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教师必备的哲学基础
9173500000002

第2章 当教师遇上哲学——存在(1)

哲学的大众化和实用性

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对教师的职业范围和性质作了界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地影响学生,教师的仪表修养都会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雅斯贝尔斯告诉我们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和我们平时所说的教师是春蚕、蜡烛、火炬,是一个道理,都说明了教师这门职业是神圣而庄严的,伟大而辛劳的。它需要付出你的青春和心血,当回头再看时,已是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这个时候,想想当时的劳苦与艰辛,就会感觉自己没有虚度一生,就会很欣慰。

教育是一种需要心智和个性的活动,哲学给教育提供了内在的理论依据。从本质上说,是教师对自身的反省和提高。一些教师认为哲学是空洞无物的,抽象和远离实际社会生活的,很难把它与自己身边的教育教学实际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哲学是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之中的,它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大众化的哲学。

哲学的大众化源于哲学家对现实世界、现实社会、现实人的关注和思考,如果没有这些,哲学只能变成空洞的说教,只能是晦涩的理论。德国作家歌德曾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理论如果不是来自于人们的生活和实践,那就只能是空想,幻想,只能是灰色的,而不可能被广大人民所认知。哲学源于生活,也必然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服务。哲学的大众化就是把深奥晦涩的哲学原理通俗化,把枯燥乏味的哲学理论趣味化,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与哲学原理进行对接,让人们用哲学的眼光看世界,用哲学的视角思考人生。

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担负起对学生知识结构、身心健康、道德完善等方面的提高和完善。教师,尤其是从教多年的老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听优秀教师讲课,常常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学到应该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这是因为他们在枯燥的教学中加入了一些生活的哲思和感悟,用这样的方法给学生讲解知识,学生不仅能很快掌握,而且能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把哲学融入教育教学中,让学生从中获益,这体现了哲学的作用无处不在,同时也表明了哲学在人们实际生活中的重大用途。

在一次演讲中,列宁把“实用论”、“诡辩论”和真正的辩证法做了生动的描述。他这样说道: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某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研究,可以发现有无数的特点、无数的质的规定性。那些“实用论”和“诡辩论”者,就会从左边的口袋里掏出许多证据来说明一个问题,过一会儿,又从右边的口袋里掏出一堆证据来说明另一个问题。

列宁用这个演讲告诉我们,实用主义哲学反对将心物、主客、思有等二元分裂作为哲学的出发点,拒绝对关于世界的基础、本质等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作出回答,要求抛弃各种声称具有普遍和绝对意义的哲学体系;相对主义诡辩论的主要特征是片面地夸大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取消事物之间的界限,从而根本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它是以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体系。而教师的主要实践活动就是教学,将自己在平时生活中体悟到的哲学精神、哲理思考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中,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把听课当做享受,从而去认真地学习。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所学的哲学和其在实际的讲课过程中经常存在脱节现象。很多之前学过的哲学到了课堂上就变成了灰色的死的理论,哲学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很少,甚至觉得那应该是政治教师和今后大学教师的任务,与自己无关,自己只要教好专业知识就可以了。这些教师当初在课堂上学习哲学,实际上并没有真正领会哲学,学懂哲学,学通哲学。他们学习哲学大多只是为了能取得个好的分数,所以死记教条,并没有理解,更不可能在生活中活学活用。真正掌握了哲学、读懂了哲学的人,尤其是那些善于运用哲学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加入点滴感悟,使学生领悟人生、了解社会;他们既是在讲课,也是在为学生打开一扇窗,一道门,让他们看到外面的世界,外面的精彩和不同,而这样的教师在当下的教育体制下显得是那样的稀少和宝贵。

从前,一位知识渊博的智者收了一个学生,有一天这个学生请教他:“老师,您能说出我的价值吗?”智者看了他一会儿,给了他一块石头,说:“你先帮我做完这件事,然后我告诉你人生的价值。你拿着这块石头到集市上去叫卖,但是有一个条件,就是不论别人出多少钱你都不能卖掉它。”

于是这个学生来到集市上,将石头摆出来,开始叫卖。不一会儿,一群人围了上来,有人说希望用两元钱买这块石头。这时另外一个人摸了一下,觉得石头十分光滑,说愿意出4元钱买下,众人见状,纷纷抬价,最后有人愿意出10元钱买下石头。学生很高兴,回去告诉智者:“老师,想不到您这块石头居然能卖到10块钱呢!”智者平淡地说:“你明天再把它带到黄金市场上去,记住,无论别人出多少钱你都不能卖。”

第二天,学生早早就来到黄金市场,有个老者仔细看了看这块石头,断定里面一定是块宝贝。于是大家开始疯狂地抬价,最后有人愿意出1万元的高价买下。学生有些怦然心动,但想到老师的嘱托,抱着石头,兴高采烈地回去见老师,“在黄金市场上您这块石头竟然可以卖到1万,这实在是想不到啊!”智者听了,淡然一笑,说:“你明天再把这块石头拿到珠宝市场上去,千万记住不管别人出多少钱,你都不能将它卖掉。”

这个学生早早就赶到珠宝市场,将石头小心地摆出来,心想再不可能比在黄金市场上的价格更高的了。哪知刚一开始叫卖,就有人出到10万元的高价。很快观者如堵,石头的价格一再攀升,最后已经高达30万元。学生有些蠢蠢欲动,但想起了老师的话,忍住了极大冲动回去了,告诉智者:“想不到您这块石头可以值到30万元钱啊!我真是无话可说了。您现在是不是可以告诉我人生的价值了。”智者看着他说:“实际上这块石头的价值不止30万,而是真正的无价之宝,在它的里面镶有非常名贵的宝玉,但是你如果不识货,在集市上把它卖掉,那它顶多就值10块钱。”

其实每个人都是一块宝玉,但在外面包裹了一层石头,如果我们把自己放在集市里,那我们的价值就体现不出来,或者只能体现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在智者的眼里,我们就可以发出最强的光芒和最大的力量。在我们的生活中需要的是真正的智者,是能把我们的潜在价值激发出来的人。而教师,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引导者,是我们人生的引路人,指导我们向正确的道路越走越近。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大多是零散而繁琐的日常事务,为了处理这些琐碎的任务,他们不得不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集中在工作策略的改变以及工作方式的变革上,并且通常情况下都是一成不变地这样延续下去。这些教师因为精力过于分散,要关注学生的日常事务,又要每天按时上课、批作业,日夜操劳,可以说用尽了苦心,但他们的付出往往收效很小,因为他们在教学中没有想过用哲学的观点去看待问题,用哲学的思想去处理问题,当然他们更不会把哲学融入课堂教学中,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他们的再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仅仅以传授知识为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早已不被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和发展所提倡,但它却还在间接地影响着教师们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赵汀阳先生在《画说哲学·思想之剑》中说:“一种看法,或者说一种思想,也不能证明它本身是正确的,这相当于,我自己说我自己是正确的并不算证明了我是正确的。因此,我们必须对思想观念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通过这些研究来判断这些思想观念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好让我们知道该不该相信这些思想观念。这就是哲学的用处。”

所谓“用哲学”,正像上面所说的,哲学并不能解决我们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而只是给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一条思路,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也就是把我们的生活和哲学联系起来,观察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用哲学来引领思路,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书就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是把已有的科学文化知识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讲授给学生,让学生积累知识,逐步深入地学习,并能在实际生活中理解运用。教师更重要的职责是育人,也就是对人才的培育和教导,许多教师在课堂上讲了几十年课,却根本就没有明白教师的重要职责是什么,他们仅仅是在传授学科知识,却把育人的功能放到次要的地位上,有时甚至就根本不重视育人工作的展开。也有些教师只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的尝试上,认为这样就能造就人才,他们也同样没有认清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育人,也就不可能在教育事业上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

教师工作的根本任务决定了其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工作的根本任务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授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育人”,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培养和开发人才,推动人类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李公朴在给《大众哲学》写的序言中指出:“哲学就在人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他的哲学,本没有什么神秘的,不过因为多数的哲学家都是用高深的词句来谈哲学,所以一般人反而糊涂起来,以为哲学太艰深难解了,没有方法可以和它接近。这种错误的观念,似不能不说是由过去谈哲学的人所造成的。”

可见,哲学并不是神圣高贵的,并不应只是少数人的奢侈品,我们必须将哲学从书斋里请出来,让它为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增光添彩。生活里处处有哲学,时时用哲学,事事需哲学,鼓励广大教师学哲学、用哲学,并不像想像的那样难,因为哲学本来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在《吕氏春秋·察今》篇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次一个楚国人坐船过河时,不小心把腰里的剑掉入河中,他不慌不忙地在船上做了个记号,船上的人不解地问,你的剑掉入河中,现在不赶紧打捞,你这是在做什么呢?楚国人听了露出洋洋得意的神色说,大家不用着急,你们看,我刚才在船上刻了记号,这个地方就是我的宝剑落水的地方,等船一靠岸,我就可以马上把剑找到。

这个楚国人之所以最后会丢失他的宝剑,用哲学的观点来说,就是因为他用静止的观点去看待问题,而不是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认识事物;用物理学的观点来分析,他没有选择正确的参照物,船是在江上移动的,他却在船上做记号,所选的参照物没有相对稳定性。所以他的宝剑丢失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哲学的思考和感悟能够丰富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智慧——解放想像力,获得洞察力,从而促进自身和学生的长足进步。人类的发展史表明,最早的哲学家是从教师这一职业中产生和发展出来的,如我国的孔子,既是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之一。古希腊的伟大哲学家柏拉图既是哲学家,也是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他们碰到的一些问题引发了他们的独立思考,从而促进了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哲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渗入哲学的感思,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从而点亮他们的人生。

哲学在教师教育中的作用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一门学说,历来被誉为智慧之学,它展示给我们的是茫茫的宇宙、多彩的自然、丰富的人生、复杂的社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个问题,正是千百年来无数哲学家不断追问和苦苦思索的有关本体论、价值观、方法论问题。思考和研究世间万事万物,都摆脱不了哲学的这三大主题。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教育对于教育者的必要性也主要体现在这三大方面:

第一,认识教育本体论的重要性

世界是什么?是由水、火、气、分子、原子所组成的,或是由人的意志所想像的世界?还是由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人类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起点和对宇宙起源问题的思考和追问打开了哲学思维的大门。从遥远的古代开始,无数的哲人通过思考、辩论、实证等方式,逐步认清了世界是什么这一问题。不清楚世界由什么构成,就无法打通怎样改造世界的思维路径。哲学家追寻探索世界是什么的历程生动地告诉我们,要想改造或者变革事物,首先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或社会现象的本质,对事物错误的认识或歪曲的理解只能导致错误的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就告诉我们,我们做事时要从客观世界的实际情况出发,这样才能把事情做成功。

对于教育,我们如果没有对教育是什么形成正确的认识,对教育概念没有正确的界定和理解,把教育变成“规训”人而不是“教化”人、奴役人而不是解放人,甚至落入冉云飞先生所痛心疾首的“不把人弄残废绝不收场的”的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