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颈肩腰腿痛奇效良方
9174600000005

第5章 颈痛(4)

【随症加减】临床上若兼见肝肾不足者加巴戟天9g;兼见气血亏虚者加当归12g,党参12g,川芎9g;兼见痰饮内盛加半夏9g,茯苓12g。

【治疗方法】上药可制成胶囊、丸剂口服,也可作汤剂煎服,每日1剂,1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平肝潜阳、滋养肝肾、调和气血。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98例,临床治愈59例,好转3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9%。

治验:患者张某,男,49岁。1周前于颈向后伸位时突感眩晕,伴有恶心呕吐,2~3日后症状消失;2日后又有类似症状发作;平卧不动时眩晕减轻,头部稍有活动症状即见加重,休息后缓解,之后发作频繁,且持续时间较长,晨起床时多次欲扑倒地。头颅CT未见异常,经颅多普勒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部CT平扫显示:第4~7颈椎椎间盘呈“中心型”向后方突出,脊膜囊受压,椎管均见狭窄。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给中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2g,钩藤(后下)12g,川牛膝15g,石决明(先煎)30g,桑寄生12g,首乌藤12g,葛根9g,黄芪15g,桂枝6g,麻黄3g,赤芍9g,羌活9g,丹参15g,甘草3g。服药3剂后,眩晕明显减轻。服药1个疗程后,症状完全消失,活动自如,复查经颅多普勒未见异常。

【经验心得】方中天麻、钩藤平肝息风;石决明性味咸平,功能平肝潜阳,除热明目,与天麻、钩藤合用,加强平肝息风之力;羌活引经上行兼祛风止痛;川牛膝引血下行;桑寄生补益肝肾;首乌藤安神定志;加用丹参、赤芍以活血调和气血;用葛根以轻扬升散,解肌退热;黄芪有补气、升举阳气的作用;桂枝、麻黄辛温发散,有温通经脉、利水消肿之功;甘草调和诸药。全方诸药相配,共奏平肝息风、补益肝肾、调和气血的作用,改善了椎基底动脉的血液供应。

【方剂出处】梁东升.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98例.四川中医,2007,25(5):72

22.天麻蜈蚣汤

【药物组成】天麻10g,蜈蚣3条、川芎15g,威灵仙15g,秦艽15g,制何首乌10g,独活15g。

【随症加减】偏寒者加桂枝15g,附子10g,淫羊藿10g,白芥子10g;气滞血瘀者加丹参10g,桃红10g,红花10g。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养血化瘀、散寒除湿、搜风解痉。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63例,服药10~60剂,一般服20余剂即痊愈或基本痊愈。63例中显效40例;有效1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2%。

治验:某女,45岁。于2001年间左上肢疼痛,手指麻胀,不能上抬,功能丧失3个月余,经泼尼松局部封闭多次,理疗20余天无效,来中医科治疗。颈椎X线片见第4、5、6颈椎体后缘唇状骨质增生;第4~5、6~7颈椎椎间隙变窄;第5、6、7颈椎间孔缩小。患者畏寒,面色黄白,舌苔白,脉沉,诊为颈椎骨质增生偏寒湿兼气虚型,治宜温阳除湿,益气活血,疏风通络。处方:天麻10g,蜈蚣3条,川芎15g,威灵仙15g,秦艽15g,制附子15g,制何首乌10g,党参20g,羌活15g,桂枝10g,制川乌10g。服药12剂后,畏寒、疼痛减轻,患肢上举略有提高,连服20剂后疼痛消失,患肢功能完全恢复,运动自如,停药后2年,未见复发。

【经验心得】颈椎骨质增生,临床症状属中医学的“痹证”范畴。病因病机,古籍阐述甚为详细。如《证治准绳》称之谓“有风、有寒、有湿、有闪挫、有瘀血气滞、有疾积皆标也,肾虚其本也”。因此,凡气血亏虚,肝肾不足,卫阳不固,则风寒湿热之邪易乘虚侵入,经络受阻,气血不畅,故见颈项强痛,麻木痛着。治疗方法:当祛风寒湿热等外邪以治标,补益气血、调治肝肾、活血通络以治本,外邪除而筋骨得养,经络通则疼痛解除。本此原则而立法用药,可获显著疗效。方中天麻、蜈蚣有搜风止痛、通络散解、疗肢体不遂之功;当归、白芍、制何首乌有养血散瘀、解痉止痛之作用;秦艽、威灵仙、制川乌、川芎、独活能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桂枝、制附子能温通散寒。

全方组合有养血化瘀、散寒除湿、搜风解痉等功效,本人认为此方治颈椎骨质增生,是有效的方剂。

【方剂出处】张雪松.天麻蜈蚣汤治疗颈椎骨质增生63例.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4,21(6):549

23.通督活血汤

【药物组成】当归、泽兰、苏木、赤芍、川芎、桃仁、地龙、杜仲、狗脊、鹿角片各10g,黄芪30g,葛根20g。

【随症加减】上肢麻木、疼痛,舌质淡,脉涩者,赤芍改白芍,加桂枝、伸筋草各10g,蜈蚣3条;头晕,头痛,健忘者,加炒白术、泽泻各10g,天麻15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温服。

【功效】益气壮督、活血通络。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48例,痊愈30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8%。

治验:华某,男,56岁。四肢乏力、麻木,肌肉萎缩1年,伴行走困难,排尿不畅。检查均提示:脊髓型颈椎病。舌黯红、苔薄腻,脉细涩。患者长期伏案工作,颈项受损,经络瘀阻,血行不畅,脊髓失养,四肢失濡,故显上述诸症。予通督活血汤原方加泽泻10g,如法静脉滴注山莨菪碱针剂。治疗1个半月后,症状消失,恢复工作。

【经验心得】通督活血汤以重用活血化瘀药为主,加上黄芪大补元气,杜仲、狗脊强壮筋骨,鹿角片填髓壮督,地龙通络止痛,葛根引药上行。全方具有益气壮督,活血通络之功。

【方剂出处】张纯武.通督活血汤为主治疗脊髓型颈椎病48例.浙江中医杂志,2000,(5):190

24.通络消痹汤

【药物组成】葛根30~60g,威灵仙15g,当归15g,白芍30~60g,川芎15g,羌活15g,片姜黄10g,路路通15g,白芷12g,桑枝30g。

【随症加减】头眩晕泛恶者加天麻15g,白术15g;头晕不清者加菊花15g;肢冷背冰者加鹿角胶9g;胸背痛加瓜蒌15g。

【治疗方法】20日为1个疗程,症状消失后继服1个疗程。

配合手法复位治疗。

【功效】活血化瘀、消痹通络、解痉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182例,治愈104例,显效7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9.45%。

治验:苏某,男,60岁。头晕、头痛、颈项强直5年,伴有背臂疼痛麻木,夜间加重,疼痛影响入眠,伴前臂肌肉萎缩,活动不灵,感觉迟钝,无力,舌质暗红、有瘀斑,脉弦紧。脉证合参,证属气滞血瘀,痹阻经脉。治宜活血,通络除痹。药用:葛根50g,威灵仙15g,当归15g,川芎15g,羌活15g,路路通15g,桑枝30g,白芍30g,红花12g,土鳖虫12g,片姜黄10g,菊花15g。服此方12剂并进行手法治疗后,上述症状均明显好转,效不更方,服药2个疗程,诸病消除至今,随访未复发。

【经验心得】本病多因头颈部受跌打或经常低头工作及劳损引起正气虚,气血失调,以致外邪侵袭,气血运行不畅,阻滞于经络筋骨肌肤引起。颈椎病多属痹证范畴,在治疗过程中,应重在祛邪,以活血化瘀,消痹通络,解痉止痛为主。俟症状、体征消除后,方可补肾治之,并能提高疗效,防止复发。颈椎病手法复位,对颈椎病颈神经型、椎动脉型均有效,通过手法治疗,使突出物得以回纳,椎间隙增宽,临床症状可迅速消除,是较好的治疗方法之一。

【方剂出处】徐美华.通络消痹汤及手法复位治疗颈椎病182例.山西中医,2001,17(1):19

25.威灵仙通痹汤

【药物组成】威灵仙15g,葛根15g,炮穿山甲6g,姜黄9g,当归12g,鸡血藤18g,川芎9g,桑枝10g,杜仲10g,续断10g,甘草6g。

【随症加减】风寒盛见颈肩、上肢疼痛较剧者加桂枝、羌活各10g;兼气滞血瘀颈肩刺痛者加乳香、没药各9g,延胡索10g;兼肝肾不足,头晕头痛加钩藤12g,何首乌12g,菊花9g;久病不愈者加僵蚕6g,全蝎6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半个月为1个疗程,1个月后观察疗效。

【功效】舒经通络、活血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86例,治愈61例,有效1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3%。

【经验心得】颈椎病神经根型属中医学“痹证”范畴,其主要病机是由于体虚、卫外不固,风寒湿邪乘虚侵袭,筋脉拘挛,气血营卫不和,或跌仆损伤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闭阻,或肝肾不足,督脉空虚,以致筋脉失养等所致。治疗以宣通阳气、舒经活络,祛瘀止痛为主,兼补肝肾。本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经反复摸索,精心筛选,自拟威灵仙通痹汤用于治疗,疗效显著。方中威灵仙通行十二经络,祛风除湿,且善于消骨软刺,用以解除颈部肌肉挛痛。葛根素木糖苷等,能增加脑血流量,对改善头痛、头晕、项强、肢体麻木等症状有显效;穿山甲“善窜,专能行散,通经络,达病所”;姜黄破血通络且止痛,治风痹臂痛。以上4药为方中主药,祛风通痹,除湿止痛,佐以当归、鸡血藤、川芎等活血行气,祛瘀止痛;僵蚕、全蝎搜风通络、解痉舒筋,久病难愈者尤宜,再配桑枝“利关节、除风寒湿痹诸痛”,尤宜于上肢痹痛;杜仲、续断能补益肝肾,强筋续骨,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配共奏舒经通络,活血止痛之良效。

【方剂出处】吴德辉.威灵仙通痹汤治疗痹证型颈椎病86例疗效观察.北京中医,2001,(2):28

26.温经通络汤

【药物组成】全蝎6g,乌梢蛇6g,制草乌头6g,桂枝10g,桃仁10g,红花10g,羌活12g,独活12g,秦艽12g,川芎12g,赤芍12g,当归15g,黄芪20g,甘草6g。

【随症加减】阳虚寒象明显者加淫羊藿15g,阴虚热象明显者加知母、黄柏各10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2次温服。15日为1个疗程,轻者1个疗程可愈,重者服用1个疗程后,休息2日再服1个疗程。

【功效】温经通络、祛风除湿、活血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90例,治愈40例,显效21例,好转2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0%。

治验:陈某,女,45岁。2003年5月4日初诊。患者头痛,左上肢麻木半年,近1个月加重,颈部僵硬,活动时疼痛加重,左肩及左手背电击样疼痛,左上肢抬举困难。查第4~6颈椎棘突旁3cm压痛明显,击顶试验及牵拉试验阳性。颈椎X线片示第4~6颈椎椎体偏左侧呈唇样增生。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用温经通络汤加乳香1g,服半个月后疼痛明显减轻,麻木明显好转。前方又继服2个疗程,症状完全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

【经验心得】本病系外感风寒湿邪阻滞经络,以致气血阻闭不通,不通则痛。气血阻滞则经脉失养,进而发生头晕、头痛、上肢麻木等。此方功在温经散塞、祛风逐湿、养血活血、通络止痛。方中桂枝、草乌、全蝎、乌梢蛇温经通络,羌活、独活、秦艽等祛风散寒除湿,当归、川芎可理气活血,黄芪、赤芍、桃仁、红花益气养血,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达温经通络、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的目的。

【方剂出处】冯晓伶,等.温经通络汤治疗颈椎病90例.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3):16

27.益督通络汤

【药物组成】人参12g,水蛭12g,全蝎6g,蜈蚣3条,菟丝子30g,赤芍、韭菜子各15g,鹿茸3g(冲),海马1g(冲)。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3个月为1个疗程。配合灸疗法:将大灸粉(本院制剂)用陈醋和蜂蜜按7∶3适量调和制成厚1cm,宽4cm,长约10cm的药饼,置于患者奇经之督脉,将精细艾绒捏紧成长条状,放置在药饼上,点火燃尽即可,每周2次。

【功效】温中散寒、逐瘀通络。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60例,显效39例,好转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7%。

【经验心得】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机体的衰老与退变是其主要因素,且本病大多起病缓慢,病情反复,缠绵日久,根据中医“久病入络”的理论,多数患者兼有瘀阻。督脉主一身之阳气,为人体诸阳经脉的总汇,为脊髓所经过之部位,督阳虚损,络脉瘀阻,不能灌溉、收摄精气、调节正经气血,不能维续、护卫、包举形骸,致使行痿肢废。治宜温通督阳、通络逐瘀。

益髓通络汤药用鹿茸、海马血肉有情之品,温煦督阳,以壮奇经;菟丝子、韭菜子温补肝肾,固卫任带;人参益气;水蛭、全蝎、蜈蚣、虫逐瘀通络,搜风解痉;赤芍活血散血,行瘀止痛。

【方剂出处】吴相春,等.益督通络汤治疗脊髓型颈椎病60例.陕西中医,2006,27(8):952

28.益肝通络丸

【药物组成】黄芪、葛根、丹参各30g,川芎、地龙、天麻各10g,当归、白芍、熟地黄各15g,红花6g,菟丝子1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