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验:王某,女性,48岁。患者2年前双肩受凉后自感双肩疼痛、发冷、重着,双肩、肘关节活动不利。经诊断为肩周炎,用镇痛、消炎药物治疗无效而来诊。诊见患者面色发暗,双眉发紧,懒于言语。脉右手寸、关、尺俱紧缓,寸部尤甚,舌苔白腻,双臂活动不能自如。予羌活9g,独活9g,姜黄9g,川芎9g,甘草9g,藁本8g,防风9g,威灵仙9g,制附子7g,延胡索9g,炒杏仁8g,丹参9g,桂枝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3剂后症状基本消失,脉转平和。再服5剂巩固疗效而愈。
【经验心得】肩周炎多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属中医“痹证”范畴,痹证虽有风、寒、湿、热之分,但寒痹夹风、夹湿、夹瘀者占十之七八。应用自拟肩痹解凝汤治疗本病。方中羌活驱散风寒;独活祛风湿而利关节;川芎、丹参活血化瘀兼通气血;延胡索、姜黄理血中之气;防风、藁本疏肌解表而发汗;桂枝长于祛风和血,为上肢要药;威灵仙散寒行气,善走经络;杏仁宣上而通肺气;制附子温经散寒定痛;甘草调和诸药,以缓诸药辛散之性。诸药合用,可使风、寒、湿邪尽除,瘀化血畅,凝滞得通。
【方剂出处】倪晓畴.肩痹解凝汤治疗肩周炎80例.中国民间疗法,2001,11(9):33
14.肩痹通
【药物组成】黄芪、鸡血藤各30g,当归、白芍、威灵仙、姜黄各15g,桂枝、羌活、制川乌(先煎)各10g,全蝎、甘草各6g。
【随症加减】若风寒束表,无汗、怕冷、身痛者,加麻黄10g,葛根30g;病程较长、寒湿留滞经脉骨节,肩部僵硬者,加白芥子、乌梢蛇各10g,蜈蚣2条;气虚明显者,黄芪加量为60g,白术15g;久病入络、瘀血停留、肩背上肢麻木、舌质紫黯者,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各10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上、下午2次温服。配合肩部操锻炼:患者站稳,第一节,患肩侧上肢伸直做前屈、后伸摆动50次;第二节,患侧上肢做内收、外展摆动50次;第三节,环转上臂活动,先向前环转(如右肩逆时针)25次,再向后环转(右肩顺时针)25次。以上肩部操应慢慢增大摆幅,力度以患者能忍耐为宜,每日早、晚各做一套。上述方法治疗10日为1个疗程。
【功效】舒筋通络、松解粘连。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80例,治愈54例,显效16例,好转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5%。
【经验心得】肩周炎多由年老体衰或气血虚损,筋脉失养,风寒湿邪侵袭肩部,气血闭阻不通所致。现代医学认为是肩关节的关节囊及关节周围软组织发生的一种广泛的慢性无菌性炎症反应,引起了软组织广泛性粘连,限制了肩关节的活动所致。
针对上述病因,运用肩痹通益气养血、祛风散寒、通络止痛,再配合肩部操锻炼有舒筋通络、松解关节组织粘连作用,故能取得较好疗效。
【方剂出处】吴泽忠.肩痹通合肩部操锻炼治疗肩周炎80例.四川中医,2004,22(5):82
15.九味羌活汤加味
【药物组成】羌活9g,防风12g,细辛6g,苍术9g,白芷9g,川芎9g,黄柏12g,生地黄15g,桑枝30g,威灵仙24g,姜黄12g,秦艽12g,甘草9g,乌梢蛇9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7日为1个疗程,3个疗程无效者停药。配合针刺疗法:取双侧第二掌骨侧全息胚上肢穴,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间隔2日,第2个疗程治疗。
【功效】温经散寒、理气活血、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80例,痊愈62例,显效15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100%。
治验:王某,女,43岁。患者右肩关节疼痛伴关节活动受限5个月,近20日症状加重,近日来右肩关节酸痛剧烈,夜间尤甚。舌淡暗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诊为肩周炎,虚寒型,治以补气血、温经散寒止痛,处方:羌活9g,防风12g,细辛9g,苍术9g,白芷9g,黄柏12g,生地黄15g,桑枝30g,威灵仙24g,姜黄12g,秦艽12g,甘草9g,乌梢蛇9g,守上方配合针剂,共服10剂而愈。
【经验心得】肩周炎多发于50岁左右中老年人,中医认为卫气不固,肌腠疏理,兼以年长气血衰退,感受风寒或劳累、闪挫,以至筋脉痹阻,气血瘀滞,经筋失养,关节不利,活动受限,入夜或寒冷季节,寒气较重,肩部气血不畅而痛,日久则肌肉失养而致痿缩,治以温经散寒,理气活血止痛。以九味羌活汤为主方去黄芩易黄柏,加以威灵仙、姜黄、秦艽、桑枝、乌梢蛇,诸药共奏温阳益气,活血通络,散寒止痛之效。针刺第二掌骨侧全息胚上肢穴,有快捷止痛之妙,二者合用标本兼治,因而能获较好疗效。
【方剂出处】李万勇,等.加味九味羌活汤配合针刺治疗肩周炎80例临床观察.中华名医论坛,2004,(6):54
16.祛风通络汤
【药物组成】桂枝20g,当归20g,白芍20g,鸡血藤30g,羌活12g,防风12g,川芎12g,桑寄生24g,威灵仙15g,三七15g,蜈蚣3条。
【随症加减】寒重加制川乌15g;气虚加黄芪30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服,治疗10日为1个疗程,可治疗4个疗程。
【功效】温经散寒、祛风通络。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60例。痊愈53例,显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
治验:章某,男,53岁。2006年3月20日初诊。4个月前因劈柴不慎致肩部损伤,多次治疗未果。肩部冷痛,入夜更甚,麻木,外展背伸时疼痛加剧,活动功能受限。舌质淡苔白微腻,脉沉迟。X线片检查第4、5颈椎骨质增生。证属寒痹。
治以温经散寒,祛风通络。药用制川乌15g,桂枝20g,当归20g,白芍20g,鸡血藤30g,羌活12g,防风12g,川芎12g,桑寄生24g,威灵仙15g,三七15g,蜈蚣3条。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中、晚服,2个疗程后症状基本消除,屈伸略受限。原方减制川乌续服3剂后症状消除,活动自如。
【经验心得】肩周炎属中医“痹证”范畴,由风、寒、湿、热等外邪侵入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祛风通络汤方中制川乌、桂枝温经散寒,当归、鸡血藤、三七行血活血,羌活、防风、蜈蚣、威灵仙祛风通络,白芍、甘草缓急止痛。
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祛风通络之效。
【方剂出处】田兴华.祛风通络汤治疗肩周炎60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9,25(2):80
17.身痛逐瘀汤加味
【药物组成】姜黄10g,秦艽15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甘草6g,羌活10g,没药12g,五灵脂10g,香附10g,牛膝15g,地龙10g,当归10g,桂枝30g,石膏30g,桑枝100g。
【随症加减】老年久病虚弱者加黄芪30g;气血虚者加党参15g,熟地黄10g;关节局部游走剧痛,顽固难治者加蜈蚣1条,地龙10g;经脉阻滞如针刺者加鸡血藤20g,炮穿山甲10g;局部冷痛加剧者去石膏加制川乌、制草乌各10g;关节拘挛较重,活动迟缓者加山茱萸10g;湿邪较重者加苍术10g;内有湿热者去当归、细辛、桂枝,加黄芩、连翘、滑石各10g;患处由寒转热者加龙胆草10g;肩部沉重者加独活、威灵仙各10g;肝肾亏损加茯苓、杜仲各10g;肌肉萎缩者加枸杞子、骨碎补各10g。
【治疗方法】取水2500ml先煎桑枝至1500ml后取出桑枝,将石膏入汤先煎30min,再入余药煎30min。每日1剂,分2次煎服。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126例,治愈50例,显效38例,好转23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88%。
治验:陈某,女,46岁。2001年3月16日初诊。左侧肩关节酸痛、麻木伴活动受限1年,加剧1个月余。患者夜间睡眠时疼痛剧烈,肩上举及后伸时疼痛集中于肩前及肩外侧部。
查体:左肩皮肤无红肿及瘢痕溃疡,左肩三角肌轻度萎缩,上举及后伸时疼痛加重,肱二头肌长头腱、喙突、肱骨大结节压痛,左上肢肌力Ⅳ级。活动范围检查:上举90°、后伸10°、外展60°。X线片显示:肩关节诸骨骨小梁疏松,骨皮质变薄,骨质无破坏。曾服用中药独活寄生汤,并经过理疗、按摩等治疗,疗效不佳。证属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用身痛逐瘀汤加味,以桑枝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并配合体疗。
经2个疗程治疗,症状全部消除,功能活动正常。随访1年无复发。
【经验心得】《素问·痹论》云:“痹在骨则生,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总之年高正虚,血亏,筋骨失养,外受风寒、湿热之邪是本病之关键。所以本病治当祛邪扶正,攻补兼施。风寒湿之邪,大多杂合而致病,三者之中虽可有某邪偏盛的情况,但难以截然区分,故治疗又多以祛风、散寒、除湿、疏通经络等方法并用。
【方剂出处】敖绍勇,等.加味身痛逐瘀汤治疗肩周炎126例.江西中医药,2006,37(9):34
18.舒筋活血四物汤
【药物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各15g,白芍15g,桂枝10g,威灵仙10g,五加皮12g,木瓜10g,独活9g,续断9g,红花9g,当归15g,川芎6g。
【随症加减】急性炎症期加防风10g,荆芥穗9g;中期痛重者加延胡索10g,三七3g;湿重者加秦艽10g,羌活10g;晚期关节僵硬者加伸筋草10g,桑枝10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配合手法治疗:让患者骑跨在靠背骑上,医者用揉捏手法,从合谷穴开始,逐渐向肩关节周围点按、揉、捏和松筋,以松解软组织挛缩和瘢痕,改善血液循环,然后点按天宗、肩髎、缺盆、肩髃等穴,将患侧肩关节运转摇晃数次,被动前屈、后伸、外展、上举、旋前、旋后反复运作,每日1次。
【功效】祛寒除湿、活血化瘀。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98例。显效51例,有效4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2.86%。
治验:崔某,女,53岁。2007年1月20日就诊。多年前有居住潮湿环境史,就诊时右肩关节刀割样疼痛1周,夜间痛甚有濒死感,无类似病史,亦无明显外伤史,在当地用药后,病情不轻反重。双肩X线片对比,患肩无异常,血沉、抗链“O”、类风湿因子等多项指标正常。查体:痛苦面容,时有呻吟,患肩置于外展10°~15°的被动强直位,前屈、后伸、外展、内收、上举、肩关节旋转等功能基本丧失,动则痛剧,肩峰下滑囊部、肱二头肌长头肌腱部压痛明显。诊断:肩周炎。治用中药加手法。药用生地黄10g,熟地黄10g,当归10g,川芎10g,生白芍15g,桂枝10g,羌活9g,防风9g,五加皮12g,伸筋草15g,延胡索15g,生甘草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手法用轻揉捏弹拨肩峰下滑囊部及肱二头肌长头肌腱部,并顺患肢纵轴方向拔伸松解肩部,指导患者自行前屈、后伸、旋前、旋后等动作。治疗14日后,患者疼痛基本消失,嘱其继续坚持用药,加强功能锻炼。1年后复查,肩关节活动正常,未见复发。
【经验心得】林珮琴在《类证治裁》中云:“诸痹者,良由荣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邪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气所阻,不能宣行,因而气血凝涩,久而为痹。”肩周炎外因为肩部感受风寒湿邪,劳损外伤,内因气血不足,肝肾亏损,筋失濡养,内外合邪,经络痹阻,营卫气血不畅,发为疼痛。日久则肌肉挛缩,活动受限。故治当祛寒除湿通络,兼以活血化瘀。舒筋活血四物汤中四物汤补血养血、活血止痛;威灵仙、五加皮、木瓜、独活祛风除湿;续断补肝肾,强筋骨;红花疏通经络;生地黄清热凉血,生津;桂枝温通经脉。手法治疗可松解肩关节局部软组织,使风寒得散,湿除络通,从而达到消肿止痛之目的。
【方剂出处】吴敏田,等.舒筋活血四物汤配合手法治疗肩周炎98例.国医论坛,2008,23(5):28
19.舒肩汤
【药物组成】制川乌、制草乌各10~15g(均先煎20min),当归12g,白芍、续断、威灵仙各30g,黄芪22g,菟丝子、络石藤、川木瓜各15g,桑枝、桂枝各10g,祖师麻3~6g,甘草4~8g。
【随症加减】一般情况下,第1个疗程药物不作增减,在第2个疗程疼痛缓解后,减乌头用量,酌入补骨脂或淫羊藿。若阴虚象明显可加入北沙参20~30g。
【治疗方法】每日1剂,煎2次,早晚于患肢锻炼后分服,15日为1个疗程。配合功能锻炼:以患肢手掌搭对侧肩膀同时以另一掌上托患肢肘关节使之上抬,并做外展、上提动作,不要怕痛,超过60岁者手法宜轻柔,不宜过激,每次10min,每日2~3次。
【功效】补气祛邪、疏络定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47例,治愈35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