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方妙用
9182200000050

第50章 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的中医治疗(3)

十一、梅尼埃病

本病是以眩晕为主,伴有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等症状,常发生于一耳,也有20%发生于双耳,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多在中年后发病,但青壮年亦较常见。本病发生的原因过去认为是耳积水,近年来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证实,大脑皮质功能失调和内分泌紊乱是发病的条件,自主神经不稳定是病变的基础。如血管痉挛、血液供应减少,造成前庭部分感觉上皮细胞功能障碍,则产生眩晕,眩晕通过迷走神经作用,使血压下降,则使内耳血流更为不足,进而造成听觉神经细胞缺氧,而致耳聋。总之本病的病位在内耳,故称为耳源性眩晕。

方一菖蒲泽泻汤石菖蒲15克,泽泻12克,茯苓12克,菊花、蝉蜕各6克,白芍、陈皮各9克,生天南星3克,石决明30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加减:①本方可选加天麻、僵蚕、半夏各10克,钩藤15克(后下),白术12克。②石菖蒲宜后下,以存其芳香走窜之力;生天南星有毒不宜过量。疗效:本方治疗30例,临床治愈24例(临床症状全部本消失),占80%;好转5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占16.6%;无效1例,占3.4%。总有效率为96.6%。

方二二根汤半夏、川芎各10克,葛根、泽泻、代赭石各15克,海带根30克,石菖蒲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方三定眩汤代赭石、牡蛎各20克,白芍、草决明、钩藤、半夏、茯苓、陈皮、旋覆花、五味子、柴胡、黄芩各10克,甘草3克。先将上药用冷水浸泡30分钟,再用文火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混合后分3次服用,病重者日2剂,病轻者日1剂。疗效:共收治155例,治愈132例,复发又用本方治愈23例,有效率达100%。

方四治眩汤天麻、枸杞子、白蒺藜各10~15克,菊花6~10克,半夏、白术各10克,泽泻,茯苓各25克。加减:①苔白腻者,加陈皮6~10克;②脉弦甚者,加钩藤15~25克,桑叶10克;③舌质微红者,加白芍10克,山药10~15克。

方五仙鹤草60克(鲜者双倍量),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每服100毫升,日服3次,连服3~5日。

方六加味泽泻汤泽泻、白术各24克,钩藤15克(后下),半夏、天麻各12克。水煎服,日服2次。

方七当归15克,山药9克,牡丹皮6克,五味子3克,白芍12克,茯苓9克,泽泻、白术各12克,半夏6克。水煎服,每日1剂,共4剂。

方八利多卡因每千克体重1毫克,加入50%葡萄糖液40~60毫升中缓缓静注,每日1次,间歇期使用抗组胺药物等。疗效:所治12例中,静脉注射1次症状消失者(10~20分钟)5例,2次症状缓解者6例,治疗3次症状消失者1例。

方九党参10克,半夏10克,当归、熟地黄、白芍、白术各30克,川芎、山茱萸各15克,天麻10克,陈皮5克。疗效本方用之临床,每每有效,为治虚证眩晕(包括梅尼埃病、低血压、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眩晕症)的好方,用之临床可收意想不到之效。

艾灸百会穴

病人取端坐位,将百会穴上的头发从根部剪去一块约中指头大,以便施灸,取干燥艾绒少许捻成上尖下圆形如塔糖,大小视病情而定(麦粒至黄豆大小)。将艾柱直接放在百会穴上,用火点燃塔尖,烧灼至无烟为止(此时最热),医者用厚纸片将艾柱压灭,压力由轻到重,顿时患者有热力从头皮渗入脑内的舒服感觉,一般25~30壮便可。疗效:笔者用此法治疗60例,经艾柱1次灸程,症状立即消失者53例,占88.3%;症状缓解者6例,占10%;无效1例,占1.6%。60例患者随访观察有4例复发,但症状均较前轻。

十二、耳聋

声波传入内耳后,使液体发生振动,该振动经螺旋器转变为神经冲动,并将冲动传自大脑皮质而感受声音。若传入内耳前受障碍,则为传导性耳聋,而传入大脑皮质前受障碍,则为神经性耳聋,两者皆有障碍,则为混合性耳聋。临床常见的是神经性耳聋。依其发生的原因可分为老年性耳聋、中毒性耳聋、传染性耳聋、外伤性耳聋、梅尼埃病和第八脑神经瘤等。其中最常见者为老年性耳聋和中毒性耳聋。后者以药物中毒(慢性)最为多见,如新霉素、链霉素(尤其是双氢链霉素)、卡那霉素等。

方一取鸡蛋1个,先开1孔,将巴豆1粒(去皮去心膜)捣烂,由孔放入鸡蛋中搅匀。取汁滴耳,每日滴2~3次,连续滴用3个月。本方对神经性耳聋和链霉素所致的儿童性耳聋均有效。

方二磁石60克,葛根45~60克,骨碎补30~60克,山药30克,白芍、川芎各15克,石菖蒲9克,大黄1.5~18克(初诊时概为6克随症增减用量)甘草12克,大枣15克。每日1剂,2次分服。主治:突发性耳聋。

方三于大葱内入蚯蚓1条,加麝香少许。过夜蚯蚓即化为水,以此水滴入耳中,数次即愈。

方四黄柏30克(盐水炒),知母30克(用白酒浸泡),肉桂4克。共为细末,炼蜜成丸,用淡盐水送服,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服6克。治耳鸣耳聋。

暴聋艾灸法

鲜苍术1块长约7分,一头削尖,一头截平,将尖头放入耳内,平头用艾灸之,至14~21壮则耳有热气则效。

十三、牙痛

牙痛是各种牙病所表现的一种自觉症状,患病时病人自感疼痛难忍,甚至牵扯患侧头痛,有时可见面部肿胀发热,常言道“牙痛不算痛,痛起来没有命”,牙痛是临床常见的病症。其病因多因风寒、风热、肾虚和虫蛀等引起。

方一荆芥10克,葛根10克,升麻5克,防风10克,白芷5克。水煎服,每日1剂。主治:风寒型牙痛(受凉或吸冷空气疼痛加重)。

方二生石膏25克,荆芥5克,白芷10克,生地黄20克,麦冬20克,牛蒡子10克,防风10克,竹叶15克,知母15克。水煎服,一般2~3剂即愈。主治:风火型牙痛(牙肉发肿,疼痛剧烈,坐卧不安,便秘等)。

方三山药50克,熟地黄20克,麦冬20克,牛膝15克,当归25克。水煎服,每日1剂。主治:肾虚型牙痛(多因肾虚兼风寒引起,往往碰一下即痛不可忍,不管喝热喝冷都痛或兼有腰痛等)。

方四生石膏15克,黄芩10克,细辛2克,生甘草3克。水煎2次分服,每日1剂,连服3剂。本验方清热解毒,并寒热并投,除龋齿外,用之皆有效果。

方五栀子、黄芩各10克,蒲公英、生地黄各30克,牡丹皮、白芷各12克,黄连5克,黄柏、大黄、甘草各6克。水煎早晚分服,每日1剂,亦可两煎睡前顿服。本验方除肾虚牙痛外皆可用之,尤以肿痛明显,苔黄脉数者,服之最为对症。

方六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验方)麻黄12克,附子12克,细辛12克,威灵仙15克,黄柏15克,知母12克,苍术12克,川椒12克,黄连、吴茱萸各3克。水煎服(先煎附子约30分钟后,下余药,再煎15分钟即可),每日1剂,分3~4次服。

方七地骨汤熟地黄、骨碎补各30克,每日1剂,一般服1~2剂,即可止痛,复痛时再服仍有效。主治:肾虚牙痛。疗效:应用此方治疗23例肾虚型牙痛,疗效满意,但对实火牙痛则不宜。

方八生地黄10~30克,玄参10~15克,刺蒺藜10~15克,骨碎补10克。水煎服,每日1剂(验方)。加减:①牙龈红肿者,加黄连5~8克,牛膝5~7克;②疼痛剧烈者,加白芷10克。

方九取小苏打粉适量,经小圆筒(可用纸做)吹入患侧鼻孔,然后轻轻揉压鼻腔,微有痛感,一般在10~20分钟见效。止痛可达6小时左右,再发可用第2次。若鼻腔干燥,应设法使之湿润,否则影响效果。本方对各种原因引起的牙痛均有显著疗效。

方十取苍耳子6克,焙黄去壳,将苍耳子仁研细与鸡蛋1个和匀,不放油盐,置锅内炒熟食之。每日1次,连服3剂。疗效:用此法治疗50例顽固性牙痛(包括龋齿、牙髓炎、急性牙周脓肿等)。除2例无效外,其余均1次止痛,3剂痊愈,长期随访,未见复发。

方十一取鲜茜草根洗净,刮去表皮,切碎清水浸泡数分钟,晒干备用。用时取1克,用纱布包好,放入干净碗内加人乳10毫升(鲜牛奶亦可),浸泡数分钟(使成淡红色)后,以该液滴双眼泪囊处,每1~2分钟滴1次,每滴1次可取出像虫一样蛋白纤维样异物,数量不等,直至取完为止。快的30分钟,慢的3小时即可挑完。治疗完时两眼涂以消炎眼膏1次。疗效:用此法治疗龋齿牙痛患者1700余例,收到良好效果。一般1次止痛,少数病例2次止痛。用后30分钟症状减轻,1~3小时症状消失。

方十二(验方)黄芩5克,知母5克,连翘7克,玄参5克,薄荷5克,升麻3克,甘草5克。水煎服,1日2次。

方十三生石膏30克,鲜生地黄12克,牡丹皮10克,黄连10克。水煎服,治胃火炽盛牙痛,所治65例,全部治愈。

针刺新牙痛穴治神经性牙痛病人取坐位,掌心向上取穴,即在大陵穴下一寸处,用1~2寸毫针,经消毒后快速进针5~7分深,强刺激,待有麻胀及触电感后,留针1~3分钟,一般只取1侧穴位,不分左右。疗效:一般施针1次即可痊愈,少数病例可重复2次。观察103例,治愈率达95%。

十四、鼻出血

鼻出血中医称鼻衄,有的原因在局部,有的是全身疾病的一个症状。出血多发生在鼻腔一侧,其部位多在鼻中隔前下部。少量出血可自行停止,大量出血可引起面色苍白,全身无力,头晕,血压下降,甚至休克。是临床常见的急性病症。

方一取鲜嫩葱叶1根(葱白亦可)剖开,用干净棉球放葱叶内膜上蘸葱汁,或以棉球反复摩擦葱内膜,使葱汁渗湿棉球,然后塞入鼻孔,一般1次治愈,其效甚验。

方二白矾研末,以脱脂棉卷成与鼻孔大小的条状蘸白矾末,令病人抬头仰面,将药棉塞入鼻孔,1~2分钟即可止血。

方三取大蒜1头捣烂做饼,贴足心涌泉穴。左鼻出血贴右,右鼻出血贴左,用后即止。

方四取脱脂棉搓成长条状浸食醋后,用止血钳将其塞入患侧鼻腔内,一般在2分钟内止血,屡用屡效。

方五引血下行法令病人双脚浸于温热水中,可起到引血下行之效而止血。

方六举手指血法如左鼻孔出血,则高举右上肢;右鼻孔出血,则高举左上肢;双侧出血,则高举双手。血止后稍停片刻再将高举的手放下。

方七扎指法用绳紧扎中指节。左鼻出血扎右手中指,右鼻出血扎左中指,两鼻出血则两手同时扎。血止片刻(约10分钟)松开。用本法治疗多例鼻出血患者,皆收到立即止血之效。

方八将玉米棒心烧灰冲服,每服12克,日服2~3次。

方九枇杷叶30克,瘦精肉150克切小块,共炖熟,吃肉喝汤,连服10日。

十五、鼻疖肿

鼻疖肿多发生于鼻前庭及鼻窦部,常因拔鼻毛或挖鼻孔感染而引起。症见局部红肿跳痛,用手轻触即痛不可忍,严重者肿胀可达上唇,且全身发热、畏寒、头痛不适等症状。

方一金银花25克,连翘15克,赤芍20克,胆草10克。水煎服,每日3次。

方二生大黄、杏仁等份研末,加猪脂和匀涂患处。

方三桃叶嫩心,杵烂塞之。

方四煅密陀僧、白芷各等量,共研细末,用蜡烛油调上药涂患处。

方五黄芩、麦冬、桑白皮、连翘、赤芍、荆芥各10克,桔梗、栀子、薄荷、甘草各6克。水煎2次,早晚空腹服,每日1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