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向魏书生学什么
9196600000002

第2章 学习魏书生:扛起民主教育的大旗(1)

民主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这些年,国家一直倡导“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当我们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时,教育便具有了创造人的价值的意义。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高级的智慧、高尚的情感和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

以人为本的教育应当是关注生命的教育。所谓关注生命,不仅仅是对生与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人性”的教育。

所谓“人性”的教育,并非发明于当代,早在千年前我们的先人便已将之鲜明地提了出来。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有一句教育名言:“教学之法,本于人性。”(欧阳修·《吉州学记》,这是一种难得的真知灼见,尤其在专制传统深厚的中国更加可贵,然而这句深刻的话语却一直鲜为人知,远不如他那句不无玩笑意味的“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么有名。

那么,今天的教育如何才能“本于人性”呢?对这个问题,魏书生有这样的认识:

我个人理解人性化的教育,就是首先把人看作一个宏大的世界,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江河山川、花鸟草虫、阶级政党、日月星辰、真善美、假恶丑。人性化的教育就是把人内心深处那些符合人性的、真善美的、积极、昂扬、向上、乐观、自信、勤劳、勇敢、智慧这些种子使其萌发、使其发芽、长大、舒枝、展叶,越长越高,越长越大。最后使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我理解这就是人性化的教育。

魏书生告诉我们,以人为本的要义之一,就是要充分认识到人是一个宏大的世界,人是世界上最美丽、最神奇、最高级的动物,人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对此,魏书生在一篇名为《人是世界》的文章中这样写道:

从全息论的角度看,人是一个世界的缩影。

人的耳是全身的缩影。

人的脚是全身的缩影。

人的一个细胞,又包含着人全手的信息,全脚的信息,全身的信息。

再深而言之,任何一个微小的原子的结构,倘若放大到一定倍数,则很像宇宙中星系的结构。

人应该是神奇的,人的本原是神奇的。人之所以显示无能,显示凡俗,乃至显示庸俗,是因为一些无能、凡俗、庸俗的观念捆绑了人,压抑了人的才能,压抑了人的神奇。

这种压抑,有自我的压抑,有整个社会认同的压抑,还有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遗传对人的压抑。

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使人认识到自身的神奇,想方设法排除无能、凡俗、庸俗的观念,尽可能多地创造让神奇自我表现的机会。

1995年1月5日23时55分

(《心灵的轨迹——魏书生日记选》)

以人为本,这是魏书生民主教育的出发点和核心所在,也是他教育教学法的根本纲领,从这里辐射出了魏书生源源不绝的教育的灵感——

正因为魏书生认定了人来自动物界的基本事实和人类的共同宿命,他对人们内心深处的矛盾、挣扎、苦闷充满了同情,尤其对年轻心灵的不幸更加关注,于是悲天悯人,“我以我心付童心”,以人道主义精神和情怀投身教坛,摈弃“假大空”的政治说教和有口无心的知识灌输,以心灵导师的身份,对成长中的孩子们尽他力所能及的哺育和赎救工作,这赋予了他平平常常的教学工作以神圣的灵光。

正因为魏书生最尊重人,崇尚人乃万物之灵,“人的因素第一”,并把学生都当成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灵魂、有自己的志向和理想、有自己的智慧和个性特点的人,他才不仅当“经师”,更要当“人师”,既教学生作文,更教学生做人;他才那么自觉(不是为了完成“政治任务”,应付“政治审查”或贴“政治标签”)地把德育工作置于教学工作的首位,并返璞归真,赋予德育工作以人性的内涵。与民主教育相辅相成的是,魏书生一改传统纪律教育咄咄逼人的方式,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法治,用心良苦地给学生喂“糖衣甜药”,让学生自觉走上良知的回归之路。魏书生用人性化的“规矩”,画出了最方的“方”和最圆的“圆”。

正因为魏书生知道“人人皆可为桀纣”的危险,所以他牢牢地将抽打自己的鞭子掌握在自己手里,“高悬鞭策自警”;所以他要学生坚持写自励日记,进行“道德长跑”;所以他也并不对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童心抱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总是劝他们“将心灵的镜头对准真善美”,激励并帮助他们对自己的心灵圣地“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日夜更新无歇时”。这是魏书生立体式的民主教育的另一面——教育法的呵护,目的还是为了实现教育对人的关怀。

正因为魏书生又相信“人人皆可为尧舜”,学生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潜能,他才把“自我”还给孩子,把学习还给学生,千方百计并满腔热情地培养学生的自育自学能力,赢得“没老师在跟有老师在一个样,没老师在比有老师在更棒”的教育奇迹,赢得“中国第一离场管理大师”的盛誉;他才会跟最让人“绝望”的孩子们组成“互助组”,让他们放声高呼“我能成功——我能成功——我能成功”,指导他们从记住一个生字开始阅读,从写好一句话开始作文……

正因为魏书生明白闻道有先后、人格无尊卑、一代更比一代强的人生规律,他才会颠覆传统的师道尊严,自动走下教坛,把课堂主人的地位让给学生,赢得“懒老师”的雅号,同时却给自己加上了更重的十字架;他才会跟中国万千家长谈心,劝他们调整自己的角色,跟自己的孩子“交朋友”,响应公民社会的呼唤,做现代民主型的家长。

正因为魏书生洞悉人的内心世界,掌握了人心皆同、“吃软不吃硬”、投桃必报李等人性的黄金定律,他才能高举起“教育服务”的旗帜,甘当学生学习的助手,同时让所有的学生都成了他的助教;他才能那么乖巧地不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而是聪明绝顶地钻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摇身一变为“内战大师”,成为学生积极向上的那一半自我的同盟军,帮助学生打败“小我”,树立“大我”,奔向“超我”,于是学生心甘情愿成为他的“死党”,成就了他无数的教育奇迹。

正因为魏书生具有“人人生而平等”、谁都有当家做主的天赋人权的民主思想,并出于对中国社会先天性民主“缺钙”的忧思,他才有意识地在他教育天地里进行大刀阔斧的民主实验,对他的小公民们进行魏书生式的民主启蒙。这是魏书生民主教育对中国社会民主化的特殊贡献,也是今日为师者首先应当学习的。

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中国历来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也有“师道尊严”的传统。中国的民间很早就流传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俗语;中国的传统伦理思想中也有“天地君亲师”的排位。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学生对老师还是非常尊重的。这应该说是好事,老师是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是教学生学做人的人,理应受到学生的尊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国家大力提倡“尊师重教”,号召全社会都要尊重教师,还从精神上对教师予以鼓励,对教师予以歌颂赞美。我们称赞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辛勤的园丁”,是“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在歌唱新时期的歌曲中,也有许多歌唱教师的赞歌。这样的宣传赞扬,也的确使广大教师在精神上得到了很大的慰藉。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样的提倡和赞美有时也把教师“神话”了,也使人们在思想上不由得产生一些错觉和疑惑——似乎教师是世界上最伟大、最高尚的人,似乎教师对人类社会贡献最大,教师是只知奉献,不知道索取的……然而,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教师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高雅圣洁之“神”,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是普通的、一般的人,他们和普通人一样,也要生儿育女,吃饭穿衣,也会犯错误,甚至犯法。

社会上的宣传是一种宣传导向,是对教师的精神鼓励,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看待自己呢?怎样给自己定位呢?在这一点上,作为教育家的魏书生,他从实际出发,从“民主科学”的教育思想出发,认为:教师是一种普通的职业,不是什么“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要有“公仆之心”。这样的认识定位是否把教师的社会地位降低了呢?

我们的看法是没有。这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的态度,是符合实际的认识定位。教师能这样来认识自己,就会抛弃许多不符合实际的想法,心态就会平和,就会谦虚谨慎,努力工作,从而使自己心情愉快,真正赢得社会的尊重。否则,我们就会陷入许多的误区,就会不知所以。

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这是魏书生民主教育思想的重要方面,是奠基石,是魏书生的“教师观”。

对此,他在《教学工作漫谈》一书曾有过深刻的描述:

刚教书的时候,我曾自以为是,缺少民主作风,觉得自己是老师,就该说了算,我讲你听,我管你服就是了,这使我想当然地做了不少脱离学生实际的无效劳动,吃了不少苦头;这使我回忆起自己读书、下乡、到工厂时的经历,想起自己过去所由衷尊敬的都是那些作风民主,真心诚意地为学生、为群众服务的教师或领导。今天自己当了教师就该做受学生欢迎、为学生服务的教师。

为学生服务,就不应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大纲、教材要求与学生的实际之间架桥,要努力防止离开学生心理的此岸世界,而只在大纲教材的彼岸世界动脑筋做文章的倾向。有时为了使学生学有所得,宁肯把教学目标订得低些,学生使劲使能够得着。11年前我曾在一个差班上作文指导课,指导办法就是让学生听我念范文,然后记下来。差班同学在听与写的过程中感觉符合自己的实际,都愿意写。如果不这样,硬逼着连听写都有困难的学生自己作文,他们失去兴趣,写不出来,索性不写,效果反倒更糟。

为学生服务,应注意防止为“婆婆”服务。语文教学婆婆多,这是语文教师共同感觉到的一个事实。婆婆多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的外行领导,数理化听不懂,便听语文课,听了以后便有许多指导、指示、指令性的意见。一篇课文怎么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册语文书,除了人教社教参外,全国各地为之配备的练习册、解难、指导等等参考资料不会少于30种。婆婆的话可以听,这些资料也可以看,但看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给学生服务,而不是倒过来,教学为这些婆婆和资料服务。十年来我上过400多节公开课,其中有的课上得一塌糊涂,事后查找原因,重要的一条就是参考资料看的版本太多,考虑多方面婆婆的意见太多,以致进行教学设计时,忘记了学生的实际。反过来,那些既吸引了学生,也吸引了听众的课,都是我认真研究分析学生的心理实际,有了课堂设计的主体框架,再把教参及婆婆们的意见拿来做参考的结果。

魏书生的话是应该引起我们深思的。教师要增强服务意识,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21世纪的学校,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将会取代旧的师生关系,即教师为学生服务,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心灵的知音、健康的教练、知识的向导。教师就是服务者。也许有很多教师还不习惯于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认为学生到校的目的就是学习,家长送孩子读书是天经地义,为何需要教师以“服务的态度”对待学生、家长。其实,这是一种老化的思想。学生到校当然需要学习,但同时,学生更愿意选择能够得到“优质服务”的环境中学习。教师应该以优质的服务来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家长和社会的要求。这里的服务就是教师的高效奉献、爱的教育,为学生愉快学习、高效学习,可持续发展学习创设条件;服务就是人文关怀,就是思想教育工作,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机制,帮助学生选择正确,选择合法,选择真、善、美等等;服务就是管理,以良好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保证科学化管理得以顺利实施;服务就是给家长充分的知情权,引导、组织家长参与孩子的教育、学校的管理;

那么,作为教师,我们怎样才能像魏书生那样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呢?

首先,要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学校和教师是为学生提供服务的。只有意识到这点,教师才会增强自己的服务意识,以自己的服务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一旦教师树立魏书生那样的服务意识,并努力提供服务时,工作中的许多情况就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就会提高一个人的幸福感,就会让你感到工作着的快乐。这就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自己的精神需求,实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