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孔子学院
9176300000014

第14章 成大事也有捷径——孔子学问与做事的诀窍(1)

做事有无诀窍?成事有无捷径?

这是很多人都很有兴趣知道的问题。对此,孔夫子给出的答案是:有。

但是孔子所谓的“有”并不是一步登天,并不是一夜暴富。他所说的“有”只是我们要做事,要成事的关键点,懂了这些,就是走了捷径,就是有了诀窍。

1.牛皮不要乱吹,在行动上见功夫

原文: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大意:子贡问孔子怎样才是君子。孔子说:“行动在先,说话在后。”

真正的君子,就是要少说空话,多做实在的事情。也就是“敏于事而慎于言”,凡事先做起来,然后再说,把实际的行动放在言论的前面,而不要光吹牛不做事,夸夸其谈。

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是圣人所不能容忍的。

把自己业绩超群的事,经常挂在嘴边大吹大擂,或不断地拿它去傲人,这就嚣张过分了,应该有所克制。

很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人,不懂得这种心理,往往希望从一开始就引人注目,夸耀自己的学历、本事、才能。这样做的后果是别人相信你,形成心理定势之后,如果你工作稍有差错或失误,往往就被人瞧不起。试想,如果一个本科生和博士生做出了同样的成绩,人家会更看重谁?人家会说本科生了不起。你博士生的学历高,理应本领高些,可你跟人家一样,有什么了不起的?心理定势是难以消除的。所以,刚走上岗位或新的岗位的人,不应当过早地暴露自己,当你只管行动不夸海口时,你会因一点成绩一鸣惊人,这就是深藏不露的好处。如果交给你一项工作,你说:“我保证能够做好!”几乎和说“我不会”一样糟糕,甚至更糟糕。你应当说:“让我试试看。”结果你同样做得很好,可得到的评价会大不相同。

某高校,一个系里有两位成果颇丰的青年教师,一个爱吹嘘自己的成就,逢人便说又发表了几篇文章,学术成就有多高,另一个人几乎总是回避关于这个问题的提问,或者轻描淡写地说不多不怎么样。其实两个人在各自的学术领域里都已崭露头角,而后边的那个人的文章更经常成为学术界评议的对象,但他始终不吹嘘炫耀自己。结果,两个人都抱着一摞杂志到系里申报职称,别人却说:“你整天吹嘘炫耀自己发表了多少多少文章,按数目来说应该远远超过这些了,怎么才这么多。看看人家,平日一声不响,谁能想到他会发表这么多文章呢?”尽管两人数量差不多,但后来还是第二个人先晋升了。

待人坦诚,心直口快并非不好,但事实证明那些心直口快的人往往容易暴露自己,得罪别人,既没有很好地把握自我,也不易取得事业的成功。这样的人实在不太聪明。你无意中说了别人什么,但别人常常会记忆一辈子,到适当的时候,他可能会不知不觉或有意识地进行报复。因此我们说“口无遮拦”,坦荡如砥,是一个人的好处,也是一个人的致命弱点。

可是,话说回来,表现拔尖而过分谦虚,也不应该。

当你确实在业绩上大有突破,对单位的贡献也是众人公认的,这时候,向企业要求适当的报酬也无不可。借这个机会把自己好好宣传一下,也是应该的。年轻人就要有这么豪放的一面。

要不吹牛也不谦虚过度,表面上看来很简单,其实却不是那么容易掌握好的。因为人的性格,他所接受的教养一般总是偏向某一边的。

小A,女性6岁,外向型性格,话很多,有时令人讨厌。她的自我感觉总是那么良好,就连自己那张并不怎么漂亮的脸,由她自己从镜子里看出来也是美似天仙。她当然知道,作为一个年轻的下属,不该吹牛,但不知不觉中,只要一开口,就必会自我吹嘘。什么我的朋友是大学教授(其实是讲师)啊,什么某某领导非常器重我啊。久而久之,别人无论她说什么都打个问号,甚至连她结婚的消息人们也将信将疑,再三证实后才相信,这就是吹牛的恶果。俗话说:“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如何,贡献多大,归根结底要靠真实情况,吹牛的人不但令人讨厌,而且,“假作真时真亦假”,连你的真话都会无人相信的。

小的情况则和小A相反。他的父母都是中学教师,自小对他进行着比较严格的教育。但他就是太谦虚,无论什么事,明明有能力做,也要说:“我不行,我不行。”结果坐失了许多很好的机会。每次评比,总有人想到这位老实人小,但每次他都推掉了,结果呢,人人都说小是好人,而他却失去了许多原本应该由他得到的东西。在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中,他显得非常不适应。

要掌握好不吹牛但也不谦虚过度的尺度,一是要看时间,决不要逢人就说自己如何如何行,也不要遇事就往后缩,一般情况下,是谦虚一点好。二是要看场合,同事见面、亲友相逢,都不应该自我吹嘘;总结汇报,自我评定,则一点也不要客气。三要看事实,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无中生有,也不能敷衍夸张,有什么讲什么,实事求是。四是要有气魄,认定是应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就要毫不谦虚,大力争取;但又不必为蝇头小利斤斤计较,即使有时是比较重大的事情,假如同僚中确有比自己条件突出的人,但名额却只有一个,大度地放弃它也不是什么坏事。

三思而后行不见得对

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大意:季文子遇事总要考虑三次以上才行动,孔子听说后说:“考虑两次也就可以了。”

有人往往把“三思而行”作为孔子的教导,实在是张冠李戴,歪曲了圣人的意思。

记住:考虑两次也就可以了啊,不要想得太多!

凡事不想一想就行动叫做莽撞,往往会导致严重的负面效果。但想得太多,瞻前顾后,翻来覆去,则容易陷入犹豫不决的狐疑之中,导致优柔寡断。

忧郁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报叔父的杀父娶母之仇而思虑再三,左右为难,因此而借过了下手的大好机会,结果与敌人同归于尽。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这就是莎士比亚笔下著名的“哈姆雷特式的犹豫”。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所以,孔子的弟子朱熹说到“君子务穷理而肯果断。”这就是说既要想清楚,有所思考而后再行动,又不要优柔寡断。

季文子为人非常谨慎,凡事均要“三思而行”,对于祸福利害,计较过细,所以孔子说:“再,斯可矣”。

16世纪日本江户幕府时期,军阀德川家康与武田信玄之间发生火并。武田信玄连连得胜,德川的军队被打得丢盔卸甲,溃退至滨松城。武田信玄一路追击,准备歼灭敌军于滨松城内。当武田兵临城下时,只见滨松城内城门大开,火光通明,一片安宁祥和。武田信玄是当时著名的军事理论家,深谙中国的《孙子兵法》,他一看便知德川在摆空城计,便想立即冲进城去。但转念一想,德川是知道我能识破空城计的,他敢如此安排,其中必然有诈,我必须慎重从事。于是武田不敢贸然攻城,把军队安扎在城外。此时,德川的3000后备部队也已接近了滨忪,武田更加确信了自己的判断,认为城内必有众多伏兵,因此始终没敢攻进城去。不久,因劳累过度,加之露宿郊野,得肺病而死。

其实。德川家康确实是在摆空城计;他深知武田信玄熟读兵书,但这些书读得太多了,反而会智者多虑,谨慎有余;另外,武田为了保全已经取得的胜利。也不会轻举妄动,德川正是利用了对手的这种心理,才化险为夷。

武田信玄的失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谨慎过度,考虑事情太周到,反而犹豫不决,无所适从。这也给后人一个启示:凡事看准了就大胆去行动,不要瞻前顾后,让机会白白错过了。美国人爱说“have a ry”。多去试一试,机会自然也就来了。

3.切莫画地为牢,故步自封

原文: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大意: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的学说,是因为能力不够。”孔子说:“能力不够,会在中途走不动了的时候停止,可你现在却是画地为牢,根本就没有出发。”

走不走得到是能力问题,走不走却是心态问题。

画地为牢,裹足不前,这是浅尝辄止,自甘堕落。所以孔子深恶痛绝,当面驳斥冉求的说法。

所谓“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肯立志,坚决地去做,做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走到哪一步算哪一步。换句话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事实上就总会有所收获。相反,凡事太功利,还没有起步就问终点何在,利益何在。期望值太高,太迫切,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结果便很容易画地为牢,自己把自己限定在一个范围内,甚至裹足不前,打退堂鼓了事。

冉求正是想打退堂鼓,所以圣人予以激励,要求他开步向前走,哪怕“中道而废”,也比停步不前好。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是古人留下的一句著名的治学格言,也是为世人推崇的成才之道。

其实,苦学不辍,持之以恒,只是一个人成才的条件之一,而其他条件,譬如机遇、天赋、爱好、悟性、体质诸项也是缺一不可的。如果你研究某一学问、学习某一技术或从事某一事业确实条件太差,而经过相当的努力仍不见效,那就不妨学会“放弃”,以求另辟蹊径。不要画地为牢,一条道走道黑。

比如学弹钢琴,据统计,北京上海各有10万琴童,全国有多少,不得而知,估计不会少于100万吧!要是光弹着玩玩倒也罢了,可是不,许多家庭都是认认真真把孩子当个钢琴家来培养的。很多夫妇自认为“这一辈子就这样了”,孩子无论如何也要让他成就一番事业。于是省吃俭用,给孩子置办了一架进口钢琴,立志要培养出一个中国的“肖邦”、“李斯特”。再如高考,一年一度高考风起云涌,一番拼搏,分出高下,几家欢喜几家愁。受教育资源限制,不论你如何“锲而不舍”,使尽浑身解数,录取率就决定了必然要有近一半的考生要自愿或不自愿地“放弃”上大学的愿望。如果差距不大,偶尔失手,自然不妨厉兵秣马,来年再战;倘若成绩实在差距太大,再考几次也难有多大提高,那就应当机立断,学会“放弃”。有道是“成才自有千条道,何必都挤独木桥”,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就没念完大学,大发明家爱迪生不过才小学毕业,照样不耽误人家成名成家,你又何必一条道走到黑呢?或许,你只退这么一步,便会海阔天空。

人生苦短,韶华难留。选准目标,就要锲而不舍,以求“金石可镂”。但若目标不适,或主客观条件不允许,与其蹉跎岁月,师老无功,就不如学会放弃,“见异思迁”。如此,才有可能柳暗花明,再展宏图。班超投笔从戎,鲁迅弃医学文,都是“改换门庭”后而大放异彩的楷模。可见,如果能审时度势,扬长避短,把握时机,放弃,既是一种理性的表现,也不失为一种豁达之举。

生活在五彩缤纷、充满诱惑的世界上,每一个心智正常的人,都会有理想、憧憬和追求。否则,他便会胸无大志,自甘平庸,无所建树。然而,历史和现实生活告诉我们:一定要找准目标,一旦发现不对头,就千万不能画地为牢!

4.有耕耘才会有收获

原文: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大意:樊迟问什么是明智,孔子说:“致力于人世间该做的事情,对鬼神报敬而远之的态度,这就可以说是明智了。”樊迟又问什么是仁。孔了说:“有仁德的人总是先付出艰苦的努力然后才有所收获,这就可以说是仁了。”

在“智”的问题上,典型地表现了圣人现实而理性的精神,一方面是“务民(人)之义”,着眼于人间事;另一方面是“敬鬼神而远之”,对于我们搞不大清楚的事情,既不轻易相信,也不盲目否定,姑且把它放在一边存而不论。前一方面是现实的精神,后一方面是理性的精神。为什么要这样呢?在《先进》篇里,当子路问怎样侍奉鬼神时,孔子作了明确回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连近在眼前的人都没能侍奉好,谈什么侍奉好远在天边的鬼神呢?

凡事从眼前做起,从身边做起,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异想天开。

“智”的问题上是这样,“仁”的问题上也是这样。

所以,当樊迟问什么是“仁”时,圣人作出了“先难而后获”的回答。而且,不仅这次这样回答。另有一次,樊迟跟随孔子到舞雩台下去游览,当他问孔子怎样才能提高道德修养时,孔子照样回答说:“问得好!先事后得,非崇德与?”(《颜渊》)意思是说,先做事后收获,这不是提高了道德修养了吗?

先难后获,先事后得,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没有耕耘,哪来得收获?或者从正面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或者再说得优美一点,那就是——十五的月儿十六圆,要想收获先种田,要想登山先探路,要想致富得开财源。

勤劳的农民知道在春天播种,成功的人则知道在春天拟定计划,为自己找寻成功的动机。

有些人不喜欢做计划,因为他们觉得大多数的计划常常还来不及完成就中途夭折,不如走一步算一步,反正船到桥头自然直。所以说,这种人大都是“光有想法,没有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