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世界上最伟大的犹太商道
9192700000037

第37章 响誉全球的商界奇才(3)

1837年4月17日,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城的一个富有的商人家庭。他从小就显示出了过人的经商才能。少年时代他开始游历北美西北部和欧洲,并在德国哥西根大学接受教育。从哥西根大学毕业后,来到邓肯商行任职。摩根特有的素质与生活的磨炼,使他干得相当出色。后来,摩根在父亲的资助下,在华尔街创立了一家商行。与众多白手起家的大财阀一样,摩根财富的聚敛,首先也是从投机钻营开始的。

当年,联邦政府为了稳定开始恶化的经济和进一步购买武器,必须发行4亿美元的国债。在当时,数额巨大的国债,一般只有伦敦金融市场才能消化掉,但在南北战争中,英国支持南方,这4亿元国债便很难在伦敦消化了。如果不能发行这4亿元债券,美国经济就会再一次恶化,不利于北方对南方的军事行动。当政府的代表问及摩根是否有法解决。摩根自信地回答:“会有办法的。”他巧妙地与新闻界合作,宣传美国经济和战争的未来变化,并到各州演讲,让人民支持政府,购买国债。结果4亿美元债券奇迹般地消化了。当国债销售一空时,摩根也理所当然地从政府手中拿到一大笔酬金。

之后,舆论界对摩根开始大肆吹捧。摩根一时成为美国的英雄,白宫也向他敞开了大门。

1871年,普法战争以法国的失败而告终。法国陷入一片混乱。给德国50亿法郎的赔款,恢复崩溃的经济,这一切都需要有巨额资金来融通。法国政府要维持下去,它就必须发行2.5亿法郎的巨债。

经过与法国总统密使谈判,摩根决定承揽推销这批国债的重任。那么如何办好这件事呢?能不能把华尔街的所有大银行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规模宏大、资财雄厚的国债承购组织——“辛迪加”?这样就把需要一个金融机构承担的风险分摊到众多的金融组织头上,这5000万美元,无论在数额上,还是所冒的风险上都是可以消化的。

当他把这种想法告诉克查姆时,克查姆大吃一惊,惊呼道:“我的上帝,你要对华尔街的游戏规则与传统进行挑战?”

当时各金融机构之间,信息阻隔,相互猜疑与敌视,即使迫于形势联合起来,为了自己最大获利,这种联合也会说变就变。各投资商都是见钱眼开的,为一己私利不择手段,不顾信誉,尔虞我诈,整个金融界人人自危,提心吊胆,各国经济乌烟瘴气。当时人们称这种经营叫海盗式经营。其实摩根又何尝不知这些呢?但他仍坚持要克查姆把这消息透漏出去。而摩根的想法正是针对这一弊端的,各个金融机构联合起来,成为一个信息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的稳定整体。对内,经营利益均沾;对外,以强大的财力为后盾,建立可靠的信誉。摩根凭借着过人的胆略和远见卓识看到:一场暴风雨是不可避免的,但事情不会像克查姆想象得那么糟。

如摩根所预料的那样,消息一传出,立即引起一场轩然大波:“他太胆大包天了!”“金融界的疯子!”

摩根一下子被舆论卷入这场争论的中心,成为焦点。但他并没有被这阵势吓倒,反而越加镇定,因为他已想到这正是他所预期的,机会女神正向他走来。

在摩根周围反对派与拥护者开始聚集,他们之间争得面红耳赤。而摩根却缄口不言,静待时机成熟。

摩根的拥护者大声呼吁:“旧的金融规则,只能助长经济投机,这将非常有害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我们需要信誉。投资业是靠光明正大获取利润,而不是靠坑蒙拐骗。”

随着争论的逐步加深,华尔街的投资业也开始受到这一争论的影响,每个人都感到华尔街前途未卜,不敢轻举妄动。

舆论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软弱者会疑问重重,强者则创造舆论。

在人人都感到华尔街前途未卜之时,华尔街的人们开始退却,他们认为“现在华尔街需要的是安静,无论什么规则。”

这时,人们把平息这场争论的希望寄托于摩根,并不知不觉地把华尔街的指挥棒给了摩根,机会女神再次降临。摩根的战略思想,敏锐的洞察力、决断力,都是超乎寻常的。

19世纪末,支撑美国产业界运输体系的台柱只有铁路运输,但如一盘散沙似的各段铁路都无法胜任。要想把分散铁路连接成网,组成一个铁路联合体,仍要向铁路投入高额资金。因此铁路对投资银行的依赖程度表现得相当突出。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企业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各公司的联合与吞并也越加频繁,借贷的资金额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投资银行不仅有雄厚的财产做后盾,更要有很高的信誉。在这种青黄不接的形势下,摩根创立的银行辛迪加成为新时期银行投资业的榜样。众多破产的公司企业面对美国的经济危机,把希望寄托在摩根身上,希望他能够收购他们的公司,给他们的公司以新生。

在此危难之时,摩根力挽狂澜,对铁路业大行改革。他这次采取的是“高价买下”战略。无论是西部铁路,还是那些早已不符合当今发展要求的铁路,他都要统统买下,以便能迅速整顿美国铁路。

有人将摩根的这一高价计划称之为“托拉斯计划”。但此次的大量投资,不是投机,而是为了促进铁路发展。这次之所以开出了打败所有竞争对手的价格,也是出于他并不想靠这次投资获利。另外,如果铁路产业被别人占领,那么他在金融界刚刚夺得的霸主地位也会变成空谈。因此他只能一搏。这次摩根对铁路的大整顿,标志着美国经济由开发的初创阶段,进入了现代的重视经营管理阶段,彻底转变了美国传统的经营战略与思想。他的成功,改变了美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在华尔街,他的经营思想与管理方式成为华尔街纷纷模仿的形式,至今还有巨大的影响力。在经历了从“海盗式”经营到形成辛迪加,进而到托拉斯,华尔街已从过去投机商的乐园,转变成为美国经济的神经中枢。华尔街日后成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标志,并问鼎世界金融霸主,摩根为此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自独立战争后,美国一直实施散漫的自由金融主义,大多数时间都没有统一的中央银行,整个货币系统缺乏弹性。而美国的金融资本一向投机性极强,过度投机和僵化的货币政策的联合作用,使美国经济总是周期性地、不可避免地爆发经济危机。

1907年,这个循环怪圈又一次面临危机。由于大多数信托公司以股票和债券为抵押贷出巨款,却没有保持像商业银行那样的高额现金储备,使整个资金循环系统根基十分薄弱。

从年初开始,华尔街就一直提心吊胆地等待崩溃的来临。尽管当时的华尔街流传的“至理名言”是:假如人们普遍预期市场崩溃的话,那么这种崩溃就不会发生。然而在1907年,这种说法却被事实无情地粉碎了。

1907年3月底,纽约股市出现了令人恐慌的抛售。当时威廉·洛克菲勒、雅各布·西夫、爱德华·哈里曼等金融巨头曾聚集在摩根总部——华尔街23号举行秘密会议,希望聚集一笔资金来稳定股价。尽管年轻的杰克·摩根乐意合作,但当时正在伦敦的老摩根却一口回绝了。

由于自认为继承了贵族银行家的血统,老摩根更喜欢秘密地攫取全部利润(其实老摩根在起家时也曾大搞投机),而不喜欢闹哄哄的证券交易,更看不起粗俗的因投机而生的“暴发户”。

但这种幸运不可能永远存在。1907年10月中旬,危机再次显露。由于人们在铜、采矿和铁路股票上的过度投机,市场上出现了恐慌!而信托投资公司的草率行事,更使市场面临崩溃。

当时,老摩根正在里士满参加圣公会大会。接到合伙人雪片一样的加急电报后,出于一种道义感,他急忙赶了回去。

10月21日,星期一,老摩根回到华尔街的第二天,铜类股票崩溃(其中一条谣传就是摩根将投资开发阿拉斯加新铜矿),奥古斯塔斯·海因茨囤积联合铜业股票的投机活动失败。2个小时内,联合铜业的股价暴跌了35%,整个股票市场几近崩溃,股价跌到了1893年萧条时期以来的最低点。

铜类股票的崩盘,又直接危及到了那些贷款给投机者的信托公司。尼克博克信托公司是一家与海因茨及其他投机者有密切业务联系的公司,股票暴跌吓坏了它的18000名储户。第二天一早,挤兑队伍便出现在尼克博克公司总部的门口。

即使按今天的标准,老摩根的反应速度之快也是惊人的。就在恐慌开始蔓延时,他已开始负责挽救行动。尽管在21日回程前他还对纽约的麻烦“不知怎么办”,但在22日早晨,他已经成立了一个由年轻银行家组成的委员会,成员包括第一国民银行的亨利·戴维森和银行家信托公司的本杰明·斯特朗(后来当上了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行长)。

委员会立刻被派去清查尼克博克的账目。结果,摩根大失所望,只得放弃。当天下午,尼克博克宣布破产。这天晚上,当时的财政部长克特柳向摩根做了合作的保证,并将2500万美元(约合现在的3亿美元)的政府基金交由摩根掌管。摩根于是一人承担起了拯救国家金融危机的重任。

尼克博克公司的破产,很快引发了其它信托公司的相互挤兑。人们带着椅子和食品,不分昼夜地在全市各家银行门口排起长队。23日,老摩根把各信托公司的总裁召集到了一起,想敦促他们组成救援小组。然而他们互不信任,无法团结一致。这时,离摩根总部不远的美国信托公司情况较严重。摩根毅然决定:“就从这家公司开始制止这场麻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