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适当地说一些善意的谎言
我们从小就在接受这样的教育:做人要诚实,要说真话。然而,就像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样,真话也是需要适宜的生存环境的,倘若没有这一生存环境为前提,真话反而不如善意的谎言,美丽的假话则更能得到圆满的效果。
人们曾把真话与假话纳入道德的范畴,认为说真话就是待人真诚,反之就是欺骗。这在理论上无可辩驳,但现实中却不尽然。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适当的假话往往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清朝名士纪晓岚一次受朋友之邀,参加朋友老母的寿宴。在宴席上,纪晓岚现场吟了一首祝寿诗,开头第一句竟是“这个婆娘不是人”,四座宾客一听都吓了一大跳。纪晓岚却不慌不忙,接着吟道:“九天仙女下凡尘。”大家顿时松了一口气,鼓掌叫好。纪晓岚继续道:“儿孙个个都是贼。”此句一出,宴会主人勃然色变,四座也忍不住咋舌,不敢言语。哪知纪晓岚从容地吟出了最后一句诗:“偷得蟠桃奉至亲。”众人一听,皆开颜称绝,欢笑举杯。纪晓岚的这四句话,没有一句是真话,可是却说得合乎场景,搞得气氛欢洽,所以是假话,但也是好话,这个谎说得恰到好处。
人际交往中,满嘴谎话的人必然不会受到别人的喜欢,但是,一个人要是连一句假话也不会说,也不见得是件好事。道理很简单,“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一个人不说一句谎话,任何场合都说实话,也很难受到别人的欢迎。
韩涛和刘林同在一家公司上班,两个人都住一个小区,常常一起回家。刘林因为工作上的原因,和老板发生了一些冲突,关系变得十分紧张。这天下班回家的路上,心情郁闷的刘林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开始向韩涛大吐苦水。他指出老板对待他的种种不公平,还把老板的无知、浅薄及另外一些丑事统统信口说了出来,还忍不住又把老板大骂了一通。
没过两天,老板也在韩涛面前谈起了刘林,言语之间非常不客气,怒斥刘林的不顾大局、平庸无能、不思进取、不善开拓等诸多缺点。老板知道韩涛和刘林的关系好,便问韩涛,刘林是否在他面前说过自己的什么坏话。
韩涛实在不是一个会说谎的人,他只好如实地把刘林的话转述给老板。他本来还想说刘林只是因为心情不好,一时冲动才说的,可是老板听完他的转述后,二话没说就去找刘林算账了。
刘林后来离开了公司,尽管韩涛一直想找他解释,但刘林始终没有再和他说过一句话。这之后,公司的其他同事也疏远了韩涛,说什么事情都回避着他,有时候还在他背后指指点点。韩涛自己也觉得很委屈,“难道诚实也有错吗?”他感到茫然了。
诚实没有错,但如果不加选择,不分对象,不分场合,什么都实话实说,就会牵出很多事端,把简单事情复杂化,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上面这个案例中,如果韩涛不是选择实话实说,而是选择说一个善意的谎言,比如,这么说:“刘林人挺好的,他从没有在我面前说过什么闲话!相反,他倒是挺佩服老板的魄力的,至于最近有点不开心,他说可能是在某些事情上闹了点小误会,他说他会很好地处理的。”这样一来,不仅不会把刘林推向绝境,还能减轻老板的怒气,老板也会进行自我反省。一场本来可能导致两人大动干戈,甚至让老板难堪、同事失业的争端就此化干戈为玉帛了,刘林也会对韩涛充满感激。
所以,生活中,面对有一些情景,我们不一定非要讲实话,因为实话有些时候对人、对事都是无益的。既然实话会伤害别人,伤害自己,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实话实说呢?其实,说一些善意的谎言,化解一些生活中的尴尬和误会,也是一种适应现实和世俗的明智之举。
只要我们心存善意,谎言同样也是一种美丽,它是建立在善意基础上的。这同丑恶的假话,同以不可告人的目的编造的假话相比,是有本质区别的。那种心术不正,诈骗、奸伪、诬陷的人,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让别人喜欢你
善意的谎言说得得体,于人无损而于事有利,那就是说话的艺术,做人的智慧。只会说真话的人,不能说不是好人,但不是智者。真诚为做人之本,但说话要既要体现原则,也应选择方法,注重效果。效果好假也是美,效果不好真也是错。伤害人的真话不如不说,使人开心的谎话但说无妨。
用好“自我暴露”这把双刃剑
我们的周围,有这么一类人,他们整天都穿着各种“防护衣”与他人相处。他们总是谨小慎微,很少或是从来不谈论自己的内心感受,哪怕仅仅是对日常琐事的感受或是发表一个小小的观点,他们都讳莫如深。与这类人相处,你总会觉得你们中间少了点东西,始终感觉不自在。
这类人之所以封闭自己,或许更多的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但是,在人际交往中,适当的自我暴露是需要的。所谓“自我暴露”,就是把有关自我的内层信息传递给别人,让对方更好地了解自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西迪尼·朱亚德通过一系列研究和实践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自我暴露会增加别人对你的喜欢。”在人际交往中,适度的暴露可以很好地表现你的真诚和信任,迅速地拉进彼此之间的距离,增加亲切感,从而更好地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有位电影明星决定在一部新片中扮演主角,这个消息传出后,他受到了评论界的强烈指责,他为此大受打击,心情低落,再也开心不起来。万般无奈下,他只好向心理专家求助:“我再也抬不起头来了,我要怎样才能熬过这种可怕的日子呢?”专家听了他的倾诉之后,只给了他一条建议:“把你自己内心中这些最隐秘的想法,主动暴露在大家的面前。”这位电影明星照办了,他举行三次记者招待会,双膝瑟瑟发抖地暴露了内心中的“自我”。没多久,他就卸掉了思想上的包袱。更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的自我暴露给记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甚至称他是“真诚的、令人喜欢的人”,并重新以同情和赞许的笔调报道了他。
很多事实都说明,不论是表达喜欢,还是诉苦求助,乐于自我暴露的人,都会拥有一种潜在的、对自己有益的奇特力量。一般来说,如果你对别人敞开心扉,待人以诚的话,人们就会回馈你以真诚,邀请你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主动热情地帮助你,并更加喜欢你。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际关系都是由低水平的自我暴露和低水平的信任开始的。当一个人开始自我暴露时,这便是信任关系建立的标志。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随着信任程度和接纳程度的提高,交往双方就会越来越多地暴露自己。
当然,提倡自我暴露,并不是让你不看对象,不分场合,不问情由地胡暴乱露。自我暴露也并不是越多越好,如果过度地暴露自己,反而会对你的人际交往产生负面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总是喋喋不休地在他人面前说一些自己的事情,而毫不关注他人是否感兴趣,就会给他人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印象,当然不会受到别人的喜欢,甚至还会招来对方的反感。如果过度地暴露自己的隐私,则容易给对方造成压力,让对方选择疏远你。另外,过度的自我暴露还容易让对方觉得你不可信赖,觉得你可以轻易地表露自己的秘密,也就会轻易地出卖对方的秘密,继而让信任大打折扣。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把握好自我暴露的度。
首先,自我暴露要有安全性。自我暴露的程度,由浅到深,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情趣爱好方面,比如饮食习惯、兴趣爱好、日常娱乐活动等;第二个层次是态度方面,是你对人和事物的看法和评价;第三个层次是自我概念或与他人的关系状况,比如自己的自卑情绪、你和家人的关系等;第四个层次是隐私方面,一般是你在众人面前“难以启齿”的想法,比如个人的感情经历,个人不为社会接受的一些想法和行为等。
自我暴露应该有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与人初交时不宜暴露过多,特别是不宜暴露深层次的内容,而只进行浅表层次的自我情况的介绍。自我暴露不应太过急躁,必须自然而然,缓慢到足以使双方都不致感到惊讶的程度。如果过早地涉及太多的个人隐私,反而会引起对方强烈的排斥、焦虑情绪,甚至自卫反应,扩大双方之间的距离。
其次,要注意自我暴露的对等性。自我暴露的进行要随着人际关系的不断深化而逐渐加深。一方进行自我暴露以后,另一方也应作相应的相同程度的自我暴露,由此相互对应地深化下去,不能不等对方做出相应反应就彻底地将自己暴露无遗了。
再次,自我暴露不可强求。对于任何人,无论关系多么亲密,人们都有不愿意暴露的领域。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因为关系亲密或者是情侣、夫妻、亲子关系而要求对方完全敞开心扉,更不能任意侵犯对方所不愿意暴露的领域。否则,对方会产生强烈的排斥情绪,从而导致对你的接纳性大大降低。
让别人喜欢你
有句话说:“山与山之间的距离是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心。”可见,要想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真心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人际交往中,适度的自我暴露可以促进心与心的交流,增加彼此之间的亲切感,快速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因此,与人交往时,如果能用好“自我暴露”这把双刃剑,将会更好地赢得他人的好感和喜爱。
非必要时不要打断对方的谈话
社会心理学家在对人际关系的研究中一致指出,人际相处的一个最根本的信条就是:“不打断对方!”并且,要完全倾听对方的话,这样,才能使对方开怀畅谈。
在与人交谈的时候,谁都喜欢当谈话的主角,谁都不喜欢别人乱插话。然而,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总是喜欢在别人谈话兴趣正浓,说得眉飞色舞的时候,冷不防地半路杀进来,让别人猝不及防。
这些人有时会突然插话把别人的结论代为说出,以此得意洋洋地炫耀自己的光彩;有时甚至会不管别人说的是什么,而直接将话题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会让说话的人让谈话的人兴味索然,犹如当头浇了一盆冷水。涵养好一点的人,对他们这种不礼貌的插话,最多是默不作声,或者隐忍不发,但是心里会充满不快。涵养差一点的人,就有可能当场脾气发作,往往使插话的人下不了台,双方都会很尴尬。所以说,即使是出发点再好的插话,如果插话的方式不恰当,别人也可能不领情。
富兰克林说:“彼此的自尊,是人际交往的底线。”只有你先尊重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不随便打断对方的谈话,则是对他人最起码的尊重。
每个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表达自己的愿望,但如果不去了解别人的感受,不分场合与时机地就去打断别人说话或抢接别人的话头,往往会扰乱对方的思路,打乱对方的计划,从而引起对方不快,有时甚至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在不经意间破坏了自己的人际关系。
有一老板正与几个客户谈生意,谈得差不多的时候,老板的一位朋友来了。这位朋友与老板随便惯了,推门进来,不仅没和其他人打招呼,还不客气地打断了老板和客户的谈话,兴奋地说:“哇,我刚才在大街上看了一个大热闹……”接着就说开了。
老板几次示意朋友不要说了,而他却说得津津有味。客户见谈生意的话题被打乱了,就对老板说:“你先跟你的朋友谈吧,我们改天再来吧。”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老板的这位朋友乱插话,让客户觉得自己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和重视,再不愿意与老板合作了,这让老板很是恼火,渐渐地疏远了那位朋友。
培根曾说过:“乱插话者,甚至比发言冗长者更令人生厌。打断别人说话是一种最无礼的行为。”善于听别人说话的人,绝不会因为自己想强调一些枝微末节、想修正对方话中一些无关紧要的部分、想突然转变话题,或者想说完一句刚刚没说完的话,就随便打断对方的话。
在沟通中,只有让对方把话说完,才能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获得更多的信息。因此,与他人交谈时,不应该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要尽量让对方把话说完再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有急事需要打断说话,也要注意把握机会,比如等对方谈话间歇的时候插入等。打断别人的谈话,要真诚地向别人表达歉意,并征求对方的同意,尽量使用商量的口气,“对不起,我提个问题可以吗?”“我插句话好吗?”这样不仅可以变现你的礼貌,也可以很好地避免对方产生误解。另外还要注意,所插之言不可冗长,一两句点到即可。
让别人喜欢你
要想让别人喜欢你,接纳你,就要学会倾听,更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这是一种礼貌和修养,也是对别人最起码的尊重。如果不得不打断别人的谈话时,也一定要注意把握插话的时机,同时还应照顾到对方的感受,避免给对方留下不愉快的印象。
可以热情,但不可过度
“美酒好喝,贪杯酗酒会伤身”,“美食好吃,贪嘴过量也害人”,“休闲娱乐好玩,痴迷无度会误人”,这些话都说明了一个共同的道理:凡事皆应有度,过度往往会背离人们的初衷,甚至让事情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与人相处也是如此。
与人交往时,有时候需要我们积极主动地与对方接触交谈,用我们的热情拉进与他人之间的距离。但是,一定要把握好热情的度,不可太过。一旦我们表现的过分热情,常常会让对方感到疑惑:“他到底想干什么呢?”这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心理,不仅对熟悉的人是如此,陌生人的交往也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