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一生要知道的欧洲艺术名作
9199800000012

第12章 一生要知道的欧洲绘画名作(12)

在这幅《泉》中,安格尔把他心中长期积淀的古典美与现实美完美地结合了起来。这幅画的奥秘在于画家表现了人体姿态从不平衡向平衡的变化,抓住了人体内部力的微妙关系,即左倾斜的双肩和向右倾斜的胯部、向上的用力和向下倾倒的水罐,前趋的右膝和后绷的左腿都体现了力而打破了平衡。在她身体的这种曲线运动中,展示出一种类似水波的曲线,这种身体的曲线使得那从水罐里流出来的直线形水柱相形见绌,通过这些形式,使这位恬静的少女比那股流出来的水柱更加具有活力。

古典主义画家从不表现人物的个性,这幅画却充分体现了古典主义的精神和技巧。因此,画中人物面部毫无表情,这更加强了少女“无邪”的神态。也有人认为水罐的形状含有性意识。身体的动势表现出开放与禁锢的双重意义。安格尔的裸体画很少揭示人物内在精神,只注重形式和技巧,他善于把古典美和现实美融合在一起,这使他塑造的人体洋溢着自然的生气。

128土耳其浴女

作品介绍:

《土耳其浴女》创作于1862年,这幅画是继他最着名的《泉》之后的又一新的探索。如果说《瓦平松的浴女》反映了安格尔借助于女性人体的整体感和细腻感来表现人体单纯、洁净、洗练的美感的话,那么《土耳其浴女》则反映了安格尔借助众多的“洁净”、“洗练”的优美人体来表现一种单纯与丰富、动态与静态的完美结合。每个浴女是一种“洗练”和“洁净”的形式,可是众多的“洗练”和“洁净”就是丰富的形式了。这种画法冷静、幽雅、精于用线和微妙的明暗色调来体现抽象人体。但是,这种真切而又超越真实,单纯而又变化丰富,柔美而又不柔弱甜媚的抽象意味以及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浓郁的东方情调,是传统的古典艺术中所从未有过的。

泰奥多尔·席里柯

1791-1824年

作者简介:

泰奥多尔·席里柯被誉为法国浪漫主义艺术的先驱,1791年出生在法国北部诺曼底卢昂的一个律师家庭,从小接受古典主义学院派的教育,后来成为浪漫主义艺术代表。1812年,年仅21岁的席里柯,第一次在沙龙展出了《轻骑兵军官的冲锋》获得意外的成功。其代表作有《梅杜萨之筏》、《受伤的胸甲骑兵》。

129牛市

作品介绍:

在这幅作品中,画家用粗犷而简要的笔触,不同的色块伴着不可抑制的激情,描绘了人以无比的力量,征服野性十足又力大无穷的壮牛。用狂暴征服狂暴正是这幅画的主题。画家以激荡的笔触、夸张的造型、跳跃的色块组成前景人和牛,而以大色块横竖直线形体画背景,形成明与暗、单纯与复杂的对比关系,借以衬托前景人物和牛群。

130梅杜莎之筏

作品介绍:

19世纪初,法国海军部任用了一位根本不懂得航海的人肖马雷任远洋船“梅杜莎号”的船长。这艘巨型船在驶往非洲途经布朗海峡时触礁沉没,船上有权势的人都乘小船逃命,遗下150多名乘客和船员。他们为生存造了一只木筏漂泊海上,半个月后得救的时候,筏上生还者只有15人,上岸后又死去2人。这宗海难事件激起法国人的强烈不满,受到社会各界舆论的谴责。富有正义感的画家席里柯从这一真实事件出发,创作了这幅世界名作——《梅杜莎之筏》。

画家为了描绘“梅杜莎”真实事件,阅读了生还者的回忆文字,并访问了幸存的人,请他们作指导,还自己做了一只类似“梅杜莎”的木筏,亲自在海上漂泊,以获取真实的环境、气氛和对大海风浪变幻的体验。他构思良久,先后构图多幅。为了能真实地再现当时的情和景,他亲自到病院观察垂死的人的情态,为了描绘死者的肉体色彩,他将解剖的死人体浸于海水中观察其色彩变化,他还请黄胆病人为他做模特儿,据说病中的德拉克洛瓦就做过他的模特儿,他的艺术观和创作直接影响了德拉克洛瓦。这幅画描绘了遇难者呼救的紧张瞬间,他们居高呼喊远方的救生船。画家有意在背景上画一风帆,逆风将木筏往后吹行,这就造成了遇难者向往救生船的心情和逆风逐渐将木筏往后吹的现实造成对立的紧张气氛。激情正是浪漫主义精神所在,但画中那座人体构成的金字塔不免有古典主义的遗风,在这幅画中浪漫主义的激情和古典主义造型交织在一起,构成由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杰作。

这幅画巨大的画面,结构宏伟、气势磅礴。情节激动人心,构思大胆而富有戏剧性,构图严谨并充满律动,画中人情感激越。人体塑造坚实有力度,光影对比强烈,整个色调阴森沉郁,显示出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这幅杰作的问世,开辟了浪漫主义的艺术道路。法国历史学家弥列什赞扬说:“席里柯独自一人凭自己的力量把船引向未来,法兰西本身,我们本身在《梅杜莎之筏》上被表现出来了。”

文艺复兴绘画,巴洛克绘画和十九世纪绘画是二十世纪前世界艺术史上并立的三大绘画高峰。与前两个绘画高峰相比,十九世纪欧洲绘画艺术充分体现了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过渡,这时的流派众多,风格迥异,先后经历了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等阶段,涌现了一大批绘画大师,如法国浪漫主义大师德拉克洛瓦、印象派大师莫奈、荷兰表现主义大师梵高、俄国现实主义大师列宾等。而且,19世纪下半叶欧洲绘画的一个重要特色是诗歌向着绘画靠拢,绘画朝着诗歌飞跃。这时的艺术家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为20世纪的绘画打下了坚实基础。

六、19世纪欧洲绘画

柯罗

1796-1875

作者简介:

柯罗是19世纪法国艺术史上最出色的风景画家。一生经历了三次革命运动,亲身体验过从拿破仑一世到拿破仑三世的兴亡,目睹美术上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兴衰,直至印象主义的兴起。因而在柯罗的作品具有各个时代的混合色彩与艺术风格。他40岁以后,画风倾向于巴比松画派。除了风景画,柯罗的肖像画也很出名。其代表作有《蒙特枫丹的回忆》、《头戴珍珠的女郎》《芒特桥》等等。

131头戴珍珠的女郎

作品介绍:

这是一幅色彩优美的肖像杰作,它描绘一个戴着用树叶编的“花环”的青年女子。一片树叶在她的前额投下了影子,观众把这个影子误认作珍珠。柯罗笔下妇女的表情,都有一个共同性,即是凝视与沉思性,缺少笑容,说明画家不是在追求某种讨好人的表面效果。

此外,这幅肖像标志着柯罗在人物画上的风格的恒定统一性,那就是始终以和谐和完整的艺术形象,使画面产生诗一般清新、浓郁的气氛,也如他的风景画那样。

132蓝衣夫人

作品介绍:

此画是科罗晚年的肖像杰作。这里描绘的是华贵的世俗女性,一手支在桌面,一手贴在胸前,而蓝衣裙正是夫人高贵气质与婀娜体态的标志,也显示出她的身份和地位。那优美的蓝衣的色调,使整个画面洋溢着象征性的光辉。有人指出,蓝衣夫人也许是科罗晚年心灵的化身。

133芒特的嫩叶

作品介绍:

在这幅《芒特的嫩叶》上,虽仍能看到柯罗的风景画所常有的弯曲树枝,但它在整体中没有人为因素。通过这些细树枝,人们看到的是一幕色调细腻多变的、充满春意的现实。整幅风景用的是变化复杂的灰暗色调,唯一明快的色点是绽在树干上的嫩芽与小叶。细细地品味,会使人感受到它的清新与明丽。

欧仁·德拉克洛瓦

1798-1863

作者简介:

欧仁·德拉克洛瓦,法国最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家,是法国大革命以来法国画坛一位才华出众的人物。他出生在巴黎近郊一个富裕的家庭,1816年到巴黎学画。1822年在沙龙展览会上,以《在地狱中的但丁和维吉尔》引起世人关注。其一生创作不辍,留传下来的作品很多。

134但丁的舟

作品介绍:

《但丁的舟》是德拉克洛瓦第一幅受到观众注意的作品。这幅作品在沙龙中的展出不仅震惊了巴黎艺术界,同时也使德拉克洛瓦成为浪漫主义运动的中心人物。这幅画包括了他今后风格一切特点的萌芽。由于它确立了某种新的东西,以致引起人们议论纷纷。

这幅作品是以但丁的《神曲》为题材创作的,它直接向学院派挑战。在这幅画中,画家以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但丁在维吉尔的引导下游地狱。在地狱里的斯谛吉河中浸透着一群曾经在人世间犯下罪行的人的灵魂。他们被罚在污泥浊水中无休止地互相咆哮、互相斗殴。看到但丁的小舟,他们个个竞相争着求生,踩着别人往船上爬。在这群罪恶的灵魂中有个但丁的仇人,想请但丁搭救他免受黑暗之苦,被维吉尔又推到河中,并说:“滚开些,到你的狗群那里去。”这些灵魂在人间时妄自尊大、罪行累累,无善可录,所以死后他们的灵魂还在这里咆哮如雷,他们中有许多自命不凡的大人物,将同样像蠢猪一样躺在这阴暗的地狱里受苦受难,遗臭万年。这幅画表达了悲剧性的主题和画家的民主思想,说明行恶者必然受到惩罚,罪恶深重的魔鬼们如果有求生的欲望,也必然遭到拒绝。这幅画在人们面前展现另一个世界可怖的景象,令人不寒而栗。但丁的小舟四周波涛汹涌,气氛恐怖、郁闷而紧张,色调沉郁深重。受着苦难煎熬的灵魂,有的愤怒,有的因痛苦而气喘,有的咬牙切齿,有的因激动而狂吼,画面极其恐怖而且有强烈的感染力。画家用深暗的调子展现整个画面,不仅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情节,而且主要是为了满足色彩上的需要。《但丁的舟》就像是相互对立的和用色彩表现出来的亮调子和暗调子的一个和弦。画中的形体塑造效果是由死人的痉挛而僵硬的裸体构成的。前景那个向前仰的死者的脸部在绘画上很完美,僵死的颜色加了一些红色的变化,而对比性的笔触则使他的形体失去了浑圆的感觉。

135希阿岛的屠杀

作品介绍:

《希阿岛的屠杀》是德拉克洛瓦的第一幅杰作,这不是戏剧场面的描绘,而是人的不幸与傲慢的图画。如果我们要理解这幅画的构图,那就必须注意这一点。这幅画并没有徒刑的意义,它没有处理形体性质的任务。为了表现痛苦,艺术家使用了突出的深暗的背景上的鲜明的颜色。深暗的调子本身又突出在远处的明亮背景上。这样,在我们面前就出现了一幅复杂而恰当的色彩构图。有若干现实主义的细节很惹人注目。抛在地上的小袋是用厚厚的颜色非常出色地画出来的,很有光彩,也很雅致。德拉克洛瓦很少这样地感受到现实的诗意和这样成功地用色彩把它表现出来。阴影加强了光线所照亮的色彩的饱和度。凝结成色块的笔触造成了油画表面的高低不平,又可以使反光加强局部固有色的调子。画家以罕见的力量表现了右面那个老太婆的绝望,在这个人物的刻画上,形体处理变得零碎了,这是为了使它和色彩的笔触充分溶合起来。甚至左边那一对晒黑了的人体也带有死人般的深暗的颜色。在所有那些乍明乍暗的调子中,都可以感觉到色彩的丰富。远处,在那呆滞不动的背景上,虽有血红的反光,却还是反映着死的移动。艺术家时常会失去分寸感,某种程度的舞台味就是由此而来的,它不是由于姿态,而是由于对个别人物的过分强调所造成的,这妨碍了对整体的观赏;天空为了戏剧性效果的加强而垂得过于低了,使人感到难以呼吸。总的来说,虽然有些夸张,被这一惨剧所唤起的艺术家的激动使此画充满了真诚的感情。这幅画的力量也就在这里。

136自由引导人民

作品介绍:

《自由引导着人民》(又名《1830年7月28日》)是德拉克洛瓦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之一。画家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这次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参加的革命运动。高举三色旗的象征自由神的妇女形象在这里突出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特征。她健康、有力、坚决、美丽而朴素,正领导着工人、知识分子的革命队伍奋勇前进。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性效果,与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着动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强烈、紧张、激昂的气氛,使得这幅画具有生动活跃的激动人心的力量。本画取材于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事件。1830年7月26日,国王查理十世取消议会,巴黎市民纷纷起义。27至29日为推翻波旁王朝,与保皇党展开了战斗,并占领了王宫,在历史上称为“光荣的三天”。在这次战斗中,一位名叫克拉拉·莱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垒上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制的三色旗;少年阿莱尔把这面旗帜插到巴黎圣母院旁的一座桥头时,中弹倒下。画家德拉克洛瓦目击了这一悲壮激烈的景象,又义愤填膺,决心为之画一幅画作为永久的纪念。

画上展示的巷战场面,是画家在上百幅“七月革命”街垒战的草图的基础上定稿的画面。最引人注意的一位象征自由的女神,她头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红色弗吉里亚帽、左手握枪、右手高举着迎风飘扬的三色旗。她是全画的中心,观众注目的焦点。女神的左侧,一个少年挥动双枪急奔而来,他象征着少年英雄阿莱尔;右侧那个穿黑上衣、戴高筒帽的大学生,就是画家本人,他紧握步枪,眼中闪烁着自由的渴望。

整幅作品气势磅礴,画面结构紧凑,色调丰富炽热,用笔奔放,有着强烈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