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医学概论
9200100000047

第47章 医学教育(1)

医学教育是运用教育原理,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按着社会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为社会培养专业医药卫生人才的教育活动。通过医学教育达到向社会输送医药卫生人才、传播医学成果的目的。加强医学教育质量保障工作,是培养高质量人才、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卫生保健服务和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需要。

第一节医学教育的使命

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医务工作者,这正是医学教育科学的使命。通过医学教育,培养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卫生技术人才,促进和提高人类的体力和智力的健康。人的体力和智力状况是影响社会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从这个角度来看,医学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目前国际上医学教育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一名医生接受医学教育也是一个终身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基本医学教育,即医学院校教育,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的是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医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以后,在所学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接受专业化培训,使所学知识和技能朝着某一专业方向深化;继续医学教育,是在完成毕业后教育以后,为跟上医学科学的发展,继续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终身过程。这3个性质不同的教育阶段应紧密地衔接,形成连续统一的医学教育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卫生工作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成就举世瞩目,但是,我国目前的国情和卫生工作的现状与现代化建设要求及21世纪医学发展的需要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医学教育必须深化改革以适应和改变这些状况,更好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第一,医学教育区别于其他学科专业教育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其具有明显的职业化色彩。

接受正规的医学教育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的必要条件。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没有接受过正规医学教育的医务人员是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的。

第二,医学教育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类型,除了要求对医学专业知识进行传授外,由于医务人员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医务人员工作的开展,影响对疾病的诊疗效果。只有既掌握了医学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良好人文修养和健全人格的医务人员,才是真正的医学人才。

第三,我国目前卫生人才城乡分布不均,近年来又出现了人才外流现象。医学教育承担着培养更多的医学人才、稳定卫生人才队伍的使命。一个国家对卫生人力的需求受许多因素制约,其中最基本的因素是人口数量。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卫生人力有了很大发展,但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致使我国的卫生人员数量还是落后于许多发达国家。

第四,医学教育面临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学以及疾病谱、死亡谱的改变,以及新健康观念的形成,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种转变对医学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医疗保健人员需要具备适合新医学模式的知识结构和智力结构。

为此,则需要加强预防医学和群体医学的教育,需要增加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课程,如心理学、社会医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等;采取适当措施使医学生早日接触临床,早日接触社会,开阔医学生对疾病、对社会的观察能力,提高了解患者和防病治病的能力,增强做社会保健工作的能力。

第五,当前,我国一方面受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新技术、新疗法层出不穷,正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但另一方面,必须看到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几千万残疾人的人口大国,同时是经济基础薄弱、卫生知识贫乏、卫生投入不足的发展中国家,若照搬照抄发达国家医学教育模式,必然会脱离中国国情,贻误我国医学卫生事业的发展。因此,我国的医学教育要在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还要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发展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

第六,人类健康受多种因素制约,除本身的遗传与生理因素之外,人类健康还受到政治、经济、环境、社会、自然、人的行为及卫生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保障健康需要相应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政策条件。因此,中国的医科学生必须了解中国的社会经济环境与政策的大背景,这样才能审时度势,充分施展才华。

第二节医学教育的沿革

医学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人类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建立了医学,为了把长期积累起来的医疗经验传给下一代,便产生了医学教育。我国的医学教育历史悠久,最早是家传师授。

唐代以来,出现了集中传授医学知识的办学形式,当时设置的太医署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医学校。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在漫长的时间里,一直是以个别传授医学知识为主要形式。

中国的医学教育始于南北朝,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19世纪以后,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外国教会在各地陆续办起医院,进而招收学徒,创办医学校,西方新医学教育引入中国。

1866年美国教会在广州创办了博济医学校,1881年清政府在天津开设医学馆,继之,1903年在北京京师大学堂内增设医学馆,这以后全国各地建立许多医学院校。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有44所高等医药院校(系),其中22所设在综合大学,22所是独立设置的。在国民党政府管辖中国的22年中,总共培养高等医药院校学生9499名,培养中专生41437名。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接办了旧制高、中等医药院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院系调整,充实了师资及设备,扩大了招生规模,明确了办校方向。我国的医学教育事业在我国教育方针和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继承了解放区的办学传统,吸取了旧中国原有的教训,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改革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医学教育模式,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了高、中、初等医学教育和进修教育。

从1954年起,参照当时苏联的做法,进行教学改革,统一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及使用统一教材,开设了马列主义理论课,加强了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1956年又发展了中医药和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医学教育。十年动乱时期高等医学教育受到严重冲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医学教育事业又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道路。

我国医药专业设置实行“宽窄并举,以宽为主”的原则。1957年医学院校只有4个专业:

医学、卫生、口腔和药学。1978年,全国医药专业的专业设置达到20个。而到了1998年,全国医药专业的设置数为16个。现在我国医药专业设置仍主要是8大类16个专业。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到1965年发展到92所,1997年时已达122所,在校生数达到271137名。全国高等医药院校1949-1997年共有毕业学生1063521名,1996-2000年共有毕业学生305437名,2001-2005年共有毕业学生673667名,2006-2008年共有毕业学生1021492名。

全国中等医药学校1995年时达551所,1949-1995年共有毕业学生2083153名,到2001-2005年共有毕业学生1277051名。

几十年来,全国医学教育由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和卫生部共同管理。大体分工为:在医学教育上带有共性的方针、政策、规划以及规章制度的制定(如学籍管理)和需要统一掌握的工作(如招生工作)由教育部负责;对于医学教育的具体业务管理则由卫生部负责。

回顾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医学教育和全国教育工作一样,取得了很大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卫生技术人才,逐步完善了医药院校教育体系和专业、教学管理程序,大大充实了医药院校师资队伍,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在全国范围内,医学教育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布局,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多种形式和专业门类比较齐全的体系。

我国医学教育管理经验集中起来有以下几点:①发展医学教育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医学教育必须适应国民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做到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必须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医学教育自身发展规律。要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需要与可能的关系、普及与提高的关系。②医学教育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贯彻执行卫生工作方针,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③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实行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办学,是加速发展我国医学教育的重要途径。④依靠全体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办好医学教育。千方百计调动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是办好学校的重要条件。⑤支持以教学为主,学校管理的各项工作都要以教学为中心。支持以教学为主,这既是学校工作的特点,也是学校工作的基本规律。⑥勤俭办学,提高办学效益。讲求办学效益,保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第三节医学教育的结构

医学教育的结构,也可称为医学教育制度,是指医学教育的构成成分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医学教育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它随着文化、经济、政治的发展而不断进行调整。在国际范围内,更是参差不齐,发达国家有完整的医学教育体系,而发展中国家则规模小,结构也很不完整。

一、医学教育的层次结构

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的层次结构,按培养的卫生技术人才的能级大小,可以分为研究生教育、本科医学教育、专科医学教育和中等医学教育。

研究生教育又分为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前者的任务是培养能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高级卫生技术人才,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后者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能力,能够在科学和专门技术领域内作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卫生技术人才,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

高等本科医学教育层次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结构中的主体,其任务是培养既有实际工作能力,又有一定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实施高等本科医学教育的主要机构是各医科大学、医药学院以及部分附设在综合大学的医学院。学习年限长短不一,多数为5年,少数学校试办7年和8年制(如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药、药学等专业一般为4年,少数为5年。各院校可在执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各专业的主要课程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自行编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选择教材。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可授予医学或理学学士学位。

专科医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卫生技术人员。高等专科医学教育的办学形式多种多样,可设在普通医科大学或学院内,也可由专科学校独立设置。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的青年。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中等医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各类中级医药卫生技术人员,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或有同等学力的青年。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或4年,依不同专业而异。

目前,我国还实行着介于中等医学教育与专科医学教育之间的教育形式,即“3+2教育模式”和“五年一贯制教育模式”。所谓“3+2教育模式”,是指中专学校与专科院校联合办学,招收初中应届毕业生在中专完成3年学习后,再到专科学校完成2年课程,最终获得专科文凭。

“五年一贯制教育模式”是指具有5年制专科招生资格的院校招收初中应届毕业生,按照招生计划及分数录取学生后,经过5年系统学习,拿到专科文凭。“五年一贯制教育模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教育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项目。经过“3+2教育模式”和“五年一贯制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获得的专科文凭与通过普通高招录取的专科文凭相同,毕业后均可参加专升本继续深造。

二、医学教育的类型结构

医学教育的类型结构,是因教育对象、办学形式和教学时间不同所形成的教育结构,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职业前教育和成人教育2种。所谓职业前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医学专业教育,包括中等和高等医学教育。成人教育一般应归属于就业后的继续教育体系。目前,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人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在逐步扩大。成人教育的学习年限根据教育对象和专业特点等实际情况有较大的伸缩幅度。

另外,根据教学时间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两大类。全日制教育是指除节假日和寒暑假外,全日进行的教育。业余教育是主要利用业余时间所举办的各种教育,如我国进行的成人教育、职工大学、函授大学等。根据办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不同,可把医学教育分为函授教育、临床进修教育、各种专题讲习班和中医学徒教育等。

三、医学教育的专业结构

医学教育系统的专业结构,是以医学学科的分类或社会卫生服务的分工为依据,所组成的横向门类结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