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智慧攻心术(现代人智慧全书)
9196100000003

第3章 说服攻心技巧(3)

无论你怎样反对他,听了这段演说词,想来你总能平心静气,愿意继续静听他的意见了吧!这时候,他已经能够抓住许多听众的心理了,也许已经获得许多听众的同情,承认他们过去的反对的确是一种误会。你想使反对者改变心理,你应当效法洛兹。反之,假如洛兹不用这种方法,一开始就批评一般人对于国际联盟的错误见解,说国际联盟将是如何不可靠,将如何陷于失败的境地,那么,听众的心目中,只有更增加反对的意思,双方意见亦愈趋于两端了!

一位心理学教授说:

“无论什么人,只要有人明白地指责他们的意见是错误的,他们将立即产生反感,而且产生不可改变的决心。一个人的信念,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但要是有谁想来打消我们那种信念时,我们一定会十分坚决地以全力来保护。当然,这种保护并不是保护意见的本身,而是完全为了自尊心的不愿屈服。‘我的’两个字,在一切事业上,占着极重要的地位,人们视为十分尊贵。人们不但不愿别人指责错误,连批评也不太乐于接受。”

看来,要说服别人,就要设法缩短和别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而共同意识的提出,则能使激烈反对你的人,不再和你唱反调,而平心静气地听从你的话。这样,你就有了解释自己的观点,进而打动人心的机会。

9.投其所好

很久以来,“投其所好”作为一个贬义词为人所鄙夷。这主要是因为“投其所好”者的目的往往是自私的,不可告人的。假如目的是光明磊落、合乎情、顺乎理的,“投其所好”就可以正名了。我们这里的攻心术的用法,正是着眼于后一种意义的理解之上。

你要对别人进行攻心,说服别人,有时就须投其所好。比如,有一位推销员,向美国一家餐厅部经理推销一种餐巾,对方的开价比他的进价还低两分钱。这是不能减低的两分钱。眼看生意要泡汤了,怎么办呢?他一下注意到这位经理的领带,于是大加赞赏,这领带颜色如何合适,经理搭配得如何得体。这使对方也注意到了他的领带。推销员系的是一条真丝领带,上面绣了一条栩栩如生的龙。餐厅经理当即表示他非常喜欢龙的形象,他家里挂着绘有龙的图案的壁饰。推销员听了,欣喜若狂,马上摘下领带,提议互赠,作为纪念。这正“投”经理所“好”。领带一换,两人便不同以往,两分钱的事自然好说。结果,一条领带唤来1200美元的订单。

显然,“投其所好”使这位推销员从“山穷水尽疑无路”走向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心理学表明,情感引导行动。积极的情感,比如喜欢、愉悦、兴奋,往往产生体谅、接纳、合作的行为效果;而消极的情感,如讨厌、憎恶、气愤等,则带来排斥和拒绝。那么,正如管理心理学所证明的:如果你想要人们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那就首先必须人们喜欢你。否则,你的尝试就会失败。这表明,要使别人对你的态度从排斥、拒绝、漠然处之到对你产生兴趣并予以关注,就得尽量地引导、激发他的积极情感。“投其所好”实际上就是一个引导和激发的过程。

这种过程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下面谈谈我们常见的几种:

一、发现对方的“耀眼点”

要善于赞扬别人,善于从体谅的角度真诚地赞美别人。而且要富于洞察力,善于发现对方的“耀眼点”。

一位教授在一个炎热难耐的夏天到一家餐馆去吃饭。这家餐厅无论是卫生条件、食品质量,还是服务态度,可用“脏、乱、差”三个字来形容。服务员递菜单时的询问语气可以打上两个惊叹号。怎么才能使自己不倒胃口,并提出合理的就餐要求呢?教授说了一句话,即刻赢得了服务员的“优惠服务”。他说:

“今天这样的天气,那些在厨房烧菜的小伙子很辛苦。”

服务行业的人非常需要人们体谅和肯定他们的工作苦恼与工作成绩,但人们给他们的往往是指责。这就容易产生心理状态的不平衡,而发生争端。而这位教授恰恰巧妙、准确地赞扬了厨师们的可贵之处——在如此炎热的天气里,他们坚守岗位,为人家服务。教授的话使他们感到,他们从被训斥的对象变成被关注的对象,因此心情愉悦,服务也就周到了。

二、激发别人的“兴奋点”

一个小工厂的厂长,希望与一家大公司建立合作关系,遭到接待他的副经理拒绝。第二天,他找上门去,要直接面见总经理。他被告知十点以后见面,谈话时间不得超过十五分钟。

秘书把他引荐给总经理时,总经理正埋头看一大堆文件,没有抬头的意思。小厂长被冷落在一边。他要打破这种气氛,于是说:“没想到,总经理的办公室如此简洁、素雅,我还从未见过哪位企业家的办公室像你的这样别致、脱俗呢!”听到这话,总经理马上摘下眼镜,抬起了头。

于是,他们从企业家的生活态度,谈到环境与工作的关系,进而谈到事业的成败。总经理述说了那段充满艰辛、感人至深的奋斗史。

任何一个人,对自己的成功史都会不厌其烦地津津乐道,那是最能令其振奋的人生篇章。小厂长很懂说话艺术,谈话时适时提问,使总经理得以滔滔不绝地展开叙述。而整个交谈过程,小厂长始终都是一个认真、谦逊、专注的听众。

最后,合作关系建立了,小厂长与总经理也成了好朋友。

三、寻找对方的“兴趣点”

在说服别人时,我们往往会遇到这种情况,对方不是在听我们说,而是在做或想别的事情:或嘴里应付你,眼睛却注意别处,或转移话题,跟你瞎扯……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我们说,应该放弃你的话题,寻找他的“兴趣点”。

对一个集邮迷谈谈几枚好邮票,甚至送他几张,对一个足球迷谈谈他喜欢的球队如何取胜,球技如何高超,对于书法爱好者谈谈字的结构;对注重养生者谈谈气功、太极拳……当对方对你产生认同甚至好感时,你摆脱窘境了,再言归正传不迟。

一位记者去采访一个不愿意见记者的赛马手,他的第一句话是:“请问骑马时您左蹬比右蹬多放几只眼?”两蹬放眼不一样,是骑士们常用的平衡术。记者用内行的语言和敏锐的洞察力,激起了赛马手的兴趣,采访也就顺利地完成了。

查尔斯先生在纽约一家大银行任职,他奉命撰写一篇有关某公司的机密报告。他只知道有一家公司的董事长拥有他需要的资料,查尔斯便去拜访这位董事长。当他走进办公室时,一位女秘书从另一扇门中探出头来对董事长说,今天没有什么邮票。

“我替儿子收集邮票。”董事长向查尔斯解释。

那次谈话没有结果,董事长不愿意提供任何资料。查尔斯离去时感到十分沮丧。然而幸运的是,他记住了那位女秘书和董事长听说的话。第二天他又去了,让人传话进去说,他要送给董事长的儿子一些邮票,董事长高兴极了!他紧握我的手,满脸笑容。“噢,他一定喜欢这张。瞧这张,乔治准会把它当做无价之宝!”董事长一面连连赞叹,一面抚弄着那些邮票。整整一个小时,我们谈论着邮票。奇迹出现了:没等我提醒他,他就把我需要的资料全部告诉我。不仅如此,他还打电话找人来,把一些事实、数据、报告、信件全部提供给我。出门时我想起一个新闻记者常说的话!此行大有收获!

查尔斯满载而归。从遭拒绝到被热情款待,他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在于能设身处地,抓住了董事长的爱子之心。

10.违逆效应

违逆效应,也就是利用人的违逆心理,来增强信息的可信度,改变人的态度。所谓违逆效应,就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心理态势。例如,越是短缺的商品,人们越是千方百计地买;某篇文章被批判了,某本书禁止发行了,人们越是争相传阅,以求先睹为快;告诫青年人不要喝酒、抽烟,反而会促使他们偷偷地抽烟、喝酒。

人们的违逆心理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其中好奇心是一个主要因素。把某项活动搞得越神秘,人们就越感到好奇,从而越引起人们的关心和注意,产生种种猜测,并千方百计去打听它,设法得到它。“禁果分外甜”就是这个道理。

在改变人的态度时,根据违逆心理这一特点,把某种劝说信息以不甚泄露的方式让被劝说者获悉,或以不欲让人们多知的方式出现,就有可能使被劝说者更加重视这一信息,并毫不怀疑地接受它。花生从美洲引进法国的历史就很耐人寻味,它说明利用违逆心理能成功地改变人的态度。

法国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推广花生的培植。宗教界称花生为“鬼苹果”,医生认为它对人体健康有害,农学家则断言花生会使土地变得贫瘠。著名的法国农学家安瑞·帕尔曼敞在德国当俘虏时,亲自吃过花生,回到法国后,他决心要在自己的故乡培植它,可是很长时间他都未能说服任何人。于是,他耍了一个花招,在国王许可下,他在一块出了名的低产田里栽种了一批花生。根据他的要求,由一支身穿仪仗队服、全副武装的国王卫士看守这块土地。但这些卫士只是白天看守,到了晚上就全部撤掉了。这时人们受到禁果的引诱,每天晚上都来挖花生,并把它栽到自己的菜园里。花生就这样在法国得到了推广。

这说明:越是对人劝说,有时人们越不接受,越“不想对人劝说”,反而越能成功地劝说人们。

11.相似因素

相似因素,又叫类似因素,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似点。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都乐于和与自己有相似点的人交往、谈话。因为相似因素既能有效地减少双方的恐惧和不安,解除戒备,又能发散出可以共同接受的信息,能有相同、相似的理解,产生相同、相近的情绪体验,进而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人与人之间存在的相似因素很多,有的是明显的,有的是隐蔽的,在交谈中,只要留心对方的举止言谈,就不难发现一些相似因素,以作为交谈的共同话题和攻心的突破点。

常见的相似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域相似

这里的地域是指人们居住、工作的地方。小至一村一乡,大至一县一省。有些人虽不相识,却或先或后地在同一个区域居住、学习或工作过,这就是地域相似因素。这一地区的山水、人物、风情、世态……都是他们的共同话题。

二、经历相似

相似的社会经历,会使人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切身感受,容易互相理解,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一方讲述的生活经历,能引起另一方对往事的回忆。一方吐露的心声,会成为双方共同的感慨。这样,就有了许多共同的语言,愈谈愈相近。唐代诗人白居易身为江州司马,与地位低下的琵琶女邂逅相逢,也能很快地倾心交谈,并为之泪湿青衫,就是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经历、遭遇上的相似,使他们暂时排除了地位上的差别,有了共同的语言。

三、职业相似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同行易相知。”即使是初次见面者,彼此之间不熟,但对共同从事的职业的性质、特点、个中甘苦,都了如指掌,谈起来就有话可说,不会感到陌生了。

四、年龄相似

发展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年龄段的人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心理特征,即在思想感情、行为方式、兴趣爱好等许多方面存在着相似因素。两位老人初次见面,透过观察、自我介绍或询问,便知道了对方的正确年龄。这时,年龄的相似因素就可能成为他们的热门话题。

甲:“你比我大一岁,看上去却比我年轻多了!”

乙:“你虽然头发白了,但身子骨蛮硬朗的。”

甲:“硬朗什么呀,有高血压。”

乙:“这不打紧,前几年我也有高血压,后来天天练气功,血压就降下去了。”

甲:“你练的是哪门派的气功?那么有效!”

乙:“鹤翔庄。”

很显然,这两位老人由于年龄相近,对健康状况和养身之道都特别关心,所以,刚见面就像老朋友似地交谈起来。

五、处境相似

如果说两个人未见面之前各不相干,境遇不同,一旦见面,便生活在同一环境里,这就有了共同关注的目标,共同感知的人物、事情,相同或相近的际遇。这样,在对环境的第一印象上很容易出现相似因素。例如,参加一次会议,两个互不相识的人住在一个房间里。一位口渴了,一看热水瓶里没有水,愤愤地说:“一晚一千五百元的住宿费,连开水都不给。”另一位接过话说:“岂止是不给,连自己去拿,都找不到服务生。”于是,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地针对宾馆的服务态度议论开来。这是相同的环境、际遇作用于人的感官,产生了大体一致的感受,大家就都有感而发了。

六、兴趣相似

共同的兴趣与爱好是最能促进交往双方互相接近的因素,它在人们的心理上往往诱发出一种特定的吸引力。比如与养鱼种花者谈莳花弄草、养鱼之乐;与爱好音乐、体育者谈论音乐欣赏、体育比赛,与集邮者谈集邮之道,等等,往往都能引起对方的兴趣,激发对方一吐方休的话题。这时,兴趣与爱好就成了他们互相接近的桥梁了。

以上六个方面,是直接的相似因素。此外,还可以利用间接的相似因素,即对方与自己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邻居等有哪些相似因素,通过这个第三者搭起一道桥,彼此沟通,找到共同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