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心得】天灸为灸法之一,是利用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处,使其发疱而治疗疾病,又称“药物发疱疗法”“药物敷贴疗法”“白芥子灸”。太渊穴为手太阴肺经的腧穴,手太阴肺经经气所注,好像水流由浅入深,汇集输注至更大的水渠一样,所谓“脉会太渊”。“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太渊穴主治“腕臂痛”,而肩周炎处方太渊穴为针灸处方中的远部取穴。该方中的白芥子入手太阴经,具有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作用,用于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现代药理认为:白芥子遇水后经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异硫氰酸对羟基苄脂,有刺激作用,用作刺激剂,应用于皮肤局部,其作用不仅限于用药部位,并牵涉至其他部位,产生治疗作用。因芥子油吸入皮肤后,停药后仍继续发挥作用,故不论太渊穴处皮肤起疱后愈合与否,都应在20日后继续治疗。方中川乌、细辛祛风除痹,桂枝与肉桂走表温里。白芷、山柰辛温止痛,而白芷善能祛风除湿,生姜汁辛温。可见,太渊穴天灸方治疗肩周炎,药虽不繁,但深中肯綮,共奏疏风除湿、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之功。因此太渊穴天灸方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
【方剂出处】章进.天灸太渊穴治疗肩周炎54例.中国针灸,2004,24(9):661
31.温经通络方
【药物组成】制川乌10g(先煎),制草乌10g(先煎),威灵仙15g,穿山甲6g,当归15g,川芎15g,桂枝15g,桑枝15g,延胡索10g,羌活15g,全蝎10g,海风藤10g。
【随症加减】寒湿重者加大川乌、草乌药量并加熟附片、干姜,血瘀重者或有外伤者加苏木、乳香、没药。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15日为1个疗程。配合外用中药:苏木30g,桂枝25g,姜黄25g,土茯苓30g,海风藤30g,蜈蚣2条。装袋,扎口放药锅内加水煎煮30min,先热熏患处,待药温适宜后,用药汁擦洗局部至潮红,再把药袋放置患处热敷,边敷边活动患肩。每日2次,每日1剂,15日为1个疗程。可用2个疗程。
【功效】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2例。治愈19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88%。
治验:马某,女,56岁。2005年3月12日初诊。右肩关节疼痛3个月余,夜间剧痛,肩关节功能活动障碍,抬肩困难,梳头、穿衣、吃饭均感困难,近半个月来,因受寒凉而症状加重。查右肩关节上举90°、外展70°,后伸内旋仅触及腰部中线,肱二头肌长短头肌腱及三角肌下缘压痛明显,舌淡苔白,脉弦细。辨证属寒凝血滞。治宜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止痛。内服药用制川乌10g(先煎),制草乌10g(先煎),威灵仙15g,穿山甲6g,当归15g,川芎15g,桂枝15g,桑枝15g,延胡索10g,羌活15g,全蝎10g,海风藤10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另用外洗中药熏洗热敷患处,活动关节。治疗25日后肩关节活动恢复正常,周围压痛点全部消失,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经验心得】肩周炎病机为劳损或肝肾不足,气血虚弱,卫外功能低下,风寒湿邪乘虚侵袭血脉筋骨,致寒凝血瘀,筋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治宜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止痛。内服方中川乌、草乌、桂枝温经散寒,威灵仙、桑枝、羌活祛风除湿,当归、川芎、延胡索活血止痛,穿山甲、全蝎通经活络。外用中药熏洗,可促使皮下组织血管扩张,使局部气血运行通畅,加速炎症消退,并有止痛作用。中药内服加外用,可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故疗效显著。
【方剂出处】张凤芹.温经通络法治疗肩周炎32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24(9):572
32.阳和活络汤
【药物组成】熟地黄30g,黄芪15g,鹿角胶、当归各12g,白芥子、桂枝、地龙各9g,制川乌、制草乌、制天南星、制乳香、制没药各6g,炙麻黄3g。
【随症加减】寒湿痹阻(症见肩关节疼痛,夜间及阴雨天或受凉加剧,舌苔薄白,脉细弦),方中制川乌、制草乌量用至12~15g,或加细辛6g,威灵仙10g;痰瘀痹阻(症见肩关节疼痛不剧,关节僵硬,活动受限,舌紫、苔薄白或腻,脉细涩),加全蝎6g,白花蛇10g,络损血瘀(症见有外伤史或骨折病史,舌紫气或紫斑,苔薄白,脉细弦),加红花、桃仁、三七各10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文火煎煮2次,每次约100ml,滤汁混匀,分早、晚饭后服。药渣装袋,扎口放铝锅内,再煎约30min,先热熏患处,待药温适宜后,用药汁擦洗局部至潮红,再把药袋放置患处热敷,边敷边活动患肩。连用10日为1个疗程,无效者停药,有效者继续用药2~3个疗程,巩固疗效。
【功效】温经活络、搜风除湿。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96例,经1~3个疗程治疗,痊愈76例,显效14例,好转6例。
治验:张某,女,56岁。右肩关节疼痛3个月余,夜间痛剧,不能安寐,梳头、穿衣尤为困难。近半个月因气候变化症状加重。舌淡、苔白,脉沉细弦。证属肝肾不足,寒湿痹阻经络。治以温补肝肾,通经活络。拟阳和活络汤加味。处方:熟地黄30g,黄芪15g,鹿角胶、当归各12g,制川乌、制草乌、白芥子、桂枝、地龙各9g,胆南星、制没药、制乳香、细辛各6g,炙麻黄3g。每日1剂,水煎服。并嘱药渣复煎熏洗热敷患处。以上方加减连用25剂而愈。1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经验心得】本病多因中年或老年肝肾不足,气血虚弱,卫外功能低下,风寒湿邪乘虚侵袭;或肌肉筋骨失养,不耐外伤和劳损,致筋痹阻,气血瘀滞,瘀痰胶结,筋腱肌肉间胶滞粘连活动受限。自拟阳和活络汤乃阳和汤合小活络丹化裁而成。
方中熟地黄、鹿角胶养肝肾填精益髓;黄芪、当归益气养血;炙麻黄、桂枝、制川乌、制草乌温经散寒,除湿止痛;胆南星燥湿化痰,祛络中之寒痰;白芥子化皮里膜外之痰;制乳香、制没药行气活血,通络止痛;地龙通经活络,引药直达病所。
诸药配伍,标本同治,共奏益气血,养肝肾、温经活络、搜风除湿、逐瘀化痰之功。笔者体会,制川乌、制草乌用量,可从6g渐递增至12~15g,均宜先煎1h以上,以避毒性反应。取药渣复煎熏洗热敷局部,乃借助热力刺激和皮肤渗透作用,促使皮下组织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
【方剂出处】伍荣芝.阳和活络汤治疗肩周炎96例.四川中医,2001,21(1):71
33.中药热敷法
【药物组成】桂枝40g,羌活、防风、秦艽、威灵仙、细辛各30g,葛根50g,白芍、当归、鸡血藤各30g,川芎40g,红花、乳香、川乌、草乌各20g。
【治疗方法】将上药加水3000ml,大火煎开15min后,将药液倒入面盆中,先利用药热气熏蒸肩部,同时用2条毛巾交替浸药液热敷以肩部为主及上肢各关节处,时间40min左右(如冬天可在盆底加热,以保持药液温度)。热敷完毕后,予适当按摩和功能锻炼,每日2次为宜。
【功效】温经通络、散寒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20例,治愈18例,好转2例。
治验:魏某,女,40岁。1995年8月中旬来诊。因午睡贪凉,卧竹凉板床,醒后即感觉右侧肩部犟掣不适,逐渐加重,疼痛重着,活动则疼痛加重,苔白微腻。诊断:痹证,辨证为风寒湿痹型。由于患者畏一日三餐内服药之苦,遂用上述中药熏蒸、热敷,再辅以适当的手法按摩,之后做右上肢内旋转60次,外旋转120次前抬举、后抬举各60次,颈部左右旋转各60次,每日2次。3日后,疼痛减轻,继续治疗7日,单做功能锻炼,10日后疼痛消失,功能活动恢复正常。随访11年未见复发。
【经验心得】方中桂枝、羌活、防风驱散外表风寒之邪,主治上部肢体痹痛;葛根解肌开腠理,常治外感项背强痛;秦艽、威灵仙、细辛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其中威灵仙、细辛其性辛温,善走窜,对风寒湿邪所致的痹证有较强的止痛功能;白芍与桂枝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再则白芍作用有六,其中之一是固腠理,与葛根一开一固,开固协调有度,则邪无可乘之机;当归、川芎、红花、鸡血藤、乳香祛瘀血,生新血,流利经脉,取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川乌、草乌祛风湿,散寒止痛,为治风寒湿痹不可缺少的两味药物,但有大毒,入汤剂应先煎30~60min,以降低其毒性,外用则无此担忧。诸药合用,药物借助热力直接作用于患病部位,起到温煦肌肉、透达经络的作用,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方剂出处】魏亚明.中药热敷加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20例.中医外治杂志,2007,16(3):21
34.复肩散外敷
【药物组成】血竭、芒硝、大黄、乳香、没药、全蝎、蜈蚣、冰片各等份。
【治疗方法】上药研细装瓶备用。取适量醋调成糊,敷于病变部位并用保护膜固定,同时配合“蝎子爬墙”等上肢及肩关节功能锻炼。
【功效】活血化瘀、通经利脉。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26例,均在10~30日治愈,平均15日。
【经验心得】创伤性肩周炎在临床中较常见,由于肩部或上肢外伤致使局部瘀血内存,经脉瘀阻,经血不通,不通则痛,固治疗当以活血化瘀,通经利脉。用血竭、大黄、乳香、没药活血通络,芒硝软坚散结,全蝎、蜈蚣通络止痛,冰片具有通经开窍止痛作用,又有引药的作用。在应用本药过程中,有个别患者可局部出现热、麻、痒的感觉,此时要停止治疗,并用生姜擦局部,再把生姜少许捣成糊状掺入药中,可消除以上感觉,除此之外,未发现其他的不良反应。
【方剂出处】冀美生,等.自拟复肩散治疗创伤性肩周炎26例.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3(6):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