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性格:性格决定你一生的命运
9178000000021

第21章 宽容豁达的性格与命运(1)

退让但不能怯弱

如果我们能够以较大的肚量,以谅解的态度去对待别人,这样你就可以赢得时间,使矛盾得到缓和。

其实懂得退让并不是怯弱的表现,而是智取,这是成大事者的重要性格特点。楚汉相争时,项羽吩咐大将曹咎坚守城泉,切勿出战,只要能阻住刘邦15天,便是有功。不想项羽走后,刘邦、张良使了骂城计,派兵城下,指名辱骂,甚至出言污辱曹咎。这下子,惹得曹咎怒从心起,早将项羽的嘱咐忘到了九霄云外,立即带领人马,杀出城门。真是“冲冠将军不知计,一怒失却众藐藐”。汉军早已埋伏停当,只等项军出城入瓮。霎时地动山摇,杀得曹咎全军覆没。

有个故事叫“击鼓骂曹”。但曹操面对祢衡放肆的羞辱,为了顾全大局,把所有怒气都咽下去了,也确实表现出了宰相肚里能撑船的雅量。

当时的情景,两人较劲的起因其实很简单。曹操请祢衡,实际想让他做自己的军务秘书长,动机挺好。但请人家来了却不请人家坐下,就伤害了祢衡。接着祢衡就挖苦曹操手下无能人,并自夸其才能。曹操大权在握,就要祢衡给他击鼓,以此羞辱祢衡,祢衡也不拒绝。击鼓应换新衣,按规定仪式进行,可祢衡穿随身衣服。尽管这样,祢衡到底是才子,他击了一曲《渔阳三过》,让在座的人都感动得掉泪。曹操手下则坚持要祢衡换衣,祢衡却干脆裸体击鼓,以此辱骂曹操是国贼。

此时一片喊杀声,但曹操却很冷静,他原谅了祢衡,他不能因杀一个手无寸铁的祢衡,背上嫉才害贤的罪名,使天下人对他望而却步。如果说这时曹操明智,倒不如说他肚量大得难得。他给祢衡派了一个差,去劝说荆州刘表前来投降,并派他手下重要谋士给祢衡送行。这些事情曹操都做得很好。

曹操和周瑜都是三国时代才华横溢的人,然而两人的肚量却大相径庭。

袁绍进攻曹操时,令陈琳写了三篇檄文。陈琳才思敏捷,斐然成章,在檄文中,不但把曹操本人臭骂一顿,而且骂到曹操的父亲、祖父的头上。曹操当时气得全身冒火。不久,袁绍兵败,陈琳也落到了曹操的手里。一般人认为,曹操这下不杀陈琳就难解心头之恨了。然而,曹操并没有这样做。他羡慕陈琳的才华,不但没有杀他,反而抛弃前嫌,礼贤下士,委以重任。这使陈琳很感动,后来为曹操出了不少好主意。

但周瑜是个将才,可是他没有为将应有的肚量。周瑜聪明过人,才智超群,然而,妒忌心极重,容不得超过自己的人。他对诸葛亮一直耿耿于怀,几次欲害之,均不得逞。赤壁之战,周瑜费钱粮,却叫孔明图了个现成,气得周瑜后来“大叫一声,金疮迸裂”。周瑜用美人计,骗刘备去东吴成亲,被诸葛亮将计就计,最后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又气得周瑜“大叫一声,金疮迸裂”。最后,周瑜用“假途灭就”之计,想谋取荆州,被孔明识破,四路兵马围攻周瑜,并写信规劝他,周瑜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可见周瑜肚量之小。无怪东周的鲁肃要说:“公瑾(周瑜)量窄,自取死耳!”

请记住生气无助雾散云消,恼怒不会春风化雨,而一时的忍让则能帮助你恢复应有的形象,得到公众的评价和赞美。清代中期,有个“六尺巷”的故事,据说当朝宰相张英与一个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邻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到北京,要张英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做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书明理,立即把院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让一让,六尺巷。

忍让不是懦弱可欺。相反,这更需要的是自信和坚韧的品格。在待人处世中,肚量也直接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否能协调发展。人与人之间经常会发生矛盾,有的是由于知识水平的不同,有的是由于一时的误解造成的。如果我们能够以较大的肚量,以谅解的态度去对待别人,这样你就可以赢得时间,使矛盾得到缓和。

宽以待人为上策

仁者爱人,宽则得众。在与人相处时,必须时时培养仁爱的胸襟,处处表现出人情味,在正常的情况下这是不难做到的。

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需要智慧、勇气和意志,但和谐的人际关系,却是靠情感来建立的。一位著名的作家在谈到“情”的时候,这样形容它的价值:“情”是生命的灵魂,星辰的光辉,音乐和诗歌的韵律,花草的欢欣,飞禽的羽毛,女人的艳丽,学问的生命。

对于人类来说,它就是一种带有本质性的特征,“人是感情动物”。因此,“没有情,便没有人生的出发点”。这情,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人情味。一个人独处幽室,无所谓有人情味,一旦与人交往,而缺乏人情味就失去了交往的基础,也就无法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的性格中有一种替别人着想的倾向。处处替别人着想,就没有沟通不了的感情,就不会出现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宋代的游酵、杨时二人,去拜访哲学家程颐,见其在屋中闭目而坐,没敢惊动,静静地伫立门外,当时天下着大雪,直到雪积了一尺多厚,才获准进去。这些在交往中替别人着想的性格,是人人应有的,不论用于事业还是交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价值。

人情味,同时还是人的一种美德。古人倡导“仁”心,称它是人的一种“成熟的美德”。仁者爱人,宽则得众。在与人相处时,必须时时培养仁爱的胸襟,处处表现出人情味,在正常的情况下这是不难做到的,但是,一旦自己受到损害,你又该当如何?

我们都生活在人群之中,为官者也不例外。有人的地方自然会有矛盾,有分歧。很多人喜欢争吵,非要论个曲直是非不可。其实,争吵既伤和气又伤感情,太不值得。不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人际交往中切不可认死理,应该宽以待人、与人为善。

南梁的常侍贺琛,向梁武帝陈述过4件事情,其中的第三件事就是:各级官僚,不研究国家的大事,只知道一味地吹毛求疵,以会钻牛角尖为本事,看似对国家有利,其实是在为自己树立威信。作威作福、奸诈钻营等弊端的大量出现,其根源就在这里。

对为官者而言,容忍会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有利于与他人搞好人际关系,同时也令自己在心理上也会减轻仇恨和不健康的感情。宽容,是一个人完善人格的体现。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因为宽容别人的人一定会得到别人的宽容。任职为官的人学会了宽容,则会把官做得轻松一些。

一个人做官做大了,难免会有人妒忌。宽以待人,不仅可以消灾避祸,也可以远避羞辱。若是我没做错什么,别人侮辱我,那与我无关,不算是真正的侮辱。若是我错了,别人侮辱我,那是自取其辱,就更应该宽容别人了。

1727年,状元彭启丰,位至兵部尚书。他在老家苏州居住时,邻家的一个剃头铺子为了招揽生意,假借了他的名字写了一副对联,挂在店铺内。彭启丰的儿子偶然看到这副假对联,立即大骂了剃头匠一通,逼他把对联毁掉。

彭启丰听说此事,赶紧把剃头匠叫到家中。剃头匠见彭启丰亲自叫他,以为大祸临头,吓得畏缩不前。彭启丰向剃头匠拱手施礼,向他诚恳赔罪,说:“我儿子无知,冒犯了你这位高邻,这是我的过错。官职大小,这是朝廷里的事情,住在家乡,哪里论什么官职高低呢?”

接着,彭启丰特意写了一副对联给他,希望他原谅其子的过错。剃头匠未料到事情会这样,再看那幅对联,上下联都是彭启丰亲自落款,是真心实意地送他的,他感动万分。

此事在地方上传开后,人人都敬佩彭启丰的肚量。

做官的人身在高处,往往是人们注意的目标,群众多把目光投向你,你的一举一动均受到他们的注意。是否宽容地对待他人,他们都知道得一清二楚,正所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而且,他们对你的言行举止都是很挑剔的,稍有不慎,别人就会抓住你的把柄。所以,宽以待人,也是深得人心,搞好与群众的关系的重要方法之一。

成大事者必大度

大凡有成就的政治家,无不具有宽容的气度。宽容的人与人交往中容易让人感到安全,随和的性情会放松对方的戒备而有利于交流真情实感。

对当代人来说,宽容是必要的性格修养之一。因为想要取得事业的成功,非得有大多数人的支持不可,这就要宽容些,以团结下属,搞好上下级关系。

明代中期以后,朝政是非,乌烟瘴气,朝野有气节之士,聚在东林旗帜下,指陈朝政,弹劾贪官,确实有很大的号召力。一时国家栋梁,无不以东林党相标榜,但是东林党人不仅犯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毛病,而且过于意气用事,排挤他人,大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之势。他们壁垒森严,门户之见很深,凡是不合东林之旨的人,都斥为异党,均遭反对。

在东林党鼎盛之时,即使是卓然自立、不附任何党派者或者攻击东林党之人,间或也有情操独立之士,却免不了遭东林党排挤,这就使东林党为天下人所侧目了。况且,在形如危卵的时局之下,仍不联合其他派别,既存门户之见,又闹内讧,置国事于不顾,而后竟又枉自倾轧。

东林党人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太意气用事,凡事都认为自己是对的,从而孤立了自己。先是被魏忠贤弄得损失惨重,尔后又自相残杀。试想一想,如若东林党胸怀宽广些,心态宽容些,岂不是能得到更多的人帮助与支持?

从东林党人的教训中,我们应该看到:不要太偏激,凡事多忍让,宽以待人,才能干好自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