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睡虽是促进健康的一种良好手段,但也要讲究方法,否则效果将会适得其反。睡的时间不要过长,一般来说,睡1个小时左右比较合适,最长不要超过一个半小时;为保证午睡质量,午餐时不宜饮酒、喝咖啡、浓茶,以免兴奋而难以入睡,并且不宜餐后倒头便睡,应活动10分钟后再睡。
学动物的防暑攻略
记得有一篇报道,2003年7月,一名21岁的少女因中暑引发脑部自主神经性高热不退,被家长送到到医院时,体温超过39℃,神志不清,严重脱水,已经休克。医院医护人员紧急对少女实施了抢救,利用药物和冰袋进行化学和物理降温。但由于少女是中暑后引发高热,高热难以消退。经过4个多小时的抢救,少女最终还是因严重脱水导致身体多脏器坏死,抢救无效死亡,一朵盛开的鲜花就这样凋谢了。中暑致死虽比较罕见,但并非绝无仅有。中暑后引发的高热往往很难退去,严重的脱水最终会导致患者死亡。
如何防止中暑,这一点人类比动物更逊一筹。动物们对付炎热的夏日各有“绝招”。在动物园里,白犀牛在泥坑里滚一身的稀泥,好像防晒霜。老虎泡在水池里不肯起来。狮子迷上了“冲凉”,时不时到人工瀑布里让自己爽一下。黑猩猩自制冰镇食品,将苹果、西瓜等混着敲碎的冰一起吃。大象不停地扇耳朵,还抢饲养员的水管,给自己洗澡,并对吃冰块情有独钟。狗的皮很厚,身上的毛又细又长,当酷暑来临,炎热难挡,它就会伸出大大的舌头,滴着唾液,把一部分热量散发出去,体温就不会升得太高,身体也就不会出毛病了。
生活在海洋中的海马,它们既不潜入深水中,又不到海草多的地方去纳凉,而是一动不动地伸展四肢,不了解内情的人还以为它在晒太阳浴呢。原来,海马的皮脂腺能分泌出一种红色的黏液,待黏液干燥之后,就像一块遮阳板一样,保护海马敏感的皮肤,抵挡太阳的曝晒。鲸可以通过皮肤的血管网来散热,如果感觉到太热,它就会钻进深水里,用冷水冲洗口腔和鼻腔,用力把热水喷出,形成美丽的喷泉。
在非洲,大多数动物都要等到傍晚才走出树林或灌木丛喝水、觅食,因为白天太热了。蛇躲在石缝或石板下面成了“夜游神”。白蚁避暑的方法更巧妙,它们营造起高大的蚁塔,形似金字塔。蚁塔的外壳有50厘米厚,开有许多“气窗”,里面隧道密布,弯弯曲曲,长约几百米,结构恰似“空调住房”,尽管外面“赤日炎炎似火烧”,里面却是一个清凉世界。在非洲海洋中的肺鱼,为了安全度过暑热天气,每当夏季来临之前,都会先做好避暑的准备工作。它们选择泥沙底质海区并钻进底层,通过自身分泌黏液,把底层周围的泥土黏在一起,精心筑成小穴巢,作为避暑纳凉的安乐窝。
但人毕竟与动物不同,人是通过皮肤出汗或洗澡,用电扇吹风等办法来散热,无论是动物还是人,要是不能及时散热降温,很容易导致高热、休克。
炎炎夏日,如何才能避免中暑?
避开热源。避暑的最好方式是避开热源。外出时应避开中午12点到下午2点的烈日,这一时间阳光最强烈,发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时的10倍。易致中暑的四大高危区主要有太阳底下曝晒的汽车、海滩、露天场地、闷热而空气不流通的房间。
外出时做好防暑措施。出门时,备好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涂上防晒露,带上充足的水和饮料,身边备点防暑药品,如十滴水、风油精等。
多喝水。夏季出汗多,失水多应该多补充水分,特别是含钾、镁、钙盐的防暑饮料。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因为口渴就表示身体已经缺水了。要根据气温高低,每天喝1.5~2升水。
平时可多吃一些蔬菜瓜果,如黄瓜、西红柿、西瓜等。
充足睡眠。高温天气,人体新陈代谢旺盛,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都得到放松,预防中暑的保险系数大大增加。
应季养生,事半功倍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名篇《声声慢》中的词句,我们抛开这首词意境和其他的不谈,这句本意说的是春已来冬天还没有过去的时候,一个人难以入睡。
从医学上讲,初春季节和入秋的时候,都是人体养生的重要季节。“春捂秋冻”,“春捂”就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不要过早脱掉棉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发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俗话说“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过早地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秋冻”就是说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同样道理,季节刚开始转换时,气温尚不稳定,暑热尚未退尽,过早过多地给宝宝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生,出汗着风,很容易伤风感冒。
生活规律应随四时而变。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受四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气候变化的影响,于是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样随时影响人体。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七窍、皮肉筋骨脉等组织的功能活动与季节变化息息相关。
现代科学研究认为,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活动与自然界的时间过程的周期变动是同步的、统一的。顺应这种四时阴阳消长节律进行养生,就能保持体内外阴阳气的协调,使人体功能正常同步进行。
四时气候变化直接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健康长寿、衰老和死亡。因此,要根据四时气候变化,做好气象护理。如春季宜晚卧早起,外出散步,无拘无束,以应生发之气;夏季宜晚睡早起,多动少怒,以应长养之气;秋季应早睡早起,神志安静,以应收敛之气;冬季宜早卧晚起,避寒就温,以应潜藏之气。这样的作息时间才有利于健康和养息。
人只能顺其自然,适应四时,才能在千变万化的自然界中把握自我。
换毛是动物适应环境的一种本能。狗、熊等夏天脱毛,冬天长毛。这些兽类周期性换毛,通常每年更换1~2次,多在春秋两季,春天更换夏毛,秋天更换冬毛。不同种类的动物换毛顺序亦不相同,各种动物有它特定的顺序。狐的毛绒脱换则从腿和腹部开始,由头部向臀部扩展。赤狐春季换毛明显,而秋季换毛仅长出绒毛,使冬季毛被增厚。
这种现象是动物顺应天时养生的表现。这就启示了我们要注意季节的寒热趋避及衣被的增减。
春末,气候已经温暖,若仍然穿着很厚,捂得过度,使人动不动就汗流浃背,不但不能使人免受疾病的侵袭,反而会使人体内的体温调节紊乱,招致一些疾病。秋末,天气已经很凉,仍然穿着很单薄,冻得使人寒战,不但不能增强抵抗力,反而会被冻出病来。因此,在交替季节里,不要过于迷信于“春捂秋冻”,而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
要使身体能够适应气候的变化,减少疾病,更重要的是要注意锻炼身体,在加强锻炼的同时,穿衣服要随气候的变化适当增减,以感觉秋不过于寒,春不过于热为宜。
“春捂”也要捂对时间。医学家发现,气温回冷需要加衣御寒,即使此后气温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者才能适应。减得过快有可能减出病来。
仿大雁南北往返:遵循天时
达尔文“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同样也适用于人的养生保健。即当自然界发生各种变化时,你都必须适时作出反应,能迅速进行自我调节,适应变化,并能在变化中始终保持着身心健康。
一个人在生活中首先要顺应天时气候变化规律,这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之一。故《灵枢·本神》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辟邪不至,长生久视”;《吕氏春秋·尽数》亦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寿长焉”。顺应自然规律并非被动的适应,而应该是采取主动积极的态度,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以防御外邪的侵袭。所以,中医养生学的“天人相应”观一方面强调适应自然,遵循自然界正常的变化规律,另一方面强调天人相分,突出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要慎防异常自然变化的影响。
“天人合一”,合于自然,关键是人要对外部环境事物采取安和的态度。安者,对外界各种事物的刺激顺乎自然地适应;和者,对外界事物的反应顺之而去。在我国的养生术中,“天人合一”是其中独特的观点。
古人认为,在整个宇宙中,人生也是一个小小的天地。自然界有“岁气”、“时气”气候变迁的周期性和节律性,形成“四时之序”,人作为自然的产物和组成部分,当然会受到“气交”变化而形成的岁气、时气气候程序的影响,人气顺应“气交法”则以养生最高层的养生,可防治疾病,健康场合,效验愈彰,这是养生所循之大道,即华佗所说的“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这也是目前国际上所追求的最佳养生法。
在这方面,有几位动物“老师”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动物有一种摆脱寒冷的方式就是“逃走”,很多动物都是采取这种做法。当然,绝大多数是像大雁一样迁徙的动物。
棕柳莺的叫声实际上是春天到来的一个讯号。但人们有时候很难注意到它们是什么时候溜走的。
燕子的迁徙是非常明显的,秋天到来的时候,它们会成群结队地站在电话线上,启程飞往南方,那里的天气更适合于它们。
除鸟类外,其他一些动物也有迁徙的习惯:两极的灰鲸游向热带交配;北极驯鹿和非洲角马等大型蹄类哺乳动物不远万里寻找新鲜草地;甚至蝴蝶也不例外;黄黑相间的北美大蝴蝶黑脉金斑蝶每年秋季要进行一次大的旅行,由美国飞往墨西哥。数百万只蝴蝶组成的飞行队伍场面极为壮观。
“智者之养生也,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避邪不至,长生久视”。所谓“顺四时而适寒暑”,就是强调人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四时的气象不仅要在人和生理上有明显的反映,而且会从心理上影响人。人们认为“顺四时而适寒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有难度的。
首先,现代人们对“四时”的气候变化并不十分了解,虽然有先进的天气预报,可有时也不准,说明人们对天气变化规律的认识尚有距离,情况掌握得也不准。再说,现在的天气也容易反常。所谓“厄尔尼诺”和“反厄尔尼诺”现象经常出现。所以,人们更要重视对“四时”更迭的气候变化的研究,要努力适应这些变化,方能保持生理上的平衡。尤其是现在人们外出旅行机会增多,不能“顺四时而适寒暑”,养生保健就无从谈起了。
此外,“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基根。”
“之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欲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成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
其要意在于,养生要养在根本上,使人体生物钟与四季的节拍和谐一致。这才是“智者”、“圣人”、“知道者”、“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才是高智能的养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