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凶禽猛兽的风采
9197900000007

第7章 空中战记——天空凶猛动物(2)

空中强盗——白腹军舰鸟

中文名:白腹军舰鸟

英文名:Andrews' Frigatebird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于印度洋,繁殖在圣诞岛和科科斯基林岛等地

白腹军舰鸟是大型的海洋性鸟类。人们有时可以在浩瀚无垠的热带海洋上空,看到一种飞行的巨大的黑色海鸟在抢夺其他鸟类口中的食物,它就是“白腹军舰鸟”。

白腹军舰鸟很容易与别的鸟区别开来。它的体长将近1米,雌鸟的体型一般比雄鸟还要大。蓝灰色的嘴峰很长,尖端弯曲成钩状,喉部红色的喉囊,可以存储捕到的食物。它的两翼狭窄,下臂的掌骨和指骨特别延长,使两翼展开时可达2米。尾羽呈深叉状。它的脚也是红色的,但是与其他水鸟不同的是,它的脚趾间虽然也有蹼,但蹼膜在各趾间有很深的缺口。白腹军舰鸟上体的荆毛呈乌黑色并带有绿色的光泽,颈部和胸部是紫色的,腹部是白色的。

印度洋主要为白腹军舰鸟的聚集地,它们常在圣诞岛和科科斯基林岛等地进行繁殖。繁殖期后常游荡到北至我国的广东沿海,南达马六甲海峡和爪哇,以及澳大利亚等地。

白腹军舰鸟是世界上飞行速度最快的鸟类,在捕食时其飞行时速甚至可以达到400千米。飞行的耐久力也很强,是非常出色的远距离“飞行家”,飞行高度可达1200米左右,还常常飞到1600千米以外去觅食,最远可达4000千米。这是因为它主司飞行的胸肌和飞羽都非常发达,几乎占体重的一半。在海洋上空的蓝天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它展开狭长的翅膀,轻松地翱翔,在天空气流的旋涡内或翻转,或盘旋上升,有时直冲1000多米的高度,再迅速地由空中直线下降。即使遇到12级的飓风,鹈鹕等其他鸟类早已被吹得晕头转向,白腹军舰鸟依然能在狂风中旋转而下,安然降落,不受任何损害,因而成为海鸟中的佼佼者。

白天,白腹军舰鸟会在海面上飞翔,夜晚,它会栖宿在岸边或岛屿上。,白腹军舰鸟主要以海中的鱼和水母等软体动物为食,捕食时能贴在水面上飞行,追逐漂浮在水而上或飞出水面的鱼类。虽然能够自己捕食,但它却更多地采用强抢的方法,在空中劫掠其他鸟类,特别是鲣鸟所捕获的鱼类。它先是在高空中盘旋巡视,一旦发现鲣鸟在水中捕到鱼类,并衔起飞翔时,立即俯冲下来进行攻击,用喙啄咬鲣鸟的尾部,或用双翅猛烈扑打,迫使鲣鸟在不堪忍受疼痛的情况下,不得小张口吐出已经获得的猎物,或者被攻击得惊慌失措,吓得把猎物扔掉,此时,猎物就会成为,白腹军舰鸟口中的美餐。此外,白腹军舰鸟还经常掠食其他鸟类的卵和幼雏等。

白腹军舰鸟的繁殖季节是在每年的4~6月。此时,在岸边或岛屿的岩石上,就会聚集成千上万的白腹军舰鸟。已经达到性成熟的雄鸟,喉部的喉囊灌入空气后膨胀成一个很大的半透明的半球状袋状物,色彩鲜红,十分艳丽,这是它们为了向雌鸟进行“求爱”炫耀而显示自己英俊形象的主要手段。在求偶季节,它们还经常展开双翼,不断地围绕着雌鸟转圈,跳起优美的舞蹈,并且不时地从嘴里发出“嘎拉,嘎拉……”的叫声,向雌鸟求爱。雌鸟则不断扇动双翼,显得异常活跃,以此回应雄鸟,并十分留意地在雄鸟中选择自己的如意“郎君”。一旦遇到合意的配偶,就立即迎上前去,用头去擦对方的头部或身体,表示同意对方的求爱,于是进行配对和交尾。

雌鸟找到合适的伴侣之后,就开始筑巢。它们的巢建在大树的顶部或岩石峭壁的上,利用树枝等编织而成,巢壁比较简陋,巢内铺垫纤细的树枝及海草等柔软物质。它们虽然共同筑巢,但也有不同的分工,雄鸟主要负责衔来巢材,递给雌鸟,雌鸟再用这些巢材在树上或灌木上筑巢。有趣的是,它们筑巢用的树枝、海草等材料,也多是采用掠夺食物的方法,从鲣鸟等鸟类的口中夺取。新巢建成以后,雌鸟便在其中产卵,每次只产1至2枚白色的卵。这时雄鸟要暂时离开它的伴侣外出去旅行几天,只有雌鸟单独留在巢内孵化。等到雄鸟旅行归来,它们就不再外出觅食,开始轮流孵卵。40天以后,雏鸟就会破壳而出。

刚出生的军舰鸟并没有那么漂亮。刚出壳时,它们浑身上下赤裸无羽,连眼睛也睁不开,当然也不会自己捕食,需要雄雌亲鸟喂食。雄雌亲鸟外出捕到食物后,先在自己的胃中进行半消化,然后再吐出来喂养雏鸟。给雏鸟喂食主要依靠雄鸟,因为它往往能捕获到更多的食物,甚至还将多余的食物供给雌鸟,以便使雌鸟一心一意地照看雏鸟。不过这时雄鸟喉部漂亮的红色喉囊已经逐渐失去了艳丽的色彩,并逐渐萎缩。如果有天敌来侵犯雏鸟,亲鸟们就会在巢的附近与对方拼个你死我活,以便保护雏鸟。雏鸟慢慢长大,身上逐渐披上了白色的绒羽,但仍然要靠亲鸟喂食,到半岁以后,雏鸟才开始学习单独飞行。长大的幼鸟学会飞行后,已经身强力壮,能够自己捕食了,便离开亲鸟,开始独立生活,但一直要到2岁以后它们才能完全换成成鸟的羽饰,达到性成熟。

白腹军舰鸟的分布范围不大,在我国仅见于广东沿海一带,数量也很稀少,估计全世界的总数尚不足1600对。它不仅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还被列入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的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中。

白腹军舰鸟在分类学上隶属于鸟纲、鹈形目、军舰鸟科。军舰鸟科全世界共有5种,都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洋中。我国除了白腹军舰鸟外,还有2种,一种是小军舰鸟,它的大小同白腹军舰鸟差不多,但全身都是具有光泽的黑色羽毛,在我国多见于西沙群岛等南海岛屿和沿海地带,从福建、广东、台湾,往北到江苏、浙江,偶尔还见于河北的北戴河和秦皇岛。另一种是白斑军舰鸟,它的体型略小,全身羽毛也是黑色,但腋下两侧各有一块大白斑,在我国仅见于福建和西沙群岛,偶尔经过台湾沿海。这两种军舰鸟的数量也都很稀少。

非洲鱼鹰——吼海雕

中文名;吼海雕

英文名;Haliaeetus vocifer

别名:非洲海雕,是鹰科的一种猛禽。

分布区域: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部分非洲大陆版图

吼海雕喜欢独自狂呼,有时也夫唱妇随,其吼叫声极有穿透力,被人们称为非洲海雕、非洲鱼鹰。它们是美国国鸟白头海雕的近亲,头部拥有与白头海雕一样的白色羽毛,尾羽和腹部也是纯洁的白色。它们生活在非洲南部的大多数地区,只要有河流湖泊,便有吼海雕的身影。

吼海雕的食物中90%以上是各种各样的鱼。吼海雕捕鱼的姿势很优美,先是站在树上凝神观察水面,一旦发现鱼类的踪迹便疾扑过去,伸出爪子牢牢抓住鱼并将它带离水面。第一张照片所拍摄的,便是吼海雕捕鱼的情景。吼海雕虽然是鹰中的捕鱼高手,但它们的爪子力量很弱,如果捉到的鱼体重超过1.8千克,便很难从水上飞起,这时,它们只好落在水面上,用爪子继续抓鱼,然后用翅膀奋力前划,等到上了岸,才能享用这来之不易的美餐。不知道照片里那条隐匿在水中隐隐露出脊背的鱼体重几何,是否需要吼海雕划水才能上岸。

勤劳的吼海雕能相伴走过很多岁月,它们会严守着动物世界里的一夫一妻制,相濡以沫,相伴终身。对吼海雕而言,不但像人一样执着和情感深厚,也同样有安土重迁的观念。“燕子归来寻旧垒”,吼海雕也对旧巢有浓厚的眷恋。它们在大树上搭窝,会筑下数个巢穴,只有其中的一个会被用于产卵和孵卵。这个巢会被重复使用并不断加固,这样日复一日,巢逐渐变大,直径甚至可以达到2米,深逾1米。

吼海雕的繁殖季节是在旱季。雌性吼海雕一次可以产下1到3枚卵,接下来就是漫长的孵化期。小家伙们并不是同一个时间出壳的,最先出壳的那个才有生存的权利,它会不顾亲情,将自己的兄弟姐妹一一杀死,独自享受父母的恩宠。

吼海雕的成长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出生到发育成熟,需要5年的时间,这中间会经历许多的不测。再加上吼海雕杀死手足的遗传法则,使得它们的繁殖率一直不高。在非洲,虽然它们因经济价值不高而免于遭受人类残酷的迫害,但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环境污染的加剧,吼海雕的生存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它们仍然是需要人们关注的物种。虽然它们不能拥有近亲白头海雕作为国鸟的光荣,然而在自然中,它们也应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可以安栖的乐园。

捕蛇能手——蛇雕

中文名:蛇雕

英文名:Spilornis cheela

分布区域:南亚、缅甸、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尼、日本、菲律宾和中国

蛇雕在古代就被人称为“鸩”,因其食物多以剧毒蛇为主,常被认为是一种有毒的鸟。如果将它的羽毛浸泡在酒中,就能制成毒酒。因此有“饮鸩止渴”的成语,比喻只顾眼前,不虑后患。《汉书·齐悼惠王传》中有“太后怒,乃令人酌两卮鸩酒置前,令齐王为寿”的记载。颜师古注引应劭曰:“鸩鸟黑身赤目,食蝮蛇野葛,以其羽画酒中,饮之立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禽部中也有“鸩”条:“按《尔雅·翼》云:‘鸩似鹰而大,状如鹗,紫黑色,赤喙黑目,颈长七八寸。雄名运日,雌名阴谐,运日鸣则晴,阴谐鸣则雨,食蛇及橡实……’”又记载“其毛有大毒。入五脏,烂杀人”。不过,现代科学已经证明这些说法都是荒谬的。

民间曾有这样的传说,蛇雕吞食了毒蛇之后,会向太阳顶礼膜拜。这源于一个有趣的现象:蛇雕将蛇吞入之后,往往要停下来,歇一会儿,同时做出一个十分古怪的动作:首先朝着太阳的方向,不断地挺胸和扬头,用呆滞的目光凝视着太阳,就像人在进食的时候被噎住的表情一样。其实这不是蛇雕在感激太阳的恩宠,而是因为蛇雕为了抵抗吞咽下去而又没有完全死亡的蛇体在腹中的扭动,不得不抬头挺胸,用胸部的肌肉去抑制蛇体的活动,同时扩张自己的气管而不至于窒息。

蛇雕又叫“大冠鹫”“白腹蛇雕”“风头捕蛇雕”等。在国外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缅甸、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日本、菲律宾等地,在我国分布于大部分地区,为留鸟。它的形象十分威武,是体形中等的猛禽,体长55~73厘米,体重1.15~1.7千克。上体为暗褐色或灰褐色,具窄的白色羽缘。头项黑色,具显著的黑色扇形冠羽,其上被有白色横斑,尾上覆羽具白色尖端,尾羽黑色,中间有一个宽阔的灰白色横带和窄的白色端斑。喉部、胸部为灰褐色或黑色,具暗色虫蠹状斑,其余下体皮黄色或棕褐色,具白色细斑点。蛇雕飞翔时从下面看,通体为暗褐色,翼下具宽阔的白色横带和细小的白色斑点,尾下亦有宽阔的白色横带和窄的白色尖端,非常引人注意。站立时尾羽常左右摆动。虹膜黄色,嘴蓝灰色,先端较暗,蜡膜铅灰色或黄色,跗跖裸出,被网状鳞,黄色,趾也是黄色,爪黑色。

蛇雕喜欢栖息和活动于山地森林及其林缘开阔地带,经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常在高空翱翔和盘旋,停飞时多栖息于较开阔地区的枯树顶端枝杈上。叫声凄凉。主要以各种蛇类为食,也吃蜥蜴、蛙、鼠类、鸟类和甲壳动物。

蛇雕善于捕蛇。蛇身体细长、滑溜,很不容易抓牢,更不容易捕捉,即使被抓住之后,蛇体的其他部分也会反过来卷缠,其巨大的缠力,往往使捕食者窒息致死。如果是毒蛇,还有一副难以抵御的毒牙,更使很多进攻者望而却步,因此专门以蛇为食的动物并不多见。而在蛇雕的跗跖上覆盖着坚硬的鳞片,像一片片小盾牌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能够抵挡蛇的毒牙的进攻;蛇雕长着一双宽大的翅膀,上面覆盖着丰厚的羽毛,这可以阻挡蛇的进攻;它的脚趾粗而短,能够有力地抓住滑溜的蛇的身体,使其难以逃脱。所以蛇被擒获之后,很难对蛇雕进行反击,这就是蛇雕之所以能成为捕蛇能手的主要原因。

蛇雕捕蛇和吃蛇的方式都十分奇特。它先是站在高处,或者盘旋于空中窥伺地面,发现蛇后,便从高处悄悄地落下,用双爪抓住蛇体,利嘴钳住蛇头,翅膀张开,支撑于地面,以保持平稳。很多体形较大的蛇并不会俯首就擒,常常疯狂地翻滚着,扭动着,用还能活动的身体企图缠绕蛇雕的身体或翅膀。蛇雕则不慌不忙,它会紧紧地抓住蛇的头部和身体不放,同时甩动着翅膀,摆脱蛇的反扑。当蛇渐渐不支,失去进行激烈反抗能力时蛇雕才开始吞食。

蛇雕的嘴没有其他猛兽发达。这是因为蛇雕捕捉到蛇后大多是囫囵吞食,不需要撕扯。但蛇雕的颚肌非常强大,能将蛇的头部一口咬碎,然后首先吞进蛇的头部,接着是蛇的身体,最后是蛇的尾巴。在饲喂雏鸟的季节,成鸟捕捉到蛇后,并不全部吞下,它会将蛇的尾巴留在嘴的外边,等到回到巢中后,就能使雏鸟叼住这段尾巴,把整个蛇的身体拉出来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