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医学概论
9200100000024

第24章 医学模式概要(3)

第三节现代医学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一、现代医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进入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阶段。由于不断地应用现代自然科学的先进理论和技术成就,医学科学也从20世纪中叶开始,逐步进入到了现代医学阶段,达到了分子和超微水平的深度,新的诊疗技术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医学的各个领域,使医学科学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也是一次质的飞跃。如电子、微电子、激光、红外线、半导体、光导纤维、γ射线、计算机、远程网络等新技术在医学领域内的广泛应用,使整个医学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光学显微镜发明以前,人眼只能观察到0.1mm以上的物体。光学显微镜发明以后,人眼的分辨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由于光波波长的局限性,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认识长期停留在细胞水平上。到了20世纪40年代,第一代电子显微镜设计成功,借助于此,人眼的分辨率大大提高,能够观察到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从此医学进入了分子水平。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医学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进一步延伸到了更深入更广阔的境地。目前,已有一大批科学技术和先进理论应用于医学领域当中,如X线衍射、电磁理论、显微外科技术、激光、红外线、遥感测控、快速反应测定、X线断层扫描摄影、电镜技术、细胞免疫技术、克隆技术、层析、光谱等各种新的技术手段已在医学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由于工程学与医学的相互渗透,20世纪40年代产生了生物医学工程学。它运用现代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理论和手段研究人体的结构和功能,解决了医学上的许多重大难题。生物工程的深入研究,产生了20世纪医学科学的多项成就。诸如,人工器官的出现、光学显微镜的发展、电子监护系统的诞生、第一台由计算机控制的X线断层扫描仪(CT)的问世与不断改进,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与损伤,提高了疾病诊断率与治愈率。

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对许多遗传病以及与遗传相关的疾病,良、恶性肿瘤的认识已深入到基因和分子水平,所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人们探讨疾病机制、发病原因和治疗手段作出了很大贡献,而且,将给医学界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现代医学的发展往往遵循着矛盾的对立性与统一性相互作用的规律。首先应该认识到医学科学本身,一方面分科越来越精细,另一方面学科之间的交叉与综合越来越紧密。如果没有精细分科,研究就难以深入。而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整体,各种组织、各器官、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协调。这就决定了医学科学的各个学科需要相互渗透、交错综合、构成整体,才能成为完整的医学。其次,医学研究是向微观深入与宏观发展的辩证统一。一方面,现代医学已在分子水平甚至量子水平上研究和探讨生命的本质。另一方面,又发展了社会医学、心理学、环境保护、宇宙医学等新的学科门类,探索各种自然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人体的影响,以及改善这些因素减少疾病的发生,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

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生及其历史必然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恩格尔教授基于现代医学的发展状况,于1977年首次提出来的。但是,这种模式的雏形始于20世纪初期,甚至19世纪末叶就已经出现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尤其近一百年来,高新科技在社会各个领域内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生存活动的环境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社会向前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也发生了改变,生活区域都市化,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现代工农业带来的各种环境污染严重地影响着人类的身心健康,影响人类健康的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医学科学也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医患之间那种传统的自然关系已经失去了存在的空间;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诊疗技术已经引进到医院;许多疾病的诊疗、研究和探讨不仅仅局限于临床本身,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环境医学、特种医学、医学工程学、社会医学等都是他们需要研究的范畴。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已使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变化的需要,为此,把这种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到十分突出的地位势在必行。

(二)基于对医学科学性质的重新认识

过去的传统观点,一直认为医学科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这种观点并没有真正反映出医学科学还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与特点。医学的本质特征应该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科学。因为,作为医学研究对象的人,一方面具有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社会属性,他生活在现实社会当中,其健康与疾病必然会受到社会因素的严重影响,甚至可以说,人类的有些疾病完全或主要由社会因素所致。因此,医学并不是一门单纯的自然科学,而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医学科学在研究人类生命活动的本质和探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以及防治等内容的过程中,不仅涉及生物科学的内容,而且与人的思维活动、心理过程和社会生活都密切相关,应该倡导医学科学在研究人的生物因素的同时,也探讨人的心理变化和社会因素。

(三)基于疾病谱的变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工业化程度趋向于多元化、复杂化,使得医学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的疾病谱、人口构成比、死因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今天,由于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医疗水平的进步,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已不再是急性传染病、寄生虫病、营养不良等,它们在疾病谱、死因谱中已退居次要地位,取而代之的是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明显增多。据WHO统计,目前位居前三位的死因是心血管疾病、各种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患病原因都含有心理紧张、吸烟、严重的环境污染、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等心理、社会因素。至于社会性公害、交通事故、自杀、吸毒、酗酒、营养过剩以及各种心因性疾病的普遍发生无一不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以性传播疾病中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为例,更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性疾病,甚至可以说是社会性公害。因此,现代医疗卫生和健康保健的研究和探讨,不能再停留在生物医学的水平。如果只从人体的形态、功能、生理、生化等方面的改变去寻找病因,已经很难适应当前医学发展的要求,必须考虑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等方面的综合变化与影响。

(四)基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交融与渗透20世纪中、下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交融与相互渗透已经到了非常广泛的程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社会化,自然科学的研究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因而社会化的自然科学体系本身都成了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比如,对医学的研究融入社会因素的作用与影响,把医疗实践、人际关系、卫生服务、健康保健与社会综合功能以及各种社会性的医疗手段和措施等作为研究课题,便产生了医学社会学。与此同时,由于自然科学社会功能的不断增强,也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难题,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水资源短缺、能源危机、人口爆炸等。单纯依靠自然科学的力量来解决这些问题显得孤掌难鸣,在所有这些领域内开展研究工作,必须依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通力协作。

基于上述原因和历史条件,在研究现代医学的方法和形式上就出现了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三、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其意义上述医学模式转变的原因及其历史必然性,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现代医学的发展必须有新的医学模式与之相适应,才能避免医学本身陷于孤立与片面的泥潭之中,否则,只会阻碍现代医学向前发展。

(一)医学模式转变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一方面,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对医学模式的转变提出了要求,这种要求显示出了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体生命过程中的种种复杂联系进一步被揭示出来。

必须把人看成一个完整的、受心理和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影响的人,必须把人看作包括自然环境在内的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三个不同层次来综合考虑人类的疾病与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治疾病,促进人类健康。1946年,WHO在其宪章中对“健康”作出的解释,实质上就是对转变医学模式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医学模式的转变准备了必要条件。20世纪以前的医学主要研究人体的生物特性,很少涉及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作用。随着现代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兴起、系统学的创立,为系统分析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如把心理学的测试方法和技术手段运用于临床诊断,称之为心理诊断,该方法目前在临床心理诊断上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其他如源于流行病学的群体调查方法在临床实践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该方法分类越来越精细。

总之,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为进一步认识人类健康和疾病的规律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二)医学模式转变的意义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在生物医学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扩充、不断完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它克服了忽视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局限性和单纯强调人的生物因素的片面性,全面、系统地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综合因素去研究人类的健康与疾病问题。这种医学模式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医学模式的转变必将导致思维方式上的变革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把复杂的生命活动简化为单纯的物理、化学和自然现象,以探索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实际上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统一整体,每一个生物过程都是纷繁复杂、相互交错的。医学模式的转变,将促使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要从还原论的简单思维方式向综合化的思维方式转变。

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显着特点之一就是强调了社会因素的作用这使得现代医学不仅要吸收自然科学的新成果,而且还要引入社会科学的新内容。使人们在认识疾病、保障健康的手段上,拓宽更大的空间。例如,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了解其危险因素,既有生物学方面的,也有心理和社会因素,从而为防治冠心病提出了有效的对策。社会学与医学的相互交叉渗透,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3.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整理和提高祖国传统医学水平,加速其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传统医学十分重视整体动态平衡思想,强调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如果单纯用生物医学模式的观点来整理、归纳和升华祖国医学,就难以吸取其中有关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内容,甚至会全盘否定;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可以促使人们在研究祖国传统医学的现代化过程中,更好地把握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特征和医学精髓,为研究中西医结合开辟新的途径。

4.医学模式的转变能更好地解决社会防治问题,克服重治轻防、防治分离,提高医药卫生事业的社会综合效益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支配下,不可能系统地研究社会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难以很好地解决社会防治问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创立,将对医疗卫生事业提出许多新的课题,将促使全社会去考虑如何卓有成效地开展社会防治工作,如何从根本上消除危害健康的社会因素,如何全面考虑各级医药卫生部门的综合作用及人力和物力资源的再分配,发挥整个社会对医药卫生事业的协调作用,以期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

5.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培养医药卫生人才、优化知识结构将产生深远影响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出现以前,医学、药学的专业课程设置是遵循生物医学模式的要求的,课程的开设存在诸多缺陷。而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不但要增加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而且更要补充有关社会科学知识。如果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不能适应新医学模式的要求,必将形成医学教育的被动局面。

总之,医学模式的转变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医学科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适应医学科学发展的历史要求,作为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应当自觉促成这一模式的转变,更好地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作贡献。

【思考题】

1.叙述医学模式在医学发展中的意义及其社会作用。

2.叙述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和消极影响,你认为应该如何克服这些不足?

3.概述现代医学模式和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