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健康快乐枕边书
9172300000029

第29章 精神分裂症(2)

【临床表现】

咽中如物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或伴胸中窒闷,胸肋胀痛。

【实验室检查】

无任何异常发现。

【诊断要点】

1.典型临床表现。

2.大多数患者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等情感内伤的病史。

3.多发生于青、中年女性。

【治疗】

1.一般治疗

通过精神治疗解除致病因素,使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疾病,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

2.西药治疗

目前无特效药,可试用钙离子通道阻滞药。

3.辨证论治

本病属痰气郁结之证。以行气开郁,化痰散结为法,用半夏厚朴汤。

4.其他疗法

手术治疗。

癔病性哮喘

【概述】

本病为发作性的喘息,常由重大生活事件、强烈的内心冲突和情志体验、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于易病个体而引发,大多为突然发病,反复发作,症状常有夸张性,往往在周围人多时症状加重,好发于青春期,女性多于男性,文化程度较低者发病较多。

本病见于中医“郁证”、“喘证”等病,情志所伤、气机郁滞是本病的基本病机。

【临床表现】

发作时患者常突然屏气或过度喘气,双目紧闭,面色潮红,全身发直,或四肢不规则舞动,维持几分钟至几十分钟不等。发作时意识未丧失。

【诊断要点】

1.发病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

2.症状具有夸张性、做作、易受暗示的特点。

3.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4.常有癔症性格特征。

【治疗】

1.一般治疗

(1)心理治疗:常用解释性心理治疗,引导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致病的精神因素,认识疾病的性质,帮助患者分析个性存在的缺陷,指导患者学习新的应对技巧,增强适应能力。

(2)暗示疗法:可借助于某些物理治疗器械或用10%葡萄糖酸钙10ml静脉缓慢注射,同时给予言语暗示,如告以出现某种感觉时疾病即可好转。

2.西药治疗

给予盐酸氯丙嗪25~50mG肌内注射,或地西泮10~20mG静脉注射,发作过后可给予抗焦虑药治疗。

3.辨证论治

中医以甘润缓急,养心安神为法。方药:甘麦大枣汤或逍遥散。

4.其他疗法

针刺、电针治疗。

【护理措施】

做好精神治疗工作,使患者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

心脏神经官能症

【概述】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以心血管系统功能失常表现为主,常合并心理障碍,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特殊类型。一般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但可与器质性心脏病并存,或在后者的基础上发病,在症状上易与器质性心脏病混淆,造成鉴别诊断上的困难。

病因主要由于外环境刺激或内环境失衡造成中枢神经功能失调,影响自主神经功能,从而导致心脏血管功能出现异常。本病多发生于青壮年,以20~40岁多见,亦可见于更年期,女性多于男性。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精神较脆弱,因此,精神因素对发病起重要作用,如焦虑、紧张、恐惧、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精神刺激以及紧张的脑力劳动等均为常见诱因。其中“心理暗示”的作用尤为突出,如因缺乏对心脏病的认识,对医生所说的医学术语“窦性心律不齐”、“生理性杂音”等产生误解,将生理性改变理解为病理性状态,而加重精神负担,或见闻心脏病患者猝死,产生忧虑、恐惧等情绪而诱发本病。此外,因病后或平时缺乏劳动锻炼,对某些活动不能耐受,而产生心血管系统的反应,并心存顾虑而发病。

在中医学中,心脏神经官能症多属“心悸”、“怔忡”、“心痛”

的范畴。中医理论认为,在病因、病机方面,除心脏本身气血阴阳失调外,还与脾、肾、肝、胆功能失调关系密切,而情志因素、精神刺激等为主要致病因素。

【临床表现】

心脏神经官能症最主要的特征为主观感受的心血管症状与神经系统失调表现并存。临床症状繁多易变、时轻时重,以心血管方面的症状较为突出,如心前区疼痛、心悸、气短、呼吸憋闷、过度换气等。神经系统的常见症状为头晕、乏力、失眠、多梦、焦虑、多汗等,体温有时升高。上述症状多在情绪激动或久病时首次出现,此后反复发作,入睡前、欲醒和刚醒时、情绪波动时最易发作,过度劳累或情绪改变可使之加重。

【实验室检查】

患者心电图大多正常,偶见T波平坦或轻度倒置,ST-T波改变主要局限于Ⅱ、Ⅲ、aVF或V4-6导联,且较易改变,时而消失,时而加重,心率增快常使ST-T波异常加重,心率减慢时则可恢复正常。普萘洛尔(心得安)试验阳性,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测定等一般常规检查正常。X线检查,心脏大小及形态正常。

【诊断要点】

根据心血管系统功能失调及全身性神经官能症的临床表现,经客观体征及有关实验室检查,证实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时,可考虑本病的诊断。对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者,应定期随访,动态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将器质性心脏病误诊为心脏神经官能症而延误病情或将本病误诊为器质性心脏病,加重患者思想负担。器质性心脏病亦可与心脏神经官能症并存,做出诊断时必须慎重、全面的考虑。

【治疗】

1.一般治疗

本症的治疗原则以心理治疗为主,医务人员应详细询问病情,充分了解其工作、生活、思想情况及家庭、工作环境,掌握诱发本病的心理因素,给予心理治疗。通过各种实验室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的可能,以解除患者的顾虑,减轻思想负担。并向患者说明精神因素对本病的影响,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

2.西药治疗

(1)小剂量镇静药:地西泮(安定)5mG,每晚1次;阿普唑仑0.25~0.5mG/次,每日3次。氯氮(利眠宁)10mG,每晚1次。

(2)β受体阻滞药:美托洛尔25mG,每日3~4次。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者禁用。

(3)自主神经调节药:谷维素10mG,每日3次。

上述治疗取得疗效后,应维持治疗至少2~3个月以上,再逐渐停药,以免复发,加重患者思想顾虑。

3.辨证论治

(1)心虚胆怯:症见心悸,善惊易怒,坐卧不安,失眠多梦,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舌象多正常,脉象细数或弦细。治法:养心益气,镇惊安神。方药:平补镇心丹加减。

(2)心脾两虚:症见心悸,气短,头晕,乏力,面色不华,纳呆,腹胀,失眠多梦,舌淡,脉细弱。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方药:归脾汤加减。

(3)心阴亏虚:症见心悸易惊,心烦少寐,五心烦热,头晕目眩,口干微热,舌红,少津,脉细数。治法:滋阴补血,宁心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加减。

(4)心阳不振:症见心悸气短,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动则悸发,静则悸缓,舌淡红,苔薄白,脉象细弱或沉细而数。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惊。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

(5)脾肾阳虚:症见心悸目眩,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胸脘痞满,畏寒肢冷,小便短少,渴不欲饮,下肢浮肿,大便溏薄,舌苔白滑、质淡,脉沉细迟。治法:温补脾肾,利水宁心。方药:理中汤合真武汤加减。

(6)血脉瘀阻:症见心悸怔忡,短气喘息,胸闷不适,心痛时作,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或结代。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4.其他疗法

如坚持体育锻炼,可提高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但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音乐可以陶冶情操、松弛神经,从而消除忧郁、疲劳和痛苦,达到心理及生理平衡,使患者得到心理治疗。

【护理措施】

1.一般患者不必卧床休息,可适当调整工作,合理安排生活,做适当体力活动,以不感觉疲劳为度,如户外散步等。

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因情志内伤诱发本病。

3.要作息规律、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休息与睡眠。

4.避免外邪侵袭,诱发或加重病情。

5.指导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不良心理因素。

功能性呕吐

【概述】

功能性呕吐最主要的表现为反复呕吐,但无所有已知可导致呕吐的病理或心理病因。目前对本病发病机制的认识尚不统一。属于胃肠道动力性疾病。现代胃肠动力学研究认为,胃肠道神经系统是胃肠道动力的主要控制因素。动力障碍、内脏感觉异常、脑肠调控失调和精神心理因素等在本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功能性呕吐在祖国医学中属“呕吐”、“翻胃”等范畴。常因情志内伤、肝郁失却条达、脾胃气机受阻、升降失调所致。

【临床表现】

频繁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无进食障碍。

【实验室检查】

纤维胃镜、上消化道X线钡剂等检查可排除一些器质性病变,仅发现胃蠕动频率变慢,节律紊乱,逆蠕动等。呕吐物的检查可排除食物中毒感染性胃炎等。呕吐严重者可发生电解质紊乱。

【诊断要点】

罗马Ⅱ诊断标准:在过去的12个月内,至少有12周时间(不必连续)出现:①频繁呕吐,1周至少3天;②无进食障碍、反胃或主要的精神病;③非自我或药物诱导;④没有可用来解释反复呕吐的肠道、中枢神经异常和代谢性疾病。诊断时须特别注意排除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D)。

【治疗】

1.一般治疗

进少渣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忌暴饮暴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及调味品。保持心情舒畅,提高自我修养,心胸开阔,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注意劳逸结合,寒温适宜。

2.西药治疗

注意营养支持疗法。必要时选用止吐药,如甲氧氯普胺;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吗丁啉)等;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等。

3.辨证论治

(1)肝气犯胃:呕吐频作,伴胸肋满痛,烦闷不舒,泛吐酸水,嗳气,口苦,舌红,苔薄腻,脉弦。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方药:半夏厚补汤或四逆散和左金丸加减。

(2)痰饮内阻:呕吐痰涎清水,胸脘痞闷,头眩心悸,或呕而肠鸣有声,舌苔白腻,脉滑。治法:温化痰饮,和胃降逆。方药:

二陈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3)脾胃虚寒:饮食稍多即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胸脘痞闷,口干而不欲饮,面白少华,倦怠乏力,喜暖恶寒,甚则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方药:理中丸或六君子汤为主方加减。

(4)胃阴不足:呕吐反复发作而量不多,恶心,口燥咽干,饥不思食,胃脘嘈杂,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治法:养阴润燥,降逆止呕。方药:麦门冬汤为主方加减。

4.其他疗法

可选用针灸治疗,取内关、神门、期门、中脘、胃俞、足三里等穴,用平补平泻手法;或采用暗示心理治疗;或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如太极拳等。

【护理措施】

1.选择舒适的进餐环境,避免环境嘈杂或有刺激性气味。

2.帮助患者解除思想负担,保持心情舒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进食少渣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忌暴饮暴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及调味品。

4.适量参加文体活动,作息规律,劳逸结合。

5.服煎剂等药物易稍凉,少量频服,防止过多、过快服药而将所服药物吐出,或于药液中加入少许姜汁。

吞气症

【概述】

吞气症又称神经性嗳气,指患者有反复发作的连续性嗳气,并企图通过嗳气来解除患者本人认为是胃肠充气所造成的腹部不适和饱胀感。其特点是:嗳气声响而频,癔症表现浓厚,有人在场时加重。本病事实上是由于患者不自觉的反复吞入大量空气而引起嗳气。

中医学认为本证属“嗳气”范畴。多因食积内停,情志不和等因素而致。患者过食生冷黏腻食物,食滞不化而气逆于上;或脾胃受损,聚湿生痰,痰阻胃气而上逆;或脾胃运化失常,宿食滞留中焦,以致食物不化而胀满气逆。情志因素主要由于忧思恼怒,七情所伤,使肝失调达,肝气横逆犯胃,胃气不得顺降而发生嗳气。

【临床表现】

反复发作的连续性嗳气为主要表现,起病缓慢,病程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