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世界货币大战
9192200000026

第26章 美联储:北美大陆上的“中央银行”(4)

第二件利器:美联储可要求商业银行保留一定百分比的资金作为“储备金”,这些储备金或是金库里的现金,或是存在美联储的“储备金结算”特别账户中。由于银行不能动用储备金,因而美联储可通过改变储备金的要求比例,引导银行向市场出借更多或更少的资金。银行需要储备的资金越多,它们可出借的资金就越少,贷款的利率就越高,需要贷款的零售、建筑等行业所受到的制约也就越大。

最后一件利器:是目前最少采用的,美联储会设定一个贴现率,银行可根据这一利率向美联储借款。银行可向美联储的“贴现窗”借款,从而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出借。不过,运作良好的银行通常都不会向贴现窗借款。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美联储的影响力在这一领域已日渐衰落。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美联储通过控制银行来控制消费者的花费。很大程度上,我们究竟有多少钱,取决于美联储近期的货币政策。

既然有钱能使鬼推磨,而花花绿绿的美钞更是凌驾于其他任何货币之上,那美联储可能就是世界上最强势的机构了。虽然它的目标听起来冠冕堂皇,但评论家们可不会买账。

1972年,颇具争议的经济学家汉斯·森豪斯发表了一篇关于美联储银行体系的论文。在论文中,他描绘了美联储阴险的一面。他认为,在未来相对于其他银行而言,美联储并不会成为慈眉善目的母亲,恰恰相反,它会成为呼风唤雨的恶魔。它会干涉自然经济力量,以通货膨胀等方式稳定政府债券市场。

“它就是这样做的,”森豪斯写道,“它打击美元的购买力,悄悄从大众手中掠夺财富。它就像古代的暴君一样搜刮民脂民膏,但它却比暴君更为阴险,因为人们对此一无所知。”

在他尖锐的指控中,森豪斯对美联储银行体系的《银行紧急法令1号》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而之前,很少有人对此提出过异议。这项法令是基于1917年10月6日颁布的《与敌贸易法案》,该法案授权美国政府可对租金、价格和工资自由地实施政府控制,并引进了配给制度。既然我们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战争的威胁无处不在,那么我们必须考虑,战争经济的后果是否应取决于美联储决策人一时兴起的念头上,而我们的总统所能做的只是点点头而已。

其他的批评家虽没有如此严厉,但也指出,美联储在对付通货膨胀时常会犯错误,从而损害工人的利益。事实上,美联储的决策者曾犯过太多的错误。经济学家认为,美联储的不当政策是造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和七十年代高度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不过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美联储的政策对于推动美国的经济繁荣是举足轻重的。即使是批评家也不得不承认,现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控制通货膨胀上功不可没。

无论喜欢与否,美联储依然推动着美国经济的巨轮不断向前行进。在全球化的今天,谁又能置身事外呢?

光芒四射的艾伦·格林斯潘

艾伦·格林斯潘的一生获得颇多称赞与荣誉。在世人眼中,他不仅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还是世界著名经济学家、金融家;是美国总统的经济“家庭教师”,也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中央银行家”;商人们称赞他是经济、金融领域的先知、预言家,整个世界股市都随着他的喜悲而沉浮,同时他还是美国著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的学长。

格林斯潘的大半生是与金融结缘的。他的人生价值和智谋也因金融而超越无穷的岁月。美国纽约是一个繁华拥挤的国际大都市。1926年3月6日,艾伦·格林斯潘就降生在纽约市中心地带曼哈顿区这个“美国垄断资本家的大本营”中。父亲赫伯特·格林斯潘是个十分精明的证券经纪人,母亲罗斯·高德史密斯在一家零售店工作,艾伦是父母的独子。他4岁的时候,父母因感情不和而离婚,家庭破裂,格林斯潘由母亲和外祖父母抚养。

少年格林斯潘是个害羞的孩子,平时总是显得很拘谨。而他的母亲却是一位既善良又开朗的坚强女性,她拥有一颗“慈善的灵魂”,能歌善舞,喜欢表演,是格林斯潘生活中遇到的众多优秀的女性中的第一个。她对格林斯潘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母亲的养育之恩转化成艾伦对母亲的深深之爱,即使后来他跻身华盛顿最高决策层仍是如此,他几乎每天打电话问候母亲,陪她聊天,还经常利用周末乘火车去探望她,直到1995年母亲去世。

也许是受母亲的影响,格林斯潘深深喜欢上了音乐,那时,也正是流行爵士乐和吉特巴的时代。少年格林斯潘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专业音乐家,中学毕业后便进入纽约著名的朱丽娅音乐学院学习音乐,并参加了学院乐队。后来又加入了“职业爵士乐团”——杰罗姆强节奏管乐队,吹萨克斯管和单簧管。

虽然对音乐的喜爱几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但是艾伦逐渐发现自己并不具备音乐天赋,真正的兴趣并不是在这里,而是在金融和股票,这也许是继承了父亲的金融基因的缘故。在业余时间,艾伦大量阅读有关金融和股票方面的书,而且越读越感到有意思。那时,正值1945年,二战已经接近尾声,借助战争刺激发展起来的军火工业愈来愈发达,带动了美国经济从大萧条中起死回生,股票市场重现生机。他感到金融、股票领域比音乐方面更能吸引他。于是格林斯潘毅然从朱丽亚音乐学院退学,到纽约大学商学院学习商业金融。

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商业金融和经济学知识,用了3年时间主修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动力经济学、美国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统计学、高等数学等课程。格林斯潘超常的智力开始显露出来,他开始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他不满足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以最优异的成绩毕业于1948年获得经济学士学位。又经过两年的继续深造之后,格林斯潘的姓氏前面又多了一个“经济学硕士”的桂冠。

凭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格林斯潘在经济学界的拼搏换来了一个又一个光环。

196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格林斯潘结识了共和党人理查德·M·尼克松,两人一见投缘。格林斯潘对经济、金融发展和社会政策的真知灼见很快赢得尼克松的好感,两人在这方面有许多看法非常相近。尼克松感到格林斯潘正是自己需要的经济智囊人物。

接受了尼克松的邀请,格林斯潘担任了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尼克松的国内政策研究小组主任。在充满火药味的总统竞选期间,格林斯潘一面精心经营公司,一面辅助尼克松向权力的最高峰冲击。格林斯潘认真研究了美国民众要求变革的社会心态,与尼克松的竞选班子共同制定了结束越战、削减财政赤字、实现预算平衡、抑制通货膨胀等政策,在某种程度上顺应了民意,使尼克松以微弱优势击败了民主党的竞选对手,入主白宫。这是格林斯潘命运中的一个重大转折,他从此登上了施展经济才干的政治舞台。

里根总统刚一上台,就碰到了社会保障制度支付危机,由于政府出现巨额财政赤字,入不敷出,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接近崩溃。为了挽回面子,里根请格林斯潘出山,担任社会保障改革全国委员会主席,负责处理社会保障的财政危机。

经过反复调查研究,1982年,格林斯潘设计了一个微妙的妥协方案,总的策略是,增税开源与“细水长流”并举。具体包括:分两阶段增收雇主和雇员的工资税;逐步提高退休年龄;对高收入的受益者的津贴收税,并且把按指数化增加的生活费用津贴推迟6个月支付。这个方案节约了大量的开支,被认为足以在进入21世纪前使社会保障制度得救。长期的社会保障支付问题被推迟到将来解决,其做法与这个制度最初创立时一脉相承。这个解救方案,受到里根政府和国会的高度评价。国会几乎不加改动,全盘采纳。1983年4月20日,里根自豪地说:“这个方案表明我国无论何时都对社会保障承担铁一般的义务。”众院议长奥尼尔评论说:“今天对美国来说是一个高兴的日子。”

此举,使格林斯潘赢得了更多的政治资本,大大提高了他在华盛顿的地位,促使里根总统在1987年美联储主席保罗·霍尔克任期到时,找到了接替他的合适人选。

在历任美联储主席中,能与白宫建立亲密关系的当数格林斯潘,特别是他与克林顿政府的关系最为密切,对克林顿内阁的影响也最大。克林顿在总统位置上历经“风吹雨打”的磨难,却总是能稳坐钓鱼台,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格林斯潘治理经济有方。有人说,1998年克林顿面对性丑闻案能临危不倒,事实上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了选民们对繁荣的格林斯潘时代的满意,有人称格林斯潘是美国的影子总统。格林斯潘虽然有时会与克林顿政府在意见上有很大的分歧,两者之间也会有矛盾和冲突,但他还是与克林顿以及财政部长本特森之间建立起了真诚、友好的私人关系,他们常常一起打网球,一边打球一边谈论金融政策及金融理论。

艾伦·格林斯潘是一个金融怪杰。在他的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布什政府时期的讽刺漫画:作者把格林斯潘画成经济领域中的“卡桑德拉”,手中举的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末日来临”,比喻格林斯潘经常在经济问题上发出的一些耸人听闻的警告。格林斯潘对这幅“丑化”自己的漫画却“十分欣赏”。格林斯潘对金融有着特殊的情感,在他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个奇特的标语牌:“The Buck Starts Here”(钱从这里滚开)。

从外表上看,格林斯潘更像一位老学究:总是戴着一副厚厚的黑边眼镜,穿带丝带的平底鞋,一身非常普通的深色西服,有一个小蝴蝶结和一个纹章,但又总是忘记戴上;他的衬衫常常几乎都看不出颜色,在胸前有一个很小的他名字字母AG的标志;头发稀疏,走路迟缓,略微驼背,讲话时有一种迷茫的微笑。有时他会将一双手放在口袋里,手指不停地摆弄着口袋里的几枚硬币,这几枚硬币是他年薪13.67万美元中极小的一部分。

如果试图从格林斯潘的表情或言谈中琢磨出什么东西,那是很困难的。格林斯潘作为美联储主席,负责制定美国的货币政策,是美国的“掌柜”,他今天的一两句话,就能决定明天的证券市场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华尔街的投资者们特别是金融经理,对格林斯潘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会反复推敲、研究,试图从他的遣词造句中捕捉到哪怕一点蛛丝马迹,但结果总是很失望。这是因为,格林斯潘的讲话总是语意暧昧、模棱两可。

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又深知自己位置重要、不敢稍有造次的格林斯潘,说话比任何人都更加小心谨慎。1987年秋,刚上台不久的格林斯潘在一次聚会上曾说过这样的话:“自从我从业于中央银行,我学会了语无伦次加含糊其辞。如果我令你们觉得过于明白了,你一定已经误解了我的意思了。”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一阵哄堂大笑。这一段类似中国绕口令的名言,其内容,其表现形式,都堪称是最典型的“格林斯潘式警句”。

格林斯潘与NBC-TV高级记者安德烈娅·米切尔有着12年的交往。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天,时任美国社会保障委员会主席的格林斯潘,忽然接到一个来自全国广播电台(NBC)的年轻记者的电话,从此格林斯潘与比他小21岁的米切尔相识。格林斯潘是一个步步为营、循序渐进的情场老手。两年后,他成功邀请米切尔到外面幽会。第一次约会,两人都有触电的感觉。1987年10月,已出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携女友米切尔出现在白宫晚宴上。

1997年4月6日,71岁的格林斯潘和50岁的米切尔喜结连理,他们在弗吉尼亚州华盛顿的“小华盛顿旅馆”举行了盛大的婚礼。新娘称赞格林斯潘说:“他在知识与感情上对我十分支持,他对我所做的和所想的十分感兴趣。他的想法与我相同。他是我所遇见的最不傲慢和最不带有优越感来关心我的男人。”

婚后,格林斯潘并没有沉迷于两人天地,每天工作仍然十分繁忙。他像一位出色的乐队指挥,引导着美联储跟着他的节奏和谐地运转。

格林斯潘对数字有着特殊的好奇感,甚至可以说到了痴迷的程度,堪称一个经济和金融数据奇才。格林斯潘不断收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他以专业经济分析方法,每天搜集和分析大量的经济运行数据。遇到什么经济难题,他就一头扎进繁琐的统计图表,找出上千个统计数字,并将它们翻个“底朝天”。他往往依赖大量的统计数字来得出自己的结论。比如20世纪90年代初,他预见了美国信用危机导致的“逆风”,这个危机使经济复苏的步伐减慢了。再比如1994年2月,格林斯潘别具慧眼,看到了茫然未见的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由于他实施的举措得力,经济平安“软着陆”,从而为美国历史上持续最长时间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