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商道核裂变:现代经商新观念
9190700000003

第3章 四大皆空看破红尘(2)

老板是创造企业文化的核心,他们往往扮演着企业的组织者和集聚人才的吸铁石的角色,常常代表着企业的形象。老板的文化修养、政策水平、经营作风、道德品质、知识积累、礼仪言吐都会对企业形象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老板每天都要在会议、会晤、谈判、洽谈、接待、乘车、电话中生活,稍有不慎就会损害本人和本企业的良好形象。老板文化还包括各种礼节和语言艺术,如介绍礼仪、握手礼仪、电话礼仪、做客礼仪、宴会礼仪、乘车礼仪以及语言、笑容、表情、姿势等艺术。以语言艺术为例,高尔基曾说过: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住一切”。悦耳的声音、鲜明的主题、流利的言辞、适度的幽默,再加上自然的表情,恰到好处的手势,就等于成功形象的一半。悦耳的声音使平淡的话题变得生动亲切,显示了说话人良好的修养和心理素质。鲜明的主题反映出说话人敏锐的思想和个性。流利的言辞表现了说话人的文化素养和表达能力。风趣的幽默感可以变生疏为熟悉,变冷淡为温暖,显示了说话人的智慧和友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老板文化的形成非朝夕之功,全靠一点一滴积累。中国传统的老板地位不高,长期被排在“士农工商”之末,被人瞧不起,又多与“奸商”相联,被斥为“无商不奸”。究其原因,过去的老板文化层次低、素质不高是重要一条。今天,要实现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老板肩负重担,老板文化的建设对此具有巨大的作用。

员工文化渗透在员工的全部行为之中。员工文化体现在观念、知识、技能、形象四个方面。在观念上树立爱商、爱店、爱客的思想;在知识方面不仅要掌握商品知识、商业知识,而且还应掌握心理学知识和美学知识;在技能方面,掌握商品展示、包装、拆装、指导顾客使用,能熟练操作;在形象方面,仪表端庄,举止文明。我们许多商业人员练就了过硬的本领,一刀准,一抓准,以极快的速度做出的刀削面、手神面,令观者赞叹不止,他们的熟练技能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艺术。可是有的员工却不然,商业知识贫乏,问一一不知,问二二不晓,他们的行为当然不能使人产生好感。

群体文化是一种集合性文化,指企业内部门班组的形象。任何一个部门都是一个群体,都是企业的窗口,公众看到的是一个部门的行为,想到的则是整个企业的形象如何。

打开自家的宝藏

大珠慧海初参马祖。马祖问他:“从何处来?”慧海答:“从越州大云寺来。”“来到这里有什么事吗?”“来求佛法。”“我这里什么也没有,求什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而向外寻求,能找到吗?”“请问什么是慧海自家宝藏?”“让你向我询问的那个意识就是你的自家宝藏。一切俱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当下,慧海即自识本心,不由知觉。开悟后他经常对朋友说:“打开你的自家宝藏,自在运用。”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家的宝藏,这是我们天生具备的“真如”。因为这点真如,我们人人本来都可以摆脱人生的忧怨烦恼,但现实是我们常常陷人痛苦之中。这是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没有打开自家宝藏,使那颗原本干净的真如为种种无聊的念头所蒙蔽,不知不觉地放弃了做一个快乐者的权利。

有没有解救的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除却污染,迷途知返,摆脱物累,重识本心。用六祖慧能的话来说,即“人性本净,为妄念故,盖覆真如,离妄念,本性净”。生活之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人生的喜怒哀乐、恩怨情仇都是每个人自因的。一个人只要改变对生活的世俗陋见,便可获得成功的经商做事之道。

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炎冰竞;消却心中鄙吝,眼前时有月到风来。人心本党,我就是我的上帝,天堂在我心里,快乐在我心中。

做事要能打开自家的宝藏,要相信自己能成功。

“我最需要的,”爱迪生说,“是一种能够使我尽我所能的人。尽我所能,那是我的问题;不是拿破仑或林肯的所能,是尽我的所能。我能够在我的生命中贡献出最好的,抑或最坏的,能够利用我的能力百分之十,百分之十五,百分之二十五,抑或百分之九十,这对于世界,对于自己,都可以生出很多的差异来。”

有的人在一帆风顺的条件下,慷慨陈词,信心百倍,可是一遇到逆境便萎靡不振,如霜打秋荷一般。须知:战胜自卑和怯懦,是对事业的最好祝福。在逆境中,不但需要手提智慧剑,身披忍辱甲;也需要有自信,更需要励精图治。

能够成就大事业的人,永远是那些信任自己见解的人,敢于想人之所不敢想的人,为人之所不敢为的人;永远是那些不怕孤独的人,勇敢而有创造力的人。至于那些沉迷于卑微信念的人,不敢抬头要求优越的人,自然是老死窗下,饮恨殁世。普通的人之所以平凡,是因为他们没有发觉到自己沉睡着的“神圣潜能”,不能把潜能唤起,从而失去了人人是英雄豪杰的自信力,而安然于普通平凡之中。

英雄豪杰之士就与普通的人不同,他们有超人的志向,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勇敢的意志,坚定的信心。他们昂首阔步,永远向前,永远向上,不屈不挠地坚持着、发展着自己的生命力,从而创造出伟大的、无限的奇迹来。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

在这段文字里,一个“淡泊”,一个“宁静”对于经商很要紧。现在许多人一提到“淡泊”,就误以为是冷淡,是无为,其实,淡泊主要是指对于物质生活应俭朴平淡,而不必过于奢华浓烈,因为人的精神品性只有在平淡朴素之中才能体现出来。

冷淡是精神空虚,缺乏经商的激情,淡泊不仅不冷淡,而且对生活充满热情,充满追求,只是这种追求不是单纯地追求物质,而注重的是精神享受,所以在功利者眼里,淡泊就有点无为了。这是一种误解。

至于“非宁静无以致远”,道理说得也深刻。人生的志向有远有近,人生的境界有高有低。经商最大的毛病就是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终日在尺寸天地里翻筋斗,难以有大的作为。人之所以会目光短浅,最大的原因就是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不能够安于宁静,忍受寂寞,自然就成不了什么大事。

追求宁静,是现代人的普遍追求和愿望,也是一种理想化的人生态度。生活节奏太快,负担太重、太累、要休养生息,就得有张有弛,有动有静。但现在科技越发达、都市越繁华、污染越严重,宁静就越发珍贵了。

事实上,繁华的都市中很难找到一片宁静的乐园了,“闹”中取“静”就是一种”硬”功夫。陈毅元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时,公务繁忙、但他很会“闹中取静”,用吟诗作赋、琴棋书画来培养和锻炼他的“静”功。在他大量的诗词之中有一首小诗《一闲》,诗中写道:“志士嗟日忙”,道出了诗人独异其趣的人生格调!

著名哲学家、史学家冯友兰生前手书李翱一古诗,颇具淡泊高远之意。云:“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也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望月披云笑一声。”古今知识分子追求宁静、安静之外读书做学问,并非退隐。“两耳不闻窗外事”只能是相对而言,中国知识分子从来都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北宋哲学家邵雍在《何处是仙气》一诗中写下“静处乾坤大”的诗句,说的是只要心境宁静,就会感到世界旷达广大,心境宁静思虑才能在高远的时空中翱翔,人们才能以深邃的眼界和宏大的气魄来看待世事人生。

宁静的心境,可以使人的思虑全面、深刻、敏锐、细腻,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个人心智的潜能。一个人,只有在宁静的时候,才能安排好自我之心,安排好自我人生,安排好自我境界,安排好自我天地。

人贵在了解自己

森林中,动物在举办一年一度的比“大”比赛。老牛走上台,动物们高呼:“大。”大象登场表演,动物也欢呼:“真大。”这时,台下角落里的一只青蛙气坏了,难道我不大吗?它一下子跳上一块巨石,拼命鼓起肚皮,同时神采飞扬地高声问道;“我大吗?”

“不大。”台下传来的是一片嘲讽的笑声。

青蛙不服气,继续鼓着肚皮。随着“膨”的一声,肚皮鼓破了。可怜的青蛙,到死也还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大。

有一位登山队员,一次他有幸参加了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到了7800米的高度,他体力支持不住,停了下来。当他讲起这段经历时,朋友们都替他惋惜,为什么不再坚持一下呢?再往上攀一点高度,再咬紧一下牙关,爬到顶峰呢?“不,我最清楚,7800米的海拔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点,我一点也不为此感到遗憾。”他说。

青蛙不了解自己,受到了命运的惩罚;登山队员了解自己,所以他安然无恙。了解自己,这是一种明智,是一种美好的境界。

现代人都有一种通病,那就是不了解自己。我们往往在还没有衡量清楚自己的能力、兴趣、经验之前,便一头栽进一个过高的目标——这个目标是比较得来的,而不是了解自己之后订出来的,所以每天要受尽辛苦和疲惫的折磨。

人如果在生活中总是与别人比较,总是希望获得他人的掌声和赞美,博取别人的羡慕,那么,他就慢慢地迷失自己,否定自己。一个人成天乞讨获得别人的掌声,他的生活必然是空虚的。久而久之,他的生活就变成了负担和苦闷,而不是充实和享受。所以,人贵在了解自己,根据自己的能力去经商做事。那才有真正的喜悦。人彼此都不相同,有的人聪明,有的人平庸;有的人强壮,有的人赢弱;每个人的性格、能力、经验也各不相同。我们只有依照自己的潜能去发展,那才有真正的快乐。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述。”苏东坡在《题西林壁》一诗中也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自己看不清自己的主要原因,就和身在庐山反而看不清庐山真面目是一个道理。要使自己对自我有自知之明,还得让自己跳出自我的小圈子,站在旁观者的立场来分析和评价自己。鲁迅先生曾说过:“我有时解剖别人,但常常更严格地解剖自己。”这样才能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

我们对自己的了解越明确,所表现的行为将越适合本身的情况,我们的表现也会越自然,越能给予旁人一个正确的印象。同时旁人根据那些印象来与我们交往时,将不致引起什么困难。就我们自己来说,对本身有一个明确了解之时,也等于有了一个经商的准绳;尽管在不同的情况之下,我们还能表现颇为一致的姿态与行为模式,别人也知道该怎样和我们来维持适当的关系。

务虚名者招实祸

春秋时期,齐国有公孙无忌、田开疆、古治子三名勇士,皆万人难敌,立下许多功劳。但这三个勇士自恃功劳过人,非常傲慢狂妄,别说一般大臣,就是国君也敢顶撞。

当时晏婴在齐国为相,对这三位很是担心。因为他们勇武过人,但又没什么头脑,对国君也不够忠诚,万一受人利用教唆,则必成大患。晏婴便与齐景公商议,要设计除掉这三人。一日鲁昭公来访,齐景公设宴招待,晏婴献上一盘新摘的鲜美的大桃子。宴毕,还剩下两只桃子,齐景公决定将两只桃子赏给臣子,谁功劳大就给谁。当然,这就是晏婴的计谋。若论功劳,自然是三勇士最大,但桃子只有两个,怎么办?三人各摆功劳,互不相让,都要争这份荣誉,其中两人先动起手来,一人失手杀死另一人后,自觉对不住朋友,自杀而亡,剩下的一位见闹成这个样子,三人为了两只桃子而死去两个,不愿独活,也当场自杀。

这样,齐景公就去掉了心头大患。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

这个故事,同时也是一个贪虚名而得实祸的典型例证。如果他们相互谦让,不贪图身外的虚名,那么他们就不会丢掉性命,也不会成为千古笑柄。

虚荣是建筑在沙洲上的大厦;务虚名者,招实祸;好虚名者,必多怨;虚荣是骄矜的食物,轻蔑则是它的饮料;虚荣成侈糜,浮华生贪婪。

有这样一个寓言,值得我们深思:

在一个森林的草坪上,几只小鹿争论着彼此什么地方最足以炫耀;一只公鹿刻意地甩甩头,骄傲地说:“美丽的鹿角最神气,最帅气。”

小鹿的头上除了些微的鹿茸外,什么也没有,都不免自惭形秽,羡慕不已。

“难道我们一点优点也没有吗?”有只小鹿不服气地说。

“不错!”公鹿立刻顶回去,“尤其,你们的四肢又细又瘦,难看死了。”

这时,突然出现了狮子,大家惊骇之余,四下拼命窜逃,摆脱了狮子的追逐之后,大家回头一看,却见公鹿狼狈不堪地在树丛中挣扎:“救命啊!我的鹿角被树枝卡住了——”就在进退不得之际,非常不幸,狮子也追到了……小鹿细瘦的四肢,虽然不起眼,足为逃生的工具;公鹿美丽的鹿角,虽然最醒目,却是丧生的累赘。这则寓言清楚地启示:人不可贪虚名而招实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