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建筑房产
一、房地产
1988年以前,古浪县无专门的房地产管理机构和人员,房地产管理基本处于无序状态,1989年,县上成立了古浪县城镇房屋所有权登记发证办公室,归口县城建局,县城建局也成立了房产股合署办公,当时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对城镇房屋进行测绘,对房屋所有权进行登记发证,对房屋权产籍进行管理,依法规范和管理房地产市场,对城镇私有房屋进行管理。主要业务在县城,对县城规划区内的房屋状况进行了普查。并对部分单位和个人的房屋所有权进行了登记发证。
1992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法制的不断完善以及住房制度改革的开展和不断深化。房地产管理的业务逐步从原来的单纯的产权登记发证和私改房屋管理拓展到指导城镇住宅建设,综合管理经济适用房建设,编制并组织实施全县安居工程;负责房产纠纷、城镇房屋拆迁管理和拆迁补偿协议的仲裁工作;配合房改部门完成房改房产权登记发证工作和产权过渡后的登记发证工作;配合财政部门做好房地产交易市场的税费征收工作。
2002年以后,随着人们法制意识的不断提高,房地产管理的业务不断向乡镇扩展,止2005年,已对县城和大靖、土门、裴家营、海子滩、黄羊川、永丰滩等乡镇的部分单位和个人开展了房屋所有权登记发证业务,登记总面积579000平方米,其中:住宅331200平方米、办公用房157500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48600平方米、工业仓储用房36100平方米、其它5600平方米;共办理他项权利登记485宗/63200平方米。
二、住房制度改革
1992年6月古浪县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成立,由政府常务副县长任组长、领导和协调全县的住房制度改革,下设办公室,地点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1993年6月《古浪县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经武威地区行政公署正式批准实施,标志着古浪县住房制度改革正式起步。当时改革的基本框架和原则是“提租发补贴、超标加租金、出售公有房、新房新制度、集资建住房、推行公积金、建立住房基金”,古浪县房改的重点是出售公有住房、实行住房公积金和集资建住房。1994年开始以“标准价”售房,1996年开始实行住房公积金集中管理,集资建房开始出现,1998年开始实行“标准价”住房部分产权向全部产权过渡,1999年开始以“成本价”售房,2001年起从“成本价”售房逐步向经济适用住房价格过渡,2003年开始正式按经济适用住房价格售房,同年《古浪县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上市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由武威市房改领导小组批准实施,住房“二级市场”在本县城镇正式开放。
(一)、公有住房出售
从1994年开始到1998年11月30日止,为“标准价”出售阶段(即福利分房或住房实物分配)。出售的住房大部分是以前年度单位分配给职工(租住)的住房(包括以前年度各单位修建的平房),主要出售给现住户;其次还有部分新建的住宅房。从1999年1月1日起到2001年2月28日止,为“成本价”出售的初始阶段。取消了“标准价”,提高了“成本价”。古浪县“成本价”比1997年增长8.4%。出售的住房主要为单位修建和职工集资修建后由职工按“成本价”购买。从2001年3月1日起到2003年6月30日止,为“成本价”出售的后期阶段,即向经济适用住房价格开始过渡阶段。取消了两项折扣,古浪县“成本价”提到了640元/m2。2001年1月1日以后竣工投入使用的住房从2003年7月1日起,由职工按政府公布的当年经济适用住房价格购买。购房者可按建成年限实行折旧(年折旧率为2%)。经济适用住房平均价格2003年至2004年为714元/m2,市场价775元/m2;2005年至2006年为765元/m2,市场价为800元/m2。
(二)、建立职工住房公积金制度
1996年起开始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由县房改办实施管理职能,2003年底,全县共有58个单位建立了职工住房公积金,归集人数10000人,累计归集总额达355.3万元,累计支取161万元,余额194.3万元。2004年11月公积金归集管理业务移交“武威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古浪管理部”管理,截止2005年底全县公积金累计归集总额达到620.6万元,归集单位61个,归集人数12600人,累计支取266万元,其中发放个人住房贷款17.5万元,余额354.6万元。
(三)、集资建房城镇集资建房
从1996年开始出现,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和类型:1996年至1998年底,主要以单位集资为主职工部分出资修建,建成后按现行房改政策和价格向职工出售;1999年至2000年由单位提供土地,承担前期费用和室外公用工程,楼房主体工程由职工个人出资,建成后的房屋按房改政策向职工出售;2001年起集资建房与国家经济适用住房政策接轨,成为经济适用住房的组成部分,按经济适用住房管理,政府和单位只提供土地和承担小区外基础配套设施,修建时各项税费减半或部分收费项目免除,主体工程、室外公用工程和费用全由职工出资,建成后归职工所有,但集资对象必须是城镇中低收入家庭、无房户、住房困难户和未享受过房改政策购房的职工家庭。
第十节交通运输
一、道路
(一)、古道
古浪是河西走廊门户,是“丝绸之路”的必经地段,有中国西部“金关银锁”之称。从西汉起,在古浪境内就有两条古道:一条是由南而来,即从金城(今兰州)过黄河经令居(今永登境内),越乌鞘岭、递运所,过十八里堡,到古浪驿站、递运所,过小桥堡、双塔堡,入武威界,达靖边驿站、递运所西去。在县境辖区内共46公里。明代,每驿站有额军60名,马骡60匹(头);每递运所有额夫50名,牛车40辆。清代,古浪、黑松驿站,配夫21名,马32匹;古浪、黑松驿两递运所配夫14名,牛车9辆;安远驿站、递运所,因“地寒苦,诸物少产,难以安马”,故驿站配夫50名,递运所配夫25名,牛车15辆。一条是由东而来,即从颤阴(今靖远)过黄河,经媪围(今景泰),过洪水堡牦牛圈入朴环(今大靖)界,越大岭、阿巴岭堡、裴家营堡、大靖堡、夹山岭堡、土门堡,到泗水堡的圆墩子,入武威界,到达家寨墩,西去。在县境辖区共99公里。清代初期,在此道的县境辖区内设置7塘,每塘各配马10匹,夫5名。清乾隆、同治两朝,曾两度新辟“连路”驿道。这两条武威至永登的“凉州大路”,在县辖区内分别长35公里和45公里。
(二)、公路
1、国道
县境内的国道线是在古代驿路基础上改修而成的,在县境辖区内共长46公里,呈南北走向(里号2401至2477)。这条公路20世纪20年代称为兰(州)肃(州)公路,30年代以后称为“甘新公路”(即甘肃至新疆),从1989年起改为“上海至新疆伊宁”的国道,代号312线。
该线于民国16年(1927),在原古道基础上整修加固,可勉强通行汽车,但仍然是晴通雨阻。民国22年征用沿途民工改修、加宽、砂石铺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全面进行了加固、改修。经过多年的整修养护和技术改造,使县境内路段全部达到了二级公路标准。2001年312国道古(古浪)永(永昌)段修建成半封闭高速公路,并在古浪镇八里营建成高速公路管理站,在双塔和古浪峡北口建成高速公路收费站两个。
2、省道
县境内的省道是在古代县境北部的驿路古道基础上修建而成的,呈东西走向,明、清时代叫“边路”(沿北部长城而行),民国时期叫“凉州大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80年代以前叫双(塔)景(泰)公路,1989年改称海(宁夏海源)古(浪)公路,代号308线。东从牦牛圈的219公里加900米起,到西部双塔319公里加600米止,与国道312线相连,在县境辖区内共长99.7公里。民国24年(1935)改修。截止1990年底,除大土沟1公里砂砾路面外,全部符合三级公路的标准。1998年重新扩建,按照二级公路标准,为四车道,于2000年竣工通车,改称为308省道。并在大靖和土门各建成一个收费站,大靖收费站于2003年撤除。
3、县乡公路
1990年县境内有县道8条全长271.4公里,全部为砂砾路面。
2005年,全县列入管养的县乡公路达10条(段),总里程337.09公里(其中:县道283.47公里,乡道53.62公里),沥青路面达到205.82公里,占管养里程的55%。
县乡公路网主骨架布局为“三纵两横”十条线:三纵线:一纵线为武古路为武威凉州区至古浪县城,全长39.03公里。二纵线为大海路为大靖至海子滩谭家井,全长36.88公里。三纵线为大小路为大靖至横梁小山子,全长18公里。
两横线:一横线为十条路,十八里堡至景泰条山,全长106公里。二横线为马永路,黄花滩至永丰滩,全长35公里。另外5条线路为为古浪至哈溪公路(简称古哈路)代号X145线,县境内全长15.98公里。黄花滩至永丰滩公路(简称马永公路)代号X168线,全长20公里;曹家湖至西大滩公路,简称曹西公路,代号X144线,古浪境内5.43公里;谭家井至年家井公路(简称谭年公路),代号X148线,全长51.03公里;华藏寺至干城公路(简称华干公路)代号X142线。古浪境内9公里。
(三)、铁路
县境内有兰(州)新(疆)线和干(塘)武(威)线两条铁路通过。总长130.01公里,有15个火车站,15个养路工区。
1、兰新铁路(兰州至新疆)
兰新铁路在县境内是1953年开始动工修建的,1954年修通,并开始临时运行,1957年12月正式交付使用。在县境内长51.48公里,设置有沙沟台、龙沟铺、柳家台、十八里堡、古浪、小桥堡、双塔等7个车站和7个养路工区。车站全部属于三道轨车站。1989年春,开始施工建成电气化铁路。2003年至2006年,重新规划改建为双轨道,更名为“兰武二线”,火车站迁移到定宁镇地界。乌鞘岭隧道全长20.05公里,被称为亚洲特长隧道。
2、干武铁路(干塘至武威南站)
干、武铁路在县境内于1959年春动工修建,1960年底完工,1961年12月正式交付使用。县境内长78.53公里,设置有大嘴子、冰草湾、谭家井、石峡子、黑冲塘、双槽子、土门、圆墩等8个车站和8个养路工区。车站全部属于三道轨车站。干武线电气化于1995年至1996年间施工并建成,是全国第一条在沙漠地带建成的电气化铁路线。
(四)、桥梁
县境内312线国道共建有大中型桥梁9座,总长270.33米。在7条县道公路中,共建有桥梁32座,总长度为532.2米,全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县境内穿越的2条铁路线,共修建有永久性钢筋混凝土桥梁44座,总长度1429.1米。其中兰新铁路有桥梁18座,总长度811.3米;干武铁路有桥梁26座,总长度617.8米。
(五)、涵洞公路
涵洞县境内修建有永久性钢筋混凝土涵洞的公路有8条,共修建涵洞540道,总长度为5086.13米。其中,312线国道在县境内共修建涵洞87道,总长度870米;308省道在县境内共修建涵洞135道,总长度1350米。
铁路涵洞兰新铁路在县境内路段,共修建大型隧道6道,总长度1629.5米;小型涵渠56道,总长度为1468.6米。干武铁路在县境内的78.53公里路段,共修建小型涵渠29道,总长度为629.2米。
二、运输
(一)、驮运脚户
骡、马、驴的驮运者,群众称为“脚户”。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他们是农副产品、轻工业产品的贩运者,也是旅客往来的主要运载工具。多是结伙成队,往返于兰州、武威、宁夏、青海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各种现代化运输工具的大规模发展和使用,骡马驴的驮运作用者逐步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