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武威通志·古浪卷
9195200000025

第25章 文教(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县政府三科为文化管理机构。1952年5月三科更名为文教科。1956年3月分设文化科专管文化。1957年1月,文化科和教育科合并为文教科。1958年12月随着古浪县建制撤销并入天祝县文教科。1961年12月古浪县建制恢复,成立文教卫生局。1964年5月文教、卫生分设,文化工作由文教局专管。“文化大革命”前期,文化管理机构陷入瘫痪。1970年9月成立文教卫生局革命领导小组。1972年3月成立文教局革命领导小组。1974年2月恢复文教局称谓。1989年1月成立文化局,专事文化行政管理工作。1998年1月8日文化局和体育运动委员会合并为文化体育局。

二、文艺

(一)文学

古浪地处边陲,明代以前,人多尚武,自明代嘉靖年间,石韫璧第一个考取贡生,籍此进入仕途,开一代文化先河后,人渐崇文。清代以来,古浪文人学士推重散文。雍正时举人赵璘著有《因话录》。乾隆时樊于礼为文缜密精辟,融会经史,奇情壮采,锤炼而成文集。杨浓洲博通典籍,为文晓畅,人称“美秀而文”。光绪时唐国楫著有《西园文集》,《一苇诗草》等,还有众多文人虽作品丰富,但因无条件刻印成书,多已散失。嘉庆时唐绵延文思敏捷,人称经师。张铭,为文有奇气,如李杜文章。鲁一清为文严谨,常与他邦名士致书辨论,阐发古今疑义,力除门户之见。咸丰时卫占魁文字洗练严谨,为学校瞻仰。同治时李向荣,为文奇丽不群,人称“斯文砥柱”。姚源为文古奥清奇,有目共赏。刘照藜生而颖异,读书数行俱下,过目成诵,文章优美,并组织文学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文学俊秀辈出,领军人物是中国一级作家赵燕翼,辑录成书出版《赵燕翼文集》。50年代,群众性的诗歌创作比较活跃,知识分子、干部、工人、农民都为新时代而讴歌。县文化馆曾收集选得200多首,未能成集,稿本在肃反、反右运动中焚毁。

后来,一些有志于诗歌创作的知识分子,笔耕不辍,时有诗作散见报刊。据1970至1990年不完全统计,有30多人在各种报刊发表诗作250多首。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县有业余文艺骨干80多人,其中坚持创作的有20多人,每年发表在省内外报刊的作品不下百余篇,有一定影响的作品有阎强国的中篇小说《红色的云雾》(刊1978年《华人世界》,《女人秋》,(1989年《中篇小说选刊》),《战争梦系列》(两部)(刊《花城》)。杜万青的短篇小说《猫眼与星光》(1982年《飞天》)。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一批俊秀新人崭露头角,一些思想性,艺术性均臻上乘的文学作品屡见于市、省乃至国家级文学刊物,文化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强劲势头。陆荣的《石泉城》、汪泉的《沙尘暴中深呼吸》、许开祯的《深宅活寡》等长篇小说先后出版,引起省市文坛的瞩目。短篇小说和散文方面很活跃的作者有张奋武、张新明、李发玉、杨先、于文华、张秉钧、丁国文、李鹏、李宗武、芦卫华、张世棠、白淼、黄海本、朱莲花等,他们不断在《中国校园文学》《飞天》《青年文学家》《散文百家》《短篇小说》《野草》《西凉文学》《甘肃日报》《武威报》等报刊上发表作品,不少人还将作品结集成册,出版了个人文集。

(二)书画

自明清以来,古浪民间崇尚书画作品,现存流在民间的一些书画作品大多是晚清、民国至今的上乘之作,主要有唐国楫、马文蔚、宋清中、唐海鼸、严炳文、王维正、晏铎、陈大德的书法或绘画作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涌现出一些优秀书画作品和书法家、美术家,主要有俞浩、张松、张振禄、曹文海、张积学、李恒才、张世杰、卫生轩、唐鸿发、张云贵、王毅、耿生旺、王子琦、姚国玺、高雄山、张朝晖、郑世冈、张万春、张万龙、宁童年等。

(三)戏曲

古浪人民欣赏的传统戏剧是秦腔和眉户。从清代到民国时期,全县城堡村均建有戏台,逢年过节、传统庙会和丰收年景往往要请兰州、凉州的秦腔戏班前来城镇各地演出,一月至半年不等。也有本地人组建的戏班子,民国初年土门人郭扁嘴组织有眉户戏班,主要上演短小精炼感人的《李亚仙刺目》《田三婆捣灶》《三娘教子》《杀狗劝妻》《断桥》《花亭相会》《刘海撒金钱》《张连卖布》《姜娘娘抱火斗》《小姑贤》《小放牛》《下四川》《钉缸》《游西湖》等48个折子戏,名演员郭聚堂,演技娴熟、唱工精妙,颇受群众欢迎。古浪严家湾李花量的眉户班,主要演出剧目有《张连卖布》《寒窑》《闹书馆》《李彦贵卖水》《花亭相会》等。名演员李如林装啥象啥,表演练达,唱腔优美。大靖人雷天和、雷天成的戏班,秦腔、眉户都演,主要演剧目有传统戏《铡美案》《游西湖》《游龟山》《白蛇传》《四进士》《赵飞搬兵》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戏剧事业有了发展,既有专业剧团,又有业余剧团;既演传统剧,又演新编剧。

1、专业戏剧团队

1964年成立文化工作队,编制12人,有排练室11间,主要设备有手风琴、大小提琴、三纺、板胡、二胡、扬琴、笛、鼓、锣等乐器和衣物。工作队紧跟形势,以自编自演为主,主要宣传毛泽东思想和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也夹一些传统秦腔、眉户折子戏。

2、秦腔剧团

1956年成立,编的制47人。1958年12月随古浪县建制撤销合并到天祝县歌舞团。1961年12月从恢复古浪县建制后仍为古浪县秦剧团,1963年撤销。1979年复建团,编制53人。设备有古装戏服装全套,器乐全套。上演《铡美案》《游龟山》《大辕门》《回荆州》《火焰驹》《赵氏孤儿》《白蛇传》等传统戏和现代剧《刘介梅》《刘胡兰》《三里湾》《支援水库》《小两口去铁矿》《穷人恨》等40多本,年均演出212场,观众达6万多人次。

还多次到武威、永登、民勤、兰州等地演出。

3、业余剧团

50年代至60年代,大靖、土门、黄羊川、干城等地爱好戏剧的艺人,在地方政府支持下,自发的组建起业余剧团,把有戏剧演技的各方人士吸收为团员,利用冬闲,排练传统秦腔剧目《辕门斩子》《玉堂春》《牧羊》《三回头》《三娘教子》《芦花荡》《赶坡》等,逢年过节或遇到各种庆祝活动、物资交流会等进行演出,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70年代各公社、大队、学校、水利工地等都成立有业余剧团或文艺宣传队,用秦腔、眉户、陇剧等不同剧种上演“样板戏”和快板、歌舞、相声、表演唱等小型节目。较突出的有土门公社永丰堡大队、保和大队,大靖公社花庄大队,定宁公社长流大队,古浪公社暖泉大队、冰沟墩大队,干城公社大鱼大队,黄羊川公社张家墩大队等文艺宣传队。80年代,小型宣传队渐次解体,唯独永丰堡、高家湾、王家水、张家墩、大鱼沟等地的业余剧团还时有活动,逢年过节,还聘请陕西艺人,参加和指导演出戏剧,活跃了地方文化生活。尤其是永丰堡业余剧团不但自己上演,每年春节还请来武威秦剧团、县秦剧团演出五六天,经年不衰。

4、戏剧音乐

清未和民国时期产生在古浪本土的戏剧、音乐、曲艺已无从寻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省内外报刊发表和舞台保留的作品主要有《路遇》,秦腔,朱应昌编剧,1961年张掖地区七一剧团首演,甘肃人民出版社单行本;《杀鸡》,独幕歌剧,朱应昌编剧,柴源庆作曲,古浪文化工作队参加1964年武威地区和甘肃省现代戏会演,获好评;《擒龙记》,大型歌剧,集体创作,郭福昌执笔,1976年参加武威地区文艺会演,获好评;《护林人》,独幕歌剧,朱应昌编剧,1978发表于甘肃《群众演唱》第一期。后武威地区秦剧团改为秦腔上演。

音乐创作有:柴源庆为歌剧《杀鸡》、歌词《金骆驼戴的银铃铛》所谱乐曲,获得好评;张振禄为歌舞剧《阿妹情》的谱曲,获武威地区音乐创作奖。

第三节报刊广播影视网络

一、报刊

民国33年(1944),三清团古浪分团创办内部刊物《古浪青年》,由唐善室主编。民国35年(1946)12月停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1951年县委宣传部、收音站联合主办《广播快报》,1953年改为《古浪简报》,1954年停办。1956年创办《古浪报》,编制7人,1957年4月停刊。

1980年4月,县文教局和文化馆联合主办《浪花》,1982年停刊。1999年3月,县文体局主办《古浪文苑》,总编薛华,主编张奋武,至2006年底共刊发30期。

二、广播影视

(一)、机构

1951年4月,根据省委宣传部的指示,建立广播收音站。1956年7月,更名为古浪县广播站。

1968年5月,更名为古浪县毛泽东思想广播站;1970年,恢复古浪县广播站名称;1978年8月,成立古浪县广播事业管理局,实行局站合一;1984年11月,更名为古浪县广播电视局,局站合一;2002年4月,撤销古浪县广播电视局,组建古浪县广播电影电视局,电影发行放映归属广电管理;2004年7月,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准,设立“古浪县广播电视台”,隶属县广播电影电视局,实行局、台、站合一。截止2005年12月,全县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2%;有线、微波电视用户累计达10232户。全县有县级广播电视转播站2个,中继站1个,乡级收转站12个,村级收转室31个。

(二)队伍

县广播电视局下辖1个事业单位——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19个乡镇广播电视站。共有干部职工156人(包括临时人员),其中男102人,女54人;公务员7人,职员22人,工人127人;正式职工151人,临时人员5人;大学本科学历4人,大学专科学历36人,中专(技校)11人,高中71人,初中以下34人;县局机构实行局台合一,现有领导5名,党总支书记、局长、副局长各1名,纪检组长1名,副台长1名。

(三)广播宣传

1954年至1955年,收音站的具体工作任务:一是每天定量抄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录新闻》,然后刻成《广播快报》,三至五日发行一期,期发行量500多份;二是组织干部收听重要消息;三是通过油印报、黑板报、墙报等形式,扩大宣传范围。

从1956年建立县广播站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间,广播宣传主要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全面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心内容,每天播音时间4小时30分,除转播中央台和甘肃台节目外,还转播本县自办节目50分钟(包括文艺节目),并制定了比较完整的编辑、播音、值机制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和政府工作重点的转移,政治宣传的比例逐渐下降,突出了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宣传,1985年改《本县新闻》为《古浪新闻》。

(四)电视宣传

完整、准确、及时转播中及甘肃台电视节目的基础上,1999年12月开始转播武威市电视台节目。1990年12月安装开通县自办电视节目,1991年1月正式播出,用50瓦发射机覆盖县城及古浪、定宁、泗水、土门、永丰滩、黄花滩7个乡镇12万多人,播出时间为每晚20时至22时,主要内容为《古浪新闻》、广告、文艺节目和天气预报。1995年1月进入县城有线电视网播出。1998年以来,对自办节目进行了2次改版,第一次改版实现了播音员出图像,播出时间由每天1.67小时增加为每天3.5小时;第二次改版新闻节目在形式上更加多种多样,内容上更加突出了县委、县政府的重大活动,宣传报道了县委、县政府的大政方针,加大了对基层工作的报道力度,同时,播出时间由每天3.5个小时增加为每天10个小时。对内宣传,每年都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和部署,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突出主题,切实为全县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思想氛围。对外宣传,以提高县域形象为重点,加强了古浪的对外宣传,对外发稿量每年都创新高。2003年,被市广电局授予“2003年度全市电视宣传通联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03年5月进入大靖模拟微波网播出,覆盖大靖、民权、裴家营、海子滩、直滩、西靖等6个乡镇13万多人。2005年12月模拟微波停转,又进入数字微波网播出。至2006年,先后开办了《古浪新闻》、《农村经济》、《财经报道》、《时事追踪》、《人物纵横》、《古浪五十年》、《卫生天地》、《科技三十分》、《经济博览》、《荧屏导视》、《节目预告》、《体育大看台》、《戏苑荟萃》、《电视剧场》、《电影专场》、《每周一歌》、《古浪风情》、《天气预报》、《监督台》、《百叶窗》、《大开发》、《走出去》、《再造秀美古浪》、《改革动态》、《今日说法》、《法制天地》、《小康建设在古浪》等30多个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