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医学概论
9200100000055

第55章 学习方法(2)

3.培养良好的观察类型根据观察的品质,观察力可分为3种类型:①分析型。能掌握和区分事物的局部特征,比较注意细节,但往往忽略对事物整体的把握。②综合型。对事物的整体特征观察比较细致,善于解释,却往往忽略细节。③分析-综合型。既注意事物的局部特征,又注意事物的整体。这3种类型,分析型易片面,综合型准确性差,分析-综合型既能做到全面,又能做到准确,且有利于思维对观察活动的指导。这是保证观察的全面性、准确性、敏锐性融于一体的良好的观察力类型,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1.要善于积累知识和经验思维活动是对知识和经验等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智力活动。因此,知识和经验越丰富,思维广度就越宽,思路就越灵活,判断就越准确。

2.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广泛的兴趣、稳定的情绪、顽强的意志、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这些非智力因素对保证和促进思维活动的进行,促进思维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3.全面发展思维能力的基本品质思维的广度、深度、灵活性和独立性是思维能力的基本品质。其中思维独立性是核心。它有助于新问题、新假设、新观点和新理论的提出,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前提。在思维品质结构中,各思维品质也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思维广度差,也就不会有高度的思维灵活性,更不会有思维的深刻性,只有全面,才能深刻。所以,我们要全面发展思维能力的基本品质,同时在此基础上努力培养思维独立性。

4.建立合理的思维能力结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5种思维能力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组成了人的思维能力结构。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最基本的思维能力,要学会对众多的材料加以分类整理,从中找出关键问题,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再通过比较抽象出其本质属性,并进一步通过概括将抽象出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以指导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循环往复,形成习惯,便能使5种能力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结构。

(三)表达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数字表达能力及图表表达能力等。这是交流感情、传递信息所不可缺少的能力。这几种表达能力在实际运用中是可以互相补充的,它们各有其特点:语言表达生动、文字表达详尽、图表表达了然、数字表达清晰。提高表达能力的关键在于提高表达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准确性是表达能力最基本的要求。没有准确性,就失去了表达的作用。生动性和鲜明性有利于排除他人在接受信息时的各种障碍,增强信息传达的效果。所以,在培养和锻炼表达能力时,要在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上下工夫。

培养和锻炼表达能力的途径,除了学习和掌握有关知识、技巧外,更主要的是要多进行各种表达方式的实践锻炼。各种有关表达的知识和技巧也只有在不断的实际运用中,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形成自己的能力。

第四节医学课程的学习特点与方法

医学是研究生命科学的重要学科之一,现代医学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专业学科庞杂、课程设置众多的理论体系。

一、医学基础课的学习特点与方法

(一)用形态与功能统一的观点指导学习

人体各个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形态结构则是一个器官行使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反之,功能的变化又能影响该器官形态结构的发展。因此,形态结构与功能是不可分割的。在掌握各种形态结构的同时,又要联系它与功能的关系;在学习其功能时,又必须了解其功能特点。

例如,由于主动脉壁的结构中含有较多的弹性纤维,因而其具有较强的弹性。尽管心脏是间断地排出血液,由于其壁的弹性回缩作用,才使血液能在血管中产生血压而持续不断地流动。因此,只有把形态结构与功能密切联系起来才能学得更活。

(二)用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指导学习

无论大体标本还是镜下标本所见到的形态结构,都是整个机体很小的部分,特别是电子显微镜所获得的图像更是非常局限的。同时,这些局部都显示其平面和表面的结构,而机体的组织、细胞又都是立体的。因此,要掌握和了解真实的立体结构就需要观察各个剖面的切片或观察全部的大体标本。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又难以做到,这就要求我们在观察时,必须建立局部与整体的空间立体观念,把所看到的形态结构进行综合分析,正确理解局部与整体、平面与立体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全面准确的知识来提高学习的质量。

(三)用静止与动态统一的观点指导学习

生物的细胞、组织和机体都是在不停地动态变化之中,随着生长和发育,机体各器官、组织和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也相应地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如淋巴细胞只有经过进一步地发育成熟,才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在发育中自然发生形态和结构的变化。同时,细胞、组织和器官在不同功能状态和代谢活动中,其形态结构也随着发生变化。如膀胱在充盈状态下,其壁变薄,不仅黏膜上皮的细胞层数减少,而且其表面的覆盖细胞形态也变得扁平。但一般我们所观察的标本大多数是经过固定或切片处理的,因此,所观察到的形态结构只是某一阶段或某一瞬间的静态图像,所以必须把观察到的静态图像与动态变化联系起来才能真正掌握其结构与功能。

(四)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观点指导学习

对功能学科,应利用课堂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实验操作,并提倡学生尽可能地亲自动手,发挥创造性,设计一些新的实验。对形态学科来说,在实习过程中,应结合理论课的内容,认真观察标本、图像、图谱,并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不断提高对各种结构的识别能力及基本实验技能,从而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以便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五)用正常与病理相联系的观点指导学习

生物医学的知识结构大体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体正常的结构和功能,二是人体疾病状态下的结构与功能。无论形态学科还是功能学科,都是从上述2个方面进行研究和阐述。因而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应掌握正常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和掌握病理状态下的结构与功能,同时掌握发生疾病的机制。如要掌握肿瘤组织的结构特点及分类,就必须先掌握正常的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要掌握急性肾衰竭,则必须先掌握正常肾脏的功能。

(六)用形态、功能、代谢综合的观点指导学习形态决定功能,而器官结构及功能又与物质代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互相依存于一个统一的环境体态中。没有正常的形态结构和代谢过程,便不可能有正常的功能;反之,没有正常的代谢过程和功能活动,器官组织和细胞便不可能不断地自我更新,以维持其正常结构。

疾病时,形态、功能和代谢的变化常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因此,在学习基础医学课时,要培养思维联想,分析形态结构与功能状态及代谢过程的内在联系,不要孤立地、固定不变地去看这些变化。这样才能深刻认识和理解各种疾病的本质,为临床课程的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特点

(一)综合性特点

临床医学以不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流行规律及防治措施等为主要研究对象。无论哪一部位的病变或某一功能的损害,都是整个生命现象中的局部现象,这种局部和整体不可割裂的关联性,使疾病的研究必须立足于整体性。因此,临床医学涉及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理论医学、医药工程技术,甚至数、理、化及相关人文科学等学科内容,具有多学科知识综合性体现和综合性运用的特点。

医学各专业的基础课程内容都会在临床医学各课程中得到广泛的体现和应用。例如,学习内科学中的“肾小球肾炎”,首先必须熟悉肾脏的解剖和组织学形态特征,才能理解其病名的含义;该病可由链球菌或其他细菌、病毒等感染后致机体免疫反应引起,这需要微生物及免疫学中有关细菌的特性和变态反应原理来进行解释;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弥漫性渗出性增殖性肾炎,只有熟悉该病的病理解剖特征,才能理解这种病理变化的意义;在发病机制中,则需要掌握炎症的一般特征、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的原理,以及水、电解质代谢有关知识,才能对本病的实质有全面的了解;临床表现则包括体检及实验诊断的基本知识的应用,本病的治疗包括饮食治疗、抗生素应用及各种对症治疗,这需要营养学、药理学、药物学有关知识的应用等。鉴于此,学好临床医学各门课程的前提,首先应具备扎实牢固的基础医学功底及相关基础课的基本知识。

(二)实践性特点

临床上,同一种疾病,甚至同一种症状,其临床表现可谓千差万别。许多临床知识和经验,绝非文字和语言所能完全表达,而需在临床实践中去心领神会。至于医疗技术和技能,以及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训练,更需要严格的临床实践训练。医学生对临床医学基本理论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只有在临床实践中才能得到体现和验证。医学生不但要通过临床实践来强化对临床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记忆,还要通过临床实践学习基本技术和技能,使之不断强化并逐渐过渡为自己从事临床诊疗工作的基本功。

(三)多元性特点

临床医学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它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或称模糊性)。因为临床医学的研究对象是患者而不是病,患者具有社会性和主观能动性,他既是被研究的对象,同时又参与或影响研究过程。认识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临床医学的不确定性。例如,恶心、头痛、乏力、胸闷等,都是疾病的表现,然而却无人能将诸如此类的症状轻重程度定量化。另外,患者提供的症状也可能带有主观夸大或掩盖;临床常用的血、尿等常规检验及其他实验室检查虽然能够相对量化,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种族、不同体质等均存在一定差异,因而所谓正常与不正常值只能是相对而言,这也是临床检验中称为参考值而不叫正常值的原因所在。疾病固然有其共同的特征和规律,但具体到每一例患者,其表现则绝不会一模一样,疾病的共性寓于临床患者千差万别的个性表现之中。因此,在研究具体患者时,必须结合其实际具体分析,切忌生搬硬套书本理论,以防错误发生。

第五节学习的几点建议

成功来自于努力的探索,求学的路虽非平坦,但只要求学者努力攀登,选用合适的方法,锲而不舍,终究会取得成功的。作为一名求学中的医学生,总是希望自己要学得好,记得牢,科学合理地利用好课堂内外的各个教学环节,达到最佳状态,这是我们最希望的理想境界。本节主要介绍一些成功学习的方法。

一、听好一堂课是一门艺术

在课堂上,要积极的思维,把老师讲到的主要内容和过去学到的知识进行联系,同时,相关内容进行前后、左右比较,找出其异同点。最后,通过理解、联想、比较等思维,使新知识同化到旧知识中去,同时旧知识得以强化。

(一)如何听好课

要适应不同讲课风格老师的讲课。老师因各人脾气秉性、经历及素养的差异,他们讲课也就各有风格。听不同类型的老师讲课,就要掌握他们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

1.口若悬河的老师这是最常见的一类老师,又可分为两种:①教科书派。他讲的内容只要翻开教科书就一目了然,学生称之为“照本宣科”。这种老师不多,或是年轻教师刚走上教学岗位,经验少。应对办法:首先,要认识到听与看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其次,提前预习,对本堂课的重点内容心里有底,防止因为不喜欢听讲,而导致对教科书上的基本内容漠然处之,把该掌握的内容轻易放过。②笔记派。与教科书派不同,这种老师有自己的讲课体系,难点、重点也较清楚。大多数老师属于此种类型。听这样老师的课,要防止:忙于记笔记,唯恐有所遗漏,很累,有时还难于掌握重点;提前做好预习。

2.开无轨电车的老师有的老师上课时好像在漫谈或讲相声一样,令人兴趣盎然,有如开“无轨电车”,经常离题太远。应对办法:养成课前详读课本的习惯,熟悉课本中的要点。那么任凭老师扯得多远,你始终头脑清醒,知道自己目前的进度,而不至于被老师的讲课所左右,不知“身在何处”了。而且,一旦你事先对课本的内容有了全盘的了解,重点在握,那么,你就会从老师风趣的讲课中获得更多的、更高层次的知识。

3.念佛型的老师“那位老师的讲课,我实在听不懂”,有时学生会这么说。原因可能有两种:①不适应老师的发音、语速等;②学生在某种学科知识较为生疏,而老师也没有摸清学生的程度,老师讲课就犹如念佛,高深莫测。应对办法:①向老师及时指出;②多提问,多交流;③做好预习,找出不理解的地方;④如基础不好,扎扎实实补课。

4.启发型的老师面对这样的老师,要预习好教学内容,不要产生畏难情绪,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总之,对不同老师的不同授课方式,要用不同的方法去适应,这样,上课就会成为趣味无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