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意志方面:顽固、偏激,不易反复。在讯问中,老年犯罪嫌疑人自以为对一切都心中有数,思想固执,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立场、观点、看法和作法,抗拒意志坚定,一般不轻易认罪。可是一旦讯问人员工作到位,能够引发其某种交罪心理,与青少年及中年犯罪嫌疑人相比,其心理状态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反复,出现翻供的现象较少。
针对老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点,侦查人员在讯问中的讯问速度要慢,用语简洁明了,避免强刺激语言和强硬的态度,要尊重老年犯罪嫌疑人的人格;在讯问中要把说服教育和使用证据结合起来,打消其不切实际的幻想。要善于从其丰富的生活经验入手,列举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唤起其罪责感和老年人特有的羞耻心,引发其对罪责及后果的懊悔和自责,以促使其如实供述。
(四)女性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点
一般说来,我国女性的犯罪在总犯罪人数中所占比例很低,一般在10%左右,也呈现波浪式增长趋势。女性犯罪的特点是:多发生在月经期、生育期、更年期;作案方式上攻击性、暴力性、灵敏性差,而且是具有渐进性和隐蔽性;危害性严重,具有滋事性,多诱发其他犯罪。
女性犯罪嫌疑人由于性激素对生理机制的制约作用以及长期传统习俗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其心理与男性犯罪嫌疑人有很大差异。一般来说,在讯问中男性犯罪嫌疑人应变能力强,言行理智化、复杂化;思想较易暴露,对事物判断能力强;受审中答辩能力强,但有后顾之忧;性情暴躁,往往吃软不吃硬,一旦幡然悔悟,能比较痛快地认罪。女性犯罪嫌疑人在讯问中的主要心理特点如下:
1.认识方面:具有“窄、偏、钻”的思维定势。表现出思路窄、偏激、爱钻牛角尖的特点。讯问期间的女性犯罪嫌疑人一般目光短浅、思路狭窄、缺乏理智,直觉的判断能力较强,分析、判断能力偏低,在讯问中容易受暗示的影响。
2.情感方面:情感丰富,家庭观念强,情绪低沉且极不稳定。女性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顾虑较多,不仅牵挂父母、子女、丈夫,而且也对自己自由的丧失感到恐惧,因而她们在讯问中表现出如下情绪特点:一是情绪低落,消极悲观。女性犯罪嫌疑人家庭观念较强,牵挂父母、丈夫、子女,畏罪心理较重,常表现出低头不语或哭哭啼啼。二是情绪不稳定,容易激动。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异常敏感,有时会无缘无故地与侦查人员顶撞争吵,甚至歇斯底里地嚷叫。
3.意志方面:抗拒意志比较薄弱。女性犯罪嫌疑人性格比较柔弱,在外界压力下容易屈从,表现出意志力薄弱的特点。在讯问中,较少公开顶撞,有的经不起侦查人员的追讯,在证据面前往往承认犯罪事实,但事后感到问题严重,又加以否认,供述的反复性较大。
讯问女性犯罪嫌疑人,尤其是讯问处于经期和更年期的女性犯罪嫌疑人,侦查人员要特别注意讯问的方法,切忌简单、粗暴,要多做耐心的疏导工作,以解除其疑惑;寓理于情,用比较现实的问题去开导感化,促其正确权衡利害得失。讯问用语要明确、恰当,防止暗示;对其真实的供述要不断地给予肯定和鼓励。
二、不同犯罪经历的犯罪嫌疑人的心理
犯罪经历是相对犯罪次数多少和时间长短而言的。犯罪经历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有显着的影响。通常的规律是:作案次数越多,连续作案时间越长,犯罪恶习越深,犯罪心理结构越稳固。针对不同犯罪经历的犯罪嫌疑人的心理,讯问对策也就有所不同。
(一)初犯、偶犯的心理特点
初次受审的犯罪嫌疑人,主要指初犯、偶犯,也包括部分虽多次犯罪但尚未被拘捕讯问过的犯罪嫌疑人。这些人犯罪尚未形成牢固的动力定型,对法律无知,对刑事诉讼程序无亲身经历,对关押和受审感到陌生且不适应。他们在讯问中主要有以下心理特点:
1.认识方面:对犯罪危害性认识肤浅,供述时思维缺乏严密性。初犯、偶犯大多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往往强调犯罪的客观原因,希望从轻或不处罚的心情迫切。他们在供述罪行时,一般检讨多于陈述事实,且颠三倒四,杂乱无章。他们害怕重刑,畏罪心理严重,自信心下降,言行易受他人左右。狡辩时,漏洞较多,缺乏严密的防御体系。
2.情感方面:情绪紧张、恐惧,消沉且不稳定。初犯、偶犯没有接受讯问的直接经验,初审时恐惧、紧张、沮丧、羞耻、悔恨等心理相互交织,不知所措,对处理结果感到恐惧,担心自己受到重罚。有的初犯认为自己进了监狱就什么都完了,于是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拒绝教育和劝告。他们心理波动较大,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3.意志方面:抗拒意志较为薄弱,防御体系不够完整。初犯、偶犯的心理波动比较大,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有的受同监犯人的教唆,学到一些对付讯问的方法,也想侥幸过关,对抗讯问。无奈他们的抗拒意志薄弱,经追讯和政策攻心后很难招架。又因缺少犯罪经验和反讯问经验,他们的防御体系不够完整,漏洞百出。这种幻想多于理智的侥幸心理是比较虚弱的,只要工作到位,很容易消除。
讯问初犯、偶犯可以利用其刚被拘捕的恐惧心理,“先发制人”,针对要害发起进攻,使其在恐惧中露出破绽,促使其产生交代罪行的动机;接着要做好思想转化工作,反复讲解法律、政策,着重讲宽大的一面,以消除因紧张、恐惧心理所造成的精神负担;最后,利用其悔恨心理,唤起罪责感,促使其交代问题,低头认罪。同时,要善于利用其历史上的闪光点,激起其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二)累犯、惯犯的心理特点
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惯犯是指反复犯同种犯罪,以犯罪所得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犯罪嫌疑人。惯犯、累犯的犯罪已形成牢固的动力定型,他们不仅反社会心理强烈,还熟悉刑事诉讼程序,有一套反讯问的经验。他们在讯问中的主要心理特点如下:
1.对讯问早有心理准备,且有一套反讯问经验。由于累犯、惯犯多次被拘捕讯问,甚至几次被判刑或处罚,他们对刑事诉讼程序和讯问方式方法比较熟悉,早在作案时就对一旦落入法网有所准备。在监所里,暗中静思反讯问的诡计,回味受审时的情况和情节。往往能从侦查人员的提问方式、提问内容的分析,判断侦查人员的水平和讯问意图;对侦查人员的态度以及年龄、能力、个性等方面的观察,来测定侦查人员的办案经验、心理准备程度,以及对案情的掌握程度,以此调整防御计划和反讯问伎俩。
2.情绪稳定,沉着冷静,而且对立、抵触。累犯、惯犯被拘捕和被讯问时,既很少有悔罪心理,也不怕侦查人员的讯问,他们不像初犯那样紧张、恐惧,而是沉着冷静,情绪较少起伏。在讯问中,凭借以往行为表现的经验,多采用“以静待动,伺机反攻”的手法对抗。对讯问有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不相信政策和正面教育,敢于顶撞侦查人员。
3.侥幸心理极重,抗拒意志坚定。由于累犯、惯犯多次作案,又多次与公安机关打交道,迷信自己的反侦查和反讯问能力,侥幸心理严重,防卫意识特别强。同时,不相信坦白能够从宽,抱着“不见棺材不落泪、不见证据不交罪”的信条,甚至面对证据还要抵赖。为能逃避罪责,企图在意志方面与侦查人员抗衡。他们会以各种方法同侦查人员较量,妄图以“拖、瞒、骗、赖、抗”等手段将讯问引入歧途。
讯问累犯、惯犯,是预审过程的难点。但只要讯问得当,说服教育有力,绝大多数累犯、惯犯都能彻底交代罪行。在讯问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侦查人员自身意志力的准备;讯问中要冷静,充满信心,用语要严谨,不轻易暴露意图,避免无把握的正面进攻,一旦发现犯罪嫌疑人的防御弱点,就要果断突破;要利用他们害怕罪证的特点,慎用证据,一举突破;政策、法律教育要耐心、具体,言之有理,言之有物,对其人格要尊重,消除抵触情绪,利用法律的威力,达到只有坦白才能从宽的共识,以树立其对侦查人员的信任感。
第五节 无罪犯罪嫌疑人在讯问中的心理特点
公安机关拘捕的犯罪嫌疑人中,绝大多数是有罪的,最终应受到刑事处罚。但是,由于案件的复杂性,侦查活动的隐蔽性,侦查工作的局限性,有时会出现指控失实的问题,使得所羁押的犯罪嫌疑人可能有极少数是无辜者。无罪犯罪嫌疑人同样要接受讯问。为了切实保护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及时发现和纠正侦查工作中的失误,就有必要对无罪犯罪嫌疑人在侦查讯问中的心理现象,加以分析研究。
一、无罪犯罪嫌疑人在讯问中的主要心理活动
(一)埋怨与愤怒
无罪犯罪嫌疑人普遍存在埋怨情绪。他们埋怨公安机关不深入调查,使自己无辜涉嫌,名誉和地位均蒙受损失。有的犯罪嫌疑人因无罪被拘捕,自尊心受挫折,感到深受委屈和耻辱,产生怨恨情绪。这种突如其来的拘捕对于无罪的人都是无法接受和容忍的,一般都会感到意外、震惊和不知所措,有的无罪犯罪嫌疑人甚至由埋怨、怨恨而进一步发展为一股强烈的愤怒情绪。有这些消极情绪的犯罪嫌疑人,在接受讯问时,或极力申辩,或拒不回答,或公开对抗,甚至出现不理智的行为表现,如:高声抗议、故意违反监规监纪、大闹监房、绝食、自杀等,以此泄愤或表示自己清白。
(二)顾虑与期待
有的犯罪嫌疑人明明无罪,但说不清楚,感到受委屈,思想上很紧张,特别是拿不出反证时,更是顾虑重重。他们很怕在受人诬陷的情况下,执法机关难以正确断案,使自己受到错误处理,由无罪误判为有罪。同时,无罪犯罪嫌疑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关押,对监所环境适应后,愤怒、烦躁的心情随之平静,愿意同侦查讯问人员、监管人员配合搞清自己的问题;相信和期待公安机关能对自己的问题做出公正的、实事求是的结论和处理。
(三)恐慌与回避
有些无罪的犯罪嫌疑人被拘捕后,由于本身有一般违法行为,但是分不清其行为的性质,不知道自己的违法行为是否严重,是否构成犯罪,因而产生恐慌心理。在讯问过程中,对该违法行为采取回避的态度。这种心理在有经济违法行为人身上表现更为突出。
(四)体谅与感激
有违法行为而够不上判刑的以及因政策界限关系而释放的犯罪嫌疑人,他们作为无罪犯罪嫌疑人被释放时,大多数会感激执法机关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政策,表示今后要遵纪守法;被冤枉受拘捕的无罪犯罪嫌疑人,只要执法机关做好善后工作,他们大多数也能体谅。
以上是无罪犯罪嫌疑人在讯问中的一般心理表现。但是,也有的犯罪嫌疑人是出于“自愿”代人顶罪的。因此,这种无罪犯罪嫌疑人在羁押中多表现为情绪稳定,遵守监规,也能配合讯问交代“罪行”。对此,侦查讯问人员及监管人员应注意发现这种特殊的犯罪嫌疑人。
二、无罪犯罪嫌疑人在讯问中的主要表现
(一)合理辩解
既无犯罪前科又无现行犯罪行为的无罪犯罪嫌疑人,经常坦然地为自己进行辩解,并积极提供无罪的证明,力求早日摆脱被冤枉的处境。也有的无罪犯罪嫌疑人认为事实终究会弄清楚,虽也进行辩解,但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二)反抗对立
无罪犯罪嫌疑人这种反抗对立的情绪集中表现在对侦查人员不满和对讯问的抵触上。认为公安机关无能,错抓好人,因而有的犯罪嫌疑人公然在预审室大吵大闹,但他们不知道,要弄清自己的问题,还是需要依靠侦查人员。有的甚至离开席位,往侦查人员身边靠去。当他们发泄完内心的不满后,有的为了急于表白自己,情绪显得很激动,以至有的犯罪嫌疑人在回答问题时,表现出结结巴巴、语无伦次或呼吸急促、面红耳赤、手脚颤抖、动作不协调的情形。也有的由于一时提不出反证或自认为跳到黄河也洗不清,情绪波动就更大。在谈话时,多带有发泄不满的情绪。如有的语词强硬,语气激烈;有的不听解释,大声吵闹;有的态度蛮横,公开谩骂等。由于情绪过分激动,无罪犯罪嫌疑人这种对立反抗的心理与有罪犯罪嫌疑人抗拒讯问的性质不同。他们中大多是出于一时气愤,出于一种自我防卫的本能。
(三)沉默冷漠
无罪犯罪嫌疑人在讯问中,时常表现出一种漫不经心,不信任侦查人员的心理状态。这种冷漠心态分别表现在以下几种犯罪嫌疑人身上:第一种,是出于江湖义气、亲友之情或被人收买,心甘情愿为他人顶罪受过的。这种人在讯问中,常以不变应万变,侦查人员问什么他回答什么,或干脆装聋作哑,沉默不语。他们常以“没什么说的,你们愿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等语言进行搪塞。因为他们知道,一旦开口就难以说明白。且反应冷淡,不易动感情,对讯问不感兴趣,任凭侦查人员提问,都能按事先编造好的口供回答,对立抵触情绪不明显。第二种,是明知自己被别人栽赃陷害,但自己一时拿不出无罪的证据来证明或反驳,又不肯相信公安机关能查清事实真相,认为自己有口难辩,只好沉默不语,听之任之,自认倒霉,采取冷漠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