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经络美容:简单而行之有效的美容方法
9174300000017

第17章 针灸美容(1)

方法篇

一、概述

(一)针灸美容的定义和内容

中医美容现已被人们逐渐认识,它以其独特的美容方法而居胜。中医美容已普遍走向各家美容院,展示其辨证论治、内治外敷、标本同治的理论指导思想,颇爱大家的欢迎。中医美容还根据经络学说,运用非药物疗法,同样可达到美容的效果。

针灸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宝贵遗产,用于今天,不但可以治病,还可美容。近年来,国内外都出现了针灸美容专科,并认为针灸美容给现代美容加入了新的内容,是美容领域的一项突破。

针灸的作用是调节人体功能,使之达到相对平衡。中医学认为,人体内的各个脏腑之间以及体内脏腑和体表的五官、肌肤、皮毛、筋骨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有机整体,经络是体内运行气血的道路,它通里达表联系全身。针灸美容就是以经络的理论为依据,在其面部、手、足及躯干等处的穴位上进行针刺,通过直接和间接的作用,达到改善局部的功能。比如黄褐斑、黑斑等皮肤色斑与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针灸能调节内分泌功能,所以对治疗皮肤色斑病有效,这是针灸的间接作用。除此之外,针灸美容的直接作用更多,皱纹是由于肌肉松弛、生理功能减退、缺乏营养及吸收能力下降造成皮肤失去弹性而生成的。在面部取阳白、印堂、太阳、颊车、地仓等穴针灸,可使面部肌肉增加收缩、血管扩张、血流加快、代谢功能增强,使局部皮肤红润,已经麻痹、萎缩、强直的皮肤、神经肌肉功能的联系重新获得恢复和调整,从而使皱纹得到改善。

目前,针灸美容开展的项目较为广泛,除上面提到的消除色素斑、皱纹外,对脱发症、多毛症、扁平疣、痤疮、白癜风、酒渣鼻、狐臭等也有一定疗效。

针灸美容与手术美容相比,最大的缺点是见效慢,治疗时间长。但对于不能用手术方法来纠正的一些美容缺陷,针灸美容就可以大显身手。另外,针灸美容没有手术美容那么大的风险,也不需要特殊的设备,方法简便快捷,随时随处都可进行,病人无痛苦,也不留痕迹,值得进一步推广。

针灸疗法常见的有针刺疗法、耳穴疗法、刺血疗法、水针疗法、灸法、拔罐法、皮肤针法、火针法、皮内针法。

(二)针灸美容的机制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灸经络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神经、内分泌、体液代谢以及人体免疫功能,使之处于良好的功能状态,从而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人体免疫力,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1.针灸对神经系统功能的调整作用针刺可以通过腧穴由外至内地调整神经-体液系统的平衡,调节神经的兴奋或抑制水平,消炎、镇痛,促进神经组织再生,可用于周围神经的病理损害,如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等。针刺对自主神经的影响有抑制和增强两种作用,即原有功能亢进时,则针刺可以使其功能活动下降;反之,则增强其功能活动。通过自主神经促进这种反馈调节,可以加速功能状态的正常化。灸法也同样既可使功能降低、衰弱或麻痹的神经增强兴奋,又能使神经系统的功能亢进、过敏或痉挛得到抑制或镇静,表现为双向良性调整作用。

2.针灸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调整作用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针刺或电针后,动物尿中17-酮类固醇含量明显增高,肾上腺皮质变厚,重量增加,血液中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增加,表明针刺能提高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且与该系统的功能状态有密切关系,表现为双向良性调整作用。针刺对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亦具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灸法亦可以使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

3.针灸对机体防御反应的影响针灸对人体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都具有重要的调整作用,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以达到消除致病因素的作用。针刺具有较显着的抗炎作用,可以改善炎性区微循环和淋巴循环,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减轻或消除炎性水肿;可以使炎症发生发展的速度减慢,同时也可减轻炎症的变质性病变;可以加速肉芽组织形成,增强细胞的修复性再生以及瘢痕化过程,使炎症好转和康复。

4.针灸的美容作用通过刺激面部经络腧穴,可以使局部组胺和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增加,刺激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淋巴循环,增加局部营养供应,替皮肤各层组织补充充足的营养和水分,达到祛病养颜、保健美容的效果。针刺还能促进局部肌肉收缩、增强肌肉弹性、预防肌肉松弛,用于防治皱纹。同时针刺对于皮肤的状态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通过神经的调节,既能抑制皮脂腺分泌、减少皮肤油腻,又可以促进油脂分泌,防止皮肤干燥,使皮肤处于健康、正常的生理状态。

(三)针灸美容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针灸美容适应证非常广泛,可以说基本上非手术美容的均可以用针灸来完成,但是各种针灸方法有各自不同的特长,除了毫针以外的针法有自己一定的局限性,这将在下面一章中分别论述。而毫针就囊括了所有其他针法的适应证。

2.禁忌证

一般来说,针灸在美容领域基本上没有什么禁忌证,但是,针灸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这里我们讨论一下针灸总的禁忌证。①各种传染病,如肝炎、艾滋病、结核等;②各种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等;③各种肿瘤;④严重的心脏病;⑤饥饿、劳累、酒后不宜针灸。各种针法的禁忌证在下面分别论述。

二、方法

(一)毫针刺法

1.毫针的构造和规格

毫针分为5个部分:以铜丝或铅丝紧密缠绕的一端为针柄;针柄的末端多缠绕成圆筒状称针尾;针的尖端锋锐的部分称针尖;针柄与针尖之间的部分称针身;针柄与针身的连接之处为针根。

2.针刺前的准备

(1)选择针具: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肥瘦、体质、病情、病位及所取腧穴,选取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如男性、体壮、形肥、且病位较深者,可选取稍粗稍长的毫针。反之若为女性、体弱、形瘦、而病位较浅者,则应选用较短、较细的针具,临床上选针常以将针刺入腧穴应至之深度,而针身还应露在皮肤上稍许为宜。

(2)选择体位:为了使患者在治疗中有较为舒适而又能耐久的体位,既便于取穴、操作,又能适当留针,因此在针刺时必须选择好体位。临床常用的有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仰卧位、侧卧位等。对于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有条件时应取卧位,以避免发生晕针等意外事故。

(3)消毒:包括针具消毒、腧穴部位的消毒和医者手指的消毒。针具可用高压蒸汽消毒或75%乙醇浸泡30min消毒。腧穴部位可用75%乙醇棉球拭擦消毒,或先用2.5%碘酒棉球擦拭后再用酒精棉球涂擦消毒。至于医者手指,应先用肥皂水洗净,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即可。

3.刺法

(1)进针法:在针刺时,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称“刺手”,右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称“押手”。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单手进针法:即用刺手的拇、示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穴位,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示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此法用于短毫针进针。

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示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腧穴表面,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示、拇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示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示二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薄部位的进针,如印堂等。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示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旁,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在针刺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同一腧穴,由于针刺角度、方向、深度的不同,所产生的针感强弱、方向和疗效常有明显差异。对天突、哑门、风府等穴及眼区,胸背和重要脏器,如心、肝、肺等部位的腧穴,尤其要注意掌握好针刺角度和深度。

①角度:指进针时的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是根据腧穴所在位置和医者针刺时所要达到的目的结合而定的。

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左右垂直刺入。此法适于大部分腧穴。

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左右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在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穴位。平刺:即横刺、沿皮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于皮薄肉少的部位,如头部的腧穴等。

②深度:指针身刺入人体内的深浅程度。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一般来说,身体瘦弱浅刺,身强体肥者深刺。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宜深刺。

(3)行针与得气:行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而施行的各种刺针手法。得气也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当产生得气时,医者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患者也会在针下有相应的酸、麻、胀、重感,甚或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感觉。若没有得气,则医者感到针下空虚无物,患者亦无酸、胀、麻、重等感觉。

临床上一般是得气迅速时,疗效较好;得气较慢时效果就差;若不得气,则可能无效。《金针赋》也说“气速效速,气迟效迟”。

行针手法分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

①基本手法:有以下两种。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把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为提。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和中、示二指持住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以上两种手法,既可单独应用,也可相互配合运用,可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②辅助手法:是针刺时用以辅助行针的操作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循法:针刺不得气时,可以用循法催气。其法是医者用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按。说明此法能推动气血,激发经气,促使针后易于得气。

弹法: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以加强针感,助气运行。本法有催气、行气的作用。

刮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示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示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频频刮动针柄,促使得气。本法在针刺不得气时用之可以激发经气,如已得气者可以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与扩散。

摇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以行经气。摇法有二,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气感应;一是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

飞法:针后不得气者,用右手拇、示两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故称飞。本法的作用在于催气、行气,并使针刺感应增强。

震颤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本法可促使针下得气,增强针刺感应。

毫针行针手法以提插、捻转为基本操作方法,并根据临证情况,选用相应的辅助手法。例如,刮法、弹法,可应用于一些不宜施行大角度捻转的腧穴;飞法,可应用于某些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摇法、震颤法,可用于较为浅表部位的腧穴。通过行针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的施用,主要促使针后气至或加强针刺感应,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4)针刺补泻:针刺补泻是根据《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的原则而确立的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是针刺治病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毫针刺法的核心内容。

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针刺补泻就是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疏泄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

4.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1)晕针原因:患者精神紧张、体质虚弱、饥饿疲劳、大汗大泄大出血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手法过重而致脑部暂时缺血。

现象: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呕、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处理:首先将针全部取出,使患者平卧,头部稍低,注意保暖,轻者在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可指掐或针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必要时应配合其他急救措施。

预防:对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和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思想工作,消除顾虑;正确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尽可能采取卧位),取穴不宜太多,手法不宜过重;对于过度饥饿、疲劳者,不予针刺。留针过程中,医者应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出现晕针先兆,可及早采取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