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健康快乐枕边书
9172300000042

第42章 原发性肝癌

【概述】

原发性肝癌是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肿,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列第三位,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肯定,可能系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黄曲霉素、饮用水污染、一些化学物质、华支睾吸虫感染、酒精中毒等。

原发性肝癌属于祖国医学“胁痛”、“黄疸”、“鼓胀”的范畴。

其发病主要与酒食不节、情志所伤、劳欲过度、感染血吸虫等有关。肝为藏血之脏,性喜条达。情志不畅,则肝失疏泄,气机不利,血行受阻,导致肝之脉络为血瘀所阻;嗜酒过度,饮食不节,以致湿热内生、脾胃受损,酒湿食积壅塞中焦,气血交阻;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源,劳欲过度,伤及脾肾,则水湿内生、气血凝滞,久之引发本病。

【临床表现】

原发性肝癌早期缺乏典型症状,可无任何症状和体征;中晚期才出现症状,可见肝区疼痛、食欲减退、乏力、消瘦、黄疸、肝大,如发生转移,则可有相应转移部位的症状。

【实验室检查】

1.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1)甲胎蛋白(AFP):广泛用于肝细胞癌的普查、诊断、判断治疗效果、预测复发。肝细胞癌AFP阳性率70%~90%,并可早于症状出现10个月左右而发现本病。

(2)γ-谷氨酰转移酶同工酶Ⅱ(γ-GT2):在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阳性率90%,特异性97.1%。

(3)异常凝血酶原(AP):对亚临床肝癌有早期诊断价值。

(4)X-L-岩藻糖苷酶(AFD):敏感性75%,特异性为90%。

(5)其他:酸性同工铁蛋白(AIF)、醛缩酶A(ALD-A)、51核苷酸磷酶同工酶Ⅴ(51-HPDⅤ),阳性率70%以上,且特异性强;碱性磷酸酶同工酶Ⅰ(ACP-Ⅰ),特异性强,但阳性率只有24.8%。

2.超声显像

可显示直径2Cm以上的肿瘤,对早期诊断有较大价值。

3.CT检查

阳性率90%以上,可显示2Cm以上肿瘤。结合肝动脉造影,对1Cm以下肿瘤也有较高的检出率,是目前诊断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最佳方法。

4.X线肝血管造影

常用于诊断小肝癌,并可术前明确肿瘤部位,估计切除范围。

5.放射性核素肝显像

有较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6.磁共振显像(MRI)

能清楚显示肝细胞癌内部结构特征,对显示子瘤和瘤栓有价值。

7.肝穿刺活检

有确诊价值,但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危险性。

8.剖腹探查

可疑病例经上述检查无法确诊或排除,应行剖腹探查。

【诊断要点】

晚期病例因有典型的临床表现,诊断不难。早期病例主要结合AFP测定及其他辅助检查。对高危人群(肝炎史5年以上,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标记阳性,35岁以上)每年行AFP检测并结合1~2次超声检查,是发现早期肝癌的基本措施。

【治疗】

1.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是目前根治原发性肝癌的最好方法。其适应证为:①诊断明确,估计病变局限于一叶或一半肝者;②无明显黄疸、腹水或远处转移者;③肝功能代偿良好,凝血酶原时间不低于50%者;④心、肝、肾功能能忍受者。

2.放射治疗

对病灶较为局限、肝功能较好的早期病例,疗效尚可。目前多合并化疗、中药及其他支持疗法,可提高疗效。

3.化疗

除多柔比星、顺铂、替加氟外,其他化疗药物全身治疗无肯定的疗效。而肝动脉栓塞化疗对肝癌疗效较好,为非手术疗法中的首选方法。

4.生物和免疫治疗

在手术切除或化疗、放疗杀灭大量癌细胞后,应用生物和免疫治疗可起巩固和增强疗效的作用。

5.辨证论治

(1)肝气郁结:右胁部胀痛,胸闷不舒,善太息,纳呆食少,时有腹泻,右胁下肿块,舌苔薄腻,脉弦。治法:疏肝健脾,活血化瘀。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2)气滞血瘀:胁下痞块巨大,胁痛引背,脘腹胀满,食欲缺乏,倦怠乏力,便溏,舌紫暗有瘀点,脉弦涩。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消积。方药:复方活血汤加减。

(3)湿热聚毒:心烦易怒,身黄目黄,胁肋刺痛,口苦口干,食少腹胀,溲赤便干,舌紫暗,苔黄腻,脉弦滑。治法:清热利胆,泻火解毒。方药:茵陈蒿汤加减。

(4)肝阴亏虚:胁肋疼痛,五心烦热,头晕目眩,纳食减少,腹大胀满,青筋暴露,甚则呕血、便血,舌红少苔,脉细而数。治法:

养血柔肝,凉血解毒。方药:一贯煎加减。

【护理措施】

1.避免饮酒过度,避免与疫水接触。

2.保持平衡心态,避免过度劳累。

3.饮食宜清淡,忌煎炸、辛辣、坚硬的食物。

4.卧床休息,病情稳定者可进行轻微体育活动。

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概述】

酒精中毒也叫乙醇中毒,它有急、慢性之分。急性中毒主要与一次大量饮酒后致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有关。慢性酒精中毒是由长期酗酒所致,可为多系统损害。

长期酗酒可致营养缺乏。营养物质主要是以来自外界的食物形式摄入的物质,如糖类、蛋白质、脂肪及维生素和某些元素等,这些物质是人体健康所必需的。食物进入胃肠道后,经消化、吸收、代谢和排泄过程,将有用成分消化、吸收、利用,以供应机体各脏器组织需要,将代谢产物(最终未被吸收利用的物质成分)排除体外。酒类饮料可供给人体热量,但不含有维生素、矿物质和氨基酸等必需营养成分。长期大量饮酒时,进食减少,可造成明显的营养缺乏。其中B族维生素缺乏尤为显著,而慢性酒精中毒引起的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主要与营养缺乏有关。

周围神经疾病的主要病理改变为轴突变性和节段性脱髓鞘。经统计学分析,摄入酒精的总量与周围神经损害密切相关,周围神经功能测定与摄入酒精总量呈负相关。损害程度取决于饮酒的量,因而不排除酒精或其代谢产物对神经轴突或细胞体的损害作用的可能性。

本病在祖国医学可归属于“麻木”、“痿证”等范畴。祖国医学认为,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主四肢肌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则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毛、筋肉等组织器官得到充分营养,肌肉则丰满,身体则健壮;否则脾胃功能减弱,全身各部位得不到气血精微物质的营养,则诸疾产生。

长期嗜酒,损伤脾胃,脾胃纳化失常,健运失职;或湿热蕴积,阻滞脉络,气血运行不畅;疾病日久,又可致“血停为瘀,湿凝为痰”。痰瘀交结,留滞经隧、关节,进一步阻遏气血周流;或病久,耗气伤血,阴阳俱虚等,这些均可使全身肌肉、四肢筋骨失去气血精微的充养,而产生“麻木”、“痿证”等。总之,饮酒生湿酿痰,伤胃滞脾,脾胃损伤,又生内湿,从而产生由实致虚,由虚致实,虚实夹杂病证。

【临床表现】

四肢末端可见手套或袜套样感觉减退或消失,下运动神经元性软瘫或伴烧灼感、针刺疼痛感、或肌肉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或伴自主神经障碍,无病理征。一般无膀胱直肠括约肌障碍。

【实验室检查】

主要为电生理检查——肌电图检查。可表现为失神经电位和自发电位。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延长、波幅增高、多相电位数量增加,同步化电位减少,神经传导速度(包括运动及感觉)明显减慢。

【诊断要点】

1.症状体征

四肢末端对称性麻木无力,呈套式或袜式感觉减退或消失(包括深、浅感觉),对称性下运动神经元性软瘫,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或呈跨越步态,或有自主神经障碍,或伴有感觉性共济失调,无病理征,无精神障碍及脑部症状。

2.主诉

长期或大量饮酒史。

3.肌电图的异常变化

肌电图表现为失神经电位及传导速度减慢等。

【治疗】

1.一般治疗

适当休息,增强锻炼,树立信心,增加营养,饮食清淡,多食富含维生素食物,恢复期配合理疗、针灸、按摩等治疗。

2.西药治疗

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尤其是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1、维生素B12、维生素B6等;神经细胞营养药,胞磷胆碱及三磷腺苷、烟酸、地巴唑等。另外可应用加兰他敏肌注,适当应用改善血液循环药物,如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等。

3.辨证论治

(1)寒湿困脾:为病初阶段,四肢或手足麻木无力,或伴胸脘满闷,纳呆,或呕恶,或头晕,身体困重,口淡、口渴,或面色晦黄,舌淡红,体胖,苔白腻,脉濡缓或小滑。治法:温中化湿,健运脾胃。方药:胃苓汤为基础。

(2)脾胃湿热:也在病初阶段,肌肤、肢体、手足麻木无力或重、疼痛、烧灼感,伴身重,胸脘痞闷,或局部关节不利、肿胀、灼热,或口苦、口臭、口黏等,便溏尿赤,舌淡或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治法:清利湿热,调和脾胃。方药:加味二妙散为基础加减。

(3)脾胃虚弱:病入中期,平时脾胃虚弱,纳少便溏,短气懒言,面色少华,腹胀,渐出现肢体麻木、萎软无力,甚至肌肉萎缩,舌淡,苔薄白,脉细。治法:健脾益气,或濡养胃阴。方药:补中益气汤或六君子汤或琼玉膏或玉女煎加减。

(4)气血瘀滞:病入中末期,肢体麻木不仁,木重麻轻,萎软无力,或四肢疼痛,青筋显露,或肌肤甲错,形瘦肉消,舌暗有瘀点,脉细或涩或细涩不利。治法:益气活血,养血行瘀。方药:补阳还五汤或圣愈汤为基础。

(5)痰瘀交阻:病末期,麻木日久,或固定一处,全然不知痛痒,肌肉萎缩更加明显,四肢萎软无力,舌暗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苔或滑或腻,脉沉滑或沉涩。治法:化痰行瘀。方药:双合汤为基础。

4.其他疗法

(1)针灸治疗:以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如肩、曲池、合谷、阳溪、髀关、梁丘、足三里、解溪,随时配合尺泽、阳陵泉、脾俞、肾俞、肝俞、悬钟、阴陵泉等。据虚实运用泻法、补法或补泻兼施。

(2)推拿疗法:上肢,拿肩井筋,揉捏臂臑,合谷部肌筋,点肩、曲池等,搓揉臂肌来回数遍。下肢,拿阴廉、承山、昆仑筋,揉搓伏免、承扶、殷门部肌筋,点腰阳关、环跳、足三里、委中、犊鼻、解溪、内庭穴等,揉搓股肌来回数遍。手劲刚柔并济,以深透为主。

【护理措施】

1.戒酒

本病是饮酒所致,故首先必须戒掉酒瘾。饮酒不仅可损伤周围神经,导致前述的所有症状,还可损害其他系统。

2.慎饮食

饮酒可伤脾胃,饮食不慎也可伤脾胃,饮食不节、不洁或肥甘厚味及辛辣之品皆可影响脾胃纳化功能。故要做到饮食有节。平时脾胃虚弱者注意饮食调养。

3.调情志

保持心情愉快,避免忧思恼怒。因怒伤肝,思伤脾,肝脾不和,影响消化功能,思虑过度,耗伤心脾,影响气血生化及畅行,不利于本病恢复。

4.强体质

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如太极拳、保健操、散步、跑步等,既能增强体质又使气血通畅。

5.避寒湿

脾胃功能弱者易受外邪侵袭,外寒外湿可直伤脾胃;所以防寒、防潮、防湿、注意保暖、保温可增加末梢血液循环,保护脾胃功能。

6.远房帏

房事不节,耗伤肾精,真阴亏虚,真阳不足,可消耗体力,损及脾阳,影响恢复,加重病情。

7.慎起居

按时作息,起居规律,讲究卫生,勤清洗、勤晒衣物等。

8.早诊断、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防病情改变,及时就诊。

9.防并发症

对瘫软卧床不起的患者,注意翻身、拍背,防止褥疮、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

10.促进恢复

加强肢体功能锻炼,予以按摩、推拿、热敷、熏洗等外治疗法,以促进肢体功能恢复,防止肌肉萎缩。

11.坚定信心

使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可延缓病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