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妈妈当医生:防治宝宝疾病有妙招
9180000000040

第40章 妈妈巧预防,防治宝宝突发疾病(1)

一、日常护理预防宝宝突发疾病

1.常带宝宝做户外运动

常带宝宝到户外活动,这不仅对宝宝的视觉发展、开阔眼界大有益处,还能增强宝宝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另一方面可得到更多的日光照射,可获取内源性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预防维生素D缺乏病。

宝宝满1个月后即可到户外活动,开始时每天5~10分钟,1周后可酌情增加到10~20分钟,逐步增加到2小时以上,每天1~2次。夏季的最佳活动时间的选择在上午10:00前或下午4:00后,在树荫下或屋檐下活动。

冬季可在上午10:00~下午5:00之间,穿好衣服,在避风处活动,而且最好固定时间,形成习惯。1岁以上的宝宝可根据天气情况和宝宝的兴趣,在户外活动越多越好。

户外活动后回到室内要注意给宝宝补充一些果汁、白开水,防止口干缺水;宝宝活动后容易出汗,要及时擦干汗液,换干爽内衣。如果宝宝身体偶有不适,应该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减少户外活动时间。

2.让宝宝多喝水

水对人类的生存具有重要的意义,宝宝越小,体内水分相对越多,水分占宝宝体重的70%~80%,而成人只占60%,所以宝宝年龄越小需要的水也就越多。新生宝宝每日需水150毫升/千克体重;1岁内需水分110~150毫升/千克体重;2~3岁宝宝需水100毫升/千克体重。这些水分的总量包括每天的乳类、水果、食物中水分等全部的总和。宝宝每天通过尿、便、呼吸及出汗等方式排出等量的水分。

贴心小叮咛:有些家长对给宝宝喝水比较重视,总是惦记着让宝宝喝水,恐怕宝宝缺水“上火”。那么,是不是水喝得越多越好呢?如果饮水超过了正常的需要量,不仅冲淡胃液,影响食欲和消化吸收,还可能对心、肾功能不良的宝宝加重心肾负担,所以还是应该参照不同年龄的宝宝正常需水量适量补充所需的水分。

3.不给宝宝掏耳屎(耵聍)

有些家长都习惯给宝宝掏耳朵,认为耳朵里的耳屎就是耳朵里的垃圾,需要及时清除,其实耳屎是耳道内皮肤腺体的分泌物和皮肤脱屑与空气中的尘土相黏合而成的,其味甚苦且油腻,一旦有小虫类的东西爬进耳朵,尝到苦味,就会很快退出来,或被油腻的耳屎黏住,所以说耳屎本身也是一种具有保护性的物质。

掏耳朵害处很多,俗话说:“耳不掏不聋,眼不拨不瞎”。一般家长爱用竹棒或挖耳勺等硬物掏耳屎。宝宝活泼好动,耳道内皮肤细嫩,一不小心很容易弄伤耳道皮肤,引起发炎生疖子;甚至将耳鼓膜穿破,造成耳聋;如果带进细菌,还易引起中耳炎而流血、流脓,后果严重时不堪设想。

耳屎积多了,随着活动、侧身睡、打喷嚏,耳屎等会自己掉出来;若耳朵痒得难受,可用棉签蘸医用乙醇(酒精)或白酒少许,轻轻涂擦外耳道,既能止痒又能消毒;或用示指按摩耳道口下面,也有止痒作用;若堵塞耳道、影响听力,可以将头偏向一边,然后用手按紧耳朵,一压一松,靠吸力吸出耳屎;或请医生处理;若有铁耳髓,绝不可自己乱掏,最好到医院请医生处理。

4.清洁宝宝的眼、耳、鼻

保持宝宝眼、耳、鼻的清洁,可以有效地预防感染和损伤,增进舒适和美观,并协助维持其良好功能。

眼:清洁眼睛时要从内角向外角轻轻擦拭,要用干净小毛巾的不同部位分别清洁两眼,或用棉签蘸温开水擦拭,切勿用肥皂洗眼。对分泌物较多已有结痂的可用温暖的湿毛巾或湿棉球覆盖在眼睛上,使硬痂软化后再去掉。

分娩时胎儿通过产道眼睛易被细菌污染,故对新生儿可预防性地用0.25%氯霉素眼药水滴眼,每日2~3次。

耳:洗澡时注意勿将水灌入耳内,洗澡后及时用棉签擦拭外耳道和外耳。注意耳背后的清洁,对发生湿疹或皲裂的可涂湿疹膏或食用植物油。

鼻:鼻腔经常会有分泌物堵塞鼻孔影响呼吸,可用棉签蘸水湿润鼻腔内干痂,再轻轻压鼻根部,然后用棉签拨出。

5.给宝宝滴的眼、耳、鼻滴药

给宝宝滴眼药是家庭护理中难做的一项工作,宝宝往往不合作。滴眼前首先检查药液有无浑浊,瓶口有无破损,药液有无过期,然后固定好宝宝头部,扒开上下眼睑,滴2~3滴。滴药时注意滴管不能触及眼睫毛、眼皮、眼睑,防止污染药液。滴药后将上眼睑轻轻提起防止药液流出。

滴耳前先用消毒棉签擦净外耳道分泌物,将宝宝头偏向一侧,健耳在下,患耳在上方,一手向后上轻拉耳郭,滴入药液2~3滴,然后用一手指反复压耳屏,使药液慢慢进入中耳道,侧卧几分钟后用棉球堵住耳孔。

滴鼻前同样也要将鼻腔分泌物擦净,平卧,头尽量后仰,将药液滴入鼻腔2~3滴,用手指轻压两侧鼻翼,平卧5分钟。如果因耳病滴鼻时,滴鼻后立即向病耳侧卧,可使药液流入耳咽管。

6.为宝宝清洗会阴部

由于会阴部有许多孔道,病菌常常容易由此进入体内。另外,用尿布的宝宝会阴部不透气,会阴部温暖、潮湿,病菌容易滋生引发疾病。因此,要特别注意会阴部的清洁和卫生。会阴部,尿道口是最清洁的孔道,肛门口是最不清洁的部位,所以清洗会阴时应先清洗尿道口周围,最后清洗肛门周围。

给宝宝清洗会阴最好用温白开水,清洗前家长务必用肥皂洗净自己的双手。

因为女婴尿道较短,各个孔道彼此相距很近,容易发生交叉感染。

为女婴清洗会阴时应由前向后,由上而下,这样可预防来自肛门的细菌蔓延至尿道、阴道。另外,绝不能分开女婴的阴唇去清洗里面,否则可能会妨碍黏液自然流出。更不要用肥皂清洗会阴部,否则会把正常菌群破坏。

男婴阴茎包皮易藏污垢,也应定时清洗。新生宝宝大多包茎,洗时用手轻柔地将包皮向上推一推即可,不要上翻清洗,以免损伤包皮,随着宝宝长大,包皮逐渐可以上翻清洗。

二、早期发现宝宝患病

1.宝宝生病有病状

宝宝生病很难早期发现,因为宝宝大多都不会诉说自己的症状,只有靠家长细心观察,发现异常。一般宝宝发病前都会有一些“先兆信号”,如呼吸、脉搏、精神状态、饮食、睡眠、皮肤颜色、面色等方面与平时有所不同,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些先兆症状。

(1)鼻塞、流涕、呼吸急促

多因呼吸道感染,肺炎等引起。呼吸时快时慢、深浅不一、呼吸深大多见于神经系统疾病。

(2)精神不好

精神状态不好,睡眠不安,易惊醒,烦躁哭闹,喂奶或进食时仍哭闹不止,无论家长用什么方法引逗效果不佳,常见于发热,腹痛,口腔炎、肛周瘙瘁等;精神反应差,反应淡漠,情绪改变,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不爱玩耍,不爱活动,入睡后不易被叫醒,多见于脑炎、中毒、败血症等。

(3)食欲不好

不愿意吃奶或其他食物,有时伴有呕吐。大便次数增加,带有不消化的食物并有酸味、泡沫或脓血便,大便颜色改变,正常为黄褐色,如果变为黑色,排除吃血制品和含铁药物因素外,警惕消化道的出血;便为白色,表明肝、胆有疾病。

(4)面色不好

面色苍白、口唇无血色,多因贫血引起。口周发绀、面色青灰多因缺氧、肺炎。颜面水肿多见于心脏、肾脏疾病引起。皮肤出现斑点样疹,多因宝宝风疹、药物过敏等症引起。

2.宝宝生病有体征

当宝宝表现出以上症状时,妈妈就要及时送宝宝就医,一般此时,医生检查就会发现宝宝有以下体征:

(1)发热

发热是许多疾病早期的信号,体温超过37.5℃即为异常,高热多因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引起。

(2)脉搏过速

宝宝的脉搏正常情况下比成人快,每分钟100~120次,发热时可增快,如果节律不整、或脉率超过140~160次/分,可能有心脏疾病。

三、防治宝宝突发疾病

1.防治宝宝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常常是由于饮食不当,或因吃了腐烂变质的食物所引起的。

其发病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的可出现脱水、酸中毒,以及皮肤干燥、手脚发凉、眼窝深陷、神志不清甚至休克。

患此病的宝宝大多有暴饮暴食或吃过不洁变质食物的不良习惯。患此病后应卧床休息,禁食12~24小时,使胃肠道内的有害物质排空,以利于恢复胃肠功能。禁食期间,可给宝宝饮用加糖的淡盐水。同时,家长应注意患儿排便的多少和次数,以及精神反应,若患儿大便次数增多,双眼下陷,手脚发凉,面色发灰,尿少等,则是病情严重的表现,应尽快去医院就诊。

宝宝患了急性胃肠炎后,大便次数往往会增多,大便中的酸性代谢物会刺激肛门周围的皮肤,因此,便后要给宝宝洗一洗肛门周围,涂一点鞣酸软膏,以使皮肤保持干爽。

2.防治宝宝急性喉炎

急性喉炎是喉部黏膜产生了急性炎症,常常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喉是空气进入肺的一个狭窄口,是人体的咽喉要塞部位。由于宝宝喉腔相对比较狭窄,软骨柔软,黏膜内血管丰富,上呼吸道感染时很容易波及到喉头,引起喉头水肿,声带水肿而出现声音嘶哑;再由于宝宝咳嗽功能不强,气管内的分泌物不易排出,喉部神经反应又比较敏感,受刺激后易引起喉痉挛、喉梗阻,还会影响宝宝呼吸、氧气的交换和发声。所以这个部位发生感染时,往往来势急,发病快,严重时还可危及生命。

患急性喉炎时宝宝主要表现是在发热的同时出现犬吠样咳嗽,即“哐哐哐”的咳嗽声,声音嘶哑,吸气时发出“吱吱”声,并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肋骨间隙向内凹陷。严重时发生喉头梗阻,导致突然窒息,这时患儿因为缺氧而烦躁不安,面色发绀,头面出汗,濒死感。若抢救不及时有可能导致死亡。这些症状常常在白天稍减轻,一到夜间入睡时,因为喉头肌肉松弛,分泌物潴留阻塞而导致夜间症状加重。

治疗方法:

(1)尽早去医院

喉炎是一种发病急、病变快、危险性较大的疾病,所以要尽早送宝宝到医院住院观察治疗。在医院里医生往往会按急症处理,给予抗生素及激素治疗,出现喉梗阻表现时还会给予吸氧、气管切开等处理。

(2)家中急救

如果在家出现上述濒死征兆,可用较粗的注射器针头扎在环状软骨的下方,让宝宝能顺畅通气,再往医院送。所以说家里要保持房间温暖,但不要干燥,空气宜新鲜湿润。总之,对此病要给予高度警惕,避免意外情况发生。

3.防治宝宝急性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是指中耳及其附近组织的炎症,是细菌或病毒侵入耳道深处的中耳部分而引起的炎症。上感、急性扁桃体炎、咽炎时炎症蔓延至中耳时都可引发此病。

患了急性中耳炎时,宝宝会突起发热、耳朵痛、有时呈搏动性跳痛,开始的时候感觉耳闷、耳鸣、耳堵塞感,以后则会出现听力明显减退。年龄小的宝宝不会诉说耳朵内的疼痛,只能表现为烦躁、哭闹、抓耳、摇头,一碰耳垂或牵拉耳朵时宝宝就哭闹得厉害,有时从睡中惊醒,烦躁不安。这些表现均不具备特征性,往往容易被家长及儿科医生所忽视。一旦耳道内流出脓液,体温骤然下降,这时才恍然大悟,才知道前几天不适的原因是因为患了中耳炎,可是此时就已经到了化脓性中耳炎的阶段了。所以,一定要高度警惕急性中耳炎的发生,争取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进行彻底的治疗,防止更严重的后果发生。

(1)治疗方法

①控制感染导致宝宝得急性中耳炎的原因主要是细菌和病毒感染,故需及时给予全身抗生素或抗病毒治疗。如青霉素、阿莫西林、病毒唑等,疗程7~10天。头孢曲松因为在中耳渗液中可以保持较高浓度,杀菌力强,每日一次用药很方便,也易被家长接受,因此专家们推荐头孢曲松是化脓性中耳炎的最佳选择。

②清洁耳道注意保持耳部干净,可用3%~5%酚甘油每日向耳道内滴一滴,可以吸水止痛(注意鼓膜穿孔者不可用!)。

③外科疗法中耳有积液时可进行鼓膜穿刺抽液,抽液后注入激素类药物;或行鼓膜切开术,使脓液经切口流出,这些均可达到引流目的。

④彻底治疗治疗要彻底,不要症状一消失就马上停止用药。要在流脓停止、鼓膜恢复正常后1周左右再停药。如果未彻底治疗就停药,可能会发展成慢性中耳炎、复发性中耳炎、乳突炎、败血症等严重疾病,这样势必会影响宝宝的听力及健康,所以一定要彻底治疗,及时复查听力是否正常。

(2)预防方法

①积极治疗感冒注意改善儿童的生活环境,防治上呼吸道感染,一旦患了感冒,就要积极彻底治疗。如果高热不退,就要想到中耳炎的可能,请医生检查一下耳膜,发现中耳炎,及时进行治疗。

②不乱掏耳朵平时注意不要给宝宝乱掏耳朵。耳垢较多必须要掏时,要注意耳挖勺儿不要进入耳道过深,掏得不要太用力,宝宝的头不要乱动。耳垢过硬堵塞外耳道时,不要强行掏出,由医生用工具掏出来会更安全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