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亲之日,舅家请伴郎(现称傧相)一至二人,伴随新郎,备车前往女家娶亲。富家用铁轮轿车,一般的用扎成彩篷的大车,山区也有用马娶亲的。但禁忌用骡子(因骡不生驹)。女方也请伴娘(傧相)一至二人,陪同新娘。新娘出门时,须由其兄或弟抱上轿车。新娘入门时,脚不沾地,用两、三条毛毡轮换铺地,新娘踏过,进门后,新婚男女同拜天地、拜双亲,此谓“奠雁”之札。现代举行结婚典礼,入洞房后,有“揭盖头”、“吃交杯酒”、行“合卺”之札,晚间亲朋邻居青年男子到洞房谐戏新婚夫妇,俗称“闹新房”。次日清晨,新婚夫妇拜高堂,谒姑嫂。婚后第三天,新郎到女家作客,当日即回,俗称“回门”。婚后四五天后,新妇始入灶房开始操作炊事,第一顿饭称“试刀面”。婚后7天左右,新娘回娘家,住数日返回,俗称“坐对月”。至此,婚礼始告结束。
凉州城乡人家,在结婚之日,男家讲究“待客”。男方亲朋称“东客”,女方亲朋称“西客”。宾客临门,先是烟茶,后以面茶、馍(或油子)招待,稍后再入宴席。农村经济条件好的设“鸡肘席”,以肉为主,四碟八碗(取其成双成对之意);贫穷人家较简朴,以蔬菜为主。城内富裕人家设“海菜头席”,讲究以海参、鱿鱼、发菜等名贵菜肴为首道莱、二道菜上桌。筵席间,不论城乡,男方一定要招待好“西客”,做到酒醉饭饱。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新婚姻法颁布。取缔买卖婚姻,实行自由恋爱,婚事简办。在多年实践中,旧的婚姻礼仪及传统的繁文缛节有所抑制,但其痕迹尚存。进入80年代,婚事上大办之风又起,具有愈演愈烈之势。女家索要彩礼少则两三千元,多则四五千元。男方也不顾经济条件,大操大办,一场婚事办后,耗费万元左右,视为平常。更有甚者,借子女结婚,大摆酒宴,被请者送礼金少则50元,多则100元不等。此乃新时期不健康社会现象,亟待改革。
第八节风情习俗
凉州区地处边陲。西汉前曾为月氏、匈奴等游牧民族聚居之地,或土屋而居,或穹庐而处,以游牧为生,其风情习俗颇殊内地。汉武以后,开疆置郡,凉州渐为汉族与其他民族杂居之地,农牧业相继发展。汉王朝为了增强河西走廊实力,实行“徙民实边”政策,中原汉族大批迁徙河西,于是社会风情习俗逐渐接近中原。自晋以后,由于少数民族首领割据中原,中原动乱,文人学士又相继西来河西,归附前凉,使河西成了当时保留中原文化习俗的地区之一,出现了如史书所载“自张氏以来,号有华风”的局面。人民节俭淳朴,勤劳憨直,“敦礼让,质而不野”。旧志记载“凉之俗,士短于世不佻,农阙于蚕不惰,工歉于精密不淫,商贾薄于赀财不诈”。明清以来,随着人口增长和农业的发展,特别是近百年来社会的变化,相应的社会习俗也在不断变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凉州区(市、县)经济建设日益繁荣,交通事业迅速发展,人口来往交流频繁。党和政府大力发展教育,普及科学知识,移风易俗,破旧立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助人为乐,热爱集体的新风尚蔚然成风。
一、节庆
自古以来,凉州民间习惯于过传统节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贫富悬殊,节日的形式和气氛不尽相同。
贫者俭朴,富者奢华。有“富人过年、穷人过难”的俗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有一度特别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大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过年过节要革命化,人们过节意识淡化。进入80年代后,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城乡居民对传统节日恢复了过去“宁穷一年,不穷一节”的丰富多彩、热烈欢乐气氛。
1、除夕
俗称“年关”,腊月三十(有的年份是二十九),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是日午后,家家户户打扫庭院,整理室内外环境,接着贴春联、门神、半帘子,挂黄钱,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表示除旧。晚上,家家吃青粉烩菜,叫“装仓”,表示全家团聚,人寿年丰。全家老幼饱食后,还要剩下一些,意在“生活富裕,年年有余”。是夜,全家人彻底不眠,叫“熬年”或“守岁”。小辈给长辈磕头辞岁,长辈要给小辈发“福钱”,也叫“压岁钱”。
2、春节
俗称过年。正月初一凌晨,合家老幼均着新装,齐集堂屋前,设供上香,燃放爆竹,接迎神灵,祭奠祖先,行“迎神纳福”之礼。接着小辈给长辈拜年。之后,全家吃团圆饭(水饺),新的一年开始。
凉州乡间习俗,大年初一不去别人家拜年,只是在清晨,携带酒肴、香火、馍馍等祭品,赶着牲畜,按“皇历”特定时辰和方向,到村外几十米处,摆上祭品,燃着香火,并烧一堆柴禾,牵着牲畜,绕火堆转一圈。并由长者念诵祝词(祈祷神灵保佑人畜兴旺之类祝语),名曰“出行”。回家时,再将馍馍揣在怀中,此意是“空怀出门,满怀进门”,取其吉利之意。
现在这一习俗在少数地方还保留着。
正月初二开始,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相互走访拜年。凉州习俗,大年初二要先去舅舅、岳父家拜年。初五日焚烧黄钱,送神,表示年已过完。
3、元宵节
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亦称元宵节(又称灯会)。据乾隆十四年张美编的《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武威县志》载:“元宵,四市竖坊,悬灯,杂扮花鼓,高跷,演百戏。”旧时,金塔寺等地有黄河灯会,情景亦十分壮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历年元宵节的灯会胜似往昔。
节日之前,企事业职工,纷纷结扎彩门,悬挂花灯。有花卉灯、动物灯、八仙过海灯、西游记故事灯,争奇斗艳,气象万千。有爱好者在灯内装置微型电动机,胜似走马灯。最引人注目的是腾云驾雾的金龙灯,足有10多米长。是夜,城内和城郊居民,蜂拥而至,万头攒动,人流如潮。凉州习俗,观灯时必从龙灯下钻过,祈求合家平安,万事如意。又说龙是吉祥物,钻了龙灯,就会人丁兴旺。
农村灯会别有情趣,彩灯古朴典稚,乡土气息浓郁。有用玉米芯制做的火炬灯,也有用山药蛋、萝卜头制做的彩灯。墙头上、马棚下,处处有灯,灯光通明。据史籍记载:武威灯会之盛况,自唐已有,并闻名于长安。故有唐玄宗与道士叶法善夜游凉州灯会流连忘返的传说。
凉州元宵灯会,不论新俗、旧俗,都要举办3天,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
4、清明节
清明是农历时令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日扫墓祭祖,谓之“春祭”。凉州城乡习俗,凡有坟茔者,须于清明前一二天到坟上供祭品、烧纸钱、添土;无坟茔的在清明前一日夜间,到郊外或于自家门前、街道巷口烧纸钱。禁忌在清明节当日上坟、烧纸。传说当日烧的纸钱就成铁钱,死者不能用。
5、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也称端阳节。是日清晨,家家户户门头插柳枝,有为屈原招魂和避瘟疫之意。小孩手腕系五色棉线或丝线绳,身佩香囊荷包,并在口、鼻、耳边涂抹雄黄酒,相传这样可以避五毒(即蛇、蝎、壁虎、蟾蜍、蜈蚣)。凉州有“五月端午穿出来”的说法,男女青少年身着时兴的夏装,尽情游玩。青年妇女讲究绣香草荷包,缀上流苏,赠送亲友。
旧时,未出嫁的姑娘将荷包带在衣襟或系在发辫上,诱人摘取,如不被人摘去,便会自惭貌丑。是日,家家吃粽子或油饼子卷糕,亲友间相互馈送。下午,城乡居民成群结伴,游览寺庙,旧时游海子,现在海水干涸,庙宇也毁于地震,改游文庙、古钟楼、雷台、海藏公园、西郊公园等。小孩到野外攀树折枝,编制柳帽,以预防暑气。
6、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是日城乡居民家家蒸月饼,以示全家团圆。凉州人的月饼是发面蒸的,如倒覆的脸盆大,种类繁多,有分层月饼、拧丝月饼、对瓣月饼、桂花月饼等,色香惧全,食之爽口,有“八月十五端出来”的俗语,意思是八月已经秋收,食物丰盛。亲友之间,互赠月饼,有攀比之意。八月十五晚上,皎洁的明月冉冉升起,家家在院内摆设香案,供上月饼及瓜果等祭品,点蜡燃香,全家围坐赏月。少许,由主妇切开月饼和西瓜,全家食瓜果、月饼,谈笑风生,颇有情趣。相传祭月神供的西瓜,须剜成锯齿形的两半个,如家中有孕妇,可数瓜牙数预测男女,奇数生男,偶数生女。
7、冬至节
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是“交九”的开始。从这天起,白天渐长,夜间渐短。是日清晨,各家要吃冬至饭,有的人家吃肉汤面条;有的人家用肉丁、面丁、豆腐、粉条等制做“丁丁饭”;也有人家吃“杏皮圪子”,也叫“糍耳子”;也有吃羊肉香头饭或臊子面的。冬至晚上,民间有垒火堆,放麦草火的习俗。
8、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的“腊八节”。凉州习俗,是日五更煮五色豆粥,全家食用,称“腊八”。
腊八日夜晚,也有垒火堆放麦草火的习俗。
9、腊月二十三
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神。民间有“腊月二十三,灶爷上了天”的歌谣。是日晚上约八点左右,户户提前备灶书(用黄表纸书写全家人的姓名、生年月日)、灶糖(麦牙糖或豆糖之类)、灶干粮(烙饼)、灶马(黄表纸上印有备鞍的马),并备一碟碎麦草,拌几粒豆子,均供于灶神牌位之前焚烧,意示送灶爷上天庭。民间传说灶爷为一家之主,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腊月三十日晚回府,祭灶是祈求灶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过了腊月二十三,已接近春节,家家户户购置年货,制做食品菜肴,拆洗衣被,打扫房屋,准备过大年。
二、禁忌
凉州城乡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忌讳,现择其要者记述如下:
忌讳人殁后说“死”。对老年人应说“过世了”、“不在了”,或说“走了”,对小孩应说“糟踏了”。
忌讳对胖人说“肥”。对成年人应说“福态”,对婴儿应说“胖了”。
忌讳在春节或喜庆之日打烂家什。
忌讳在喜庆节日说不吉利的话。
忌讳母鸡叫鸣,认为不祥,要宰杀掉。
禁忌已出嫁姑娘在娘家过年。
禁忌来客夫妇在主人家同宿。
禁忌春节期间妇女做针线活。
忌讳男人进产妇房。
禁忌身戴重孝者(穿孝服)进别人家去。孝子报丧,只能跪在门外。
死后入殓,禁忌妇女在场。
禁忌主人重病时外人闯入卧室。
三、其它
1、待人礼仪
凉州人热情好客,彬彬有礼。路遇亲朋必点头问好,握手寒喧。亲友来访,必迎门相接。客人进屋,让客人坐在炕上,年长者让坐在炕正面上方,表示尊敬。炕正中放一炕桌,客人围炕桌而坐。先端馍倒茶招待,然后做饭招待,一般是炒菜干拌面或臊子面、汤面之类。茶饭之后,边饮酒边叙家常,凉州人叫“喧遑”。客人告别,主人送出庄门,嘱咐一路小心。
2、酒俗
凉州酿酒的历史悠久,名扬中外。汉唐以来,有许多骚人墨客涉足凉州,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与酒有关的佳作不少,如“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的这首《凉州词》表现了凉州美酒为边疆战士带来的视死如归的豪放气概。清代著名学者、武威人张澍有《凉州葡萄酒》七绝四首。其一云:“凉卅美酒说葡萄,过客倾囊质宝刀。不愿封侯悬斗印,聊拚一醉卧亭皋。”说明凉州酒的魅力无穷。凉州人爱喝酒,因而产生了酒俗。在凉州,逢年过节、男婚女嫁、喜庆节日、洗尘饯别、乔迁祝寿、老人殡葬等,一般都离不开酒。凉州人喝酒讲究设酒宴。“无酒不成宴,无好酒不是佳宴。”宴席始终以酒为主。酒之优劣为评论宴席好坏的标准,也是衡量主人待客情意的厚薄。凉州人不空腹饮酒,必饱食后再饮酒。还有爱喝者,饭饱之后,约友数人,在约定地址,相聚饮酒,猜拳行令,不吃菜,喝“干酒”,大多是一醉方休。故外地人说:“武威人生的怪,喝酒不下菜。”
3、留须
凉州旧俗,男过45岁即可留“盖须”,也称“八字胡”。60岁始留全须(即盖须、子须、下须)。留须要择虎年或龙年,其须称“虎须”或“龙须”。留须要择吉日,并请至亲好友,备酒宴招待。
4、祝寿
祝寿一般多在50、60、70、80岁诞辰之日,举庆寿之礼,是日全家团聚,子孙给“寿星”磕头拜寿。亲友馈送寿面、寿桃、寿糕等礼品,前来祝寿。家人备酒宴招待,还讲究吃长寿面(即长面),意在延年益寿。
5、备棺
凉州城乡,对年过60岁的老人,有“备棺”的习俗。即老人健在时,子女为之择闰年请木匠将棺木(凉州人称寿房)制作停当,搁置房内(内盛粮食或衣物),以备后用。
6、穿红袄凉州有老年人穿大襟红布棉袄的习俗,尤以老年妇女较为普遍。年老的男性也有穿的,但外套青衣。其意在避邪气,使老人红运齐天,健康长寿。
7、送奶也叫“送饭”。妇女生育后,娘家人带礼品(馍馍、面食、肉类)前来看望,俗称“送奶”,表示喜庆和慰问。亲朋好友也有送羊肉、鸡蛋的。有的则做一罐臊子面或羊肉香头子,意在为产妇补身子和催奶。
8、洗三
婴儿产后第三天,给婴儿洗澡。
9、过满月
婴儿生下满一个月,要过满月。是日,给小孩剃胎发,穿新衣,由产妇抱出与亲友见面。
亲友则送衣物或银手镯、银锁子之类的礼物。娘家还讲究送红皮熟鸡蛋,主人设酒肴招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