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有效控制糖尿病
9202500000006

第6章 有效控制糖尿病必需的知识(4)

体育锻炼

参加体育运动前到医院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很必要,您要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个充分的认识,让医生告诉您目前的病情是否适合运动及运动中应注意的问题。记着还要问医生如何协调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及药物治疗,以便使血糖维持在适当水平。

对于您的血糖控制最有好处的运动为低、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散步、慢跑、爬楼梯、游泳、骑自行车、跳舞、打太极拳、打乒乓球、打羽毛球等,要尽量避免强度过大的运动。

一定要牢记:

要了解你运动前、中、后的血糖变化。

血糖高于14mmol/L,不要运动。

运动要有规律,强度应循序渐进,由低到中。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并合理安排时间。

避免高强度运动,防止意外伤害。

随身携带易于吸收的糖类食物,如软饮料、葡萄干,以备出现低血糖情况下食用。

穿着舒适合脚的鞋,并注意足部护理。

锻炼前多喝水。

如果运动前血糖较低,应先加餐再运动。

运动会引起食欲增加,消化功能增强,应注意调整饮食控制。

如果进行激烈长时间运动,应监测血糖并注意调整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用量。

运动减体重亦应缓慢进行。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量身定制的胰岛素注射方法,加上一份愉悦的心情,您会和别人一样生活得很精彩!

三、2型糖尿病相关知识

1.什么是2型糖尿病

什么是2型糖尿病?我们又怎么样能知道自己是不是得了2型糖尿病呢?2型糖尿病,既往又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如果一个糖尿病患者的胰岛B细胞仍能分泌胰岛素,只是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或分泌不足,那么我们就可以肯定地判断这个患者得的是2型糖尿病。

让我们先看一个病例:吕××,男,84岁。因血糖增高72年,于2008年7月2日住进我院。该患者病史特点如下:

①老年男性;②有明确糖尿病史,并规律口服降血糖药物治疗。请注意!该患者血糖升高已经有27年,还在口服药物来控制血糖,而没有使用胰岛素。因此,我们可以判断:该患者患的一定是2型糖尿病。

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联想:血中的葡萄糖好比等车的乘客,它们要乘车(转运蛋白)到目的地(组织细胞)去,而胰岛素就是发车的信号灯。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由于一直没有发车的信号(胰岛素缺乏),造成了乘客滞留,血糖明显升高。而对2型糖尿病病人来说,则分2种情况:发车的信号次数变少,造成车次减少(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发车的信号发出了,但司机不听命令,拒绝发车(胰岛素抵抗)。这些情况也都会造成体内血糖的明显升高。

遇到交通堵塞坐不上车的时候,可能很多朋友会说,这还不简单:将乘客分流,不要都来挤公交车或者将那些不听命令的司机换了,多发车。对了,我们的糖尿病药物治疗原理实际上也就这么简单:多发车(增加胰岛素分泌),或者让司机听话(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或者减少总的乘客数(也就是减少糖的吸收)。

2.人是如何得2型糖尿病的

目前2型糖尿病的具体病因还不清楚,但通过科学调查发现大量的因素容易导致糖尿病的发生,我们称它们为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方面。

遗传因素

2型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如果父母患有糖尿病的或者有一个得糖尿病的孪生兄弟(或姐妹),那就要注意。

家族史:有调查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的同胞及子女发病风险率在80岁时可达38.0%,而非糖尿病者的同胞及子女中仅11.0%。

孪生子:日本糖尿病学会以至少一方为2型糖尿病的单卵孪生子为调查对象,发现46对中有37对一致。

在此应提醒各位的是糖尿病的发病中具有遗传因素并不是说糖尿病就是遗传性疾病,有家族糖尿病背景的朋友通过改变下列环境因素,是可以延缓或避免糖尿病的发生的。

环境因素

肥胖:在这里我们先介绍一个基本概念:体重指数(BMI)。BMI(kg/m2)=体重(kg)/身高2(m2)。通过BMI我们可以将人群分为:体重不足、体重正常、超重、肥胖等。亚洲人群标准体重指数18.5以下为体重不足,18.5~22.9者为体重正常,23~24.9为超重,25~29.9为肥胖,30以上为严重肥胖。

被诊断为肥胖的人群中,较低的BMI(27~28.9)与较高的BMI(35以上)相比,每10万人年糖尿病发病数从200增加到1190。极度肥胖(BMI35以上)者仅占人群的3%,但其致2型糖尿病发病病例却占总数的26%。

体力活动:所有研究都显示,进行中等水平运动的个体与经常坐着的个体相比,前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显着降低。

吸烟以及心理压力过大:有研究表明男女吸烟者(25支/日)患糖尿病的危险性均显着增高。因为吸烟可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升高血糖,并与向心性肥胖相关,显着加重胰岛素抵抗,升高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及循环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水平,加重血管内皮功能失调。

据有关资料报道,糖尿病患者的亲属发生糖尿病的机会要比一般人高6~10倍。有人调查了550个糖尿病家族,除原有糖尿病患者以外,又新发现约14%的人患有糖尿病或出现了糖耐量减退的现象。

同时发现糖尿病的发生与以下因素有关:

在糖尿病家族中,糖尿病患者越多,其他成员患糖尿病的风险就越高。

父母均患糖尿病,其子女患糖尿病的机会较单亲患糖尿病的子女高。

若原来患有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压等疾病,则患糖尿病的危险性更大。

3.糖尿病高危人群的防病措施

不管是否为糖尿病患者的家属,或是属于上述高危人群,只要能做到以下几条,就能远离或推迟“它”的到来。

要防患于未然,合理膳食,适度运动。减轻体重,适度减轻体重就可降低糖尿病发病危险。

减少饮食中的脂肪和热量。

不推荐低糖类或高蛋白饮食。

增加摄入可食用纤维素,每摄入1000卡(cal)热量须同时保证摄入14g膳食纤维。

进食全麦谷物,保证摄入的谷物中至少一半为全麦谷物。

最好每周进行中等体力活动2.5小时以上。

定期进行检查

要树立积极预防的思想,定期检查能帮助您早发现、早治疗。一旦家中有人查出糖尿病,如果您是直系亲属应定期检查空腹和餐后血糖,尤其是40岁以上应该每年监测一次,必要时需做正规的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如果空腹和餐后血糖正常,应每隔2年去医院进行一次检查。

如果空腹血糖在5.6mmol/L以上,就应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以进一步明确是否有糖尿病。

如已发现处于糖尿病前期,即已开始出现糖耐量减退,更应尽早采取措施。

肥胖者要减肥、控制食量、避免进食甜食,经常参加各种体育运动等。

如已有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且经过饮食控制和加强运动仍不能恢复正常者,应适当服一些降糖药。

治疗路线:

4.健康饮食的原则

健康的饮食就是在控制每日总热量、合理安排各种营养物质比例的基础上,平衡膳食以达到足够的营养。

具体来说:

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内,保证机体的生长发育需要。

按照50%~60%糖类、25%~35%脂肪、12%~20%蛋白质的比例分配热量。

供给充足的食物纤维和维生素。

限制食盐量每天低于6g,尤其是高血压病人。

限制饮酒,特别是肥胖、高血压和(或)高三酰甘油血症的病人。

控制油炸食品、粉条、薯类食品及水果。

保证钙的摄入量在每天1000~1500mg,以减少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性。

5.如何制定出适合自己的食谱

首先,要明白标准体重如何计算:

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

身高测量方法:晚上睡觉以前,光着脚测身高一次;第2天清晨,光着脚测身高一次,取两次平均值。

体重测量方法:清晨刚刚起床,上完厕所,不喝水,不吃东西,不穿衣服,测体重即可。

超重比=(实际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重结果在0.1和-0.1之内都是正常;>0.2为超重;<-0.2为消瘦。

计算每日所需热量

举例:某人45岁,体重状况为正常,标准体重为60kg,从事轻体力活动时则每日需热量=60×30=1800kcal。

进行营养配比:三大营养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一个都不能少。按照它们占总热量的比例来配比。

假设某人一天需要的热量为“a”kcal,依次设蛋白质、脂肪、糖类的质量为x、y、z(单位为g)的话,他一天需要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应满足以下关系式:

可得出下面这个关系式:

4(x+z)+9y=a

分配三餐比例:理论上来说,在总热量不变的情况下,吃饭的次数越多,越有利于控制血糖。但考虑身体的其他器官,一般最多设定为6次,最少3次。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天3次是比较可行的,这三餐的热量比例最好是1∶2∶2。

在餐后血糖较高的情况下可考虑分餐,如果一天分为六餐的话,可分早、中、晚的1/4~1/3作为加餐,时间可定为上午9~10时、下午3~4时、晚间9~10时,注意全天总热量不可变!

注意:因为早晨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大量进入血液,理论上来说,全天血糖最高的点,应该是吃第一口早饭后的1小时,所以早饭要少吃。

选择合适食物

①关于食物的选择,尽量选择应季蔬菜和水果。

②再查出各种菜的三大营养物质含量。

③得出全天需求的总热量。

④算出三大营养物质可以接受的重量范围。

⑤最后再根据查表得知的各食物三大营养物质的含量,选择几种血糖生成指数低的食物,定出食谱。

6.什么是血糖生成指数

血糖生成指数(GI)是衡量食物引起餐后血糖升高幅度的一项有效指标,它是指含50g糖类的食物与相当量的葡萄糖在一定时间内(一般为2小时)体内血糖升高水平的比值。它是一个相对数值,反映了某种食物升高血糖的速度和能力,通常把葡萄糖的血糖生成指数定为100。

一般而言,血糖生成指数>70为高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它们进入胃肠后消化快,吸收率高,葡萄糖进入血液的峰值高;血糖生成指数<55为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它们在胃肠中停留时间长,吸收率低,葡萄糖生成缓慢,所生成的葡萄糖进入血液的峰值低。

血糖生成指数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食物中糖类的类型、结构、食物的化学成分和含量以及食物的物理状况和加工制作过程等,如果忽视这些因素,将很难使血糖控制平稳。

制定低“血糖生成指数”食谱,应把握以下原则:

①“粗”粮不要细作,食物不宜加工太精细,加工的时间不宜过长,温度不宜过高。②简单就好,在厨房要“懒”点,蔬菜不宜切得太碎。③多吃膳食纤维。④增加主食中的蛋白质。⑤急火煮,少加水。⑥吃少量醋或柠檬汁。⑦高低搭配,高、中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与低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一起制作成一个中血糖生成指数食品。

另外,高脂肪食物比等量低脂肪食物具有相对低的血糖生成指数。但是应记住,虽然脂肪食品的血糖生成指数较低,但任何类型脂肪食物不管它的食物血糖生成指数高低,都应该在限量范围内使用。

7.糖尿病患者可以吃糖

首先要明确医生所说的“糖类食物”和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糖”不是一个概念。例如五谷杂粮等以淀粉为主的食物被称为糖类食物或称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食物,而日常生活中的“糖”主要是产生甜味的葡萄糖、蔗糖等。它们在体内的吸收特别快,糖尿病患者食用过多会明显导致血糖升高。如果有人问:“糖尿病患者能不能吃糖?”恐怕所有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做出同一种回答——“不能”。的确,长期的宣传教育使全社会都认为“糖尿病患者不能吃糖”,得了糖尿病就意味着终身与糖无缘。虽然不少糖尿病患者喜欢甜食,但在医生和家人的劝告下,他们只能“忍痛割爱”。这里所说的“糖”就是指蔗糖这一类食物。但1999年加拿大糖尿病学会公布的《糖尿病饮食治疗指南》中,首次否定了糖尿病患者不能吃糖的传统说法。2002年1月,世界糖尿病权威机构——美国糖尿病学会在《2002年糖尿病治疗指南》一书中也明确提出:糖尿病患者不必严格限制蔗糖的摄入。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也明确了这样的观点:糖尿病病人在严格控制总热量的前提下,没有必要刻意限制蔗糖的摄入量。

科学研究证实,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在少量的基础上摄入等量的蔗糖与淀粉,不管是对于血糖的短期影响,还是对血糖、血脂和体重的长期影响都没有明显的区别。当然,糖尿病患者如果摄入蔗糖,那么就必须相应地减少粮食的摄入量以保证饮食总热量和糖类总量不变。此外,虽然新的饮食治疗理论不再严格限制蔗糖的摄入,但是食用的数量应该是有限的,而且从营养学的角度不提倡摄入高脂肪、高热量的人工含糖食品。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长期影响,很多患者在吃糖时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当你重获吃糖的自由后,由于饮食禁忌的减少,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病情也没有因为吃糖而恶化,这无疑是一个喜讯。

如果你还心存顾虑,不妨测量一下吃糖后的血糖,看看究竟有什么变化吧,如果血糖上升明显,则说明你对糖很“敏感”,那还是控制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