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的疼痛综合征。这种疼痛往往从腰、臀部经大腿后、小腿后外侧向足部放射。男多于女。临床上按病损部位分为根性和干性坐骨神经痛;按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症状性两类,临床以症状性多见。坐骨神经痛以单侧性为多,起病多急骤,也有缓慢起病的。急性起病的坐骨神经炎常先为下背部酸痛和腰部僵直感,数日后即出现沿坐骨神经通路的剧烈疼痛。病侧下肢疼痛由腰部、臀部开始,向膝关节、小腿外侧至外踝部放射,呈牵扯痛或灼痛。弯腰、咳嗽、喷嚏、大便时均可加重,病侧下肢微屈。或健侧卧位均可减轻疼痛,站立时身体略向健侧倾斜,病侧下肢在髋、膝关节处微屈,造成脊柱侧弯,多数弯向病侧,即躯干向健侧倾斜以减轻椎间孔处神经根的压力。少数亦可弯向健侧,以减轻神经干的张力。病久者下肢无力,肌肉松软,伴有小腿或足部麻木感。
1.补阳还五汤加味
【药物组成】黄芪100g,当归50g,赤芍30g,地龙25g,川芎35g,桃仁15g,红花15g,党参50g,鸡血藤35g,桂枝25g,甘草15g。
【随症加减】脾胃虚弱者加白术、茯苓、山药、山楂、陈皮等。肝肾阴虚者加枸杞子、菟丝子、山茱萸、牛膝、龟甲、女贞子等。气血两虚明显者,加何首乌、阿胶、熟地黄、黄精、茯苓等。风盛者加羌活、防风、秦艽、乌梢蛇等。寒盛者加制草乌、细辛。湿盛者加薏苡仁、通草、桑枝等。痛甚、伸屈不利者加续断、木瓜、延胡索、川楝子等。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4次服。2周为1个疗程。
【功效】益气补血、行气活血、化瘀通络。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100例。治愈89例,显效7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
【经验心得】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正气虚损、气血功能失调,而风寒湿邪仅系本病的诱发因素。因而治疗不能只顾祛邪(风寒湿)而忽视扶正,必须以扶正固本为主,配合祛邪,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具体治法上,根据中医学的“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补血必补气”“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新血不生,瘀血不化”等论述,可采取益气补血、行气活血、化瘀通络之法,配以祛风散寒除湿之品。
本组病例所用的基本方剂为补阳还五汤加味。补阳还五汤有补气、活血、通络的作用,加入桂枝、鸡血藤、党参、甘草等温经活络、补益气血之品,加强扶正及活血化瘀通经之力。再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进行辨证施治,在上方中有针对性地选加祛风、散寒、除湿及健脾和胃、滋补肝肾之药。这样,既体现了扶正固本为主、又兼顾了祛邪,既可治本、又可治标,因而取得了优于单用祛风散寒除湿法的疗效。
【方剂出处】唐基伟.扶正祛邪法治疗坐骨神经痛100例临床分析.内蒙古中医药,2008,(1):19
2.地龙散
【药物组成】地龙、川牛膝各15g,苏木、黄柏各12g,当归、桃仁、乳香、没药各10g,麻黄、甘草各6g,肉桂3g。
【随症加减】气虚者加黄芪、白术;伴放射痛甚者加延胡索、炒川楝子;大便秘结者加大黄、郁李仁;久痛入络者加炒杜仲、补骨脂或制马钱子、制蜈蚣;兼寒湿者去桃仁,加独活、桑寄生、鸡血藤。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0日为1个疗程。
【功效】活血化瘀、清热除湿、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86例,治愈55例;显效22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7%。
治验;赵某,男,47岁。1996年3月10日就诊。腰痛2年,加重7日。伴有左下肢放射痛,无明显外伤史。来时2个人搀扶,痛苦面容,腰部僵硬,上身前倾,腰椎弯向右侧,不能直立。咳嗽、打喷嚏时疼痛加剧,便干溺赤,舌红根部有瘀点、苔黄腻,脉弦数。检查:第5腰椎左侧、环跳穴、委中穴及承山穴均有明显压痛,左侧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阳性,神经系统正常。X线片示第5腰椎横突肥大,左侧尤为突出。诊断“坐骨神经痛”,证属湿热浸淫,气血瘀滞。施以基本方加大黄、泽兰、延胡索、炒川楝子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3剂后,大便通利,症状显著改善,不需搀扶亦能缓慢行走。继服6剂,诸症消失,痊愈。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经验心得】朱震享在《丹溪心法·腰痛》中归纳腰痛病因曰“腰痛主湿热”。郑树珪在《七松岩集·腰痛》指出“然痛有虚实之分,……为湿痰瘀血凝滞不通而为痛,当依据脉证辨悉而分治之”,阐明了腰痛病证的不同病因及辨证治法。足太阳经从头走足,除与督脉经气相通外,还分夹脊两条支脉行于腰背部,下行到腘窝合二为一,由小腿后侧行至足背外侧。根据“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病理机制,选用地龙散加减治疗湿热浸淫,气血瘀滞之坐骨神经痛,证因相应,药证相合。方中地龙、牛膝通利经络、强健筋骨,苏木、桃仁、当归活血理气,乳香、没药散血消肿,甘草、肉桂益气通脉,黄柏清热除湿,麻黄引诸药入经,尤善走太阳经脉。全方共奏活血化瘀,清热除湿,通络止痛之效。
【方剂出处】华刚,等.地龙散加减治疗坐骨神经痛86例.陕西中医,2006,27(5):524
3.独活寄生汤加减
【药物组成】独活、桑寄生各20g,防风、秦艽各10g,川芎15g,当归20g,白芍、生地黄各15g,牛膝、杜仲各20g,桂枝10g,茯苓15g,党参20g,甘草5g。
【随症加减】气虚者加人参6~9g,黄芪15~30g;寒重者酌情加川乌10g,附片6g,肉桂6g;湿热重,口渴口苦,脉数者加黄柏10g,苍术10g;肢体麻木甚者可加全蝎10g,蜈蚣2条、地龙10g;患肢屈伸不利者加续断15g,木瓜6g;有外伤史兼瘀血内阻者,加红花6g,骨碎补15g;左侧痛甚者加丹参20g,右侧痛甚者重加黄芪30g;肾阴虚者加山茱萸、女贞子各15g,肾阳虚者加制附子6g;肾阴阳俱虚者可加紫河车10g,鹿角胶10g;顽痹久痛不已者,酌情加白花蛇10g,土鳖虫10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0日为1个疗程。
【功效】补益肝肾、祛风除湿。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48例,治愈32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84%。
治验:张某,男,45岁。2002年11月15日就诊。患者素有腰痛病史。1年前,相继发作右腿、膝疼痛,每遇气候交变或着力伸腿时疼痛加剧。曾在某医院求诊诊断为坐骨神经痛,服中药(方药不明)和西药止痛药、泼尼松等,病情稍好转,但未能根治,病情反复发作。半个月来觉右腰、臀部、右大腿隐隐作痛。1日前疼痛突然加重,感腰部僵直,右侧膝酸软,发胀、剧痛难忍,由大腿后侧向小腿外侧放射痛,彻夜未眠,步履艰难,不能抬腿,屈伸不便。查体:体形消瘦,面色无华,舌质淡,色紫暗,略有紫斑,苔薄白,脉浮弦,手足厥冷,每动右腿则呻吟不止,右下肢肌肉轻度萎缩,右侧臀部梨状肌压痛明显,环跳穴、委中穴、承山穴均有压痛,膝跟腱反射减弱,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尿常规阴性,腰椎正侧位摄片均未见异常。
诊断:坐骨神经痛,中医诊断:痹证。予以祛风散寒、除湿止痛,养血通络,补益肝肾治之。投以加减独活寄生汤:独活15g,桑寄生20g,秦艽、防风、茯苓、当归各10g,党参、杜仲、牛膝各20g,甘草6g,全蝎10g,蜈蚣2条,地龙10g,制附子、肉桂各10g。3剂之后,腰、腿部疼痛明显减轻,1周后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上方去全蝎、蜈蚣、地龙、制附子、肉桂。加入川乌10g(先煎),续断15g,木瓜10g,丹参20g,黄芪30g,紫河车10g(冲服)。半个月后症状、体征全部消失。为巩固疗效,继服10剂后告愈。1年后随访未复发。
【经验心得】方中独活、细辛、防风、秦艽祛风湿、止痹痛,桂枝散寒通痹、温通血脉,可起宣痹止痛的作用,其意在祛邪;配伍桑寄生、杜仲、牛膝补益肝肾,强筋骨,壮腰膝,兼能祛风湿,以人参、茯苓、甘草、当归、芍药、地黄、川芎即八珍汤去白术,有益气补血的作用,意在扶正。诸药合用,共达补虚宣痹、泻实止痛之功。且方中地黄、芍药、当归补血和血,川芎、桂枝、牛膝温通血脉、促进行血,血脉宣通,既可通痹止痛,又可利于风湿之邪的祛除,寓含“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纵观全方,祛邪与扶正兼用,使气血足而寒湿除,肝肾强而痹痛愈。
【方剂出处】王拥军,等.加减独活寄生汤治疗坐骨神经痛48例.四川中医,2006,24(4):57
4.杜仲乌戟汤
【药物组成】杜仲20g,乌药12g,巴戟天12g,防己10g,狗脊20g,甘草6g。
【随症加减】痛重者加制草乌10g(先煎60min)、醋延胡索15g;沉困重者加木瓜12g,苍术12g;腰酸腿软者加续断15g,山茱萸12g;舌质暗者加桃仁10g,红花10g;气血亏虚者加党参20g,当归15g等。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服2~3次。14日为1个疗程,视病情轻重可服用1~2个疗程。对于病重患者,用药待病情稳定后,再用本方制成丸剂或泡酒内服,直到痊愈。
【功效】温补肝肾、通经活络、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126例。治愈62例,显效38例,有效2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4.2%。
治验:杨某,男,40岁。2004年10月15日初诊。1年前曾患左侧坐骨神经痛1次,近因疲劳过度,受凉发病7日。痛放射至下肢,活动受阻,卧床不起,患者肢冷而酸软无力,腘窝、腓肠肌有明显压痛点,舌淡白,脉细弱。遂用杜仲乌戟汤治疗,处方:杜仲20g,乌药12g,巴戟天12g,防己10g,狗脊20g,甘草6g,山茱萸12g,苍术12g,木瓜12g,党参20g,当归15g等。每日1剂,水煎服。服用6剂后病情明显好转,继续服药至1个疗程后痊愈,随访2年未复发。
【经验心得】本病是由于肝肾亏虚,风寒湿邪乘虚侵袭留滞经络,或者闪挫劳损、气虚瘀滞阻塞经络,导致经气不通则痛。故治疗时当用补肝肾助阳、温通经络、散寒止痛之剂方能取效。本方中以杜仲、巴戟天、狗脊补肝肾,强筋骨;乌药温通经脉而止疼痛,防己祛湿清热以助通经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引药归经又能缓解疼痛。诸药合用,共奏温补肝肾、通经活络、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之功效,使肝肾阳复经络气血畅通,“通则不痛”。
对于久病体虚,正气不足,筋脉失养的患者,则可酌加补益气血之党参、当归以滋补气血,同补益肝肾止痛药同用,以收全效。
【方剂出处】郝芬兰.自拟杜仲乌戟汤治疗坐骨神经痛126例.四川中医,2008,26(11):86
5.二乌梢蛇蝎汤
【药物组成】制川乌9g(先煎),制草乌6~9g(先煎),乌梢蛇9g,全蝎6g,蜈蚣2条,地龙9g,炙麻黄6~9g,桂枝12g,细辛6g,当归15g,独活15g,炙黄芪20g,川牛膝10g,木瓜20g,白芍15~30g,甘草6g。
【随症加减】偏于风者加羌活、防风;偏寒者加制附子、干姜;偏湿者加苍术、薏苡仁;兼血瘀痛甚者,加制乳香、制没药;兼麻木拘挛者,加丝瓜络、豨莶草;偏肾阳虚者,加金毛狗脊、杜仲;偏肾阴虚者,加熟地黄、枸杞子。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7日为1个疗程。
【功效】温经散寒、祛湿通络、舒筋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125例,治愈89例,显效20例,好转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4%。
治验:高某,男,42岁。患者因左臀及下肢麻木、疼痛约半年余,劳累或受寒着凉时加重,休息及遇暖减轻,经定西市医院诊断为:坐骨神经痛,给予针灸及口服布洛芬、汉桃叶片、维生素B1等药物治疗,疗效不佳,病情时轻时重,近10日疼痛难以行走,急来我院求治。现症:左下肢疼痛、麻木,沿臀外侧向下放射,双足不温,行走困难,疼痛难以忍受。检查:左侧腰及臀部有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腰椎X线及CT检查未见异常。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辨证:寒湿入络,气血痹阻。治宜散寒除湿,通络止痛。用二乌蛇蝎汤加减治之。
药用制川乌9g(先煎),制草乌9g(先煎),乌梢蛇9g,全蝎6g,蜈蚣2条,地龙9g,炙麻黄6g,桂枝12g,白芍25g,炙黄芪20g,独活15g,细辛6g,川牛膝10g,木瓜15g,制没药9g,丝瓜络9g,豨莶草9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上方共服8剂,疼痛、麻木基本消失,双足温暖,直腿抬高试验阴性。但行走时仍感左下肢酸沉乏力不适,此乃阳气虚弱,湿邪尚存。原方去全蝎、蜈蚣、地龙、制没药,加淫羊藿10g,白术20g,苍术10g,薏苡仁15g,继服6剂。1年后随访,病已痊愈,未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