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医学概论
9200100000035

第35章 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与改革(2)

4.依靠科技和教育依靠科技和教育是卫生工作的基本策略之一,是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体现,也是卫生工作进步与发展基本经验的总结。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和培养医学人才是发展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条件,必须提高到卫生工作方针的高度予以重视。首先,要加强医学科学技术的基础性研究。针对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疾病特点,在关键性医疗技术的应用研究、医学高科技研究和医学基础性研究等方面,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攻克医学中的难关,力求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使我国卫生领域的主要学科和关键技术的科技实力逐步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次,深化卫生领域内的科技体制改革。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我国卫生领域内的人员结构,不尽合理,差别较大,优先需要考虑的是优化结构,分流富余人员,增强卫生科研机构的生机和活力。加强对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的投入和建设,大力推进先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广适宜技术,同时,要高度重视现代科技信息和国际互联网的有效利用和传播。最后,办好医学教育,尤其是高等医学教育,培养一支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专业卫生队伍。努力提高高等医学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加快发展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和全科医生。高度重视各级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积极创造条件,使优秀人才尤其是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同时要加强对各级卫生人才的职业道德教育,为全面提高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打好基础。

5.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动员全社会都来参与是卫生工作的又一项基本策略,它是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方针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动员全社会都来参与卫生工作,主要包括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社会各个部门的相互协作和大力配合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其中。既然我们党的宗旨就是要为人民群众服务,因此我们要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发展卫生事业,做好卫生保健工作,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党政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监督。一个地区卫生工作的好坏,人民健康水平提高的程度如何,要作为考核领导政绩的重要内容之一。发展卫生事业,保护和增进人民的健康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个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通力合作,要树立全局观念和整体观念,形成一个人人都为卫生事业作贡献的良好氛围。只有建立起良好的群众基础,广泛发动全社会都来参与,各项卫生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与此同时,只有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普及全民的卫生知识和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从而使卫生工作具有更加广泛、更加坚实的群众基础。

6.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我国卫生工作的根本宗旨,是卫生工作方针的核心和灵魂,是党和政府对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卫生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正确方向。卫生事业是造福于人民的伟大事业,它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局,保障和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是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因此,卫生工作要始终以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作为最终目标和根本宗旨。各级政府要对卫生工作给予必要的投入和全方位的支持。

不能要求公立的卫生机构纯粹以赢利为目的,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各级卫生机构和卫生工作人员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中心,切实做好各项卫生工作。

第三节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一、居民健康水平逐步提高

国际上一般用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和人均期望寿命反映居民的健康状况。婴儿死亡率2009年为13.8%、孕产妇死亡率为31.9/10万。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说明我国医改提出的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扩大医疗保障覆盖面、提高卫生服务能力的措施有力、成效明显。

二、医疗服务利用增加,“有病不医”状况正在改善2009年,全国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为54.8亿人次,入院人数为13250万人,比上年分别增长了12.0%和15.4%。2009年新农合参合人数8.33亿人,比上年增加1800万人;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4.01亿人,比上年增加8239万人。2009年参合农民补偿支出受益7.59亿人次,比上年增加1.74亿人次,增长了30%。

同时,从患者就诊的医疗机构来看,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比例增加。2009年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院、门诊部、诊所、村卫生室等诊疗人次达到33.9亿人次,占总诊疗人次的61.7%,比上年增长1.3个百分点。

三、医疗服务效率提高,医疗机构发展活力增强

(一)医务人员工作量增加

如果将我国执业医师门诊和住院工作量比较,2009年每个医师日均门诊负荷7.5人次和住院负荷1.6床日。与上年比较,日均担负门诊增加0.3人次和住院增加0.1床日。工作量增长(门诊和住院分别增长12.0%和15.4%)明显高于医师增长(增长5.9%)。医务人员工作负荷加大,医疗卫生机构效率逐步提高。

(二)病床使用率增加,平均住院日缩短

2009年,全国医院病床使用率为84.8%,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60.7%,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提高幅度较大,说明患者向基层医疗机构流向明显,这也符合新医改强调的患者分级诊疗和合理流向要求。2009年医院平均住院日为10.5d,乡镇卫生院为4.8d,比上年分别缩短了0.2d、0.4d。

四、公共卫生服务范围扩大,疾病预防控制取得新成效医改提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启动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医改年度监测结果显示,上述项目进展顺利。同时,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已达15.1元,其中中央财政人均8元已经到位。正是以上重点项目带动和经费支持,2009年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除甲型H1N1流感外)比上年下降5.1%,住院分娩率达到96.3%,产前检查率达92.2%。通过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学校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等监督执法工作,夯实了疾病防控工作的基础,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五、卫生资源配置总量增加,基层卫生机构得到加强2009年年末,全国卫生机构数(含村卫生室)为91.7万个,比上年增加2.5万个。其中村卫生室占增量的78.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占增量的12.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说明城市和农村卫生服务网底正在得到加强。

2009年年末,全国卫生人员(含村卫生室)为784.4万人,比上年增长8.5%。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从2008年1.66人提高到2009年1.75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从2008年1.26人提高到2009年1.39人。

2009年年末,全国医疗机构床位441.6万张,比上年增加9.4%,其中乡镇卫生院床位增长10.2%。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由2008年3.05张增加到2009年3.31张。

以上数据显示,我国卫生机构数量、卫生人力、床位、经费等主要卫生资源呈现持续增加态势。而且随着医改措施的落实,资源配置向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倾斜更加明显,结构调整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城市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