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武威通志·凉州卷
9195300000008

第8章 综合(8)

二、水质污染监测与防治

凉州区境内地表长流水和湖泊极少,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完全靠地下水。1982年至1984年,武威地区环境监测站选15眼水井对凉州城区地下水进行监测,发现有亚硝酸盐、硝酸盐、氰化物、砷、汞、铝、铜、六价铬、挥发酚、油类、大肠菌等多种有害物和菌类,尤以六价铬、硝酸盐等污染物危害最大。1986年到1990年,武威地区环境监测站对城区地下水水质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城区地下水普遍受到污染,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均超标几倍甚至数百倍。1991年1995年在城区12.5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共布点8个进行监测,监测结果可见污染物主要是三氮和细菌总数及大肠菌群,污染类型属有机污染物。1996年到1998年共设8个采样点,监测结果表明,枯水期地下水各井点均为尚清洁。城市地下水主要污染物是大肠菌群,武威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基本未受到污染,水质基本符合国家标准。

污染武威市城区地下水的主要是工业废弃水和居民生活污水。经过监测治理,到1998年工业废水排放量由1985年的294.3万吨下降至277.94万吨,工业废水处理率达88.88%。

凉州区城区自70年代开始治理水体的污染。1977年10月城区建污水处理厂1处,到1986年底,铺设排水管道已达30.18公里,初步形成城区的排水管网。1977年到1985年,建成武威市造纸厂亚硫酸铵制浆工程等9项废水治理工程。到1998年全市年降少工业废水排放约92.8万吨。到2006年完成了日处理污水9万m3的污水处理工程,有效地解决了造纸废水、玉米淀粉废水、城市生活污水的水质污染。城市饮用水水质合格率达100%,地面水水质合格率达10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5%。

三、大气污染监测与防治

武威地区环境保护监测站从1984年正式开始对武威市城区进行大气例行监测。夏季设监测点3个,秋季设6个。经监测,夏秋季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的瞬时浓度及日平均浓度未出现超标值。冬季设监测点7个,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的瞬时浓度未出现超标样品,1996年到1998年期间,城区大气环境质量总体有所下降,主要污染物如总悬浮微粒、氮氧化物污染程度有所加重;而自然降尘有所减轻,二氧化硫基本持平。

污染武威城区大气的主要是自然落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三者对大气的影响依次从大到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主要是居民生活、工业燃烧用煤及汽车排放的废气所产生。

1980年,城区开始大力植树、种草,绿化覆盖率逐年提高。1986年底已达13%,有效地提高了城区的大气自净能力,降低了大气中的降尘量。1985年对城区大气例行监测,结果大气质量等级属中度污染警戒水平。1986年到1989年,重点治理了一批污染严重、危害较大的大气污染源。对金属锅炉、窑炉进行改造,发展集中供热点26个,供热面积48万平方米,建设烟尘控制区4.5平方公里,营造防护林17.51万亩,并采取推广成型煤使用、发展成型煤生产等措施。1991年到1998年,凉州区结合城市烟尘控制区达标建设,加大了对控制区内燃烧设备消烟除尘改造力度,共完成锅炉烟尘治理项目102项,安装各类锅炉消烟除尘器53台,关停超标茶炉38台,减少悬浮物2620多吨。1998年2月28日,凉州区的烟控区建设顺利通过了省环保局组织的达标验收,大气污染得到有效控制。2001年,大力发展集中供热工程,当年拆除分散供暖锅炉17台。到2006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实现了总量控制,烟尘排放减少至2024吨,工业粉尘排放量581吨,二氧化硫排放量3199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5732吨,氨氮排放量291吨,均未超过总量控制目标,城区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1000%。

四、噪音污染监测与防治

1985年11月,武威地区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武威地区环境保护监测站,开始对凉州区城区交通噪音、飞机噪音和城区环境噪音进行首次全面的调查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在城区31条交通干线29.58公里长的路段中,白天有9.6公里路段噪音超过了国家规定,夜间有11.8公里路段噪音超过国家规定,这些超标路段主要分布在环城马路。1991年到1995年,武威地区环境监测站对凉州区道路交通噪声、区域环境噪声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均超出标准。1996年到1998年,凉州城区噪声声源主要以交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为主,其次是建筑噪声以及飞机噪声、工业噪声的超标。从1998年到2006年以来,区环保部门对城区的商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进行定期整治,在城区各重要路口禁止高音喇叭鸣叫,严禁驶入城区的机动车辆使用高音喇叭,并创建了西苑小区和富民小区2个“安静小区”,居民居住环境噪声得到全面控制。

五、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治理

城区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是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工业废渣主要是煤矸石、钢渣、锅炉渣、工业垃圾等。20世纪60年代以前,武威县工业薄弱,工厂甚少,产生的工业废渣有限,当时采用填沟、垫路、倾倒入护城河内掩埋等措施处理。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废渣逐年增加,原来的沟已填满,路已垫平,护城河也填平。进入20世纪80年代,对工业废渣的处理,一是在远离市区的东郊大七坝河滩统一划定了堆放工业废渣的区域;二是责成各工厂进行综合利用就地处理。1986年,总排放量为7.5万吨。1989年,总排放量为9.23万吨,综合利用率为24%。1991年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达9.39万吨,综合利用率26.62%。1995年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8.7万吨,综合利用率59.77%。到1998年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下降至3.6万吨,综合利用率达88.19%。2006年,组织101户规模以上企业大力发展环循经济,在20户企业中推进清洁生产,从生产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以医疗垃圾物进行定点处置,工业废弃物重复回用,有效地防止了固体废弃物的环境污染。

武威城区以煤为日常生活的主要燃料,产生的灰煤量很大,是城区生活垃圾的主要成分。1985年县改市后,在城区修建垃圾台8座,设置垃圾箱48个,并指定了几处垃圾集中堆放点,然后由市卫生大队逐日清运到大七坝河滩。1986年,城区全年生活垃圾排放量为7.18万吨,日排放量200吨,人均日排放量2.5公斤。1989年,全年生活垃圾排放量8万吨,清运率为81.2%。1995年建成年处理垃圾6.3万吨、年生产有机肥5.4~7.2万吨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1座。

到2006年日处理垃圾能力已达300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