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侦查讯问实训教程
9203700000024

第24章 侦查讯问的组织实施(3)

二、初讯的意义

(一)可以防止错拘、错捕和冤、错案的发生

在犯罪嫌疑人被拘留、逮捕后,经过第一次讯问,一旦发现错拘、错捕的,即可将错拘、错捕的人立即释放,避免无罪的人被长期羁押。发现被拘传、传唤的人没有犯罪,可以立即将其放回,避免冤、错案的发生。

(二)为采取其他强制措施创造条件

发现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需要逮捕而证据尚不充分的,可以转为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在犯罪嫌疑人被传唤或被拘传的情况下,发现需要拘留、逮捕的,即可采取拘留、逮捕措施。

(三)有可能取得真实可靠的口供

及时进行第一次讯问,犯罪嫌疑人来不及思考如何对抗讯问的对策,可能供出所犯罪行的真实情况或无罪的真实情形,从而有利于查清案情,查获真正的犯罪者或其他犯罪嫌疑人。

(四)为侦查案件探明方向

在使用传唤、拘传措施的情况下,《刑事诉讼法》规定第一次讯问只有12小时,突破案件难度较大,相当一部分犯罪嫌疑人会抱着侥幸心理与讯问人员对抗,妄图咬牙挺过去,使讯问工作相当困难。第一次讯问如果对犯罪嫌疑人不能有所突破,既不能排除犯罪嫌疑,又不能拘留、逮捕,可以通过对犯罪嫌疑人的供述态度、反讯问伎俩、口供中的矛盾和暴露的线索,及有关情况进行分析,对案情重新作出判断,为下一步侦查案件探明方向,或为制订以后讯问的策略、计划和调查取证提供依据。

三、初讯的一般步骤

根据《刑事诉讼法》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的有关精神,第一次讯问的一般步骤是:

(一)讯问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

第一次讯问要问明犯罪嫌疑人的姓名、化名、曾用名、出生年月日、住址、籍贯、民族、职业、文化程度、家庭情况、社会经历、是否受过刑事处罚或治安处罚以及有无家族精神病史等情况。讯问以上情况,不仅可以防止错拘、错捕人,还可以了解犯罪嫌疑人的智力水平、心理特点、对待讯问的态度,为讯问的施谋用策创造条件。

(二)告知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的权利和义务

第一次讯问要向犯罪嫌疑人明确告知其在讯问中所处的地位,在侦查期间享有的权利,应当履行的义务,教育其面对现实,如实回答侦查讯问人员的提问。

(三)讯问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犯罪行为,听取其有罪的供述和无罪的辩解

第一次讯问,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犯罪行为,如果犯罪嫌疑人承认有罪,就让其陈述犯罪的全过程和具体情节,并认真听取,认真记录;如果犯罪嫌疑人否认犯罪,侦查人员同样要认真听取并记录其无罪的辩解。然后就其供述或辩解中的不清楚、不全面或前后有矛盾的地方向其提出问题。

(四)按讯问计划或讯问提纲向犯罪嫌疑人提出问题

在讯问了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犯罪行为,并且听取了其供述或辩解后,针对讯问的具体情况,要按讯问计划或讯问提纲向犯罪嫌疑人提出问题,敦促犯罪嫌疑人尽早将全部问题或主要问题交代清楚,争取讯问能够深入或有所突破。

(五)适时结束讯问

在犯罪嫌疑人作出有罪供述或无罪辩解的基础上,经过侦查人员的反复提问和追讯,犯罪嫌疑人要么承认自己有罪并作出交代,要么否认自己有罪而拒不供述。对于前一种情况自然可以结束讯问;对于后一种情况,即讯问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或者未能排除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的案件,或者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的案件,在短时间内无法突破其口供,而继续讯问下去又不可能取得进展的情况下,也应该及时结束讯问。结束讯问时,应当提出问题,责令犯罪嫌疑人反省,以便为以后的讯问创造条件。对于已经排除了犯罪嫌疑的,结束讯问时要做好善后工作。

四、不同情形下第一次讯问的对策

犯罪嫌疑人到案接受讯问的形式可以分为:犯罪嫌疑人被公安机关查获:犯罪嫌疑人自己投案自首。被公安机关查获的犯罪嫌疑人中,有经过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有未经立案侦查而在犯罪现场抓获的,有未经侦查偶然在其身上或住处发现重大犯罪嫌疑物品而抓获的。这些情形,对第一次讯问的结果影响很大,不可忽视。

(一)对经立案侦查查获的犯罪嫌疑人的第一次讯问的对策

公安机关经过立案侦查,通常掌握了犯罪嫌疑人犯罪的证据,但是,由于没有经过正面接触,还不能完全肯定犯罪嫌疑人就是本案真正的作案人。而犯罪嫌疑人到案后,自知有罪,往往在第一次讯问中采取对抗的态度。他们对抗讯问的态度可以归结为:佯装自己是无辜的,甚至喊冤叫屈,对讯问人员进行反诘,索要证据;假装糊涂,东拉西扯,不正面回答问题,意在投石问路;沉默不语,看讯问人员的反应。

因此,第一次讯问既是讯问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互相摸底、互相试探的一场较量,也是讯问与反讯问的一场尖锐激烈的斗争。对这类犯罪嫌疑人进行第一次讯问,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种。

1.压制嚣张气焰。对犯罪不知罪、不认罪、不服罪,明目张胆对抗讯问的犯罪嫌疑人,要限制和制止其嚣张气焰。具体办法有:一是针锋相对,用真理和正义适时揭露其对抗讯问的非真理、非正义性,阐明坚持对抗必将受到从严惩处的严重性和危险性。然后敦促其权衡利弊,改变错误立场、观点,收敛对抗,尽快选择“坦白从宽”之路,作出如实供述。二是后发制人,让对抗讯问的犯罪嫌疑人充分表演,同时将其拙劣的言行全面完整地记录下来,然后选择适当的时机予以有力揭露和批判,置其于理屈词穷的境地,迫使其放弃对抗。

2.打掉幻想。对企图以对抗蒙混过关的犯罪嫌疑人,首先,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揭露其唯心主义思想方法。说明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事实胜于雄辩,再诡秘的行为也会被人发现,更何况“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犯罪会留下各种痕迹。其次要运用案中涉及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说明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年代,许多犯罪问题都可以用现代技术手段解决,任何伪装都可以识破,以此打破犯罪嫌疑人的幻想。

3.循序渐进。针对犯罪嫌疑人的戒备心理,以有连贯性、系统性、逻辑性的一系列问题向犯罪嫌疑人提问,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前一问题为后一问题作准备,后一问题为前一问题作补充,使犯罪嫌疑人如实回答了前一问题,再回答后一问题就处于被动状态,如对后一问题再如实回答,以后的问题就非如实供述不可。如果犯罪嫌疑人前后供述自相矛盾,讯问人员就可以抓住矛盾,结合具体案情适时再提出反问或质问,最终迫使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

4.及时点破一些问题。利用犯罪嫌疑人心虚理亏既想侥幸逃避,又害怕重罚的心理,有意就某些相关事实或情节提醒、点破,使其认识到罪行隐瞒不住,顽抗没有好下场,从而放弃对抗,走坦白从宽之路。

(二)对在犯罪现场抓获的犯罪嫌疑人的第一次讯问的对策

这类犯罪嫌疑人,大多数因为在犯罪现场抓获,人赃俱在,或人证俱全,自知狡辩已失去客观基础,但其在证据面前仍可能极力抵赖,以顽固的态度对抗讯问。这种犯罪嫌疑人一方面企图以顽抗逃避惩罚;另一方面以顽抗自我安慰,寻求精神上的满足,减轻心理压力。他们对抗讯问的态度是:笼统地承认犯罪,但不如实交代具体情节;把罪责推给同伙;把犯罪说成是被害人造成的;一问三不知,闭口不谈。

1.及时、就地讯问。要趁犯罪嫌疑人刚被抓获,惊魂未定,人赃俱在或人证俱全的有利时机,当即就地讯问,并及时在犯罪现场收集各种犯罪证据。讯问时,加快讯问节奏,加剧其的慌乱情绪,使其忙中出错,露出破绽,授我以柄。在抓住把柄后,揭露破绽,置其于无可辩驳的境地,不让其有喘息的机会,力争第一次讯问就把现行犯罪的主要事实和情节讯问清楚。

2.用被害人及亲属和群众情绪施加压力。被害人及亲属和群众对在现场抓获的现行犯是深恶痛绝的,有强烈要求公安司法机关依法严惩这些人的愿望。这类犯罪嫌疑人也惧怕被害人及亲属不饶恕、群众不原谅。讯问中,可运用被害人及亲属和群众的这种情绪向犯罪嫌疑人施加压力。向犯罪嫌疑人明确指出,如果态度不老实,被害人及亲属的痛苦心理不但得不到安慰,群众的心理难于平静,反而会受到新的刺激,被害人及亲属或群众会在愤恨的心理支配下上书要求严惩,或者对犯罪嫌疑人的亲属、财产采取一些过激的行动。最后犯罪嫌疑人必然会受到从严惩处,公安机关要保护他们亲属和合法财产的安全也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如果态度好,如实交代问题,被害人及亲属和群众会宽宏大量,公安机关保护他们亲属和合法财产的安全也会变得容易。使其明白顽抗对自己、对亲属都不利,从而坦白认罪。

3.政策、法律攻心,指明出路。运用法律、政策讲明利害,以转变犯罪嫌疑人的思想。具体做法有:一是运用宽、严案例进行教育,使犯罪嫌疑人看到前途和出路,认识到像他们这样的人,宽能宽到什么程度,严会严得如何;二是严肃揭露批判犯罪嫌疑人的态度,使其明白受惩罚的轻、重,除了犯罪事实外,对待讯问态度的好坏是个重要的筹码,促使他们在利害得失上作出正确的选择。

4.预防反悔翻供。由于在犯罪现场抓获,这类犯罪嫌疑人在第一次讯问就能供述犯罪事实的可能性较大,但过后在各种不良思想影响下也有出现反复、反悔翻供的可能。为此,在犯罪嫌疑人供述现行犯罪事实后,要巩固其认罪思想,防止其翻供。

(三)对在身上或住处发现犯罪嫌疑物品的犯罪嫌疑人的第一次讯问

这类犯罪嫌疑人多是一些惯犯、累犯、流窜犯或是作案后负案在逃人员。公安机关查获他们,其实是一场遭遇战。这类犯罪嫌疑人普遍感到,如果罪行暴露一切就完了;但又认为,只要自己死顶硬抗,公安机关也查不清他们的罪行。因此,在受讯问时,他们或使用事先编造的一套骗人花招掩盖事实:或赌咒发誓、鸣冤叫屈。对该类犯罪嫌疑人第一次讯问的对策有:

1.制造错觉,乘虚而入。这类犯罪嫌疑人往往对讯问早已有所防备,且防御严密,企图以狡辩抵赖蒙混过关。为了不至于讯问陷入僵局,讯问时要避实就虚,制造宽松的气氛,将需要讯问的问题以自由交谈的方式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使其误认为讯问人员并不是在讯问他们,而是在聊天,只要神情自若地对答,公安机关也就不会再去追问别的东西,他们的问题就可以隐瞒过去了。待犯罪嫌疑人放松戒备,回答了讯问人员需要证实的细枝末节后,讯问人员就可以对不清楚的问题继续讯问或开展调查,或对犯罪嫌疑人的谎言进行揭露和质问,最终迫使其如实供述。

2.坚定信心,摧垮其顽抗的侥幸心理。这类犯罪嫌疑人往往盲目相信自己的骗人花招能掩盖其犯罪的事实真相,因而施展种种反讯问伎俩。为此,要明确向犯罪嫌疑人讲明,查清其的嫌疑是法律赋予公安机关的权力和职责,公安机关查获他们是依法有据的。他们的问题如何解决、何时解决,与其的态度息息相关,使犯罪嫌疑人意识到,顽固抵赖占不到便宜,从而放弃对抗。

3.运用证据,后发制人。在对犯罪嫌疑人的人身和携带的物品进行搜查和对其周围的人进行调查,掌握了比较充分的证据,而犯罪嫌疑人却拒不如实供述,仍然负隅顽抗时,可有意识地让其表演下去,任其申诉无罪或罪轻的种种理由,然后出示有关证据,对其谎言和狡辩予以揭露和批驳,打击犯罪嫌疑人顽抗的意志。

4.情意感化,促其醒悟。以严肃诚恳的态度对待犯罪嫌疑人,尊重其人格,恰如其分的情意感化能使这些犯罪嫌疑人相信讯问人员的善意,改变对抗的态度。首先,对犯罪嫌疑人目前的处境表示一定程度的同情,对其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表示关切,对其千方百计寻求自我保护的做法表示一定程度的理解。其次,向其挑明,要想摆脱目前的窘境,惟一的办法就是如实交代问题,如果编造谎言、顽固抵赖,绝对不会得逞,只能适得其反。这样给予疏导,能促使其转变思想态度,作出如实供述。

5.抓住嫌疑问题穷追不舍。责令犯罪嫌疑人对嫌疑的问题,或可疑物品的来源、去路一一作出交代,不交代清楚绝不罢休。

(四)对投案自首犯罪嫌疑人的第一次讯问的对策

犯罪后能投案自首的人,不管其动机如何,都希望获得从宽处理。

1.详细讯问犯罪事实。要让投案自首的犯罪嫌疑人详尽供述所有犯罪事实和情节,不放过任何疑点和不清楚的地方。

2.弄清犯罪嫌疑人投案自首的动机。

3.阐明对待投案自首的法律、政策。要针对犯罪嫌疑人投案自首的动机和具体案情,详细宣讲处理投案自首的法律、政策,明确告诫犯罪嫌疑人:真正的投案自首,应该是完全彻底地坦白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不能有任何欺诈和隐瞒,否则,不以投案自首论处。

4.教育犯罪嫌疑人检举犯罪线索。在讯问投案自首的动机和犯罪事实以后,要教育、动员投案自首的犯罪嫌疑人检举揭发他所知道的其他犯罪线索,争取立功赎罪。

5.宣布投案自首后的纪律。向投案自首的犯罪嫌疑人宣讲投案自首后必须遵守的法律和纪律,并提出具体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