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是艺术
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他认为人类如果去除邪恶,回复本性,就可以实现无为而治,各种良好的社会秩序也就可以实现,万物之间就可以达到最和谐的程度。
老子的无为而治并非单纯的无所事事,什么都不干,什么都不说,什么都放任自流,仿佛一盘散沙,这样达不到无为而治的目的。真正的无为而治,是寓有形于无形之中,寓有为于无为之中,看似无为,实则有为,这就是做事的辨证法。
无为而治是一种棋高一着的超越,它是一种老板管员工,却不使员工意识到被老板管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老板从大处落笔,把握大局,居高临下地将员工导向一个适当的位置。
公司老板要学会既限制员工的自由意志,又让员工丝毫感觉不出来,这样就能形成上员工之间的和谐共处,让大家在和睦的气氛中达成努力工作、同舟共济的共识,朝着既定的目标共同奋斗。
老子有许多阐述无为而治的名言,下面列举几点以供老板参考。
“为无为则无不治。”也就是说,老板可以通过“无为”来治世。只要真正掌握了“无为”的艺术,就可以做好老板工作。可见,这里的“无为”要从大局出发,不是只为一事。
“圣人处无为之事,所不言之教。”法令越多,那么盗贼也就越多。所以,伟大的老板应当处无为之境地,应顺应自然,行无为之教,因势利导来治理民众,太多的法律条文、管理规则并不见得能让老百姓心服口服、安守本分。
“圣人不争故天下英与之争,水善利万物而不净。”所以,老板要明确自己的角色,不可与员工争利益,抢风头,这样的老板必然会得到员工的真心拥护。
“圣人,不知有的;弃的但则誉之。”这里讲的是,老板要做到表面上看似什么也没有做的样子,好像自己不存在,但是他的话在组织里能得到顺利地贯彻施行,这样的老板才是最优秀的,因为他能够让人无法意识到他自身的存在。
也就是说,人们虽然都知道有“老板这么一个人”,却完全没有注意到他的活动,但是老板却可以积极地发挥老板作用,取得显著的成效,这才是最高超的老板艺术。
以上,便是老子一生对老板的钻研心得,在其后的许多年里,这几条老板原则都得到了普遍的重视与运用,甚至有些朝代还曾以其为治国的根本。老板必须认真体会这几条原则的真谛,积极在公司里推行无为而治,通过表面的无为达到真正的有为,以达到老板的最高境界!
老子说:“善行无辙迹。”老板应当注意成事的方法,不露痕迹地推行自己的意志。这即是“无为而治”的根本所在。
无为管理有作为
无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管理方法。有人曾指出,最高明的老板无为而治,人民大众只知道他的名字,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次一些的老板,多办善事,人民亲近他、称誉他:再次一等的老板,多强暴而使人民畏惧他、疏远他;最差的老板,鱼肉百姓、祸国殃民,人民自然辱骂他、侮辱他,甚至推翻他。因此,判断一个老板的优劣,他与人民的关系则是最重要的标准。老子也曾说,人民是水,统治者是船,船可能在水中平安航行,也能被滔天巨浪所吞没,所以,主动权并非永远掌握在统治者手中。
什么叫无为而治呢?汉代的一个著名的故事说明了这一点。六出奇计的陈平对汉代一统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晚年时被汉文帝任命为宰相。有一天,文帝召见陈平和另一位宰相周勃,文帝首先问周勃:“你经手裁决的事件,一年约有多少件?”周勃回答:“臣不肖,对这不清楚。”文帝又问:“那么,国库一年的收支大概有多少?”周勃也答不出。文帝见周勃身为丞相,一问三不知,面有不悦之色,周勃吓得汗流浃背。
汉文帝又拿同样的问题问陈平,陈平回答说:“这些问题,我得问有关负责人才能知道。”文帝接着问:“谁是负责人呢?”陈平回答:“裁判事件的负责人是司法大臣,国库收支的负责人是财政大臣。”汉文帝接着又问:“所有的事都有人负责,那么宰相是干什么呢?”陈平不慌不忙地答道:“宰相要使百姓各得其所,对外须镇抚四方的蛮夷与诸候,对内则要督促所有的官员做好各自的份内工作。”陈平的这番话让汉文帝深表赞同。
《列子·说符》中还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邯郸的老百姓每到元旦就要上山去捉斑鸠送到赵简子府第上,然后赵简子就赏给他们很多银子。有个在赵简子家作客的人见了很奇怪,便问:“为什么要把这些斑鸠捉回来?”
简子回答道:“你难道不知道吗?每一个小生命都是宝贵的啊!元旦那天,我要把他们都放回树林去,表示对生灵的爱护。”
客人听了大笑说:“这就是爱护生灵的办法吗?老百姓知道您要放生,献上斑鸠有赏,都争着去捉斑鸠。有的用铁夹,有的用箭射。虽然也可活捉一些,但死的也不少。如果您真的可怜这些小生命,还不如下个通令,禁止捕捉斑鸠。否则,捉了又放,您的恩德远抵不上罪过呢。”
无为而治就是让老百姓在战后休养生息的管理办法,早在汉代之初统治者采取的无为而治术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刘邦和萧何死后,接位的皇帝是孝惠帝,接替的宰相是曹参。曹参执政的方针是“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这是为什么呢?曹参对自己的执政方针是这样解释的:因为高祖与萧何已经定了天下,法令制订得非常明确。而天下太平情况下的百姓正在努力修养生息,对于官吏们来说,只要严守职责,不要丢失这些就行了。事实证明,无为而治深得民心,后来老百姓编成歌谣赞扬道:“萧何订法令,曹参照执行,百姓得安宁。”这就是无为而治的典型。
当然,“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一切顺应自然,不以人为去有意改变客观规律。因此,“无为”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无为的目的还是有为,这就是老子进一步阐明的“无为而无不为”。这种“无为”,从客观效果上讲,是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形势稳定的。
古人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管理方法,不是给了我们许多可以借鉴的东西吗?
人无我有与人有我无
人无我有是经营策略之一,人有我无,同样是经营策略之一。人家有的东西,未必都正确无误。人有我为什么非要有?人无我有,有可能避免有中之不足。人有我有也好,人无我无也好,人有我无也罢,人无我有也罢,并无绝对正误,关键在于适应自己。人有我无,可能换回来无用之大用。
一位老木匠到齐国去,看见一棵大栋树。这棵树太大了,大得可以给几千头牛遮阴,量一量大约有百人合抱那么粗,树尖跟山顶一般高,七八丈以上才生树枝,可以造船的巨大树枝就有十几个。前去观赏这棵大树的人就像赶集市一样,可是这位老木匠却一眼也不瞧,只顾往前走。他的徒弟看了个够,然后追上师傅,问:“自从我拿斧头跟师傅学艺以来,从未见过这么好的木材。师傅您连看都不肯看一眼,只顾往前走,这是为什么呢?”老木匠答道:“那是没有用的散木,用来造船就会沉没,用来做棺材又腐烂得快,用来做容器容易毁坏,用来做门户就会流污浆,用来做屋柱又会被虫蛀,总之它是不材之木,没什么用途,所以才会长寿,长得又高又大。”
老木匠回到家,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大树对他说:“你要拿什么东西和我比呢?把我和文木相比吗?那些桃梨橘柚之类的树,也就是结果瓜的树,果实一成熟了就要摘它剥它,使这些树受折磨。大枝弄断了,小枝被拉下来了,这就是由于它们的才能害了它们的健康,所以不能尽享天年而往往中途夭折。万物莫不如此。我故意做到无所可用,很久以前就开始这样了。我几乎被砍死,但总算活到了今天,这正是我的大用。”
上述的故事选自《庄子·人间世》。庄子喜欢讲树,上述的那棵大栋树的故事,似乎话犹未尽,于是又讲了一个大树的故事。
南伯子綦到商丘去游玩,看到一棵大树与众不同,千乘车马可以在树底下歇阴。子綦说:“这是什么树?它必定有特殊的材质!”他仰视树的细枝,看见树枝都卷曲而不可做栋梁;俯看树的大干,又见树干木纹旋散而做不了家具;舔舔它的叶子,嘴巴就溃烂受伤;闻闻它的气味,又会使人狂醉3天而不醒。
子綦心想:“这是不材之木,所以才能长这么大。宋国荆氏那个地方,适宜柏、桑树生长,这些树仅长到一两把那么粗,刚刚适合做拴猴子的木桩,人们就把它砍了;要是长到七八尺围,富贵人家想用它做棺材,就把它砍了去。它们不能终其天年,生命的中途就被斧头砍死,这就是有用带来的祸患。”
庄子讲完这些故事后叹曰:山中树木是自招砍伐之灾;脂膏薪火是自招煎燃之祸。桂树皮可以当药吃,所以招来砍伐;漆树因可用之脂,所以就遭刀割。世人都知有用之用,却不知道无用之用的道理!
老庄的无用之用学说显然带有消极因素。人怎么能为保全自己而什么都不干、什么都不追求呢?人生的价值体现在奉献,人应当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否则岂不白来世上一场。我们读庄子的大树故事,万万不可接受故事内容中的消极因素。那些被砍被伐的有用之材,它们的生命虽然中止,但它们作为家具、屋梁、门窗,又开始了新的生命、不朽的生命。
有一个乞丐很早就上路了。当他把米袋从右手换到左手,正要吹一下手上的灰尘时,一颗大而晶莹的露珠掉到了他的掌心。乞丐看了一会儿,把手掌递到唇边,对露珠说:“你知道我将做什么吗?”
“你将把我吞下去。”
“看来你比我更可怜,生命全操纵在别人的手中。”
“你错了,我还不懂什么叫可怜。我曾滋润过一朵很大的丁香花蕾,并让她美丽地开放。现在我又将滋润另一个生命,这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运,我此生无悔了。”
乞丐一下子停住了脚步。
露珠是对的。我们因为有用才存在。
删除无用之用的消极因素,无用之用也有一些有益的哲理。那棵大树,虽然不适合制作家具栋梁,但枝繁叶盛,给大地添一片绿,给众人添一片阴,保护了一方水土不被流失,调节了一方区域的气候,其功大焉!大树的故事也告诉人们,为了使自己能有大用,减少成长中的危险,所以有的人“大智若愚”,有的人“内直外曲”、“内方外圆”,有的人“收锋敛芒”、“怀才不露”,他们默默地生存、成长、积蓄力量,等待展示大用的时机,他们难道不更有智慧吗?
大树的故事还讲了一点辩证法。没有其他杨、柳、桃、李之类树木的品质,并不一定是坏事,它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品质,长得快,生命力旺盛。有不少企业认为人无我有是求异思维,人家没有的我有,正好独步青云,独占市场,人无我有确实是经营中的策略之一。但是,人有我无也是一种求异思维,人家有的我没有,有可能避免有中之不足。人家都有的东西,未必都正确无误。人有我有也好,人无我无也好,人有我无也罢,人无我有也罢,并无绝对的正误,关键在于适应自己。
日本出光兴产石油公司的独特之处在于别人有的他们没有,他们仍然成功了。
没有解雇条例。出光公司把公司的职工视为“养子”,既然是养父子关系,那就是比较稳固的家庭关系,不能轻易解除,而且也是解除不了的。一旦职工不愿在本公司干了,就由公司把他们介绍给别的公司;哪一天“养子”想回家了,随时敞开大门欢迎,不存在解雇之说。
没有退休规定。有的企业认为职工老龄化会使公司因不堪重负而垮台。出光公司认为这是由只追求利润的经营哲学所引起的,如果从以人为本的哲学出发,就不会产生这种想法。没有退休规定是家庭化管理的典型体现,家庭员工无论多大岁数,依然是家庭员工。姜是老的辣,有丰富经验的年长员工常常有独到的高见。没有退休规定,员工们没有“到站下车”之虑,千方百计地为“家”的建设贡献力量。
没有考勤制度。任何企业都有考勤,而出光公司认为如果劳资关系和谐,互相信任,大家自觉自愿地为企业工作,就自然用不着什么考勤簿、打卡机,所以他们没有考勤制度。
没有工资等级。出光公司把职工当做子女,对子女应当没偏没向,所以公司不是根据等级制度发工资,而是以给子女生活费的形式发工资。其工资水平足以维持中产阶层的生活水准。
没有报酬的观念。出光公司认为工资是稳定生活的保障,不是劳动的报酬。报酬的交易味太浓,人情味太淡。任何一位家庭员工为家里出力干活,谁脑子里也不会出现报酬两个字。出光公司几十年来为职工的子女提供全部的养育费和教育费,职工子女都亲切地称公司为“爷爷”。
没有加班规定。既然没有加班的概念,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加班费之说。公司既然是家庭,公司的员工既然是家庭员工,作为家庭员工对家庭中的家务活当然应视为分内事。没事时一起休闲,有事时一起干,谁在家谁干,谁也不计较干多干少,谁还会开口要加班费?
出光公司的6个人有我无,看起来有悖常规,但是却创造出世界上人无我有的独特管理奇迹——公司成立几十年来,没有发生过一次工人罢工怠工事件。只要把人在企业中的位置摆正了,放好了,什么财富都可以创造出来。6个人有我无换来的是高度凝聚力,这不正是无用之大用吗?
人家有的,不一定都对;要具体分析,其中不乏有传统的、僵化的、不合理的、过时的东西。因此,走自己的路好了,何必事事“从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