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男人的资本全集
9183300000005

第5章 提升自我——睿智男人的智慧资本(2)

那些成功人士一年要阅读的书平均起来每人大概有20本左右,或每三周至少看一本书,他们阅读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学等各个方面。这就说明有半数以上的成功人士都有很大的阅读量。

事实上,有19%的成功人士说他们一年至少要阅读26本书,这些书中小说类与传记文学类各占一半。

虽然有很多成功人士都列出了不同的爱好及家庭的活动作为他们最喜爱的休闲娱乐,但是时至今日,阅读仍是最流行的一种消遣方式。这并没有什么可让人惊讶的,因为成功与阅读之间具有互补的作用,但是成功人士是怎样从阅读中获得成功的方法,来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呢?

一家百货公司的前任董事长赛伯特在《道德的经理人》一书中曾说:“我无法告诉你,若想事业成功,需要阅读些什么书的准则,但我可提供一些指南,或许有助于你对成功的想象。首先,让我们考虑你每天须花多少时间阅读。在工作中不得不去阅读的,无非是商业书信或工作所须阅读的报纸、杂志、书等。”

“我每天花上数小时在‘课外’读物上。假如我搭乘火车或飞机旅行的话,通常会阅读时刻表及各个站名之类的资料;当我出门度假时,每天也会花二至三小时在一般性的阅读上……看书的重点是看阅读的东西是否有意义,如果是,千万不要舍不得在这上面花时间。我们绝不能低估书籍的价值。”

书虽然是一种没有声音的东西,但是它对人类的影响却是非常深远的,如果你经常阅读各行业成功人士的传记或者是自传并通过静心的思索,你就有可能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来。

俄国著名的学者赫尔岑说过:“书是和人类一起成长起来的,一切震撼智慧的学说,一切打动心灵的热情都在书里结晶形成;书本中记述了人类生活中宏大规模的自由,记述了被称为世界史的宏伟自传。”

书籍蕴涵着千百年来人类的智慧与理性,正因为其中的人性之处,才使得一些书籍显得伟大,所以书籍灿然有光。

书籍是一种工具,它能在黑暗的日子里鼓励你,使你大胆地走入一个别开生面的境界,使你适应这种境界的需要。所以古人云:“天下才子必读书。”

读书,是你事业的必由之路,是你走向成功的钥匙。

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大一部分成功人士并不一定能受到十分良好的教育,因为许多人是穷苦人家的孩子。他们之所以能成功,除了有一个远大的志向、坚强的性格和家庭的影响外,往往得益于某种启迪。这种启迪除了书之外,还能是什么呢?

众所周知,爱迪生仅在学校进行了三个月的学习便退学了,爱迪生没能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的母亲是他的真正启蒙老师。

母亲教他算术、历史、地理、英文、文学等多门课程,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断地扩大爱迪生的知识面,启发爱迪生的智力,同时母亲还经常鼓励他,希望他能好好读书,以便日后成就一番事业。

母亲还经常为爱迪生购买一些科普读物,在这些读物中有一本名为《派克科学读本》的书把爱迪生深深地吸引住了,并为爱迪生丰富的想象力插上了科学的翅膀。

如果你认为爱迪生的成功除了受到母亲的教育启蒙和坚韧不拔的品质外,还与偶得《派克科学读本》而获得了开启人生成功的这把钥匙有关,但要知道,他的成功绝不仅仅源于某一本书。

恐怕没有人会在富兰克林这个名字的面前无动于衷,即使你不是一个美国人,没有享受过富兰克林对于美国民主所作出的一切贡献,但你总会感受到避雷针的好处吧,富兰克林就是它的发明人。

读过《富兰克林自传》的人可能都会感受到这一点:书对于富兰克林来说有多么重要。

富兰克林在家里排行最小,他身体健康,有着一张圆脸、一双灵活而又机智的眼睛。他与别的孩子一样,调皮淘气,可是他喜爱读书。

在圣诞节快要来临之时,父亲抚摸着他的头发,关爱地问:“贝恩,你圣诞节最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礼物?”

富兰克林回答说:“书包,父亲,我要书包!我有了书包后,就能像吉美那样去上学了!”

这个回答大大出乎了父亲的意料。

早在富兰克林7岁时,他就开始自己读书了,而且经过一段不长的时间后,他几乎已将父亲书架上的书全都读过了一遍。

他还能写出一些短小的诗歌,而且曾经把他写的诗附在父亲写的信里,寄给了家住伦敦的伯父,并且受到了伯父的称赞。由于家境困难,富兰克林中途辍学到詹姆士的印刷厂当了一名学徒,当时他年仅12岁。

在此期间,富兰克林结识了一名书店的学徒,他利用和书店学徒的关系,将他所喜爱的书在晚上借出,第二天早上归还。从此以后,他就开始夜夜苦读。

富兰克林爱读书的习惯远近闻名。由于晚上读书时需要大量的蜡烛,他就悄悄地请求伙伴们为他收集一点剩蜡烛,好方便他能利用晚上的时间读书。后来伙伴们的家长知道了这件事,就主动为他积攒一些,有时还送给他一支。

富兰克林刻苦读书的精神使他周围的人们非常敬佩,所以,大家都想方设法地帮助他。他回家时,他的朋友与家长们就把平时积攒下来的一些蜡烛头作为礼物送给他。所以每次富兰克林从印刷厂回家时总能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家长们为他准备的蜡烛头。

俗话说的好,学然后知不足。对于富兰克林的求知欲来说,就像一块永远不会吸饱的海绵。他读的书越多,越觉得自己知识上的贫乏,就越想到群书之中博览一番。

富兰克林为了满足读到更多书的愿望,召集了几个爱好读书的朋友共同组织了一个读书俱乐部,取名为“共同社”。其成员都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建立了一个小型图书馆,使每个成员都能读到更多的书。

在“共同社”的支持下,三年之后,富兰克林又创办了一个规模更大的费城公共图书馆。这个图书馆的创办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资助,并且越办越红火,当年小而且简陋的图书馆,日后竟发展成为北美公共图书馆之母。在此以后,富兰克林开始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他又计划建立了美国第一家图书馆。这时共有100人捐款,罗克登大律师还把捐赠的一些事宜表述为法律的形式,并使之成为北美洲募捐图书馆之母。

康德对富兰克林的评价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富兰克林是从天上偷窃火种的第二个普罗米修斯。”

列宁一生之中都极重视读书与学习。在其逝世的前几个月,他还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然后要检查,使学问真正深入到我们的血肉里面去。”

同样,科学界的巨人爱因斯坦对读书也是一往情深。他在中学时代就喜欢读那些自然科学的故事,对于陨星、地震、风暴等方面的书,都如饥似渴地阅读,在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时,他曾为自己制定了一份学年、学期和每月的读书计划,依次阅读哲学家柏拉图、拉漠、笛卡尔、培根、亚里士多德、康德和物理学家牛顿、麦克斯韦、赫兹、拉普拉斯等人的著作。

在不断地读书与学习中,他才积累了如此渊博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那超越时代的狭义相对论。

大文学家鲁迅也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勤奋读书的好习惯。他平时除了写作外,就是读书,当他感到累了或困了就靠在藤椅上翻翻报纸、看看杂志,把读书当做了一种休息与娱乐。即使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天,在他呼吸十分微弱、血压反常的情况下,他还向许广平要了一份当天的报纸,对上面的消息和文章作了详细的阅读。

不用再烦琐地举例了,拥有了书你才可能拥有整个世界。

你需要读书,读书是积累知识最直接的方式。以书为友,你将获益良多。

每天抽出15分钟时间读书

每天抽出15分钟时间,10年可以轻而易举地读完120本书,它可以帮助你在生活的各方面变得更加富有。

每天阅读15分钟确实会让你变得更加富有。实际上,这样你1个月就可以读1本书——1年就是12本——仅仅需要每天读15分钟。让我们这样来算算。

高中毕业生的平均阅读速度是每分钟250字。但是,我们都会时不时地停下来重读某些句子,或者是停下来想想某些新想法。所以公正地来讲,大部分成年人的平均阅读速度是每分钟200字,而每张纸上有400字左右,也就是说,阅读能力处于平均水平的读者能轻易地在2分钟之内读完。按照这样的速度来计算,15分钟之内,你就可以读上7页。

一本厚一点的书可能要花1个多月的时间,但总的来说,如果你每天读15分钟,你就有可能在1个月之内读完一本书。

到了年底,你就至少读过12本书了。10年之后,你会读过总共120本书!想想看,每天只需要抽出15分钟时间,你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读完120本书,它可以帮助你在生活的各方面变得更加富有。如果你每天花双倍的时间,也就是半小时的话,1年就能读25本书——10年就是250本!

那些说没有时间来阅读的人所讲述的理由,大都是无稽之谈,他们是有时间的,他们只是把时间花在了别的他们认为是更重要的事情上了。

你是怎么做的呢?你会为你应该阅读的书籍没有阅读而找借口吗?你是否太累了?太忙了?压力太大了?好了,你为什么不找点让自己读书的理由,而不是不读书的理由呢?为什么不告诉你自己,你应该在生活的各方面都更丰富呢?为什么不告诉你自己,没有什么时间比眼下就开始读书更好呢?

告诉自己,你会去应用阅读的那一点点时间,以获得生活中的巨大收益。

告诉自己,去翻开那些以前买了却从未动过的书……然后,再告诉自己每天坚持读15分钟。

当你每天合上你所读的书的时候,告诉自己因为读书,自己变得多么富有。

博采众长才能成大事

当你立志要像鲁迅一样学识广博时,你的知识结构就要以文学为中心,以生活、民俗学、社会学和人学为知识网络四大关节点,还要懂点武术、运动、绘画、科技、法律、美食什么的,总之,是生活知识越丰富越好。

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读书期间,特别赞赏和偏爱爱因斯坦、费米与狄拉克三位物理大师的研究风格。在芝加哥大学直接接触费米之后,进一步深化了他在西南联大时对费米所作的判断。

到达美国之后,杨振宁从费米、泰勒等导师处又学到了另一种学习、研究方法,这就是归纳法,就是从物理现象引导出数学表示的方法。

杨振宁进而发现,费米以至整个美国的科学、教育界,从总体上来说,教学与研究的方法与中国有很大的区别。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是让学生啃大量的书本,做大量的习题,学生学习很刻苦,基础打得比较扎实。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种按部就班的方法,其内涵注重的是一种演绎的方法,从物理学来说,是从数学推演到物理的方法。

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采用取长补短、中西合璧的方式,可以在建树合理知识结构的过程中,使自己尽可能地缩短在黑暗中摸索的时间,为早日实现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后来,杨振宁多次谈到,他很幸运地掌握了中国传统的学习、研究方法,又掌握了与中国传统完全不一样的西方学习、研究的方法,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在治学生涯中,杨振宁巧妙地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成为他克服一个又一个难关的杀手锏。

中国新文学运动中一位重要人物——胡适,既无诗才,又写不出鲁迅《狂人日记》那样的小说,虽写过一部《终身大事》的剧本,但艺术水准极低。他初到北大任教时,常为那些学问高于自己的学生而提心吊胆。

但是,胡适的长处在于对各个具体领域都知之不深,却思路开阔,敢于创新,能适应变革时代的需要,去开辟新的领域,或者在旧的领域拓出一条新路,呈现一种新风貌。他对中国不同时代的专家了解甚少,但唯有他第一次写出了《白话文学史》和《中国哲学史大纲》;他的考据功夫决然达不到前辈的水平,但唯有他第一个知道怎样用考据这门工具去解决他自己从新的角度提出的新问题;他没有文学天赋,却是他第一个从欧洲文学的发展进程中参悟到白话代替文言的必然性,成为一代文学大师。

早于胡适半个多世纪的龚自珍,也曾用一句诗来概括自己的事业:“但开风气不为师。”胡适对这句诗可谓“深得吾意”。在20世纪初的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史上,略通中西的他,以广泛的兴趣和浅尝辄止的开创者风貌,在各个领域,都从凤尾反为鸡头,建树起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胡适把这套构建知识结构的宝典,即他标榜的“金针”,传给了他的学生们。这些学生又以他们远高于老师的素质、学养和天赋,以此“金针”开道,写下了现代文化史上一页又一页灿烂的篇章,且以感激的心情无限怀念、永远敬仰着他们的导师,把荣誉的桂冠戴在他的头上,众口一词地称赞他是那个时代里最杰出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