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张家界民族风情游
9203400000008

第8章 张家界民俗大观园(3)

3.与你同乐一生活习俗

赶场

赶场是张家界地区一些公路沿线的乡镇盛行的一次次物资和精神交换的聚会。赶场的日子一般以阿拉伯数字为序,按阳历计算,分三个场期,一个为“1、4、7”,另一个为“2、5、8”,还有一个为“3、6、9”,三日一场,自然轮回。地点一般选在各乡镇政府的驻地,也有选在交通方便均小集镇上的。赶场,其实就是赶集市。集市上设有“猪场”、“牛场”、“羊场”,还设有衣服行、水果行、百货行、铁器行、米行等。赶场的人百分之八十是家住离场不远的农民。他们赶场有两种目的:一是将自家生产的粮食、腊肉、背篓及牲口之类的东西运到场上销售。二是赶到场上买一些日常生活需要的盐、布匹、鞋子、种子等产品。赶场的人中,最活跃的当然是各种各样的“生意客”,他们早早地抢占有利地形,摆摊设点,炸粑粑、炒炒米、剪头发、卖鼠药……他们用一张甜甜的嘴,赢得客人们的信任,也赢得一把一把的钞票。这些“生意客”大都拿着喇叭,朝众人喊,喊出来的声音南腔北调,惹得赶场人们阵阵大笑,成为张家界“赶场”的特有风景。场既是山区人的一场物质交换,也是白族、苗族、上家族等民族杂居地区的一场文化交换。白族人喜欢把结婚的日子选在赶场的那天,女方喜欢把豪华的嫁妆从场上搬来搬去,招摇过市,显示女方的富有与豪爽。苗族人还喜欢在赶场的这天大办“搬家酒”、“栽秧酒”、“收割酒”之类的宴席,以示热闹吉利。有些地方的民间艺人还喜欢在赶场的日子表演自己的节目,来显示自己的才华。遇到正月赶场,热闹非常,许多张家界地方戏:如板凳龙、傩愿戏、洋戏、舞龙灯、仗鼓舞、九子鞭、蚌壳灯……都要在场上登台献艺。赶场成为山里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的大好时机,也逐渐成为山区人们精神的乐园。

上梁歌

张家界一带的上家族修建吊脚楼和木板房屋时,盛行一种很热闹的上梁仪式。上梁这天,亲戚朋友都会来帮忙,而整个上梁过程都由掌墨的木匠师傅来指挥并念赞词。其词在各地的念法各有不同,比如桑植一带土家族的上梁歌就分有竖屋起扇、上梁、主粱、开梁口、搭梁、梁布、元宝、抛梁粑等8段赞词,每段歌的赞词都比较长。竖屋起扇时,掌墨师傅先用墨签在梁中间画上“太极图”或“福”、“寿”之类字样,然后缠上红绸花结,再用两根长绳分系两端放在中柱上,掌墨师校正后,即坐下来念赞词道:“建起杨桥搭起台,主东请我起扇来。中柱站一对,檐柱站一双,亲戚朋友站两旁。……东边一朵祥云起,西边一朵紫云开。祥云起紫云开,张郎鲁班下凡来。鲁班下凡无别事,正是弟子起扇时。一张封天忌,二打地无忌,……奔头木马弟子天见煞。倚发斯人长发斯人,供果满园各归原位。斧子一响黄金万两,斧子二响富贵荣华,斧子三响,各位弟子排整齐,斧子四响,各位弟子齐努力,立——!”随即,众人便一起将木排扇使劲竖起,几排排扇立起后,接着便开梁口和搭梁,掌墨师的搭梁词这样赞道:“自从今日上梁后,满门公卿食宽禄。上了梯子又上枋,主东金银用仓装。……来到梁头打一望,现见主东好坐场,后面来水千里远,前面配山正高强。荣华富贵享不尽,天长地久地久天长。”搭梁后,又有挂梁布、元宝和抛梁粑的赞词。最后的抛梁粑赞歌仪式最为热闹。其词赞道:“丢下闲言莫讲哒,下面望着抛梁粑。来的儿郎一大拉,眼睛鼓起钵钵大。爪子扎起钉耙,师傅,我把粑粑抛了哒。抛梁耙抛东方,东立排枋西立仓。抛梁粑抛南方,南治田土北治庄。抛梁粑抛西方,金银财宝压满箱。抛梁粑抛北方,百事顺通大吉祥。前抛八步朝阳水,后抛八步水朝阳。左抛青龙高万丈,右抛白虎把头扬。抛个金童玉马三岁土,抛个状元榜眼探花郎。抛梁粑粑已抛完,荣华富贵可长年。抛梁已毕永葆清吉,齐下梁头请转回去。”掌墨师念毕,即将备好的高梁粑粑、糯米粑粑和花生等物抛向屋前屋后的来宾,此时,唢呐锣鼓响起,鞭炮一阵爆炸,整个上梁仪式就在人们的欢呼吆喝声中结束了。

师傅闹仙台,我唱山歌你来解

薅草锣鼓,又名打锣鼓,是湘西张家界土家族人民在劳动工地上,创造出来的一种乡土文化。《桑植县志》载:“夏日薅草,群集陇之,俯仰挥钎,两人对讴,庄偕间作,锣鼓应之,名曰打锣鼓,与打丧鼓略同,此农家娱乐,用以节宣劳力者也”。薅草锣鼓,成为农家人劳动娱乐活动中的一种促进方式,一般两人一组,锣鼓相配,也有四人一组,即两锣两鼓。锣鼓师都穿着土家族服装。未打薅草锣鼓前,众人在包谷、黄豆等地里一字排开,等到主人家吼一声:“开一薅一喽一!”随着一声叫唤,薅草锣鼓就咚咚哐哐打响起来,众人纷纷拿起薅锄,使劲唤一声:“开一薅一喽!”就越薅越攒劲,越攒劲越薅。谁薅草有力,头不抬,手不停,腰不伸,背不痛,谁完成得又快又好,打薅草锣鼓的师傅就追着薅得快的人,唱啊,打啊,打啊,唱啊,既为薅草人助威鼓劲,又为自己助威鼓劲,既是庄稼人薅草技术的检阅,又是打锣鼓技艺绝活的展示。双方越斗越有劲,双方越赛越出劲。

薅草的人踏着锣鼓调,一声哦嗬冲向前。打锣鼓的师傅踩着薅草人的汗滴。越打越起劲,打锣鼓的唱词也越来越多,有些老锣鼓师傅还能见山说山,见水说水,唱词规格,一连四句,每句五至七字,随口而出诙趣有味。如薅草人薅倒了一蔸草。锣鼓师傅会唱道:“(甲)这蓬猪耳冬(一种田草名)。(乙)长得嫩嘭嘭。(甲)捡起带回家,(乙)好喂‘六儿翁’(即猪)”,如果遇到了都会唱山歌的高手,打锣鼓的师傅和薅草的男女们就会来一场“地头赛歌”。打锣鼓的师傅边打边唱:“薅草师傅闹仙台,我唱山歌你来解,什么怀胎怀得高?什么怀胎半中腰?什么怀胎连枷打?什么怀胎棒棒敲?”薅草的人就扯起粗壮的喉咙唱:“锣鼓师傅你莫怪,你唱山歌我来解,高粱怀胎怀得高,包谷怀胎半中腰,黄豆怀胎连枷打,芝麻怀胎棒棒敲!”锣鼓师傅见对手对答如流,会突然停下手中的锣鼓,俗称“歇气”,这是锣鼓师傅的惯用伎俩,原来锣鼓师要在“歇气”的时候思考对策的。半支烟功夫后,锣鼓师傅又在众人的哦嗬声中开锣起鼓,仍由锣鼓师傅唱:“叫声师傅快快来,讲个谜语你来猜,什么穿青又穿白?什么穿的瓦灰色?什么穿的金花板?什么穿的一抹黑?”薅草的人们都是些精干家伙,略略思忖,一歌飘出:“喜鹊穿青又穿白,斑鸠穿的瓦灰色,锦鸡穿的金花板,乌鸦穿的一抹黑!”薅草的人们还故意将“一抹黑”三字拖得长长的。年轻的锣鼓师傅见斗不败对手,只好唱一些不上正席的骂人歌词,逗人发笑。围在旁边看热闹的老人会按老规矩上前指出:“唱歌莫唱骂人歌,死了埋到乱岩壳,牛一脚来马一脚,踩出肠子做缆索。”锣鼓师傅自知技不如人,边打边认输,朝着山粗鲁地喊:“我打锣鼓,差把卵劲,下次薅草,报仇泄恨!”意思是说,这次没招架好,等我多吃几年饭后,再与你们比赛。赛赢歌的薅草人,自然得到主人家或打薅草锣鼓的师傅赏赐的一根根红绸带。在张家界古老的土家族中,谁输了,谁给对方的工具上系红绸带,慢慢演绎成了薅草锣鼓比赛中百年不变的老风俗。

闹鱼

“闹鱼”是张家界地区一些土家族、白族杂居的人们捕鱼的一种方法。澧水等河流由于水质清纯,适合岩巴鱼、鳜巴鱼、趴儿鱼等数十种鱼儿生长。清清溪水的滋养,加上河流两岸丰富的鱼料,岩巴鱼等鱼长得肉厚味美。于是,土生土长的山区人民便沿袭祖辈遗留下来的“闹鱼”方法捕获鱼类。“闹鱼”,在张家界山旮旯里,一般有四种“闹法”:一是用锤或百头撞击鱼儿藏身的地方,叫“惊鱼”,“嘭”、“咚”!巨大的撞击声直钻水底,躲藏的鱼儿立即被“惊”成一条条“眼睛翻白”的懒虫。但上了3至4斤重的鱼,光用锤或石头去“惊”是很难奏效的,还必须采取“叉”、“捉”等方式。这种用“惊”去“闹鱼”的手段,只能在小河或浅水中使用。二是用“赶”的方法。即先在潭中或滩头拉上鱼网,再派几名会水的人钻入水中,一阵折腾,或撞击水面,或吼歌唱曲,或鸣炮助威,有时甚至乱一阵“嗬—嗬—嗬!”的叫,受了惊吓遭到驱赶的鱼儿四处乱窜,落入网中。这种“赶”鱼上网的闹鱼方法,桑植、武陵源等地的人们最喜欢运用,方法简单,又多趣味,效果好,不破坏鱼苗。三是用药或电“毒”鱼。将药汁如鱼藤精等倒入河中,用力搅浑,不多时,因缺氧被“闹”昏了的鱼儿就乖乖冒出水面。永定等地一些小河边的人们采用电闹鱼,把手摇电话机电话线放在浅水里,摇出微量电流,先将鱼“电”昏,再将鱼收入囊内。这种用药或电“闹鱼”方法,山里人采用得很少,有时,当然还会遭到许多沿河居民的咒骂或阻止。因为,残酷地使用药汁或电力闹鱼,会殃及一些小鱼,造成鱼类资源枯竭。第四种方法即为“蹦鱼”。人们先将有鱼的小溪一段一段用土或泥隔开,再浇水,等到只有米把深时,人们就向沟溪中撒草木灰或石灰,边撒边喊一些调皮的《闹鱼歌》。如“我的乖鱼儿啊,你莫怪,你天生就是呀一碗菜,今天24个圈圈满呀,我老爹闹你你莫怪,好让你呀再投胎!”滑稽有趣的歌儿飘得很远很远,逗得很远很远的人们都跑到沟溪里看“闹”鱼。平时少受污染的鱼儿被突如其来的石灰等一“闹”,立即在窄小的河溪中窜来窜去,有些爱蹦爱跳的鲢鱼纷纷跃上水面,往河中跳,往岸上跳,往田间跳,往人的脸上跳,太阳一照,白晃白晃,令人眼花缭乱。人们欢笑着捞起虾米、泥鳅、鳝鱼、螃蟹、趴儿鱼、木脑壳鱼,不经意中还会捞起一条水蛇,吓得胆小的姑娘一声怪叫,跑上岸……“闹鱼”是张家界人从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