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糖尿病保健大全
9194000000014

第14章 运动与糖尿病(1)

运动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

“生命在于运动”,经常适度地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康复大有裨益。现代医学更是将适当运动与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列为糖尿病防治的三大法宝。运动可以改善机体代谢功能,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或降低对胰岛素的抵抗,增强肌肉对血糖的利用,改善血液循环,因而可以降低血糖。可见要想控制好糖尿病,适当运动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因为坚持适当的运动可取得下列效果。

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对于大多数Ⅱ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体力活动减少和肥胖是致病的重要因素。活动减少和肥胖使胰岛素的靶细胞对胰岛素抵抗才是糖尿病发病的直接原因,也是糖尿病诸多并发症的罪魁祸首。克服了胰岛素抵抗,提高了胰岛素的敏感性,也就降低了血糖。

减轻体重:合理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加脂肪的分解和燃烧,减少脂肪的堆积,让肌肉组织更多地利用脂肪酸,使肥胖的糖尿病患者体重下降,恢复到正常体重范围。对于体重在正常范围的糖尿病患者,长期坚持运动疗法也是使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的重要措施。对于消瘦的糖尿病患者,在有足够的能量和营养以及血糖控制较好的情况下,适量的运动可增加肌肉组织的重量,也可使体重逐渐上升,达到正常范围。长期坚持运动也是控制血脂、防治高血压的重要措施之一。

增加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当身体在运动时,全身肌肉的血流量明显增加,葡萄糖作为肌肉活动的能源,使葡萄糖被其摄取和利用率增加,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改善机体的脂代谢状态:运动除了能促进脂肪作为能量消耗外,还能增加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同时,还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及胰岛素水平的作用,因此有利于防止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减少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用量:由于运动增加糖的大量消耗,因此,不论是注射胰岛素的用量,还是各种口服降糖药的用量,都可以明显减少。

提高免疫力,改善心肺与神经内分泌功能:运动可以增强体质,增强抗病能力,改善心脏、肺脏的承受功能,利于患者参加正常工作。在改善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前提下,植物神经系统得到调整,使患者可以增强对自己身体状况的自信心,感到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对糖尿病的康复是极为有利的。此外,由于适当运动使全身代谢增加,血流加速,大脑内血液循环改善,脑细胞功能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记忆力也得以提高。

运动量的选择

运动有诸多益处,但不是只要是运动就都可以达到运动所起的良好效果,只有在运动达到一定量的情况下,才能达到防治糖尿病、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目的。另一方面,不恰当的运动又有许多潜在的危险,所以说运动又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运动选择不合理,会引起适得其反的许多不良反应。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须掌握好运动的有关知识,选择一个适合于自己的运动量。运动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运动强度,二是运动时间。也就是说,当要运动时,一定要先考虑好两个问题,要进行多大强度的运动合适,要运动多长时间合适和什么时间运动合适。经研究证明,运动强度只有达到最大耗氧量60%的中等运动强度以上时,才起到防治糖尿病的作用。不过还要考虑到每位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耐寒能力等因素。归纳起来,可按下列原则选择。选择最大耗氧量60%的中等强度运动的糖尿病患者应符合下列条件。

中青年糖尿病患者。

Ⅱ型糖尿病、肥胖、血糖在16.7毫摩尔/升以下,不伴有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缺血性心脏病等患者。

Ⅰ型糖尿病稳定期、血糖低于11.1毫摩尔/升,也不伴有以上几种并发症者。

选择轻度运动要符合以下条件:老年Ⅱ型糖尿病患者,妊娠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合并妊娠、慢性并发症的患者。但同时要考虑运动方式,如并发轻度视网膜病等患者,不要做运动时吸气后的屏气动作,以防止眼底出血或视网膜脱离;并发有末梢神经炎、关节病及足部病变者,应避免易引起或加重足部外伤的跑步运动方式;妊娠糖尿病病人,妊娠4个月后要避免引体运动。

有以下情况之一的糖尿病患者,绝不可以进行任何强度的运动:各种感染;肝、肾、心功能衰竭;轻度活动即发生心绞痛;新发生的心肌梗塞;严重心律失常;新发生的血管栓塞;肺心病;未控制的高血压;空腹血糖高于16.7毫摩尔/升;糖尿病合并急性并发症者;糖尿病合并严重慢性并发症者;严重的Ⅰ型糖尿病;一运动就血压升高,运动后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者;血糖波动大,易发生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等。

运动强度的衡量标准

首先要知道运动强度的区别。运动医学中,是以运动时最大耗氧量的百分比来区分运动强度的。最大运动强度就是达到100%最大耗氧量的运动。强度运动是最大耗氧量80%的运动。依次还有最大耗氧量60%的中等强度运动,最大耗氧量40%的中等强度运动,达到最大耗氧量20%的轻度强度运动。作为患者如何判断是何种强度的运动呢?这里介绍几种方法。最多用的方法是根据运动时脉搏跳动的次数来判断。因为在运动时,脉搏跳动的次数会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而加快,所以根据运动中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多少,判断运动强度。我们把运动中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运动时脉率”,用“次/分”表示。安静状态下的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安静时脉率”。以上两种脉率按下面的公式计算。

运动时脉率(最大运动强度)=安静时脉率(210-年龄-安静时脉率)×100%运动时脉率(强度运动)=安静时脉率(210-年龄-安静时脉率)×80%运动时脉率(中等强度运动)=安静时脉率(210-年龄-安静时脉率)×60%运动时脉率(中等强度运动)=安静时脉率(210-年龄-安静时脉率)×40%运动时脉率(轻度运动)=安静时脉率(210-年龄-安静时脉率)×20%,还有两种时脉率表示运动强度适中的方法,即老年人运动中最高心率不超过120次/分,中年人最高心率不超过130~140次/分,运动后收缩压不超过24千帕,身体微感疲劳,但能较快恢复为宜。另一种更为简单易学的方法,是运动后心率加年龄为170次/分,也就是170-年龄=运动后的脉率,这样的运动量属于中等强度。比如50岁的人,运动后脉率应达到120次/分为适度的运动。

另一种方法是根据运动时的感觉判断运动强度。最大强度运动则表现为:非常吃力,有受不了的感觉。最大耗氧量60%的中等强度运动表现为:运动时有累的感觉,但并不吃力,运动后的第二天感到很舒服。如果运动时很吃力,运动后的第二天仍感到疲劳无力,说明有点过头,如果很轻松,则强度不够。最大耗氧量40%的中等运动强度,有一点点运动的感觉,比较轻松。轻度运动强度,感觉到很轻松的活动。

运动时间选择

当确定了合适的运动以后,就是如何安排运动时间的长短了。要达到治疗目的,运动的持续时间,必须每次在30~60分钟,每日1次,或每周至少4~5次,并持之以恒。为了不半途而废,最好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趣味性强的集体性运动项目,起到互相督促的作用。在何时去运动的时间安排上,原则上是以防止运动时及运动后的低血糖发生为目的。

避开胰岛素分泌的高峰期,或降糖药物作用的高峰期。具体地讲,Ⅰ型糖尿病患者应在餐后1小时开始轻度运动有利于降低血糖。延长运动时间比提高运动强度,对血糖控制更有利,但延长运动时间,一定要避开药物作用的高峰期(一般注射普通胰岛素2小时后为药效最高峰)。对于Ⅱ型糖尿病患者,上午11点钟是机体胰岛素作用最强的时候,此时要避免运动。所以,建议运动时间选择在早餐后1小时进行。

一般不主张在空腹或饥饿时运动。如为对抗早晨的黎明现象(黎明时空腹血糖升高)参加晨练,应在运动前测定血糖,若血糖低于6毫摩尔/升,则不宜运动。

如要进行中等强度以上、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可以适当减少运动前胰岛素注射或口服降糖药物的用量。胰岛素的注射部位,尽量不选择大腿等运动时要参加剧烈活动的部位。

运动前后应避免饮酒,如有条件,运动前后均应测定血糖,以便了解运动对降低血糖的效果,及时发现低血糖并予以处理。如为运动强度大、时间长的运动,应在运动后增加进餐,以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运动除了引起低血糖的副作用外,还有几项不宜,也应注意。不宜起得过早,因为清晨4时左右,血液黏稠度最高,流动性最差,易凝结成血栓,阻碍血液循环,正是心脑血管病多发的时间,所以晨练不宜过早。不宜在日出前到树林里运动,因为树木在夜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且有呼吸作用。树木呼出的是二氧化碳,吸入的是氧气,经过一夜的呼吸,清晨树林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气含量低。人在这种环境下运动,会吸入过多的二氧化碳,严重时会出现头晕等症状。不宜在舞厅内进行运动。舞厅内,人多环境嘈杂,加之空气中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离子数量减少,会使人感到胸闷、压抑等。

运动项目选择及其注意事项

轻微强度的运动项目有:散步、站立乘车、简单的家务劳动(如做饭、买菜、购物、清洁等),要持续30分钟左右;步行、洗澡、下楼梯、做广播体操、平地骑自行车等,要持续20分钟左右。这种强度的运动和持续时间,相当于消耗80千卡热量。中等强度的运动项目有:慢跑、上楼梯、坡路骑自行车、滑冰、打排球、登山等,要持续10分钟左右,能消耗体内的热能80千卡。大强度的运动包括长跑、跳绳、打篮球、举重、击剑等,要持续5分钟左右,也相当于消耗体内热量80千卡。对于进行中、大强度运动的患者,事先可做5~10分钟的准备运动,事后还需要5~10分钟的恢复调整。大强度运动是患有糖尿病的职业性运动人员才做的运动。对于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中老年患者,只能参加有氧的中等强度以下的运动项目。而对如此繁多的运动项目,患者一定要根据自己身体的实际状况和自己的兴趣爱好、条件来选择。走路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研究证明,只要步行坚持一年以上,动脉硬化的斑块就能自行消除,其强度把握在“靶心率”的水平。靶心率=170(常数)-年龄每天运动至少要消耗两个80千卡热量,才能达到控制血糖和降低体重的目的。当然还要强调持之以恒。

患者采取运动疗法时注意事项

采取运动疗法前应进行运动前评估。首先应估计实际生活中的活动量情况,由于各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活动量也不同,如果让患者带着计步器作标准,活动量过少者为小于2000步/日,活动量中等者为2000步/日~10000步/日,较大者为大于10000步/日。如果让每日活动量在2000步以下的糖尿病患者突然增加至10000步/日是不合适的。同时,应进行医学检查,除血糖、血脂、血压、体重等外,还应进行肝、肾功能,血、尿酮体等生化指标,心电图(必要时可做运动负荷试),胸部X线照片,眼底检查,尿蛋白定量,骨关节系统及外周血管(如下肢动脉)等检查,以排除严重的心肺疾患,了解慢性并发症及其严重程度等。

活动量和活动持续时间,以循序渐进为宜,从较轻的活动量开始,适应后再逐渐增加运动量,延长运动时间,不可操之过急,以免发生意外。最好每日坚持,每周最少不得低于3天。

运动形式应是耗氧式(轻度的抗阻力运动,如行走、骑车、慢跑、太极拳、上下楼、登山、游泳等),而不是等长式(如举重等)。

采取的运动方式应结合患者的病情、体力情况、生活习惯和爱好,同时根据住房条件、周围环境,选择一种适合患者实际情况而又方便于长期坚持的方式。

运动疗法应在餐后1分时左右进行,以免发生低血糖。外出运动时,要随身携带糖果,以备发生低血糖时食用。同时要携带疾病证明卡、救助卡,以便发生意外时能及时得到抢救。

重视运动中和运动后的自我感觉。若出现呼吸困难、胸前区压迫感、心律不齐、头痛、头昏、面色苍白、紫绀等,应立即停止运动。

对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要注意防止高血糖和酮症。天热易发生脱水,使病情加重,故应注意。有活动性增殖性视网膜病的糖尿病患者,为预防眼内出血,不应参加剧烈活动。有末梢神经炎的糖尿病患者,足部感觉不敏感,应避免走路运动,同时应注意神经末梢免受损伤。

在运动疗法期间,应定期检查血糖、血脂,以便了解疗效,调整药物剂量,因运动可使降糖药物的需要量减少,避免出现低血糖。

对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来说,运动疗法应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应根据患者的身体条件,如年龄、性别、病情、全身情况等差异来决定运动方式、强度、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