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心得】方中杜仲、狗脊、牛膝、木瓜、当归补肾壮腰,强筋健骨,不通,非草木之品所能宣达,必借虫蚁之类搜剔窜透,方能浊去凝开,经行络畅,深伏之邪除,故用全蝎、蜈蚣、僵蚕搜风通络止痛即是此意。痹证在中医学上又有行痹、痛痹、着痹、热痹之分,本文辨根据临证特征偏寒、偏湿、偏风、偏凉、偏热及挟瘀的辨证化裁,诸药合用祛风除湿,搜风通络,活血止痛,豁痰通痹。
【方剂出处】苏辅仁.通络定痛汤治疗坐骨神经痛126例.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29(5):43
12.通痹方
【药物组成】当归20g,赤芍20g,桂枝10g,鸡血藤30g,海风藤30g,香附10g,泽兰10g,红花5g,三七(研冲)5g,甘草5g。
【随症加减】下肢麻木甚者加木瓜30g,薏苡仁30g,乌梢蛇10g;阳虚肢冷者加附片(先煎)9g,细辛3g;湿热盛者加黄柏10g,苍术15g;肝肾亏虚者加杜仲15g,续断15g,淫羊藿10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活血通络、调气柔筋。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45例。治愈9例,有效3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8.89%。
【经验心得】《类证治裁·痹证》云:“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杂病源流犀烛·诸痹源流》曰:“痹者,闭也。三气杂至,壅蔽经络,气血不行,不能随时祛散,故久而成痹。”因此该病以气血痹阻、筋脉失养,复加风寒湿邪为病机。治法以活血通络、调气柔筋为主。故采用通痹方治之。方中当归、赤芍、三七、红花活血养血;鸡血藤、海风藤活血通络;桂枝温经通络;香附行气调血;甘草缓急止痛。
诸药合用,共奏气血得和、筋脉得养之功,达到治愈本病的目的。
【方剂出处】陈志华.通痹方治疗急性根性坐骨神经痛45例.湖南中医杂志,2007,23(6):39
13.温肾活血汤
【药物组成】黄芪30g,续断20g,桑寄生20g,牛膝20g,鸡血藤15g,当归15g,木瓜20g,补骨脂15g,乳香15g,没药15g,桂枝15g,甘草5g。
【随症加减】舌红,苔黄腻,属湿热下注者加薏苡仁30g,苍术15g,黄柏15g;腰痛甚者加杜仲15g,威灵仙15g;下肢凉者加附片30g,细辛3g;小腿拘急抽动者加全蝎12g,蜈蚣2条,白芍20g;病程较长者加狗脊15g,山茱萸15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温肾活血、暖筋通痹。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92例,临床治愈67例,有效2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83%。
治验:张某,男,62岁,于2004年11月4日初诊。诉患左侧坐骨神经痛3年余,曾服用镇痛药,封闭治疗,饮用舒筋活血酒及针灸推拿治疗,时好时坏。症见左侧臀部,大腿外后侧及小腿外后侧疼痛,遇寒则甚,久立久坐掣痛加剧,伸展艰难,局部喜温,平素畏寒,小便清长,夜尿2~3次,手足不温。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沉细。辨证为肾阳虚弱,寒凝经脉,治当温肾壮阳,暖筋通痹,予基础方加附片30g,狗脊15g,山茱萸15g,细辛3g,服5剂后,疼痛减轻,原方继服10剂,疼痛止而愈,至今未再复发。
【经验心得】《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脚挛急……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取其酸能柔之,甘能缓之故也。本方以木瓜易白芍,是因木瓜性温,既有芍药之酸性可柔肝,又具温性而下行,祛寒除湿,取为君药;黄芪甘温纯阳,补诸虚不足而益元气。续断、桑寄生、鸡血藤补肝肾,行气血,强筋骨,祛风除湿,配伍牛膝,力宏且能引药下行,以达病所,共取为臣药;当归、乳香、没药、补血活血,通筋活络,祛瘀止痛,配伍桂枝,温通经络,暖筋通痹之力更强,共取为佐药;甘草调合诸药,甘能缓之,取为使药。
【方剂出处】孙芳.温肾活血汤治疗坐骨神经痛92例.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28(7):60
14.温经通络饮
【药物组成】附子(先煎)30g,桂枝10g,狗脊10g,独活10g,桑寄生30g,牛膝15g,生黄芪30g,白术10g,当归10g,蜈蚣10g,白花蛇10g,甘草5g。
【随症加减】气血两虚加党参15g,熟地黄15g;阴虚热郁加生地黄10g,知母12g;腰痛明显加杜仲15g,续断15g;热郁失眠加金银藤30g,栀子10g;湿郁脘闷加法半夏10g,厚朴12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服1次。6剂为1个疗程。
【功效】温经散寒、通痹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130例。治愈78例,显效31例,好转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5.4%。
【经验心得】坐骨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病,其治疗需要连续治疗,专一治疗。否则不利于疾病痊愈。本方的组方立意是:治寒宜温通;治风宜活血、益气、补血相益互生。方中附子、桂枝温经散寒,通十二经脉;狗脊、桑寄生、牛膝强腰脊,补肝肾;独活长于腰以下寒湿痛的治疗;生黄芪、白术、当归益气血,固卫气;白花蛇、蜈蚣搜留驻经络、肌肉、关节风寒之邪,治筋脉之拘急;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温通经络、补气血、益肝肾、搜风散寒止痹痛之功。临床视个体年龄、性别、发病季节、素体强弱等不同,以及相关兼症而灵活加减用药,其治疗范围更为广泛。
【方剂出处】张宝祥.自拟温经通络饮治疗原发坐骨神经痛130例.北京中医药,2008,27(7):548
15.乌头赤石脂丸
【药物组成】制川乌、制草乌、花椒、制附子、防风各10g,干姜、乌梢蛇各12g,赤石脂、薏苡仁各20g,细辛、甘草各6g。
【随症加减】气虚明显者加黄芪30g,党参15g;血虚明显者加当归15g,鸡血藤20g;湿邪明显者加防己20g;肾虚者加续断12g,五加皮10g;顽痛不已者加虫、水蛭各10g;局部麻木者加白附子10g,白芥子12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15日为1个疗程。
【功效】温阳散寒、通络止通。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60例,治愈(症状消失,经观察1年以上未复发者)43例;基本痊愈(症状基本消失,过度疲劳后或在阴雨天偶有酸痛,但能自行康复)14例;无效(同治疗前)3例。服药最多者65剂,最少者14剂,平均服药30剂。
【经验心得】本病的形成,主要是阳气不足,风寒湿乘虚侵袭,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所致。方用制川乌、制草乌、花椒、干姜、制附子、细辛温阳散寒止痛;防风、薏苡仁祛风除湿,乌梢蛇活血止痛。诸药合用,扶正祛邪,又标本兼顾,故而效佳。
【方剂出处】董恒星,等.《金匮》乌头赤石脂丸治疗坐骨神经痛60例.四川中医,2001,19(9):31
16.阳和三乌汤
【药物组成】麻黄9g,桂枝10g,木瓜15g,当归15g,牛膝15g,白芍15g,白芥子15g,甘草8g,制川乌6g,制草乌6g,何首乌30g,熟地黄30g,鹿角胶12g。
【随症加减】若畏寒重或局部冷若临冰者加黄芪、炮姜以增益气温阳之力;因外伤引起,或舌暗有瘀者加制乳香、制没药、红花、桃仁以活血化瘀,若瘀阻甚者加蜈蚣、露蜂房以搜剔经络;患肢肌肉萎缩者去麻黄、白芥子、制川乌、制草乌,合四君子汤、山药、龟甲以益气生肌。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7日为1个疗程。
【功效】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62例,治愈32例,显效18例,好转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94%。
治验:杨某,男,50岁。2005年10月8日就诊。患者左侧腰痛,贯臀达踝,其痛如掣,小趾冷麻刺痛,四肢清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润,脉沉细弦迟。环跳、承山穴压痛明显。
抬高患肢约30°则惊呼号叫,痛不可忍。诊为虚寒型坐骨神经痛。方用自拟阳和三乌汤加炮姜5g,黄芪15g。11剂。10月19日二诊:患者步行前来就诊,诉臀部间有掣痛,夜间常发小腿抽筋,舌边散见瘀点,脉沉缓。守原方去炮姜、黄芪,加鸡血藤30g,乳香、没药各20g,蜈蚣1条,全蝎6g,钩藤30g。
7剂。10月26日三诊:痹痛全除,已能下田干活。改以独活寄生丸合木瓜丸继服1个月以巩固疗效。
【经验心得】阳和三乌汤系阳和汤加减而成,原方去炮姜、肉桂,因其温峻内守难达病所;取麻黄、桂枝功专散寒;加牛膝引药下行;增制川乌、制草乌、白芥子祛痰开结,散寒止痛;何首乌配鹿角胶补肾益肝,扶阳固阴;当归合熟地黄补血活血,养肝之体;白芍配木瓜舒筋止痉,和肝之用;芍药伍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全方贯穿着温、通、柔、补之法,具有温而不燥,通而不伤,补而不滞,柔而不凝的特点。
【方剂出处】陈付合.自拟阳和三乌汤治疗坐骨神经痛62例.国医论坛,2007,22(5):33
17.薏附通痹汤
【药物组成】薏苡仁60g,制附子20g(先煎),赤芍30g,炙甘草6g,党参15g,当归15g,鸡血藤12g,秦艽12g,海风藤12g,川牛膝12g。
【随症加减】寒重者加桂枝9g,细辛3g;湿重者去党参加防己9g,苍术6g,易炙甘草为生甘草;瘀重者加乳香9g,没药9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5日为1个疗程。
【功效】温阳益气、散寒祛湿、舒筋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52例,治愈35例,显效6例,好转6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90.4%。
治验:张某,男,45岁。2000年8月23日初诊。右侧腰、臀部及右下肢痛2年,加重1个月,严重时右下肢痛甚难以屈伸,不能行走,得热则减,遇寒更甚。曾在本院骨科检查,诊为坐骨神经痛,内服布洛芬、泼尼松、维生素B1等,症状无明显好转,而转至我科治疗。体检:右侧坐骨神经区呈放射性疼痛,环跳穴压痛,小腿外侧感觉迟钝,并见轻度肌萎缩,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阳性,舌淡红,苔薄黄,脉沉弦。电生理检查: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波幅减弱。诊断:坐骨神经痛。患者素体阳虚气弱,寒湿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利,不通则痛,治宜温阳益气,散寒祛湿,和血通络。处方:薏苡仁60g,制附子25g(先煎),党参20g,黄芪20g,赤芍20g,当归15g,秦艽18g,海风藤15g,鸡血藤15g。服药1个疗程,疼痛大减,药已中的,原方继服15剂,症状体征消失,电生理检查正常,继以壮骨伸筋胶囊口服调理,观察1年未复发,恢复正常工作。
【经验心得】方中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除痹,重用60~90g,为诸药之君;制附子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两药共用,能祛寒湿以宣痹止痛;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炙甘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赤芍配甘草,养阴以柔筋止痛;四药相配,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相辅相成,使正气充,寒湿祛,筋脉舒。
辅以党参、黄芪补中益气;当归、鸡血藤养血活血通络;秦艽、海风藤等祛风湿,通经络;川牛膝引药下行,直达病所。诸药合用,共奏温阳益气,散寒祛湿,舒筋止痛之功。
【方剂出处】王一安.薏附通痹汤治疗坐骨神经痛52例.河南中医,2006,26(9):38
18.益肾通络汤
【药物组成】杜仲30g,骨碎补20g,狗脊15g,续断15g,牛膝30g,当归15g,鸡血藤30g,川芎30g,乳香15g,没药15g,苏木10g,丹参30g,桃仁20g,红花20g,白芍15g,黄芪20g,独活10g,威灵仙15g,制马钱子2g,甘草10g。
【治疗方法】用水400ml浸泡后,煮取200ml,每次服100ml,每日2次。
【功效】补肾通络、活血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160例。痊愈39例,显效88例,有效2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6.25%。
治验:李某,男,65岁。2005年5月27日以右腿呈阵发性针刺样疼痛1个月为主诉就诊。1个月前因感受寒凉,全身不适,发冷发热,腰背部发僵且疼痛,然后右臀部沿大腿后至小腿外侧疼痛,阵发性加剧,服止痛药稍可缓解。渐渐感到右腿疼痛加剧,呈持续性钝痛,阵发性刀割样疼痛,入夜尤甚,不能入睡。卧时患肢不敢伸直,常呈屈膝姿势,站立时身体倾向左侧,行走时右下肢提起,不敢着地,遇寒痛重,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磁共振显示腰4~5椎间盘膨出。因患者不愿手术而来就诊。中医诊断:腰腿痛(坐骨神经痛)。治以补肾通络、活血止痛兼温经散寒。方用自拟益肾通络汤。服药1周自觉腰背松软,疼痛大减,可以下床活动,再按上方服药2周,腰腿不痛,活动如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