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血管年轻人长寿:心脑血管疾病的防与治
9198400000026

第26章 心律失常(6)

(6)患者的衣服不要太紧,尤其呼吸困难时,应将纽扣松开。

(7)喘息不能平卧者,应用被褥垫高背部或采用半卧位。

(8)有水肿者,饮食宜低盐或无盐,控制摄入水量,记录出入量,测腹围,隔日测体重。

(9)经常注意观察患者,密切注意患者的症状、血压、心率。

(10)如果服用洋地黄制剂,服药前应测脉搏,若脉搏在160次以上或60次以下(每分钟),均需报告医生。

(11)如果有心功能不全者,输液速度不宜快,以免加重心功能不全。

(12)如发现患者呼吸困难,唇色发绀,出汗,肢冷等情况,应先给予吸氧,同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心律失常患者能正常工作吗?

心律失常不仅可使患者产生心慌,心前区不适,胸闷、头晕等症状,而且使心脏的排血量减少,从而影响身体各部位的血液供应。这种影响的程度和心律失常的种类、持续的时间长短,与心脏本身是否存在器质性病变有密切关系。

心律失常患者能不能工作取决于患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一般说来,偶然发生的窦性心动过速或窦性心动过缓及心律不齐,偶发的期前收缩,对心脏排血量及人体没有多大的影响。阵发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如果没有器质性心脏病,发作过后亦可如常人。还有长期因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心病引起的心房纤颤,如果心室率在60~70次/分,心功能良好,可以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而对快速的持续的房颤、房扑,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不能耐受者,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及频发、多源的室性期前收缩的患者,不仅不能工作,而且要积极治疗。必要时要住院,甚至住监护病房进行治疗。

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要经常做什么检查?

抗心律失常药物绝大多数作用于心血管系统。治疗心律失常的同时,亦对血压、心排出量等都有影响。例如:奎尼丁可使血压下降,而麻黄碱可以升高血压。

因此,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患者经常要做的检查主要有:

(1)定期查心电图,以明确心律失常的情况,必要时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以观察心脏全天的情况。

(2)定期做心功能测定,以明确心脏承受能力。

(3)按时测血压,尤其在最初服药及改变药物剂量时,服药前后要测血压。

(4)经常数脉搏和心律,掌握病情变化。

(5)经常检查肝肾功能。由于药物多数经肝脏内代谢,经肾脏排出,为防止肝肾功能损害,早发现,早治疗,故要经常做肝肾功能检查。

(6)服用洋地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血药浓度的测定及电解质浓度的测定。

心律失常患者如何安排日常饮食?

心律失常患者安排好日常的饮食,对疾病的康复起重要作用。心律失常常由冠心病、高心病、风心病、心肌病等多种原因引起。在饮食中应避免促使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病情发展及加重的食品,同时还应限制热量供给,降低肥胖者的体重,减轻心脏负担。

(1)限制热量供给。一般每日每千克体重100~145千焦,身体肥胖者可按下限供给。

(2)限制蛋白质供给,一般按每日每千克体重1~1.5克供给,出现心衰及血压高时,蛋白质应控制在每日每千克体重1克以内。

(3)限制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动物油、肌肉、蛋黄、螃蟹、鱼子等。

(4)应供给富含B族维生素、维生素C及钙、磷的食物,以维持心肌的营养和脂类代谢。应多食用新鲜蔬菜及水果,以供给维生素及无机盐,同时还可防止大便干燥。

(5)禁用刺激心脏及血管的物质,如烟酒、浓茶、咖啡及辛辣调味品。

慎食胀气的食物,如生萝卜、生黄瓜、圆白菜、韭菜、洋葱等,以免胃肠胀气,影响心脏活动。

(6)限制盐及水的摄入。尤其对有水肿的患者,更应严格控制。有水肿和心力衰竭者,饮食中不得加盐和酱油。

(7)应少食多餐,避免过饥过饱,尤其饮食过饱会加重心脏负担,加重原有的心律失常。

患了心律失常应注意哪些?

(1)正确对待,心胸开阔:心律失常患者要做到心胸开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不要因为患了心律失常而忧心忡忡。尽管心律失常是一种病态,但除了严重的心律失常,一般心律失常的患者能够同健康人一样地生活、学习和工作。早发现,早治疗,心律失常并非不能控制。

(2)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

(3)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心律失常患者应保证有充足的睡眠,中老年患者,每天都不应少于8小时。饭后不宜立即就寝,因为饭后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会抑制心跳。饭后立即就寝有可能出现心脏骤停,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有潜在危险。就寝时间最好安排在饭后2~3小时。睡眠的姿势应采取右侧卧位,双腿屈曲。心律失常患者宜适当地做些锻炼,如养鱼、种花、散步、练太极拳、保健操、练气功等。只有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极差的患者才应长期休息。

(4)随季节、气候变化调节生活起居:在气候变化大、季节交替的时候要采取措施,预防感冒,以免加重病情。

(5)注意安排合理饮食,饮食要清淡而富于营养:烹调要用植物油,减少胆固醇的摄入量。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饮食要适量,不宜过饱。戒烟,少饮酒。

(6)养成良好的大便习惯,不要因为便秘而发生意外。

(7)定期到医院检查,复查有关项目,合理调整用药。

心律失常患者旅行应注意什么?

心律失常患者是否能旅行,必须征得医生的同意。旅行前应到医院进行一次详尽的体格检查,经医生同意后,方可旅行。

由于长途旅行往往导致疲劳、紧张和饮食起居的不规律,所以应尽量避免长途旅行。长途旅行前要做好准备工作、日程安排及防病措施。外出前不宜过度兴奋,要有充分的休息。

旅途中应按时服用平时的用药,并随身携带急救药盒或必要的急救药品。

旅行时要轻装出发,不要带过多的物品,以减轻负担。

旅途中最好要有人陪同,以代办一切手续。陪同人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及所服药物的剂量。

旅途中要根据情况准备必要的衣物,随温度变化而随时增减,避免过冷或过热。

旅途中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宜吃得过饱或空腹。晕车、晕船的患者,出发前应服用1~2片乘晕宁。

旅行中若连续几天大便干且少时,可适量服用缓泻药,如麻仁润肠丸。

到达目的地后的1~2天内,应稍做适当的休息和调整,不可连续进行紧张或大运动量的体力活动。

旅行中若病情变化,心律失常加重,应及时与当地医院联系,及时治疗。

为什么家长应警惕孩子心律失常?

门诊中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由于没有及时发现孩子的心律失常,延误诊断及治疗,导致患儿病情加重、心力衰竭,失去了治疗的有利时机,甚至造成了难以治愈的心脏疾病。

心律失常在儿童心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往往是由一些心脏病引起的。

例如:病毒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心脏传导系统发育异常、各种心肌病等。

还有其他一些因素造成,如药物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等。

如果我们平时多注意数一下孩子的脉搏或用手触摸孩子的左侧前胸,感觉一下孩子的心跳,若发现孩子的脉搏心跳过快、过慢或者节律不规则,尽快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可避免延误诊治。

如果发现孩子的脉搏或心跳节律不均齐,也应该到医院做心电图检查,让医生判断一下,是否由于心脏疾病引起的心律失常,以免延误诊断及治疗。

儿童的心脏疾病往往不易发现,因为孩子不会像成人一样诉说自己身体不适,而且心脏疾病的症状特异性不明显。因此,不但要照顾好孩子的生活起居,还应该了解孩子的心跳和脉搏。

静电过高可诱发心律失常吗?

在干燥的冬季,神出鬼没的静电随时可能袭来。梳头时,头发会越理越乱;脱衣服睡觉时,黑暗中常听到劈啪的声响……静电会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吗?

相比而言,由于老年人的皮肤相对比年轻人干燥,加上老年人心脑血管系统的老化、抗干扰能力减弱等因素,因此老年人更容易受到静电的影响。

人体内津液不足容易引起皮肤干燥,老年人体内各种功能已经衰退,造成皮肤干燥,因此更容易产生静电。不过津液不足光靠喝水是补充不了的。

老年人本来心脑血管系统就有各种病变,静电更会使病情加重或诱发室性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过高的静电还常常使人焦躁不安、头痛、胸闷、呼吸困难、咳嗽。

有些患心脏病的老人甚至被静电突然“袭击”后由于惊吓而造成心脏病突发。心脑血管病患者应注意防静电。日常生活中产生的静电压有时可高达数万伏,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虽然静电不是直接作用而使人致病,但会间接诱发本来就已经存在了的疾患,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更要当心,有必要增加空气湿度等。

在低温干燥天气出现时,化学纤维质地的内衣、地毯、坐垫和墙纸等受到摩擦都能产生静电。秋冬季节,相对湿度往往只有20%。通常而言,静电干扰超过7000伏时,人就有电击感,只是由于摩擦起电的时间极短,所产生的电流量很小,不容易被感觉到。但静电吸附的大量尘埃,含多种病毒、细菌等有害物质,人体吸入后会影响健康。持久的静电还会使血液的碱性升高。

天天操作电脑的办公室白领或长期呆在家用电器较多环境的人,常容易患红斑、色素沉着等面部疾病,这都是因为电脑屏幕或家用电器电场产生的静电,使空气中微生物、灰尘带上静电,吸附在皮肤上,久而久之刺激皮肤而产生的。

为了防静电,室内需要保持一定的湿度,勤洒水,有条件的可使用加湿器加湿。老年人应选柔软、光滑的棉纺织或丝质内衣、内裤。

日常怎样防静电?

(1)出门前洗个手,或者先把手放墙上抹一下去除静电。

(2)可用小金属器件、棉抹布等先碰触大门、门把、水龙头、椅背、床栏、金属窗等消除静电,再用手触及。

(3)尽量穿全棉的内衣。床单、被罩等尽量使用棉、麻、丝等天然纺织物。

(4)勤洗澡、勤换衣服,能有效消除人体表面积聚的静电。

(5)卧室内尽量少放家电,看电视最好距离电视机2~3米。

(6)关电视、电脑后马上洗手洗脸。

(7)用木梳、润发露。

(8)冬季室内最好用加湿器,摆放花草。

(9)多吃蔬菜、水果、酸奶,多饮水,同时补充钙质和维生素C。

(10)赤足有利于体表积聚的静电释放。

(11)对于有车一族,车内防静电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在仪表台放置湿毛巾,利用阳光的照射蒸发毛巾水分,提高车内的湿气,同时尽量少开空调。

为什么心律失常不必过分恐慌?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搏动的形成或传导发生障碍,引起心脏节律或频率异常。心律失常大多数由器质性心脏病所致,如冠心病、心肌疾病、风心病等;也可由非器质性心脏病引起,如期前收缩可因情绪紧张、疲劳、饮酒、喝浓茶和咖啡所致。其临床表现为一种突发的规律或不规律心悸、胸痛、眩晕、心前区不适、憋闷、气促、手足麻木和晕厥,甚至神志不清;部分患者也可无症状,仅在心电图检查中被发现。

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而又比较复杂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困扰着人们的健康和正常生活。由于人们对心律失常了解较少,一旦发生后往往会产生强烈的恐惧感,不知所措。其实心律失常有很多类型,每个人一生中都可能发生过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长,发生机会更多,但并非所有心律失常都会产生严重不良后果和需要治疗。

心律失常病因相当复杂,不同类型心律失常治疗方法各不相同,因此其诊治应由心血管专科医生进行。发生心律失常后,首先需要综合病史、症状、体检和必要辅助检查(如24小时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进行综合评估;然后参考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是否影响心脏泵功能和血流动力学以及其发展为严重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决定治疗策略。鉴于许多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潜在致心律失常风险,在应用时应慎重,权衡利弊。无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且不影响心脏泵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心律失常一般视为功能性,如无明显不适症状,大多不需要治疗;有症状者也应先解除顾虑,稳定情绪,必要时短期对症治疗。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伴或不伴心脏泵功能和血流动力学受累的心律失常则为病理性,应引起高度警惕,及时就诊。同时患者应正确认识,消除不必要的紧张情绪,合理安排工作休息,戒烟戒酒,合理饮食,适当锻炼,积极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