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武威通志·凉州卷
9195300000030

第30章 政治(6)

(2)人民调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到1980年前,调解工作由人民法院管理指导。1981年开始由司法局管理指导。1989年,全市共有人民调解领导小组55个,基层调解委员会710个,调解人员5015人,共调解一般民事纠纷和轻微刑事纠纷3.72万件,调处率达97.8%,成功率达93.3%,帮助、挽救失足青少年2472人。1999年至2006年期间,我区人民调解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区共建立人民调解组织623个,共有调解人员4159人。其个,乡镇、街道调解委员会44个,村民调解委员会48个,社区居民调解委员会45个,企业调委会86个。各级调解组织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人民调解工作方针,积极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已累计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5000多起,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防止民转刑案件68起,涉及136人。制止集众性械斗32起,涉及240多人,防止群体性上访82起,涉及926人,充分发挥了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促进了一方和谐,维护了一方稳定,为全区的社会政治稳定做出了贡献。

(3)律师事务

1956年9月7日,武威县人民法院设法律顾问处,后因反“右派”斗争的影响,律师工作中断。1981年4月10日,司法局成立,重新建立法律顾问处。1999年至2006年期间,全区先后挂牌成立了3家直属律师事务所,即甘肃银城律师事务所、甘肃金黎明律师事务所、甘肃浩然律师事务所,共有从业律师9人,其中三级律师3人。1999年以来,三所共办理各类法律事务966件,其中刑事辩护315件,民事代理428件,非诉讼法律事务223件。累计承担法律顾问238家,充分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全区的经济建设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有力地推进了全区民主法治化进程。

(4)公证工作

1956年设公证室,2年后,停止了公证业务。1981年重办公证业务。服务良好率达98.9%,办证合格率达98.6%。经过公证的合同履约率达96.8%。1999年至2006年是全区公证事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公证业务面得到全面拓展,特别是提存公证业务发展较快,并有逐年上升的势头。1999年以来,已累计办理各类公证业务4800多件,调解合同纠份120多起,有力地维护了合同、协议和行为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预防了纠纷,减少了诉讼,促进了全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七节军事

一、机构

1949年9月16日武威县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三军八师进驻武威。9月23日,武威军分区机关进驻武威。1950年6月武威军分区增设“地方武装科”。1951年3月后,武威县武装科改建为武威县人民武装部。1954年7月29日,武威县人民武装部改称为武威县兵役局。1958年3月,武威县兵役局改称为武威县人民武装部,隶属于张掖军分区。1961年3月,根据国务院地方区划命令,恢复了武威军分区,武威武装部隶属武威军分区。1986年6月9日,人民武装部划归地方建制,机构名称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甘肃省武威市人民武装部改为甘肃省武威市人民武装部,隶属市委市政府、武威军分区双重领导。2001年7月撤地设市建区,甘肃省武威市人民武装部改称为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人民武装部。

二、驻军

1949年9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解放武威,之后奉命进军新疆。三军八师杨嘉瑞部奉命驻防武威,下辖三个团:二十二团,驻西大街大衙门营房;二十三团,驻城东北新城(即满城);二十四团,驻海藏寺。全师约7000~8000人。1952年5月移防平凉(后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

武威步兵学校,1957年由西安迁驻武威新城,于1962年撤销。

总字159部队(武威炮兵学校),于20世纪60年代初组建后驻武威新城。20世纪70年代初调驻青海省某地。

空军第五航空学校,1966年3月从山东省某机场移防武威。1986年改称第五飞行学院。

84808部队,1976年10月从武汉移防驻武威新城,下属团(队)驻武威和金昌市。

84515部队(坦克团),1975年12月进驻武威,其任务是为部队培训驾驶员。

87120部队,1964年8月进驻武威,其任务是担负对空警戒,保障民航飞行和航空学院的飞行训练。

陆军第十医院,1955年11月根据总参谋部、总后勤部决定,兰州军区组建解放军第十医院,主要承担河西走廊东部驻军的医疗、卫生勤务等保障任务。原归兰州军区后勤部第25分部领导。

三、地方武装

凉州区的基层武装部始建于1951年下半年,是根据1950年10月全国人民武装工作会议精神和省人民政府1951年5月31日发布通令转发西北军政委员会、西北军区关于加强人民武装工作的联合指示,陆续建立起了县辖人民武装部。至1952年,建金塔、大柳、白塔、永昌、双城、西营、丰乐、古城、大河、靖远、张义、城关13个区武装部,有现役武装干部26人。至2000年,随着全市乡镇建制的几经分合,全市19个镇、29个乡、9个企事业单位、6个街道办事处共建63个武装部,专职武装干部68人。到2006年,经过几次撤乡并镇,在全区19个镇、18个乡、1个指挥部、7个街道办事处、9个企事业单位共建有54个基层武装部。

四、兵役制度

从革命战争时期到1954年,一直实行志愿兵役制。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武威县有1658名青年志愿应征入伍。1955年7月4日,颁布了第一部兵役法,实行义务兵役制和预备役制度。1984年,新兵役法颁布后,实行义务兵役制为主体的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五、历代战事

凉州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要冲,为中原与西域交通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兵家必争之地。自汉武帝取河西以来,历代均派重兵驻守。东晋十六国时的前、后、南、北凉国曾建都于此。迨至民国,军阀马廷占据武威6年,马步青驻防武威达10年之久,也多有战事发生。

据史籍记载,西汉初期武威是月氏驻牧的地方。汉文帝前元六年(前174),匈奴冒顿单于派右贤王领兵打败月氏,占据河西,使浑邪王据张掖、酒泉,休屠王据武威。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三月,汉王朝为打通河西,远通西域,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骑兵万人,由陇西向西北挺进,与匈奴激战而胜。

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凉州卢水胡叛,魏文帝任张既为凉州刺史,率兵平叛,直抵凉州,大破胡骑,凉州平静。

西晋武帝泰始六年(270),鲜卑秃发氏首领树机能领导的反晋斗争,历时10年,史称“凉州之乱”,一度使晋王朝失去对凉州的控制。泰始八年(272),凉州羌胡攻金城,为晋军所败。咸宁四年(278),凉州刺史杨欣击鲜卑若罗拔能于姑臧(今凉州区),欣败死。晋军固守姑臧,双方展开了激战。次年春树机能攻占姑臧,切断了晋与河西的联系。时,晋命马隆为武威太守,讨虏护军,募兵西征。十一月马隆西至姑臧,树机能部下猝拔韩、且万能率部众万余投降。十二月,树机能与马隆大战,树机能兵败被杀,凉州胡羌的反叛被镇压,凉州遂平。

永和十年(354)正月,张祚废前凉王齬灵,自称凉王。从此,内部陷入权力之争,前凉境内大乱。东晋兴宁元年(363)闰八月,张天锡杀其侄凉州牧张玄靓,自称凉州牧、西平公。东晋太元元年(376)五月,前秦苻坚派兵13万人,取河西,以攻前凉,八月,凉军大败,张天锡率数千骑逃回姑臧,八月二十七日前秦兵追至,张天锡投降,前凉亡。

隆安五年(401),后秦姚兴乘后凉内乱之机,遣陇西公姚硕德领兵伐后凉。七月,后秦军至姑臧,吕隆遣吕超等迎战,兵败,后凉遂亡。

东晋义熙四年(408)秃发檀自称凉王。姚兴怒,于同年夏,遣其子姚弼率步兵3万人讨伐,檀闭城固守,后出奇兵袭秦军,毙7000余人,姚军败归。

北魏太延五年(439),北魏军至姑臧城下,北凉王沮渠牧犍命征南大将军董来率兵迎战城南,经激战,董军败归,北魏军包围姑臧,城破,牧犍率文武5000人降,北凉亡。

隋大业十三年(617),武威郡鹰扬府司马李轨举兵反隋,攻占河西诸郡,自称凉王。武德二年(619),唐遣使联系吐谷浑攻凉州,安兴贵遂与弟安修仁秘密联系少数民族,发动兵变,李轨兵败被俘,押送长安被杀,凉州归唐。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正月,河西兵马使盖庭伦与武威九姓商胡安门物等杀节度使周泌,聚众6万,以武威郡反。姑臧(今武威)大城中有小城七,胡据其五。唐支度判官崔齭与中使(宦官)刘日新以二城兵攻之,经17日激战,收复姑臧全城,盖庭伦伏诛,战乱乃平。

唐“安史之乱”后,广德二年(764)吐蕃大败河西节度使杨志烈,攻陷凉州。大中二年(848),沙州人张议潮乘吐蕃内乱,率群众在沙州起义,咸通二年(861),张议潮率蕃、汉兵7000余人东进,克肃、甘、凉诸州,凉州复归唐。

至道二年(996),李继迁率军攻西凉府。1004年,李德明继位,重占凉州。六谷族联合凉州一带回鹘族,袭击李德明,并利用凉州府内部不稳定机会,再次攻占凉州。宋天圣六年(1028),李德明再次派其子元昊率兵攻占甘州,又乘胜攻占凉州。

宋宝庆二年(1226),成吉思汗率领大军由北路进攻西夏,兵围凉州府,凉州入蒙古版图。

明洪武五年(1372),宋国公冯胜率骁骑5000人先趋西凉(武威),败元将失刺罕之兵,又在永昌(武威西北15公里处)击溃元太尉朵儿只巴,元将上都驴率领所部兵民8300余户投降。

崇祯十六年(1643)冬,李自成遣将贺锦率兵西征,渡黄河西进,直逼凉州。凉州危急,明总兵郭天吉忙调兵救援,集凉(凉州)、永(永昌)、镇(镇番)之兵于凉州卫城(武威),拼力死守,义军力攻不克。后贺锦率主力赶到,贺锦克凉州,即设官治理。

同治四年(1865)正月,凉州回民在太平军、稔军反清斗争的影响下,东关回民首先起事,城内回民马忠等内应。三月,凉州回民又联合清军中的回族兵丁起事焚烧关厢,攻打府城,被副都统瑞云击败。同治五年(1866)八月,反清回民军打到凉州,被回民提督王仁和、总兵杨占鳌击退。

民国14年(1925)八月,冯玉祥令所部国民军暂编第二师刘郁芬进驻甘肃,代行军务督办。

刘郁芬派教导团长刘志远突攻镇守署。凉州镇守使马廷,仓惶出逃到皇城,后又集结部队于同年7月21日攻武威城,马廷放火烧北城门楼。9月,孙连仲部西进,大兵压境,马部弃城星夜逃往皇城。10月1日,孙部进驻凉州,战火暂息。

民国25年(1936)冬11月17日,红西路军进驻武威四十里堡,遭敌马元海五个团的围攻,三天三夜激战,歼敌2400余人后,退出四十里堡。其后,敌大量增兵四十里堡,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红军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忍饥耐寒,在四十里堡、永昌八坝一带与敌激战20多天,歼敌8000余人,击落敌机一架,击退敌人,退据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