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武威通志·凉州卷
9195300000001

第1章 综合(1)

第一节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

凉州区位于甘肃省西部,河西走廊东段,东经102°38′、北纬37°55′。辖境包括南部祁连山地,北部走廊平原,东部腾格里沙漠,东西长122公里,南北宽90公里,总面积5080.97平方公里。凉州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强烈,但日照时间长,热量丰富。

走廊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又有祁连山区冰雪融水灌溉之利。这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凉州形成了河西走廊东段最大的一块沃野绿洲,成为自古以来农业发达的地区。

二、地形地貌

1、平原

走廊平原位于祁连山与红崖山之间,呈西北——东南向延伸,其北部属民勤,南部属凉州区。走廊平原按其成因和形态可分为:

(1)山前洪积——冲积平原是黄羊、杂木、金塔、西营诸河的冲积扇联合而成的倾斜平原,东西伸展约80公里,南北宽15~20公里,冲积扇的顶部海拔可达1850米,前缘泉水溢出带只有1500米上下。地面坡度上部为16~20%,下部13%。地面上部为1~2.6米厚的亚砂土覆盖,下部为砂砾层。由于河道变迁,冲积扇上的表土被冲走,现遗留下20多条砾石河床和干沟。青林——丰乐——洪祥——太平滩一带,大片的砂砾石层裸露,成为典型的荒漠戈壁。黄土覆盖的扇面大都被开垦为台阶式的耕地,面积约1357.69平方公里。

(2)冲积细土平原位于洪积扇前缘泉水溢出带以北,海拔1520米以下的地区。这里地势平坦,地面向北倾斜坡度不过3‰,泉水汇集形成北沙河、南沙河、海藏河、白塔河、大沙河、石羊河等,河谷宽而浅,一般宽200~300米,深3~5米,曲流发育,在一些地区留下牛轭湖或沼泽地。细土平原上覆3~5米亚砂土和亚粘土,经过长期耕耘,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农业的稳产高产区,面积约651.35平方公里。

2、山脉

凉州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南是祁连山东段冷龙岭的前山地带,海拔在2000~3200米上下;东北部是河西走廊平原的东段,海拔在1500~2000米之间;东部是腾格里沙漠,海拔在1500米上下。

(1)祁连山区

祁连山东段的冷龙岭主要分布在天祝县境内,山岭高大雄伟,有许多山峰海拔超过4000米,山上有终年积雪和冰川分布,是凉州河流的发源地。冷龙岭以北属凉州区境,山势降为中山、低山、丘陵和盆地。面积2349.87平方公里。

(2)中高山区

包括冬青顶、莲花山、九条岭及黄羊河与杂木河之间的山地,属祁连山区二级夷平面,海拔2700~3200米,西高东低。夷平面被后期流水分割为不相连的山梁,但顶部仍保留着夷平面的特征,即冬青岭夷平面。夷平面周围山坡陡峭,部分山顶有森林和灌丛分布。面积1310.29平方公里。

(3)低山丘陵区

包括张义堡、南营石关及长岭山一带的垄岗低山和丘陵,属祁连山三级夷平面。海拔2000~2600米,顶部比较平缓并向北倾斜,上覆砂砾层和黄土状亚砂土,夷平面被后期流水分割为沟谷、长梁和丘陵,地面多为草原植被。面积988.46平方公里。

(4)山间河谷与盆地山区

河流在中高山区河谷狭窄,水流湍急;在中低山区河谷变宽,两岸阶地发育,较宽的地段形成了张义堡和四沟嘴等山间盆地。河谷中Ⅰ级阶地高出河面4~10米;Ⅱ级阶地高出河面20~30米;Ⅲ级阶地高出河面50~60米,个别河段高达90米。张义堡盆地呈东北——西南向,长12公里,宽1~3公里。河流两岸阶地平坦,土地肥沃,宜于农耕,面积51.12平方公里。

(5)主要山峰

境内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很多,主要的有以下几座。

冬青顶是境内最高山峰,海拔3262.9米,位于城正南32公里,顶上建有武威电视转播台。

莲花山又名西山,在城西15公里的松树乡以南,海拔2765.6米。山峰层峦合抱,叠起如莲花,故名莲花山。山下有石,青色白纹,纹如兽形,故名兽纹石。

天梯山位于城东南约40公里的张义镇灯山村,处在群山环抱之中,海拔为2300米。山上有以“大佛寺”著称的石窟群。其山陡峻,道路曲折如梯,故名天梯山。

第五山即今金山乡和永昌县交界的大口子山北的高峰,海拔2996米。因张掖太守第五访居此而得名。后为隐士张忠所居,凿石为釜,容六斗四升,又名石佛崖,为武威石窟寺之一。

3、沙漠

沙漠区位于凉州区东部,以红水河为界,分为东沙窝和腾格里沙漠两部分。东沙窝位于石羊河、白塔河以东,红水河以西,九墩以南,区内多呈新月形沙丘和沙链,比高2~5米。这里过去并非沙漠,是由于人们长期采樵、过度放牧形成的。红水河东岸属腾格里沙漠西南部,亦称八十里和四十里大沙,海拔在1500~1600米,靠近红水河沿岸多呈新月形沙丘和沙链,沙丘迎风坡朝向西北,坡度5°~20°,背风坡坡度28°~34°,比高1~5米。沙漠内部多呈固定沙丘,比高可达20米。东北部的邓马营湖已干涸成为盐碱地和沼泽地。面积约1843.69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29.73%。

三、地质

凉州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祁连褶皱系中的走廊过渡带,其南部为走廊过渡带的毛藏古凸起和莲花山古凸起,北部走廊平原属走廊过渡带的凉州新凹陷。

凉州区的地质经历了漫长而又复杂的变化。大约在6亿年以前,凉州一带为祁连海的一部分。在距今约6~4.4亿年的早古生代的寒武、奥陶纪时,祁连海槽的中间隆起成为祁连古陆,海槽被分为南北两部分,凉州区位于北祁连海槽。这时海槽中沉积了浅海类复理石碎屑岩、中性火山岩、碳酸盐岩建造。在距今约4.4~4亿年的志留纪时,发生了强烈的祁连(即加里东)运动,使早古生代及以前的地层发生了大规模的褶皱和扭压性断裂,同时伴有以酸性为主的岩浆活动。岩浆沿着构造薄弱地带大量上升渗出,形成了区内大面积的花岗岩体。如银洞沟、白石房、莲花山等斜长花岗体。祁连运动使祁连海槽隆起,并形成一系列北西走向的褶皱和冲断层。

到了距今约4~3.5亿年的晚古生代泥盆纪时,祁连运动形成的山岭不断遭受侵蚀,山前凹陷地带又快速沉降,形成了巨厚的雪山群山麓相磨拉石堆积(即老君山砾岩)。到距今约3.5~2.8亿年的石炭纪又发生了多次海侵,海水时进时退,形成了海陆交互的沉积。市境的南部这时为海湾地带,形成了海陆交互的含煤建造。在2.8~2.3亿年的二叠纪,早期气候湿润,北祁连的许多内陆盆地又形成了含煤碎屑岩建造。到了二叠纪晚期,气候变为干燥炎热,形成了红色碎屑岩为主的沉积。

大约在距今2.3~0.7亿年时的中生代,祁连山区仍为内陆盆地。在距今2.3亿年的三叠纪早期气候干旱,盆地沉积了山麓河湖相紫红色粗碎屑岩;三叠纪晚期,气候比较湿润,形成了河湖相的砂岩,泥岩为主的含煤建造。在距今1.95亿年的侏罗纪早期,气候干燥,晚期又变湿润,因此在印支运动中形成的许多山间盆地中,先后沉积了砂砾岩及煤系地层。进入距今1.4~0.7亿年的白垩纪,气候变得炎热干燥,山间盆地内又沉积了山麓河湖相的红色碎屑岩。白垩纪末期,燕山运动进入高潮,地壳发生强烈运动,使早白垩纪及以前的地层普遍发生了褶皱,上升成山。燕山运动使凉州及整个河西走廊沿南、北两山山前大断裂带下沉,形成了走廊凹陷,南北两侧山地上升,山地的物质被流水带入走廊盆地之中,形成了河湖相的沉积。

大约距今0.7~0.3亿年的新生代第三纪时,发生了喜马拉雅运动,南部山地大幅度上升,凉州区盆地相对下沉。由于气候干燥炎热,普遍沉积了砖红色、桔红色厚层砾岩、砂砾岩及黄灰色砂质泥岩。进入第四纪以来,南部山地在新构造运动作用下,发生断块上升,形成了三级夷平面及河谷阶地。由于气候变化,高山地区发生了四~五期冰期和间冰期。冰川、洪水携带大量泥沙、砾石进入走廊平原,形成了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冰期之后,气候变干,形成了黄土堆积和风沙地貌。平原的低洼地区形成了湖泊和绿洲。

四、土壤

凉州区土壤分布南北差异很大,南部山区地势高差变化大,土壤和植被都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变化规律,北部平原土壤分布除受自然灾害条件制约外,对人类活动也有重大影响。

1、山区土壤

(1)高山灌丛草甸土分布在海拔3000~3500米之间,有机质含量10~15%,全氮0.3~0.6%,全磷0.15~0.20%,全钾3.0~3.5%,碳酸盐反映表层弱,向下增强,PH值7.9~8.7。

(2)山地灰褐土分布在海拔2600~3000米之间,与亚高山草甸土和山地黑钙土交错分布。有机质含量5~14%,全氮0.2~0.5%,全磷0.12~0.20%,全钾2.5~2.8%,PH值72~8.4。

(3)栗钙土分布在海拔2300~2600米之间,有机质含量2~5%,全氮0.12~0.25%,全磷0.10~0.25%,全钾2.5~3.6%,通层碳酸盐反应强烈,pH值8.3~8.6。山地的阴坡由下向上又可分为淡栗钙土、山地栗钙土、山地暗栗钙土。

(4)灰钙土分布在海拔2000~2300米之间,山区与走廊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是丘陵、阶地区的黄土母质上和干旱草原条件下形成的土壤,土层厚,但肥力低,有机质含量1~2%,全氮0.08%,pH值8.2~9.9。这里多被垦为闯田,因降水的变化,产量很不稳定。

2、平原土壤

走廊平原按其地带性应属灰漠土分布区,但由于地形、母质、地下水等条件不同,还有草甸土、风沙土、盐碱土的分布。另外上述土壤在人类活动长期影响下,被改造成种类繁多的绿洲灌耕土。

(1)灰漠土是走廊平原分布面积最广的土类。现在已绝大部分改造为绿洲灌耕土,只有腾格里沙漠西部边缘尚有分布。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只有0.2~0.5%,全氮0.03%,全磷0.145%,全钾2.13%,pH值8.2~9.2。

(2)草甸土零星分布在泉水出露带的低洼地及河漫滩。有机质含量1~2%,全氮0.05~0.08%,全磷0.134%,全钾2.96%。近年来由于地下水位下降,这种土也绝大部分改造为绿洲灌耕土。

(3)盐土零星分布在平原的低洼地区。这里地下水埋深1~3米,矿化度3~10克/升,土壤中水溶性总盐度大于1.5~2.0%,氯化物为主的土壤含盐总量大于1.5%。近年来由于地下水下降,已被改造为绿洲灌耕土。

(4)风沙土分布在腾格里西缘及东沙窝一带。有机质含量少,只有0.1~0.2%,全氮0.003~0.0008%,全磷0.02~0.03%,全钾1.6~1.8%。

(5)绿洲灌耕土分布在洪积——冲积平原和细土平原的绿洲地区,成土母质为亚砂土和亚粘土。灌耕土由于所处地理条件和耕耘情况不同,又分为13个土属,69个土种。其中主要土属有:

菜园土分布于城郊蔬菜地区,面积较小,约4000亩左右,耕层有机质1.96%,全氮0.097%,有效磷34.8ppm,熟化程度高,是全区最肥沃的高产稳产土壤类型。

黄立土是全市熟化程度较高、面积较大、生产性较好的土壤类型,耕层以下土体结构为直垂节理,蚯蚓活动旺盛,通透性良好,耕层有机质平均1.44%,全氮0.08%,有效磷13ppm。全区约5000亩左右。

黄平土是全区分布地区最广、面积最多的土壤类型,约60万亩左右。在耕层以下土体内有层片状或鳞片状(泉水地区)或板块结构,属不良结构类型,但在长期灌溉、施肥、耕作培养下,蚯蚓活动频繁,粪穴孔洞较多,改善了通透性,熟化程度也较好。其耕层有机质为1.46%,全氮0.076%,有效磷14.6ppm,属全市较高产或中产土壤类型。

潮土约3万亩左右,分布在井泉水地区北部边缘各乡镇,地下水一般在2米以下,土体中水分运行有明显的干湿交替过程,地下水沿毛管上升,可达地表,故有夜潮现象。土壤水分状况良好,土壤较肥,耕层有机质为1.58%,全氮0.084%,有效磷11ppm,是较高产土壤类型。

盐化潮土约1.6万亩左右,分布在低洼河滩边沿和河流两岸。地下水一般在80~150厘米之间,因地下水位较高,可溶性盐分上升地表,有程度不同的盐渍化,对作物苗期有抑制或盐害。耕层有机质为1.66%,属中肥力土壤类型。

僵板土、砂土、漏砂土、黄岗土、盐碱土、胶泥土等低产土壤类型,约14万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