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世界上最伟大的犹太商道
9192700000048

第48章 卓尔不群的文化巨匠(4)

第三个阶段(20世纪10年代)出现分裂。在第二次国际精神分析大会上,弗洛伊德作了题为《精神分析疗法今后展望》的演讲并正式建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在他的安排下,荣格任第一任主席。后来阿尔弗莱德·阿德勒因理论观点分歧退出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另组自由精神分析学会,开创个体心理学。1913年在慕尼黑召开的第四次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大会上,荣格极力反对弗洛伊德的观点并于1914年也退出了学会,自立分析心理学大旗。本时期弗洛伊德主要发表了三个系列论著:一是精神分析运动的历史,包括《精神分析引论》等;二是《压抑》、《潜意识》、《有关移情的观察报告》等12篇文章;三是《图腾与禁忌》,书中用精神分析研究了原始道德和宗教。

第四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成效卓著。随着战争的结束,弗洛伊德事业走向了成熟期。他的医疗工作又兴旺起来,写作也更为勤奋;在学术上他对自己的学说进行了补充、修正,使精神分析由治疗方法发展成阐述人类动机和人格的理论。从1920年到1925年出版的主要著作有:《超越快乐原则》、《自我和本我》、《压抑、症状和焦虑》、《群众心理学和自我分析》等。这时,精神分析学说在世界各地已有了深远的影响。1920年以后,仅美国就出版了200多部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书。有人感慨道,十多年以前,有谁曾梦想过,今天的大学教授们会向男女学生讲授弗洛伊德的理论。科学家依靠它,以探求本能的奥秘;教育家希望从中找到训练年轻人的秘诀;小说家受到启发,得以分析人物更复杂的内心世界。弗洛伊德曾两次被提名诺贝尔奖候选人。对此,他说道:“我已经两次看见诺贝尔奖从我面前闪过,但我知道,这种官方的承认根本不适合我的生活方式。”

最后一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成就辉煌。弗洛伊德带着病痛坚持研究工作,迎来了事业上的高峰期。从1930到1939年间,他的主要代表作有《文明及其缺憾》和《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后一本书是理解他思想体系的关键性著作。他还发表了《为什么有战争?》和《摩西与一神教》。《一个幻觉的未来》是他的宗教观的主要代表作。他去世的第二年,他一生的最后一部作品《精神分析纲要》问世。《精神分析纲要》对精神分析理论作了全面而精辟的总结,具有独特的价值。书中阐述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相继发展而成的精神结构;具有根本性作用的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阐述了精神疾病的早期根源及其精神分析治疗技术;揭示了精神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除了心理学方面的贡献,弗洛伊德在文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发表了一系列对艺术家及作品中的人物进行精神分析的论文。如《戏剧中的精神变态人物》(1942)、《达·芬奇对童年时代的一次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者》及分析莎士比亚等名人作品的论文若干。1930年,法兰克福市授予他歌德文学奖,以表彰他在开创文学研究新领域中的卓越贡献。

弗洛伊德在其70寿辰之际,曾收到爱因斯坦等人的贺电;作家茨威格则在报纸上发表了祝辞。此时的弗洛伊德已誉满全球。到他80大寿之日,他收到了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等191名作家、艺术家集体署名的礼状,连续6个星期,发自世界各地的心理学家及各界人士的贺电贺信雪片似地飞来。虽然弗洛伊德因病未能出席,但庆祝会依然开得隆重而盛大。

但弗洛伊德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相反,他的一生经历了不少惨痛的悲剧,这一次又一次的不幸使他受到沉重的精神打击。1934年,因为政治原因,带着犹太血统的精神分析家都纷纷逃离了德国。纳粹侵入奥地利时,弗洛伊德全家未能躲过纳粹党徒的迫害。女儿被捕,4个妹妹被杀。1938年奥地利被并入德国版图,弗洛伊德在多方救助下才离开奥地利,逃到了伦敦。

在伦敦,给弗洛伊德的慰问信和慰问电话接连不断,名流显赫纷至沓来,英国皇家学会请他在有牛顿、达尔文签名的纪念册上签名……

1939年9月23日,弗洛伊德病逝于伦敦。在他的一生的研究中,尽管他的学说还存在方法论上的局限,理论上也存在一些偏差,但毫无疑问,他的学说对西方现代哲学和科学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是带有革命性和颠覆性的。有人认为历史上没有几个人能像弗洛伊德那样对人类的思想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没有一个人的生存领域未曾受到他的思想的冲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已发展成为自20世纪初以来最为重要的社会思潮之一,是现代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大理论渊源和支柱。

帕勃洛·毕加索——开创立体主义绘画的现代艺术大师

帕勃罗·毕加索,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力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涯,在世界艺术史上都是不朽的。他的生前密友、画家布甸曾经说过:“从现在开始,往前数几个世纪,都将只有毕加索一个人堪称伟大的画家。”

毕加索全名帕勃洛·路易斯·毕加索,1881年10月25日出生在西班牙的港口城市马拉加。父亲是该市艺术学校的美术教师,后兼任市博物馆馆长。母亲是有犹太血统的意大利移民。毕加索自小就具有的蓬勃旺盛的精力,可以在母系的遗传基因中找到原因,他的全名中的“毕加索”就是取自母亲的姓。相形之下,父亲倒显得多愁善感,略带神经质,在儿子身上引起的反应,多少带些神秘和恐惧的成分。但父亲严格的现实主义画风曾给走上艺术道路的毕加索产生过重要影响。只是他不喜欢刻板的课堂学习方式。在学校,他感兴趣的只是他手里捧着的鸽子。在他的作业本里,父亲和老师见到的常常是各种各样的画。后来他索性不去上学了,除非允许他在教室里把手捧的鸽子当标本画画。

在父亲当了省立美术学院教授之后就将他送进了工艺学校。但他还是无意读书,整日沉迷于绘画,绘画技巧也日益精湛。

当时学校里的美术教育完全是“学院派”那一套,思想上保守,艺术上恪守死板的教条,追求所谓“细节真实”,扼杀个性和想象力。这些都是毕加索无法忍受的。他要按自己的爱好和风格画画。在这一时期毕加索的一幅户外绘画习作中,就流露出某种强调光色效果的印象主义特征。在一些习作画(如《两位老人》等)中还能看出,他一生中所坚持的一个艺术观念:艺术与生活的血肉联系和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深同情。

1895年,在毕加索的艺术生涯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一年,父亲把自己画油画的笔交给了儿子。也就是说,从那一年起,毕加索开始继承父亲的事业了。当时他才14岁。

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毕加索绝不想走上父辈那条循规蹈矩的老路。父亲也惊异地发现,儿子已经远远地甩开了他的那一套传统画法,也远远地甩开了他同时代的所有名师的风格,大踏步地走进了自己所开辟的崭新的艺术天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