交代罪行。

(二)巧用证据,离间同伙关系,破除犯罪嫌疑人的侥幸心理

毒品犯罪嫌疑人由于其犯罪手段的诡秘、狡猾,因而自认为侦查机关不可能掌握其犯罪证据,在讯问过程中有严重的侥幸心理。对此,讯问人员应当根据使用证据的原则、时机,适时而巧妙地使用证据,特别注意使用犯罪嫌疑人认为很隐秘的犯罪证据,以彻底消除犯罪嫌疑人的侥幸心理。

毒品犯罪多系共同犯罪,犯罪嫌疑人相互间一般订有攻守同盟,尤其是毒品犯罪集团,其内部订有严格的“纪律”,因而在讯问过程中,犯罪嫌疑人自恃攻守同盟牢不可破,便顽固地对抗讯问。对此,讯问人员仍然应当运用利用矛盾的讯问方法,从犯罪嫌疑人虚伪的本性出发,善于发现他们相互之间在分赃、策划、承担罪责等方面的矛盾,离间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关系,使他们互不信任、互相揭发,从而攻破其攻守同盟,破除其侥幸心理,最终不得不如实交代罪行。

(三)从追查毒资、毒品的来源和下落入手,深挖犯罪,扩大战果

根据毒品犯罪人多、面广、线长的特点,在讯问过程中,讯问人员不能简单地就案办案,而应注意从追查毒资、毒品的来源和下落入手,深挖犯罪,扩大战果。

在讯问时,要问明毒品从何处购得,有无介绍人,有无转手贩毒人员,购得毒品后,窝藏何处,窝藏人是谁。毒资如何筹集,贩毒所得赃款的去向,是否进行了洗钱,洗钱人是谁,有哪些人购买了毒品,是否知道吸毒者和吸毒窝点。用于毒品犯罪的交通、通讯工具及其他器材,特别是武器装备从何而来,使用情况及下落。这些器材、武器装备是否通过违法犯罪活动所得,是否为国外、境外黑社会组织提供。通过追查毒资、毒品的来源和下落,就可以不断地发掘犯罪线索,从而达到深挖犯罪,扩大战果的目的。

第八节 绑架案件的讯问

一、绑架案件的特点

(一)绑架犯罪实施前多有周密的预谋

犯罪分子为了保障绑架的实现,在实施犯罪前一般要进行周密的预谋,对整个犯罪过程作出安排。例如,谁的家里比较富裕,如何接近被害人,绑架后如何控制被害人,如何进行勒索,如何取得财物,如何防止被抓,目的达到后如何处置被绑架人,等等。由此可见,绑架犯罪是一种智能型犯罪,犯罪分子的反侦查、反审讯能力较强。

(二)绑架犯罪的暴露程度相对较大

绑架犯罪分子实施绑架犯罪的目的,或为勒索财物,或为谋取其他非法利益。因此,其应对被绑架人家的经济情况有一定了解,或与被绑架人或被绑架人的亲属有利害冲突;在实施犯罪过程中,绑架犯罪分子为达到绑架目的,必定要与被绑架人亲属发生联系,或打电话,或写信;而且在整个绑架过程中,绑架犯罪分子与被绑架人有着直接的接触。因此,绑架犯罪分子有较充分地暴露,这就为揭露和证实犯罪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三)绑架犯罪分子多为胆大妄为、心狠手辣之徒

绑架犯罪既侵犯他人的人身权利,同时也侵犯他人的财产或者其他权利。犯罪分子在实施绑架过程中,往往对被绑架人施用暴力。为了达到勒索财产或谋取其他非法利益的目的,凶残的绑架犯罪分子会割下被绑架人的耳朵或剁下被绑架人的一只手指寄给被绑架人的亲属,以示威胁。当犯罪目的没能实现,或者为了防止被绑架人向侦查机关提供侦查破案的线索,绑架犯罪分子就“撕票”杀人灭口。因此,绑架犯罪分子是一群胆大妄为心狠手辣之徒。

(四)绑架犯罪嫌疑人在讯问期间的主要心理特征是畏罪,有些犯罪嫌疑人侥幸心理严重

绑架犯罪性质严重,手段恶劣,社会危害性大。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绑架犯罪分子最低可以判处十年有期徒刑,最高可判死刑。绑架犯罪分子自知罪孽深重,将受到法律严惩,因而在讯问过程中畏罪心理非常严重,常采取各种手段对抗讯问,企图隐瞒犯罪事实,逃避罪责,蒙混过关。

那些自认为作案过程中没有留下蛛丝马迹,侦查机关不可能掌握其犯罪证据(如恐吓信是用电脑打印的,以假音拨打的恐吓电话,被绑架人已被杀死,藏尸隐秘,侦查机关找不到尸体,等等)的犯罪嫌疑人,在讯问过程中则有较为严重的侥幸心理。当其侥幸心理破除后,则又可能形成严重的畏罪心理。

二、绑架案件的讯问要求

(一)要问明犯罪主体情况

问明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特别注意问明犯罪嫌疑人的年龄,看其是否已年满16周岁。根据《刑法》第17条的规定,行为人年满16周岁犯绑架罪才应负刑事责任,虽已满14周岁但未满16周岁,即使实施了绑架行为,也不能追究其刑事责任,只能责令其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或在必要时由政府收容教养。

(二)要问明犯罪客观方面的情况

1.实施犯罪的预谋过程。犯意如何产生,如何策划,为何选择该被绑架人,为实施绑架犯罪作了哪些准备。

2.实施绑架犯罪的具体过程。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实施的绑架,采用什么手段进行绑架,如何绑架,有无对被绑架人使用暴力,有无将被绑架人打伤,绑架到何地方,如何控制被绑架人的,如何与被绑架人的亲属进行联系,联系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3.实施绑架犯罪的结果。实施绑架犯罪的目的是否达到,在控制被绑架人的过程中,有无对被绑架人实施其他犯罪,最后如何处理被绑架人的。

4.实施绑架犯罪所使用的凶器的来源和下落,犯罪所得赃款赃物的下落,销赃、退赃情况。

5.绑架犯罪嫌疑人与被绑架人或其亲属之间的关系,有无债权债务纠纷,有无其他利害冲突。

6.都有哪些人参与了绑架犯罪,共同犯罪中,人员是如何纠集、谁纠集的,如何策划、各成员分工情况及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分赃情况。

(三)要问明犯罪主观方面的情况

绑架犯罪是故意犯罪,讯问中应注意问明犯罪嫌疑人实施绑架犯罪的动机和目的,是为了勒索财物还是为了谋取其他非法利益。对偷盗婴幼儿的,要特别问明其犯罪目的,是为了勒索财物,还是为了出卖牟利,抑或是为了自己收养,这对于认定行为性质至关重要。

三、绑架案件的讯问方法

(一)抓准心理,设法矫正

在讯问过程中,讯问人员应认真分析研究绑架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找出阻碍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的主要心理,而后有针对性地予以矫正。对畏罪心理严重的犯罪嫌疑人,应设法做好政策、法律攻心工作,使其面对现实,如实供述,争取获得宽大处理。对侥幸心理严重的犯罪嫌疑人,如其系自信侦查机关不可能掌握其犯罪证据,则应巧妙使用证据,同时要让犯罪嫌疑人明确现代科技手段在侦查破案中的重要作用,任何伪装在现代科学仪器面前都将原形毕露,以彻底打击其侥幸心理;如其系自信攻守同盟牢不可破,同伙不会出卖自己,则应加强攻心工作,彻底揭露犯罪分子的自私本性,同时做好离间工作,使其对同伙失去幻想。

(二)根据案件和犯罪嫌疑人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讯问对策

对当场抓获(绑架当时、取赃当时)的犯罪嫌疑人,由于证据确凿,犯罪事实暴露充分,可以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选择其公开暴露的犯罪情节为讯问突破口,单刀直入,迫使其交代罪行。

对绑架重大嫌疑分子,应当采用迂回围歼的讯问策略,引而不发地提问,将其退路堵死,再适时使用证据,辅以政策攻心,促使其交代罪行。

对绑架他人作人质,以达到其非法目的的犯罪嫌疑人,则应当围绕绑架犯罪嫌疑人与被绑架人、被威胁人之间的关系,深追细问,查清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