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
【概述】
胃癌是原发于胃部的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源于上皮的恶性肿瘤为胃腺癌,它占胃部恶性肿瘤的95%。胃癌虽然是全球性疾病,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各国家地区及各种族,甚至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发病率都有较大差异。男性居多,男女比例约为2~3∶1。发病年龄多在中老年,青少年较少;40~60岁者占2/3,40岁以下者占1/4,余者在60岁以上。大致上,有色人种比白种人易罹本病。北美、西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发病率较低,而日本、智利、俄罗斯和冰岛则为高发区。我国的发病率也很高,且不同地区间也有较大区别,一般北方比南方高,沿海比内地高,以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宁夏等省、自治区最高,其次为东北及内蒙古,再次为华北和华东,而以中南的湖南、广东及广西等省、自治区,以及西南的四川、云南、贵州等省最低。全国平均年死亡率约为16/16万(男性21/10万,女性10/10万),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胃癌的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
与人体所有组织一样,在正常情况下,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间保持动态平衡,这是其结构完整和功能健全的基础。
这种平衡有赖于癌基因—抑癌基因,以及某些调节肽的调控,一旦失控,多个癌基因被激活而抑癌基因被抑制,则可能逐渐进展为癌。虽然胃癌的病因迄今尚未阐明,但已认识到多种因素会影响到上述的调控作用,共同参与胃癌的发病。
观察发现,从胃癌高发区搬迁到低发区定居的,第一代仍保持对胃癌的高易患性,第二代则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而至第三代发生胃癌危险性基本接近当地居民。这提示胃癌的发病与环境因素有关,而最可能的是饮食中的致癌物质。流行病学专家指出,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乳品和蛋白质,可降低胃癌发生的危险性。多吃霉粮、霉制食品、咸菜、烟熏及腌制鱼肉,以及过多摄入食盐可增加发病的危险性。长期吃含高浓度硝酸盐的食物(如烟熏和腌制鱼肉、咸菜等)后,硝酸盐可在胃内被细菌的还原酶转变成亚硝酸盐,再与胺结合成致癌的亚硝胺。细菌可伴随部分腐败或不新鲜的蔬菜进入胃内,慢性胃炎或胃部分切除术后胃酸分泌低下也可使细菌大量繁殖。老年人因胃酸分泌腺的萎缩也常引起胃酸分泌低而利于细菌的生长。正常人胃内细菌少于103/mol,在上述情况下细菌可增殖至106/mol以上,这样就会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盐类致癌物质。致癌物质长期作用于胃黏膜可致癌变。饮酒在胃癌发病中的作用尚未有定论,而吸烟则可能增加患胃癌的危险性。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胃癌好发于较低的社会经济阶层,这更加支持环境因素的重要性。
随着研究的深入,幽门螺杆菌(HP)被认为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HP具有黏附性,其分泌的毒素有致病性,导致胃黏膜病变,在此基础上易发生癌变。HP还是一种硝酸盐还原剂,具有催化亚硝化作用而起致癌作用。HP感染后若干年,甚至二三十年后可能诱发胃癌。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属下的国际癌肿机构(IARC)宣布,HP是人类胃癌的Ⅰ类(即肯定的)致癌原。
遗传因素对胃癌的发病亦很重要。胃癌的家族积聚现象,以及可发生于同卵细胞,支持了这种观点。癌前期变化及某些具有较强的恶变倾向的病变,包括癌前期状态与癌前期病变。
癌前期病变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尤其腺瘤型或绒毛型息肉或直径大于2Cm者)、残胃、良性胃溃疡、恶性贫血和巨大胃黏膜肥厚症。癌前期状态指较易转变成癌组织的病理组织学变化,如肠化、不典型增生等。如有癌前期病变及并发不典型增生者应密切随访。
胃腺癌的好发部位依次为胃窦(58%)、贲门(20%)、胃体(15%)、全胃或大部分胃(7%)。可分为早期和进展期。早期胃癌是指局限而深度不超过黏膜下层的胃癌,且不论其有无局部淋巴结转移。进展期胃癌深度超过黏膜下层,已侵入肌层者称中期,已侵及浆膜层或浆膜层外组织者称晚期。
中医根据胃癌的症状特征,认为属于中医的“胃脘痛”、“胃痞”、“反胃”、“积聚”、“伏梁”、“噎嗝”等范畴。胃癌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从中医观点分析,主要由于长期的饮食不节、情志抑郁不舒,加之正气内虚渐致痰水胶结,气滞血瘀,壅结于胃,胃失和降而成。
【临床表现】
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就医时常在半年之后。初起病人食欲缺乏,不想吃饭,厌食,吃饭后胃部不舒服,有膨胀和闷压的感觉,多消化不良,伴有体力与脑力疲乏无力,饮食无味,尤其对肉食更觉无味。疼痛无节律,并且逐渐加重,饮食能使疼痛剧烈,用制酸药不能缓解。多数病人食欲减退,或厌食、消瘦、贫血、全身无力。上腹部能触及肿块,淋巴转移的可触及淋巴结肿大,有肝转移时,可触及肝大或癌结节。常有胃灼热,嗳气,多数觉得进食时发噎,吞咽困难,一般在起床前或早饭后,常有恶心的感觉。由于胃被堵塞,而在进食前后呕吐。或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宿谷不化。有时病人没有疼痛,但体重下降。
【实验室检查】
1.内镜
内镜检查和活检,是诊断胃癌的最可靠方法,有经验的内镜医师对胃癌的确诊率可达95%以上。
2.X线钡剂造影
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可检查出胃壁微小病变,是诊断胃癌的重要方法。
3.CT检查
表现为胃壁增厚及肿瘤的软组织影像。CT还能显示临近脏器和淋巴结有无转移。最近开展的CT三维重建仿真内镜,能较清楚的显示胃内病灶,且可了解肿瘤局部浸润情况。
4.其他
粪隐血试验常呈阳性。血清CEA、CA19-9、CA125等肿瘤相关抗原可升高,但敏感性和特异性不强。国内研制的MG系列胃癌单克隆抗体有较强的特异性。但也有假阳性。
【诊断要点】
凡有下列情况者,应高度警惕,并及时进行胃肠X线钡剂检查、胃镜和活组织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①40岁以后出现中上腹不适或疼痛,无明显节律性,并伴明显食欲缺乏和消瘦者;②胃溃疡患者,经严格内科治疗而症状仍无好转者;③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经内科治疗无效者;④X线检查显示息肉>2Cm者;⑤中年以上患者,出现不明原因贫血、消瘦和粪便隐血持续阳性者。
【治疗】
1.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手段,只要患者体质条件许可又无远处转移,皆应予剖腹探查,力争切除。
2.化学疗法
可在术前、术中和术后进行,晚期胃癌或其他原因不能手术者亦可行化疗。动脉灌注化疗可减少不良反应,缓解症状,延长生命。
3.内镜治疗
早期胃癌患者如有全身性疾病不宜手术切除者,可采用内镜治疗。此外,通过内镜,应用高电频激光、微波、注射无水乙醇(酒精)以及剥离活检切除术等方法亦可取得一定效果。进展期胃癌可通过内镜局部注射免疫兴奋剂(溶血性链球菌制剂OK-432)及抗癌药物取得较好效果。并发梗阻者可在内镜下放置内支架。
4.放射治疗
有一定疗效,多用于综合治疗,可延长患者存活时间。
5.免疫治疗
全身应用免疫兴奋剂,如干扰素,白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TNF),LAK细胞,TIL细胞等,以提高患者对肿瘤的免疫力,延长患者生命。其他免疫兴奋剂,如香菇多糖、云芝多糖、OK-432、左旋咪唑等,可作为辅助治疗。
6.辨证论治
辨证分型施治可作为对晚期胃癌的一种辅助治疗。
(1)痰气交阻:症见胃脘满闷作胀或痛,窜及两胁,呃逆,呕吐痰涎,胃纳减退,厌肉食,苔白腻,脉弦滑。治法:理气化痰。
方药:开郁至神汤加减。
(2)痰湿凝滞:症见胃脘满闷,面黄虚胖,呕吐痰涎,腹胀便溏,痰核累累,舌淡滑,苔滑腻。治法:燥湿化痰。方药:导痰汤。
(3)血瘀内结:症见胃脘刺痛而拒按,痛有定处,或可扪及腹内积块,腹满不食,或呕吐物如赤豆汁样,或黑便如柏油样,或左颈窝有痰,形体日渐消瘦,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药:膈下逐瘀汤。
(4)胃热伤阴:症见胃脘部灼热,口干欲饮,胃脘嘈杂,食后剧痛,进食时可有吞咽哽噎难下,甚至食后即吐,纳差,五心烦热,大便干燥,形体消瘦,舌红少苔,或舌黄少津,脉细数。治法:
清热养阴,益胃生津。方药:竹叶石膏汤。
(5)脾胃虚寒:症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腹部可触及积块,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宿食不化,泛吐清涎,面色晄白,肢冷神疲,面部、四肢水肿,便溏,大便可呈柏油样,舌淡而胖,苔白滑润,脉沉缓。治法:温中散寒,健脾和胃。方药:理中汤加味。
(6)气血两亏:症见胃脘疼痛绵绵,全身乏力,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虚烦不眠,自汗盗汗,面浮肢肿,或可扪及腹部积块,或见便血,纳差,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治法:益气养血。方药:十全大补汤加减。
【护理措施】
应注意精神方面的护理,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各种治疗。饮食方面应尽量做到色香味佳,富于营养又品种多样,如奶类、鱼、肉末、果汁等,有吞咽困难者应进食半流质或流质饮食,少食多餐。呕吐不能进食者,应适当补充液体、能量和维生素,以维持生命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