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向魏书生学什么
9196600000012

第12章 学习魏书生:促进学生自育自学(1)

成绩是副产品,学习方法是真功夫——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更重要

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就是为了不教。”一位优秀的教师应重视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这比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

作为语文教师的魏书生也认为,学生能否学好语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此,从教数十年来,他一直注重引导学生研究学习方法。教每届学生,他都要组织学生召开学习方法交流会,而且不止一次地召开。除此之外,他还在语文课堂上不断向学生介绍学习方法。比如,魏书生认为阅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这一基本功,他向学生介绍“四遍八步”读书法。

所谓“四遍八步”,就是一篇文章读四次;完成八项任务。

第一遍跳读。完成两步任务:第一步,识记作者及文章梗概;第二步,识记主要人、事物或观点。应达到每分钟读完1500字的速度。

第二遍速读。完成第三、四步任务:第三步,复述内容;第四步,理清结构层次。每分钟读完1000字。

第三遍细读。完成第五、六、七步任务:第五步,理解掌握字、词、句和;第六步,圈点摘要重要部分;第七步,归纳中心思想。读的速度一般跟朗诵相同,每分钟200字。

第四遍精读。完成第八步:分析文章写作特色的任务。速度根据需要,或一带而过非重点部分,或仔细推敲品味重点段落、关键词语。让学生通过阅读达到划分文章层次,归纳中心,分析写作特点的目的。

此外,魏书生他还在课堂上多次给学生讲过有关学法的文章:如《怎样制订学习计划》、《怎样运筹时间》、《利用好边角材料》、《善于整理知识结构》、《听课怎样集中注意力》、《怎样进行单元预习》、《怎样结合实际复习》、《怎样自我检测学习结果》、《利用好环境》、《提高驾驶大脑这部汽车的能力》。这些文章的学习,使许多学生摆脱了被动的学习局面,转而积极主动地探讨、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了。

魏书生所带班上的学生成绩之所以总是那么突出,魏书生的教学成绩之所以能那么优秀,应该与他乐于并善于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是密不可分的。

总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钓”,老师教给学生应是“点金术”,而不是送给学生一块块“金子”。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这样学生思维才能更加活跃,头脑才能更加聪明,学习起来才事半功倍。这其实也是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达到统一的一种体现。

“知、情、行、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领域,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是广大教师议论的中心和研究的课题。这里所说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其中自学能力可以说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强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既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国家提出的创新教育的需要。我们的教育对象都是新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世纪是信息经济的时代,知识信息的加工、处理和应用将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形式。世界各国的竞争,也主要是经济的竞争和知识信息、科技信息的竞争。这些信息的传授、掌握绝不是小小课堂上可以完全囊括进去的,必须倚赖于人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自学能力。显然,发展学生自主意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已经是时代的要求了。

而且,从教师本身的角度来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既是为了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而且又可以减低教师的负担,使其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教学研究或其他更需要的地方。对此,身兼数职、终日忙碌的魏书生更有切身的体会。

他在《教学工作漫谈》一书中曾这样说过:“从自己的实际情况看,我尤感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可。我在接这个班前是学校副教导主任,分工负责全校1500多名学生的辅导工作。我再三请求当班主任,终于在1979年3月获得了校领导的批准,教初一七班的语文课并做班主任。但又约法三章:第一,全校学生的辅导工作不能耽误;第二,其他兼职诸如党支部委员、校工会副主席、组织文科考古工作等不能推辞;第三,当班级工作与学校工作冲突时,即应放下班级工作。我答应了这三条,便想:如果学生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我自然可以腾出时间做学校工作,那就大致能做到班级学校工作两不误了。”

那么,魏书生具体是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呢?

他认为,自学能力从心理学上讲,既是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又是一种个性特征。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任何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的形成,都要经历知、情、行、恒的心理过程才能形成和发展,因此,他也注意按照这个规律去培养学生。

1、知。提高学生对培养自学能力的认识,我讲许多青年自学成才的动人事迹,讲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孩子们良好的自学习惯,讲爱迪生、高尔基自学的辉煌成就。最使学生们感动的是埃及自幼双目失明,后来顽强自学成为教育部长、埃及文豪的塔哈·侯赛因。听了法国自幼断臂用嘴叼着笔作画,成为世界著名画家的戴尼斯的事迹,学生们震惊了,他们在日记中热切地表达了要获得自学能力的愿望。

2、情。使学生从感情上体验到自学的幸福和欢乐。直接兴趣固然能使人获得感情上的幸福和欢乐,但间接兴趣,即在理智指导下的行动的成功,同样能使人获得感情上的幸福和欢乐。人的生理欲望能够服从心理欲望,理智的满足产生的幸福感常常比本能的满足所产生的幸福感更为坚实、持久。我让学生要在获得自学能力的理智支配下,自己查字典,独立掌握一篇文章中的字词,自己去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大部分学生都解决了这些问题。再一鼓励,学生感情上充满了劳动者收获自己劳动果实的那种幸福和喜悦。

3、行。人的行动主要分两部分:第一向何处动(学什么),第二怎么样动(怎样学)。前者是定向的问题,后者是规则的问题。先说定向,即学什么。越是学习不好的学生越不知如何学语文。讨论时学生发言说:“学习理科,知道从哪下手,掌握几个公式就可做所有因式分解题,理科是学什么考什么。语文从哪下手呢?语文课天天分析课文,可哪次考试也不考分析课文。”是啊,从哪下手呢?我让学生画其他科的知识树(即对各科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类整理),他们很快就画出来了。语文知识树却无从下手,有的画了一堂课,还有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后来经过启发、讨论,学生把语文知识列成这样几个大分枝:拼音、标点、难字、词汇、语法、修辞、文言文、阅读、写作。学生们感到自己看到的语文试题,基本都跑不了这样的程序。我们自学语文,就要学这几类知识。学生视自己对这几类知识掌握情况来决定自学时的侧重面。

我想,让学生定向,自己的教学必须定向,增强计划性,减少盲目性,少做无效的劳动。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在教学时,我把这种系统的知识比成一棵有干、有枝、有杈、有果实的树,叫做“语文知识树”,尽可能教给学生一点可以当“定理”、“公式”性的东西,教给学生钥匙。比如阅读这个分枝,按照传统教法,学生只是一篇篇地听老师分析课文,常常是听了几年课也没掌握自己读课文的钥匙。我告诉学生初中阅读分枝上有三个小枝:①分段归纳段意。②归纳中心。③分析写作特点。每一小枝又有几个可以当定理用的杈。比如分析写作特点这个小枝上又有选材、结构、表达、语言等这样几个杈。杈又生小杈。如表达的杈上又分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这样几个小杈。小杈仍可繁衍。如描写又分为景物描写、场面描写、侧面描写、人物描写。人物描写又分为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我之所以把语文知识比喻为树,只是为了取其形象之长给学生系统的认识,树的系统性远不及科学本身的系统性严密,人们是不应该用科学的尺子去苛求比喻的精确度的。这样可避免重复劳动,学生又学到了比较系统的知识。这样除字词(浸透在课文中讲)之外,一个个的分枝讲完了,学生就基本上掌握了初中语文知识。学生从初一到初三,6次画语文知识树,一次比一次枝叶更繁茂,这说明学生语文知识水平提高了。

由于这样归纳、分类、整理,学生对初中语文知识有了比较明确的理解,再通过他们写《我的自我设计》、《中学语文知识简介》、《第×册语文教材分析》等文章,培养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学生就基本知道了自己在哪个分枝的哪个杈上知识薄弱。学什么的问题明确了,行动的方向就确定了。

其次是怎样动,即怎样学。学生学语文大多有这样几个毛病:①效率低。一篇课文拖一两个月也不能按要求背诵,一篇作文写半个月还写不完。②初中学生看问题往往片面。不少学生认为要学文必然挤理。理由是时间是个常数,文用多了,理自然少了,因此不舍得花时间学文。③一曝十寒。语文考试成绩低时,他们也急一阵子,学一阵子,一阵子过后依然如故。针对这样的病,我开了这样的药方:①提高学习效率。教会学生把任务与时间紧密联系起来,研究提高大脑工作效率的办法。我让学生写过《三谈记忆力》、《三谈大脑的潜力》、《五谈注意力》、《谈大脑的最佳状态》、《效率最高之时》等文章。当学生学会研究自己大脑的时候,效率自然成倍增长了。②打消顾虑。即学文不一定挤理。在效率提高之后,按照定额给学生算账,即使每学期完成10万字的语文练习,8万字的日记,20篇作文,除了课内,课外也不过用1小时时间。在一、二年级科目不多的情况下,每天用1小时学语文,难道还算多吗?这样一算,学生放心了。学起语文来心里觉得踏实。③制定严格的计划,防止一曝十寒。比如班级规定,每天早晨锻炼身体之后的30分钟,做记忆力体操,早自习用五六分钟抄格言、名诗,晚放学前30分钟写日记,回家30分钟做语文练习。每天都执行这样的时间表,再在每段时间内规定出必须完成的具体学习任务,既提高了效率,也防止了一曝十寒。这种规则运动,比起学生以前盲目学习的不规则的运动来,既提高了效率,又在心理上有一种轻松感。

4、恒。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也好,从感情上体验自学的欢乐也好,自学时的定向、规则运动也好,都必须持之以恒。反复加深认识,不断重复,才能由一次次单一的认识、情感、行动,最后形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从这样的认识出发,班级不但制订了每天的时间表和计划,还制订了每周、每月、每学期的计划。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多方面的兴趣以及在其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思维力,班级规定,每周一班会讨论思想战线的问题,周二图画课,周三游戏,周五音乐课(这天的语文课阅读欣赏),周六作文,星期日或节假日有目的地去观察,郊游,为下周作文寻觅素材。在阅读欣赏课,我们读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报告文学、通讯等。周六下午第一节,学生互批互改作文。第二节写作,在讲清基本要求、写作知识之后重在写训练思维力(如《谈大脑的潜力》、《自学好处多》、《过犹不及》、观察力(如《月蚀》、《摸鱼》、《炉长》)、想像力(如《三十年后的班会》、《站在月球上想到的》、《飞碟发射之前》)的文章。星期日的早晨是同学们最愉快的时候,我们一起到野外开荒种地、摸鱼、抓蚂蚱,到苇塘里找鸟蛋,在结冰的河上跑接力,在冰雪地里寻找生命的踪迹……这些事情,由于计划时算清了所占的比例,学生谁也不觉得挤了学习理科的时间。全班学生每月都要对自己德、智、体等方面的12个数据进行统计,找出弱点,订出下月的计划。每个学生都有一张全年学习计划统计表,这张表上有156个数据。由于持之以恒,867天来,平均每个学生完成了25万字的语文练习、24万字的日记、104篇作文,读了75本课外书。学生初一到初三的试卷、练习本都在教室前面积攒着,累积起来有26米多高(单是语文)。班级日记记了860天。班级共积累了每个学生从初一到初三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学习、发育情况的数据6000多个。

魏书生的这一套方法,效果如何呢?

由于知、情、行循环往复,学生都把学习当成了自己的事情,并初步具有了知识系统和自我意识的能力。学生在方向确定的前提下,掌握了利用生物钟的规律做规则运动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自学能力明显增强,成绩提高较快。到初二时,参加县中学语文能力测验,魏书生班获第一名。初三时,参加全县30所中学听说读写竞赛获第一名。而且,加强语文训练并没有影响其他科的学习。发展智育也没有影响德育和体育。他的班级是全县唯一能坚持从初一到初三一直利用星期天到社会上做好事的班级,共受到县、学校33次奖励。初二期末考试达标率98%,县内长跑比赛,录取人数占总人数五分之一。学生体重年增长6.69斤,身高增长4.44厘米。初一时视力正常的84只眼睛,到初三只有一只减弱到0.9。可谓成效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