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看着父亲,回答说:“我这里的钱还不够,不过现在够了。我有20美元了,爸爸,我要用着20美元买下你的一个小时,你陪我玩。”儿子的一番话让父亲羞愧不已。
现在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生活压力也不断增加。很多父母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自己的工作上,这样一来,陪孩子的时间自然而然就少了。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已经超过了5800万人。其中,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还有7.3%为监护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这些留守儿童,自父母外出打工后,常常是一年甚至是几年都见不上父母一面。父母在外打工辛苦,与孩子的沟通也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亲情的缺失会导致孩子在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等性格特点。还有的孩子,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甚至有留守儿童因为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受不了与父母的长期分离,最终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酿成了一桩不可挽回的悲剧。
城市里的家庭,情况可能会稍好一些。但是,也有不少的家长,由于工作太忙,常常把孩子送到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家里,由老人帮忙照看,只在周末或休假的时候,把孩子接到自己身边来。
研究表明,孩子们喜欢父母在他们身边,即便父母并不和他们一起做些什么。处于压力和困境中的孩子,更加需要父母亲近他们,给他以安慰。孩子的健康成长并不单是靠丰富的物质生活来保障的,更多的是需要父母的关爱、亲情的慰藉,以及游戏玩乐。
其实,在孩子看来,说什么、玩什么并不重要,他们只是希望能多一点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父母要抽时间多陪陪孩子,而且在陪伴的过程中,父母应该全心地投入,学会主动与孩子沟通,用孩子的眼光来看问题,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去,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是积极地陪伴着他,而不是“人在心不在”。因为,孩子的心灵是敏感的,他们很容易就能感受到父母的心不在焉,并会因此而感到伤心和失望。
心理学专家认为:“如果孩子所依靠的人看起来并不关心他们,他们就不会觉得自己被爱和可爱,不会觉得自己被信任和可以信任,不会觉得自己被他人尊重和值得他人尊重。唯有孩子生命中的重要成人花时间与他共处,给他以关注,他才会觉得被认可,进而建立起自我价值感。”由此可见,父母对孩子自信的树立、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有着重要作用。
钱可以慢慢赚,事业也可以一步步发展,今年不行还有明年。但孩子的成长中,每一个脚步都是不可能重复的,许多事情,一旦错过了,就再没有挽回的余地和弥补的机会了。童心是一张洁净的白纸,要在这张白纸上画上最新最美的图画,作为家长,除了用丰富的物质生活作颜料,还要用父母之爱、稚子之情做彩笔,去描绘孩子的童真、感受、理想和快乐。
让别人喜欢你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而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陪伴和关心。父母不应该总以忙为借口,忽视孩子的需要。只要有心,你总能抽出时间来,只要行动,你就一定能给孩子更多的关爱,让孩子快乐地成长。
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孩子
黄昱是一位父亲,也是某公司总裁。工作中的他严肃沉默,一板一眼。生活中的他却像个大男孩,和儿子称兄道弟。有人看见过他和一群孩子兴高采烈地蹬自行车穿行在北京的某个胡同,看见过他在游泳池里和儿子嘻嘻哈哈地打水仗,看见过他像个哥们一样搂着儿子的肩膀拍照……当有人问儿子最喜欢的人是谁时,儿子会毫不犹豫地回答:“黄昱呗,是我爸,也是我哥们儿!”他们亲密和谐的父子关系让不少人羡慕,纷纷前来取经。黄昱只是笑笑,轻松地回答:“简单,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孩子。”
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孩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家庭里,很多父母总是习惯以一种严肃的形象出现在孩子面前,他们认为只有在孩子面前树立起家长的权威,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这样做,确实能让孩子对父母产生敬畏的心理,可也会把孩子越推越远。
“和孩子成为朋友”,不是一句口号,父母不应该让它变成一句空话。要想进入孩子的世界,更好地教育引导孩子,父母就要学会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孩子。
1.像对待朋友一样,平等地对待孩子
“平等”是对待朋友的首要原则。父母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平等地对待孩子,要承认孩子独立的人格,把孩子看做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父母要放下家长的架子,以平等地姿态和孩子进行交谈,用平等的语气而不是命令的语气与孩子沟通,多用“我们”、“咱们”、“能不能”、“好不好”这样的字眼,征求孩子的意见,给孩子发言权。
2.像对待朋友一样,倾听孩子的心声
“倾听”是一种素养,它让我们的友谊变得温暖而安全。当孩子被负面情绪所包围的时候,父母要和蔼持续地倾听,亲切地留在孩子身边,温和地抚摩或搂住他,讲几句关心的话,但不要多,例如,“再多告诉我一些”、“发生这样的事我很难过”、“你做得很对”等。
不论工作多忙,父母都应该定期给孩子“专门的时间”,耐心、用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只有父母放下自己的身份,学会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思考,才能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明白孩子背后的诉求,也才能对症下药,更好地帮助孩子。
3.像对待朋友一样,与孩子分享
“分享”能让烦恼减半,让快乐加倍。父母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和孩子一起分享自己的生活。父母也是人,也会有烦恼和不快乐,把自己遇到的烦恼告诉孩子,不是示弱,恰恰是信任和爱的体现。比如,你的一个同事突然生病离世了,你很悲痛,不要觉得孩子还小不会懂,你完全可以把心里的感受和悲伤告诉孩子。孩子不但不会笑话你,反而会关心你、安慰你,甚至可能会和你讨论生命和死亡,或许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惊讶地发现,原来有些东西,孩子懂得远比自己想像的多得多。
4.像对待朋友一样,尊重孩子的隐私
任何一种感情都是需要自己的空间的,父母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尊重孩子的隐私,给他的成长留下属于自己的空间。每个人都会有不愿意对人说的秘密,孩子也是。孩子不愿意说,父母就不该强迫他开口,可以告诉他:“不想说就可以不说,但如果你需要帮助,爸爸妈妈一直都在你身边。”让他知道你的尊重和理解,也感受到你的关心。这样孩子就不会有心理负担,也会更加信任和尊重父母。
让别人喜欢你
孩子喜欢愿意和自己成为朋友的父母。父母应该放下自己家长的架子,和孩子成为知心朋友,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孩子,给孩子朋友般的尊重和陪伴。父母这样做,有助于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不要拿家人当“出气筒”
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在外人面前表现得和和气气、温文尔雅,而在家人面前却很容易发脾气。
海燕结婚5年了,有一个4岁的儿子,她在一家公司任会计。邻居和同事对海燕的印象都很好,觉得她待人诚恳、和气,话未出口脸先笑,说话轻声细语,有礼有节,是个很有修养的人。可是,海燕的丈夫宣亮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妻子的脾气很不好,在家里总是乱发脾气,凶他、骂孩子,一点都不温柔。
前几天,宣亮由于单位有事耽误了去学校接孩子,到了下班时间才想起,赶忙临时通知海燕去接。当宣亮忙完事身心疲倦地回到家,就看见妻子阴沉着脸,他就知道大事不好了。果不其然,一见到他,海燕就破口大骂:“你配做父亲吗?家里的事一点都不管,让孩子孤零零地留在学校,你忍心吗?不愿过,就干脆离婚!”还摔盆拍桌的,让宣亮很是窝火。
近来,海燕的单位效益滑坡,她在工作上不太顺利,回到家动不动就向家人发火。有时宣亮实在忍不住了,就会和她争吵几句,气极的海燕竟会随手拿起东西向他砸去。
人际交往学中,把海燕这种在外人和家人面前迥然不同的表现成为“家庭亲密综合征”。说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情绪的宣泄最容易指向最为亲近的人。可能大多数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当工作不顺利或在外遇到其他不顺心的事情时,父母、妻子、丈夫或孩子就有可能成为发泄的对象,成为“出气筒”或“替罪羊”,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都会让我们大发脾气。
之所以会这样选择,是因为家对我们来说,往往意味着安全、信任和爱。家人的关爱和接纳让我们相信,对方能理解和包容自己,即使自己错了,对方也会接受和原谅自己,这正是夫妻或亲人间彼此接受和知心的深层体现。
一个人在生活工作中,难免会遭到挫折和打击,使得自己被一些不良情绪所包围。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把不良情绪带回家里,甚至把家人当做“出气筒”,借以发泄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关系再亲密,也要彼此尊重,只有这样,家庭才会和睦。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也会了家庭的温馨,我们有必要学会一些自我平衡和调整的方法与技巧。
当被不良情绪所笼罩时,你可以试试以下几个发泄的方法:
1.做深呼吸或放松训练
人在愤怒,会出现明显的身体反应,如:肌肉紧张,微微颤抖,心跳加快等。深呼吸或放松训练有助于放松肌肉,使身体从高度警戒的状态下改变过来。
2.推迟发怒的时间
当你控制不住想发怒时,试着尽量推迟发怒的时间。第一次或许只推迟了10秒,但只要脑子中始终有这个意识,发怒推迟的时间就会不断延长。如果能将发怒推迟一天的话,你就会发现愤怒已经基本消失了,另外,当感到愤怒充满胸腔时,还可以花几秒钟冷静地描述以下自己的感觉,试着以一个“第三者”的身份来描述现实情景时,愤怒就会慢慢消失。
3.写动怒日记
当怒气难消时,不妨将自己的想法或感觉写出来。这样,不仅有助于整理思绪,还能帮助你体察到愤怒背后的真正需求。研究表明:善于把自己的感觉或所关注的问题写下来的人,要比那些只思考而不动的人健康快乐。而且当人们把感觉写出来以后,愤怒的情绪也会有所减轻。
4.转移宣泄
心理专家不主张过分压抑自己的情绪,因为,不良情绪长期郁积在心中,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因此,适度释放郁积在心中的不良情绪,是调节心理的有效方法之一。比如,先放下工作,到公园散散步,亲近自然的同时转移注意的目标;找一个空旷的地方,大喊几声,发泄心中的不快等等。
5.参加一些体育锻炼
大量的研究表明,运动对人的心理有镇静的作用,还能起到抗抑郁的作用。当感觉不好或是感到烦躁焦虑时,可以参加一些体育运动,比如跑步、打沙袋、打网球、游泳等。这样做不仅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还能有效地舒缓情绪,减轻压力。
家人是我们最亲近的人,也正因为如此,来自我们的伤害,对家人的杀伤力是最大的。因此,不论我们的情绪有多么糟糕,也要时刻提醒自己:千万别把家人当做“出气筒”。
让别人喜欢你
在外面受了气,拿家人出气,在家人身上发泄,往往伤人伤己,影响家庭的和谐。我们要相信,一切困难都是暂时的,没有过不去坎。与其把家人当“出气筒”,伤害彼此之间的感情,还不如试着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让家人成为自己温暖而坚强的后盾,让自己更有力量去面对挫折和不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