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者的敬重其实就是对知识的敬重。犹太人从小就把学习知识、钻研学问当作毕生的需要。久之,这便成了民族的传统。
犹太人经商追求学识渊博,他们当中精通两门以上外语的不在少数,他们视外语为世界商人的通行证。
学识渊博不仅提高了犹太人的判断力,还提升了他们的修养和风度,从而增强了自己的信心和客户的信赖。
智慧和知识最甜蜜
好学即敬神。
——《摩西的书》
典型的犹太人家庭有个风俗,就是把蜂蜜滴在《摩西的书》上,让略谙世事的儿童去舔,尝到“知识”的甜蜜。
在古代,这种风俗是一种非常正式的仪式。孩子们头一次进教室上课,要穿上新衣,由教士或有学问的人带到教室。在那里,每位孩子都可以得到一块干净的石板,石板上有用蜂蜜写成的希伯来字母和简单的《摩西的书》文句,孩子们一边诵读字母,一边舔掉石板上的蜂蜜。随后,拉比们会分给他们蜜糕、苹果和核桃——所有这一切都旨在使他们在学习上一开始就尝到甜头。
这种仪式早已成历史,但透过远古的仪式,人们可以窥见犹太人对学习的态度。
在犹太教中,勤奋好学是敬神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一种宗教像犹太教那样对学习和研究如此强调。《摩西的书》中写道:“无论谁为钻研《托拉》而钻研《托拉》,均值得受到种种褒奖;不仅如此,而且整个世界都受惠于他;他被称为一个朋友、一个可爱的人、一个爱神的人;他将变得温顺谦恭,变得公正、虔诚正直、富有信仰;他将能远离罪恶,接近美德;通过他世界享有了聪慧、忠告、智性和力量。”
12世纪的犹太哲学家迈蒙尼德曾宣布:“每个犹太人,不管年轻还是年老,强健还是羸弱,都必须钻研《托拉》。甚至一个靠施舍度日和不得不沿街乞讨的乞丐,一个要养家糊口的人,也必须挤出一段时间日夜钻研。”为此,犹太人认为没有人是贫穷的,除非他没有知识。拥有知识的人拥有一切。对于犹太人,拉比可能会问:“一个人要是没有知识,那他还能有什么呢?一个人一旦拥有知识,那他还能缺什么呢?如果一个人不去学习并拥有知识,那他还能拥有什么呢?”由于把勤奋好学提到敬神的高度,犹太人在自己“信仰”的鞭策下,形成了一种全民学习文化的传统。
学问不只是学习
犹太人认为,因为人类尚不完整,所以必须承担起继续从事创造行为的义务。在犹太学校里,很多人朗诵《犹太教则》像是在歌唱一般,人们会认为他们在祈祷。这就大错特错了。他们此刻正沉浸在知性的思索深渊中,充分享受着宗教的甜美滋味。犹太人认为,学习《犹太教则》时,最提倡的方法就是不被“权威”这个字眼所麻痹,每个人要依照自己独特的方式去了解、去咀嚼,并且加上自己的解释。简单地说,即使有人能将《犹太教则》的原文背得滚瓜烂熟,他也还不能算是“托拉”的学生,因为他还未能将之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的知识。
在犹太人眼中,学问不只是学习,而是以本身所学为基础,再创造出新东西的一种过程;学习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另一个教师,也不是人的拷贝,而在于创造一个新的人,世界之所以进步即在于此。在犹太人看来,学生有4种:海绵、漏斗、过滤器、筛子。海绵把一切都吸收了;漏斗是这边耳朵进那边耳朵出;过滤器把美酒滤过,而留下渣滓;筛子把糠秕挡在外面,而留下优质面粉。
因此,犹太人倡导,学习知识时应该去做筛子一样的人。
知识胜过财富
这是发生在一条船上的故事。船客皆是腰缠万贯的大富翁,其中夹杂着一位拉比。
富翁们聚在一起彼此炫耀财富多寡。拉比见后说道:“我认为我才是最富有的人,不过现在暂时不向各位展示我的财富。”航行途中客船遭到海盗抢劫,富翁们所有的财产都被搜刮一空。海盗离去之后,客船好不容易才抵达某个港口。拉比的高深学问立即受到港口镇民的赏识,他开始在学校里开班授徒。
不久,这位拉比遇到先前同船而来的富翁们,他们一个个处境凄惨落魄。看到拉比受人尊敬的样子,都明白了当初他所说的“财富”,感慨地说:“您的确说得对,受过教育的人拥有无尽财富。”
犹太人用这个故事留给后人一个启示——知识夺之不走而能常怀于身行走各方,知识乃是人类最主要的资产。
基于这些理念,犹太人非常重视教育;在《摩西的书》中,以色列人被一再召集起来反复学习上帝授予他们的律法。摩西曾这样命令众长老:“把所有人——你们各支派的男人、女人、孩子和陌生人都召集来,好将这些律法说与他们听,让他们学习。”
摩西死后,约书亚是摩西的继承人和以色列人的领袖。上帝第一次召唤他就晓谕道:“这《摩西的书》不可离开你的口,要日夜诵记,好使你遵行书上所写的一切话。”因此,他更加注重教育。知识胜过财富,这是犹太人较其他民族更重视教育的原因之一,也是他们成为世界上最优秀民族的原因之一,更是他们杰出智慧的源泉。
死后也要读书
有一本名叫《虔诚者的书》上记载着古时候犹太人的墓穴里常常都放有书本。因为他们认为当夜深入静的时候,死者就会从坟墓中爬起来看书。虽然这种事情是不会发生的,但它体现了犹太人对求知的态度:生命是会有终结的,但学习却不会终止。犹太民族的好学作风成了他们的历史和民族的一个显著标志。
在公元前5世纪时,波斯王国驻犹太地区总督聂赫米瓦曾说过:“这个地方不仅有很多图书馆,在图书馆中更是经常挤满了看书的人。’他的话印证了犹太民族的好学。犹太人把书本当作宝贝。在古代,书往往被翻看得破破烂烂,但是仍然舍不得扔掉,要等到整本书都七零八散,再也不能翻阅的时候,四邻才会聚到一块,像埋葬圣人一样,恭恭敬敬地挖个坑,把它埋掉。
犹太人认为学习可以让人获得生命和更多的奖赏。有一则这样的故事:
在以色列,有一个人的儿子对学习毫无兴趣,他的老师最后不得不放弃努力,而只是教他《创世纪》(《摩西的书》的一部分)一书。后来,敌军攻打他们居住的城市,俘虏了这个男孩,把他囚禁在一个遥远的城市。恺撒来到了这个城市,视察男孩被囚的监狱。恺撒要求看一看监狱中的藏书。结果,他发现了一本不知道怎么读的书。“这可能是一本犹太人的书,”他说,“这里有人会读这本书吗?”“有,”典狱官答道,“我这就带他来见您。”典狱官把男孩找来,说:“如果你不能读这本书,国王就会要你的脑袋。”“父亲只教过我读一本书。”男孩答道。典狱官把男孩从监狱里提出来,把他打扮得光鲜亮丽,带到恺撒面前。皇帝把书摆到男孩面前,年轻人就开始读,从“起初,上帝创造天地”一直读到“这就是天国的历史。”
这是《创世纪》的第一章和第二章的一部分。恺撒听着男孩读,说道:“这显然是上帝,赐福的上帝向我打开他的世界,要我把这孩子送回到他父亲身边。”于是,恺撒送给男孩金银,并派两名士兵把男孩护送回到他父亲身边。拉比们用这个故事教育人们说:“尽管这孩子的父亲只教他读了唯一一本书,赐福的上帝就奖赏他了。那么,想一想,如果一个人不辞辛苦地教他的孩子《圣经》、《密西拿》和《圣徒传记》,那他得到的奖赏该有多大呀!”去获得上帝的奖赏,这就是犹太人死后也要读书的目的。
学习没有借口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人说,我的年纪太大了,还学什么?或者,工作太忙了,没有时间学习。这对犹太人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事。
在犹太人看来,不管一个人到了多大岁数,也不论他有多么贫穷,只要他是人,就可以学习。因此,犹太人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学习保持“青春”,保持年轻人的心态,还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财富”,得到精神上的富足。
“忍冻学习的西勒尔”是一个为犹太人熟悉的故事。名垂千古的西勒尔年轻的时候抱着一个很大的希望,那就是专心致志研究《犹太教则》。可是,他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充裕的金钱,他的愿望显得有些遥不可及,因为他实在太穷了。在左思右想之后,他终于发现了一个可以完成心愿的办法:拼命地工作,靠工钱的一半过活,把剩下的钱送给学校的看门人。“这些钱给你,”西勒尔对看门人说,“不过,请你让我进学校去听课,我很想听听贤人们在说什么。”西勒尔就靠着这种办法听了不少课,可是他的钱实在太少了,到最后他连一片面包也买不起。这时候,让他感到难受的并不是饥饿,而是看门人不再让他走进学校一步。最后,冥思苦想的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办法。他沿着学校的墙壁慢慢爬上去,然后躺在天窗边。这时候,他就可以清楚地看见教室里面上课的情形,也可以听到教师讲课的声音了。安息日前夕,天寒地冻,冷风刺骨。在第二天,学生们照常到学校去上课,屋外阳光灿烂,可是屋里却漆黑一片,学生们很纳闷。
原来,西勒尔躺在天窗上,身上积了一层白雪,已经被冻得半死。他在天窗上已经躺了整整一夜了。
从此以后,凡是有犹太人以贫穷或者没有时间为借口不去求学,人们就会这样问:“你比西勒尔还穷吗?你比他还没有时间吗?”
只要是活着,犹太人总是不停地学习,因为学习是一种神圣的使命。犹太人认为到达天国以前,人必须不断地学习,即使是最伟大的拉比也不例外。学问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肯学的人比知识丰富的人更伟大,直到今天,所有的犹太人仍秉持着这种信念。
学会真正的智慧
如果有人问犹太人:“人最重要的是什么?”犹太人一定会回答说:“智慧。”
智慧来自犹太人的宗教传统,所以在他们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犹太人不断地受到迫害,房子、财产有如昙花一现,因此所有的犹太人都并不以此为重。在犹太儿童还没有长大成人之前,父母就会教育他们,智慧比财富和地位都更重要。
“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的财产被抢光,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跑呢?”母亲问。
“钱,”一个孩子回答说。
“钻石,”另一个孩子这样说。
“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东西,你知道是什么吗?”母亲继续问。
孩子们左想右想,却找不到答案。母亲笑了,接下去说:“孩子,你们要带走的东西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只要你还活着,智慧就永远跟随着你,无论逃到什么地方你都不会失去它。”
许多犹太母亲都这样教育过自己的孩子。所以,关于智慧的观念是深深扎根在犹太人的心中的。几乎每个犹太人都认为,学者远比国王伟大,也远比富翁伟大。
有一句犹太谚语这样说:“赫黑姆(希伯来语,有智慧的人之意)和富翁谁伟大?当然是赫黑姆了。因为赫黑姆知道金钱的可贵,但有钱人却不知道智慧的可贵。”
犹太民族非常看重学问,但是与智慧相比,学问也略低一筹,他们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智慧的人比喻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这种人即使有许多知识,也派不上用场。而且,知识必须为善,用知识做坏事,知识反而变成有害的了。为此,犹太人认为,知识是为磨炼智慧而存在的。假如只是收集了很多知识而不消化,就等于徒然堆积了许多书本而不用,同样是一种浪费。
实际上,学习应该是思考的基础。正因为如此,《摩西的书》上说:“学识及能力,都像是价值最昂贵的怀表。”
尊敬师长是美德
教师和父母如同山一样崇高。
——《摩西的书》
犹太民族非常尊敬师长。在希伯来语中,山被称作“哈里姆”,双亲为“赫里姆”,教师为“奥里姆”,同山的发音非常相似。犹太人一向都认为双亲和教师都像是巍峨的高山,比普通人高出许多。
拉夫曾到过一个城镇,命令那里的人斋戒、祈祷来求雨,但雨却没有下。于是,集会的诵经师便走到藏经龛前大声念诵祈祷书上的话:“上帝让风吹。”话音未落,风立即吹了起来。诵经师接着念道:“上帝让雨降下来。”顷刻间,雨便下了起来。
拉夫问诵经师:“你做了什么特殊的事迹而得到如此丰厚的奖励?”诵经师答道:“我教育孩子们,对穷人的孩子和富人的孩子一视同仁。对于交不起学费的人,我从不收费。而且,我有一个鱼塘,如果有孩子不想学习了,我就给他几条鱼,然后再把鱼从他那里赢过来。这样,他不久就变得好学了。”因为师德崇高,垂范后世,连上帝都奖赏有知识的人,所以犹太民族无比崇敬师长。
犹太民族热心教育,犹太儿童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要接受正规教育。3岁开始上学,每周上课6天,平均每天6小时至10小时。他们必须全心全意地在学校或老师家中,接受《摩西的书》和《犹太教则》的灌输,直到长大成人。成人之后还要继续提高自己的修养,生命没有结束,充实自身的过程就没有结束。
犹太人有许多勉励个人提高修养的方法。其中之一就是让成人在晚辈面前保持自己的尊严。犹太人认为,山峰伸出云中,像是希望长得比天更高。同样地,父母和师长也都应爬上最高的地方,以作为孩子们的模范。
犹太父母还十分注意明智地处理长幼之间的关系。《摩西的书》上就有这样的话:“5岁的孩子是你的主人;10岁的孩子是你的奴隶;到了15岁时,父子平等。以后就要看你如何栽培他——他可以成为你的朋友,也可以成为你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