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孔子学院
9176300000007

第7章 内智外愚——孔子的做人绝学(5)

蔡泽进一步说:“辅助君主,修明政治,富国强兵,使王室显赫,声威慑于四海,功业昭著天下,声名流传万代,您与商鞅、吴起、文种相比何如?”范雎道:“我固不如。”蔡泽道:“如今您的功绩和所受到的宠爱,比不上商鞅、吴起、文种,而您的俸禄多,地位高,财富超过他们,如不及时隐退,后果会比他们更惨。常言道:‘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事物到了极点就要衰落,进退盈缩,须随时势变化,此为圣人处世之常道。您担任秦国宰相,计不下席,谋不出廊庙,坐制诸侯,威慑诸侯,功劳已达到极点了,如不隐退,就会落得与商鞅、吴起、文种同样的下场。我听说:‘鉴于水者见面之容,鉴于人者知吉与凶。’古书上又说:‘成功之下,不可久处。’商鞅、吴起、文种三人的灾祸,为什么您还要随呢?您如乘机交还相印,让给贤德之人,自己归隐林泉,既可以得到尧时许由和吴国季子辞让的美称,又可以得到商末伯夷、叔齐归隐的贤名,世世代代享受君王的俸禄,这样的结果和遭受灾祸的结果相比,您选择哪一种呢?”

蔡泽还要说下去,范雎已深为所动,忙起身离坐,对蔡泽道:“先生自谓雄辩有智,果然名不虚传。我听说:‘欲而不知足则失其所欲,有而不知止则失其所有。’幸蒙先生指教,雎敬遵命。”于是,毕恭毕敬地请蔡泽入座,待以客礼,尊为上宾。

过了几天,范雎入朝,对昭王道:“有个朋友名叫蔡泽,近日从山东来见我。此人通达时变,有经天纬地之才,经世济时之略,足以辅佐秦政,成就君主三王五霸那样的事业。臣下见过的辩客很多,无人可同他相比,臣亦不及他,故冒昧地向大王举荐。”昭王遂召见蔡泽,问以治国图强、兼并六国之计。蔡泽答对如流。昭王十分欢喜,便拜蔡泽为客卿。范雎乘机托病,请还相印,昭王虽口头上不应允,还勉强使范雎理事,心中却早已看中了蔡泽。范雎再三以病笃相推,昭王便拜蔡泽为宰相。

于是范雎辞相隐退,安度晚年,终老于应地。

人心就是这样,就像孔圣人说的“巽与之言,能无说乎?”,恭维的话怎么能不让人高兴;相反,忠言就往往逆耳,在上面这个史实中蔡泽对范睢的意见虽然有显达自己的功利性目的,但却是一翻忠言,将其的危险与应变的方式说得头头是道,而范睢虽然开始很不高兴,但在被说服之后,还是能像孔子说的那样“改为之贵”,最终得以善终。

10.做人要知进退,但进退的主动权要自己手中

原文: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大意:孔子说:“好比积土成山,差一筐土就完成,却停下来了,那是半途而废;好比填平土平地,即使只倒一筐土,却在继续,那是勇往直前。”

《尚书·旅獒》说:“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只差一筐而没有成功,前功尽弃,这是谁造成的?孔子回答:是自己。

同样的道理,我们要填平一块土地,虽然现在才倒一筐土上去,但如过我们锲而不舍地坚持下去,最终就会大功告成,这是谁的功劳?孔子回答:还是自己。

所以说,按圣人的说法,进退成败全在自己,而不是像俗话说的那样:“成事在人,谋事在天”或者“进退皆身不由己”。

我们这里且不谈成败,但论进退的主动权。

进退决不能妄从他人。固然,退可能是受人所迫,但是退的主功权要在自己手中,要主动的退。否则,你就很可能受制于人,一退再退,终不能进。

先看一个民间笑话:一场多边国际贸易洽谈会正在一艘游船上进行,突然发生了意外事故,游船开始下沉。船长命令大副紧急安排各国谈判代表穿上救生衣离船,可是大副的劝说失败。船长只得亲自出马,他很快就让各国的商人都弃船而去。大副惊诧不已。

船长解释说:“劝说其实很简单。我告诉英国人说,跳水是有益健康的运动;告诉意大利人说,不那样做是被禁止的;告诉德国人说,那是命令;告诉法国人说,那样做很时髦;告诉俄罗斯人说,那是革命;告诉美国人说,我已经给他上了保险;告诉中国人说,你看大家都跳水了。”

这则笑话固然令人捧腹,但其中体现的文化差异值得我们深思,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是比较喜欢盲从的。这个笑话可能有些夸张,但中国人喜欢盲从的特点在现代生活中也不乏实例。

前些年,山地车流行起来,人们对其极为青睐,该车型适宜爬坡和骑行崎岖不平的路面,对于平坦的都市马路则毫无用处。山地车骨架异常坚实沉重,车把僵硬别扭之至,转向笨拙迟缓,根本无法对都市复杂的交通状况做出灵巧的应变;一天折腾下来,腰酸背痛;加上尖锐刺耳的刹车声,真正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东西。放着好端端的轻便车或跑车不骑,却要弄上一辆如此的蠢拙之物,好像一个人丢下良马,偏要骑那笨牛一样。时髦先生们头戴耳机,腰挎“随身听”,脚踩山地车,一身牛仔服,表面上自我感觉良好得一塌糊涂,然而这份潇洒的背后,却有许多无奈。

但是,假如把时髦比喻成一座令人心旌摇荡的山峰,山地车的功能便昭然若揭了。追赶时尚,大约就像骑那山地车一样,即便累你个半死,也是心甘情愿。究其根源:“为什么这样?”必答曰:“别人都这样!”

盲从于人,不知情势,随波而流往往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伤害。我们做人要想做得成功,做得让人喜欢,就一定要摆脱盲从众人的坏习惯,善于运用自己的头脑,进退之间主动权要握在自己手中。

还是《国际歌》那几句唱的好: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对个人来说也是如此,进退的主动权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11.做人的原则不能丢

原文: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大意:孔子说:“好好先生是偷道德的贼。”

圣人微言大义,一言以蔽之,倒是孟子对孔子的“乡原”的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阐发。

在《孟子·尽心下》里,孟子引述了孔子在我们这里所说的:“乡原,德之贼也。”学生万幸便问:“什么样的人可以叫做乡原呢?”孟子回答:“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换句话说,乡愿就是那种一味做事圆滑的人。万幸并没有很理解,于是又问:“一乡的人都称他为老好人,他自己也到处都表现得像个老好人,孔子为什么还要说他是偷道德的贼呢?”孟子说:“是啊,这种人,你要说他有什么不对又举不出例来,你要指责他似乎又无可指责。他所做的一切都符合世俗,看起来还很忠信廉洁,很得大家的喜欢。但实际上,他的作为并不合于尧舜之道,所以说他是偷道德的贼。”

说到底,是因为这种好好先生四处讨好,八面玲珑,无论在什么事情上都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不得罪人,结果使道德原则得不到伸张。又由于他是以老好人的面目出现,不像那些公开的坏人,所以,败坏了道德大家还不觉得,因此像偷道德的贼一样。

要说这种贼,在我们身边可多的是。拿原则做交易,拿工作当儿戏,圆滑世故,处处吃香。结果是升官发财,样样有望。你说他是贼,但他偷的是道德而不是现金,公安不能管,法庭不能上,又有谁能来捉他,谁能来审判他呢?

明代冯梦龙在《古今谭概》中讲了一个“好好先生”的故事。说的是东汉末年有个叫司马徽的人,无论别人讲什么事,他一律都回答“好”。久而久之,别人送他一个“好好先生”的绰号。“好好先生”讲面子不讲人格,讲人情不讲原则,认为“坚持原则是非多,碰着硬茬麻烦多,平平稳稳好处多,拉拉扯扯朋友多”。这类“好好先生”所奉行的做人原则和处世哲学就是“好人主义”。

好好先生是广泛存在于中国的山水城乡旮旯里。他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偶尔还隐藏在我们的灵魂之中呢!好好先生不但误己,还害人!他是成功的拦路虎,虽然他不凶神恶煞,但却是十足的笑面虎,使我们飘飘然,渐渐丧失进取心,最终一事无成,走向失败。所以,我们要走向成功,还必须不信好好先生,不做好好先生。

中国的春秋时代曾是百家争鸣、文化繁荣的昌盛时期。可自秦始皇统一之后,便严酷压制异己思想,实施愚民政策,谁敢说个不好,就是连坐、灭门。以后历代君主为了稳固江山,便沿袭了下来,使全中国的知识分子只能钻研几本儒学经典,来猎取功名,而不敢发出不同声音了。两千多年来的习惯影响至今,就造就了好好先生繁衍生息的沃土。从这个角度看,好好先生的滋生,正是由于儒家学说得到不正常的宣扬所致。

好好先生们没有自己的主张,脑袋似乎拴在了顶头上司们或专家权威们的裤裆上。上头说好,他们就说好;上头说不好,他们就忙于论证不好的理由,最后牵强附会,说上头的考虑实在英明。咳,还是一个好。这样的人,没有创造性思维,一贯唯唯诺诺,怎能不远离成功呢。他们的一生只不过是一些头头脑脑的附属品,而庸庸碌碌一辈子。上头兴,他们则兴;上头一倒,他们就树倒猢狲散,另觅新主了。

好好先生不但自己一生远离成功,亦使自己伺候的主子逐渐飘飘然,而偏离成功的航向,最终滑向失败的深渊。可不是么!上头做出的任何决定,好好先生一概只会说个好,不敢面对真理,一切唯上。怎能不使上头决策失误呢?怎能不使上头骄傲自满?怎能不使上头头昏脑热?难怪现在贪官一大把,他们走向失败,其后不正有好好先生们长期地推波助澜么?

好好先生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唯上是从,吹嘘拍马,缺乏主见,得过且过。问他意见,回答就是一个好字。

可这样的人,就是能玩得转、吃得开呢!最后,中国十几亿人,七成变“好好”了。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决断权都交给了三成的头头脑脑们了。自己除了张口说个好,万事皆有主了,从而懒于动脑,只会盲从,成了奴才,淹没了千万精英。而头头脑脑们却借机利用这点为所欲为,因为他传闻身边只有好,没人感言不好啊。最终导致全体国人的不幸,导致国家的不幸。

好人主义,就是没有原则,不分善恶,有意以“好”去讨别人欢喜,不敢得罪人。奉行“好人主义”的人,就要多一点私心,少一点公心;多一点俗气,少一点正气;多一点圆滑,少一点原则。

唐朝有个文学家叫苏味道,曾经官居相位,向来处事圆滑,模棱两可,人称“苏模棱”。他对人传授其处世经,叫做“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这种早就为孔子所唾弃的“好人主义”,时至今日,我们中的少数人仍然奉之为宝贝。在工作上,做“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样,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一团和气,表面上是“团结”了,可道德呢?良知呢?毋庸置疑,“好人主义”的危害是很大的,好人主义的盛行,使得正气不伸,邪气蔓延,黄钟毁弃、瓦釜雷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