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智慧攻心术(现代人智慧全书)
9196100000012

第12章 说服攻心技巧(12)

孔夫子也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些话,有一个共同的意思,就是你即使真有两下子,也不要太出风头,要藏而不露,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用在攻心技巧上,是指你在劝说他人时一定要谦虚谨慎,不要趾高气扬。

一般来说,人们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傻瓜”,不愿意承认别人比自己聪明,因为这牵涉到他的自尊。所以,你要说服别人时,不要让人感到你是在表示你比他聪明。特别是当你指出别人的错误时,你的一个蔑视的眼神,一种不满的腔调,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可能使别人觉得伤了他的自尊心,从而带来难堪的后果。罗宾森教授在《下决心的过程》一书中说过一段富有启示性的话:

“人,有时会很自然地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说他错了,他就会恼火,更加固执己见。人,有时也会毫无根据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不同意他的想法,那反而会使他全心全意地去维护自己的想法。不是那种想法本身多么珍贵,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

当富兰克林还是个毛躁的年轻人时,有一天,一位老朋友把他叫到一边,尖刻地训斥他说:“富兰克林,你简直不可救药!你到处指出别人的错误,自以为比所有的人都高明,谁受得了你?你的朋友已经讨厌你了。他们对我说,如果你不在场,他们就会自在得多。你知道得太多了,已经没有人打算再告诉你些什么事情,因为你不可能再吸收新的知识。其实,你的旧知识又有多少呢?十分有限!”

这番话使富兰克林受到很大的震撼,他决心改掉傲慢、武断的说服人的方式。他在自传中说:

“我立下了一条规矩,绝不正面反对别人的意见,也不让自己武断。我甚至不准自己用过分肯定的文字或语言表达意见。我绝不用当然、无疑这类词,而是用‘我想’、‘我假设’、‘我想想’。当有人向我陈述一件我不以为然的事情时,我绝不立即驳斥他,或立即指出他的错误:我会在回答的时候,表示在某些条件和情况下他的意见没有错,但目前看来好像稍有不同。我很快就看到了收获。凡是我参与的谈话,气氛变得融洽多了。我们以谦虚的态度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但容易被人接受,冲突也减少了。我最初这么做,确实感到困难,但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惯。也许五十年来,没有人再听到我讲过太武断的话。这种习惯,使我提交的新法案能够得到同胞的重视。尽管我不善于辞令,更谈不上雄辩,遣词用字也很迟钝,有时还会说错话,但一般来说,我的意见还是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其实,富兰克林于此所使用的就是大智若愚的攻心技巧。

38.先行自责

卡耐基在其《美好的人生》一书中,讲了他的一段经历:

从卡耐基家步行一分钟,就可以到达森林公园。他常常带一只叫雷斯的小猎狗到公园散步。因为他们在公园里很少碰到人,又因为这条狗友善而不伤人,所以卡耐基常常不替雷斯系狗链或戴口罩。

有一天,他们在公园遇见一位骑马的警察。警察严厉地说:

“你为什么让你的狗跑来跑去而不给它系上链子或戴上口罩?你难道不晓得这是违法的吗?”

“是的,我晓得。”卡耐基低声地说:“不过,我认为它不至于在这儿咬人。”

“你不认为!你不认为!法律是不管你怎么认为的。它可能在这里咬死松鼠,或咬伤小孩。这次我不追究,假如下次再被我碰上,你就必须跟法官解释了。”

卡耐基的确照办了。可是,他的雷斯不喜欢口罩,他也不喜欢它那样。一天下午,他和雷斯正在一座小山坡上赛跑,突然,在不远处,他看见那位执法大人正骑着一匹红棕色的马。

卡耐基想,这下栽了!他决定不等警察开口就先发制人。他说:

“先生,这下你当场逮到我了。我有罪,你上星期警告过我,若是再带小狗出来而不替它戴口罩,你就要罚我。”

“好说,”好说,“警察回答的声调很柔和:‘我晓得在没有人的时候,谁都忍不住要带这样一条小狗出来溜达。’”

“的确忍不住。”卡耐基说道:“但这是违法的。”

“哦,你大概把事情看得太严重了。”警察说:“我们这样吧,你只要让它跑过小山,到我看不到的地方,事情就算了。”

那位警察也是一个人,他要的是一种受到尊重的感觉,因此,当卡耐基责怪自己的时候,惟一能增强他自尊心的方法,就是以宽容的态度表现慈悲。

如果我们免不了会受到责备,何不自己先认错呢?听自己谴责自己不比挨别人批评好受得多吗?你要是知道某人准备责备你,你自己先把对方责备你的话说出来,他十之八九会以宽大、谅解的态度对待你,就像那位警察对待卡耐基和他的爱犬一样。

39.加码对比

时速达九十公里的汽车在高速公路上不算快,但在一般公路上就算超速了,好像路边的风景向后飞倒一样,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对比效应”。

这种心理特点经常被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刑警在让嫌犯招供时,最常用的一句话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等到我们查出来,罪判得更重。”自首减刑这是现实,不自首加重刑罚,这是将来。利用时间的对比效应使对方感到“不自首加重刑罚”,这样,自首的现实就好像比抵赖现状好一些。不少嫌犯就这样主动地招供了。换句话说,要让对方接受严厉的条件时,就要提出更严厉的条件,使初始条件在感觉上好像微不足道。这样,对方才能接受我方的条件。

40.权威暗示

如果你的上司委派你做一件工作,而你又觉得难以胜任,那么你正会找出各种主客观的原因加以拒绝,但因为这是上司对你的信任,你是不好一口回绝的,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是引用些谚语、歇后语或名人名言什么的,既能巧妙地应付,又使自己的话显得风趣。比如,你可以这样说:

“您这可是赶鸭子上架子,这事我还从来没做过,不知能不能做好,不过我会尽力办的……”等,用这番话来让上司了解自己的困难,又知难而进,便会给他留下你积极肯干而又谦虚谨慎的印象。巧妙之处在于用了一句谚语,既风趣又恰当地说明了自己的境况。

平时做个有心人,记住一些名人名言、俗话谚语是很有必要的,这可以显示出你的修养。换言之,同样的话由专家或社会上有名望的人来说,就会轻易地使对方接纳,这种情形在心理学上称为“权威暗示”。因此,要使自己的话更有说服力,可引用恰如其分的谚语或名言,使对方信服,并且觉得你旁征博引、妙语如珠,既有见地,又很风趣。

41.一理多说

一理多说,即同一件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说出同一个道理,比如要劝某人戒烟,你可以:

从本人身体的角度——“抽烟会损害身体,三分之二的肺癌患者都有多年的抽烟史。”

从培养下一代的角度——“二手烟于人的害处很大,在家常抽烟于孩子的健康不利。”

从节约开支的角度——“一天一包烟四十元左右,一个月要一千二百元左右,算起来够买好几奉书了。”

从夫妻关系的角度——“你妻子不喜欢你抽烟,已经警告你多次了。”

从对自己仕途影响的角度——“你的上级不喜欢看见有人在办公室抽烟,他认为抽烟的人懒而脏。”

还可以从很多的角度,无论从什么角度说,归根结蒂都是在说一个道理:抽烟有害。

有的人不会“一理多说”,说服别人时说来说去就是那么几句话,“别抽烟了,这不好!”、“别抽烟了,这不好!”同语反复,同样的话说多了就变得枯燥无味。俗话说:“好话说三遍,鸡狗不耐烦。”同样做只能引起他人的厌恶心理。学会“一理多说”,将同样的道理用不同的事例、内容说出来,这不仅可以使说者摆脱唠唠叨叨的说教者形象,而且还可以激起听者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认为:“反复”具有帮助记忆和加强理解的作用,但“同语反复”那单调的连续刺激又可能引起脑皮的抑制,而产生反应迟钝的后果。显然,在说服人的进程中学会“一理多说”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提高说服效率的有效手段。

42.误而劝之

你坐在计程车上,开车的是位年轻小伙子,他一只手伸出车外,一只手握着方向盘,把车开得飞快,这时你是否应该劝一劝他?如果不劝,恐怕你一直提心吊胆到下车。小伙子开车技术满熟练,可是谁能保证这种“走钢丝”式的开车法不出点儿意外呢?如果劝,又没交情,你怎么开口?

有位老妇人是这样说的:“小伙子,这个地方是不是经常下雨呀?”

“可不是,六月天,后母脸——说变就变哪!”

“你把手拿进来怎样,如果天下雨,我会告诉你的。你单手开车太危险啦!”

结果这位年轻小伙子笑了起来,顽皮了几句,终于还是把手缩了进来。

研究一下你就会发现,老妇人的话巧在一个“误”字上。年轻小伙子把手伸到车外,绝不是为了试试是否下雨,而是一种坏习惯。这一点老妇人心里自然是明白的。但是,如果客观地指出这是一种坏习惯,年轻小伙子在情绪上就可能产生对立倾向,老妇人看来是深明此理,她知其非,但不言其非,而是故意往好的方面误解。这种误解一方面能给对方留面子,消除情绪上的对立;另一方面,又以误会制造出笑料,使之产生出幽默的说服效果。

43.虚心求问

有一次,我去拜访一位知名的学者,想就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因为对方是权威人士,怎样才能让他赞同我的观点呢?我想了一种方法。

寒暄之后,我以这样的话开始交谈:

“老师,我是否可以请教个问题?”以此为开场白,尽管我知道自己所阐述的三种观点都与对方针锋相对,但大概由于我提问的方式非常谦虚,使这位大名鼎鼎而又非常繁忙的学者无法拒绝听我的意见。我相信,他对我这个小辈会有高见,本来是颇为怀疑的,但是,尽管我们后来的谈话涉及实质性分歧,他仍不由自主地注意听我的论述,后来还频频点头。这次拜访当然可以说是成功的。

直接提出反论容易造成摩擦时,采取这种方式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也就是利用问题来表示自己在向对方讨教的姿态,来刺激对方的优越感,进而降低对方对你的反感,不致给对方留下傲慢的印象。

时下有许多年轻人经常有一种误解,觉得老一辈都是僵化的、过时的。这首先给人一种傲慢无礼的印象,更何况年轻人的学识修养其实还浅薄得很。实际上,任何人对于谦虚好学的人都会有好感。许多人之所以不受人欢迎,原因不在于学识不深,而在于过于骄傲自满的态度。

44.曲折委婉

改变人的态度,实际上也就意味着他人的态度不符合我们的态度,或者说,你所以要改变对方的态度,是因为你认为对方的态度是不好的,甚至是错误的。即使如此,你也要切忌,在劝说对方的时候,不要“率直”地说“你错了”,或者说“不应该持有这种不正确的态度”之类的话。、如果你这样说了,不但改变不了对立的态度。还会弄巧成拙,招致对方的反感或产生敌对的情绪。

因为人们一般都有肯定自己的倾向,渴望自己的能力为别人所承认,并确信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合理的”。如果我们在劝说时不顾及人们的这种自尊心,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说:“你错了,理由有如下几点……”这无疑等于否定了对方的能力,说对方愚蠢,是个笨蛋,不能正确地认识、分析各种现象。结果只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使他感到丢了面子,丧失了尊严。这时,即使你掏出心给他看,也往往无济于事,他可能不再听你的劝说,而是努力防卫或抗拒,以挽回丢失的面子,重新树立自己的尊严。为此,他会为自己的态度找出种种辩护理由,甚至强辞夺理。

我们也可以平心静气地想,如果我们已经觉得自己真的错了,可是,有人不顾我们的自尊,明确地指出我们的错误,那么,我们是不是也会觉得难堪,而有可能奋起反击,顽固地申辩说自己是对的呢?也就是说,人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都忌讳别人直接指出自己的错误。既然如此,我们在劝说别人的时候,就得多加注意,不要让“你错了”说出口,尤其是千万不要强迫人家当面承认错误,而是要采取一些温和委婉的形式,“迂迥”地暗示他错在哪儿。

比如,在刚交谈时就说:“我有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请你帮助我分析分析,看看可不可行”,这样,对方对你的问题就可能引起好奇心,不知不觉地和你讨论起来。在讨论的过程中,你就可以巧妙地“推销”你的“产品”了。当然,为了不引起对方的戒心,在开始交谈的时候,还需要谈一些与本题无关的“家常话”,这是一个必要的“热身”过程。这可不是做作,这是出于对对方的尊重。这样,才容易让对方接受你的“产品”。

总之,在改变对方的态度时,一定要注意维护对方的面子,保护他的尊严。过于直率地指出对方的错误,等于剥夺了对方的尊严,撕破了对方的脸面,也等于宣布自己是不受对方欢迎的人。这样,即使你的意见再好再有用,也难以让它发挥“效益”。

45.耐心周旋

美国有一家杂志,专门介绍怎样以最便宜的价格买衣服。杂志中写道:当你在商店里看见自己喜欢的衣服时不要动声色,更不能让店员猜出你究竟最喜欢哪一件,而应耐心地与店员讨论其他衣服的优缺点,反复试穿。等到店员产生厌倦时,而不知道客人是否真心想买,才拿出你喜欢的那件。这时你对满脸不高兴的店员说我想买这件,不过你肯减价多少才卖呢?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