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家庭心理健康小顾问
9171000000007

第7章 困惑预防(1)

什么是心理需求

除了生理需求外,人还有其他多种需求,心理需求就是其中之一。心理需求影响着人的身体健康。国外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人的心理需求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渐发展的。心理需求包括物质需求、保障需求、爱与被爱需求、受人尊重需求、实现自我价值需求。

人们对于衣食住行的需要即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物质需求是一切生产活动的保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为了满足这一需求,不同的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

每个人都希望有稳定的工作,有温暖的家,渴望拥有一定的社会保障,这一需要即是保障需求。一个人安全需要受到威胁时,对人身体和社会安定都有极大的危害。

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的感觉,对朋友、对亲人、对他人的爱会给人巨大的动力。

人们都渴望自己成为被尊重和喜爱的成员,在心理上有被爱的感觉。人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感到自己是受人尊重和需要的。

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是最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人们希望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但是理想与现实是有一定差距的,不是所有的愿望都能实现,人会不断遭受挫折并总结经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理想,使之与现实相符合,以免使身心受到不良影响。

“需求层次说”基本上符合实际,但是需要注意人的物质需要与社会需要是相一致的,在社会生活中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互相适应的。人应该用合适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任何不合法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

如何克服偏执心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偏执形成主要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双重影响,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环境。专家们认为,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爱以及给予孩子的自主独立性,对孩子的人格健全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父母与孩子存在沟通障碍,再加上孩子不当的防御方式很有可能形成孩子的偏执心理。例如,就排泄而言,处于肛门欲阶段的儿童能从粪便的滞留和排泄中获得快感。如果孩子在排泄过程中受到了过分的干预与约束,就会故意把自己弄脏作为报复。长大以后,这一偏执心理会表现为多疑、猜忌、冷漠、固执等性格特征。由此可见,环境因素诸如家庭环境、老师教育、同伴性格等都会使孩子变得偏执。

具有偏执心理的人通常极端自信,自尊心强。有时也会无故自卑,感到自己不受重视。他们敏感多疑,从不信任别人,常认为别人无意的行为是有敌意的,甚至把他人的友善当做对自己伤害的预兆。他们认为生活中处处存在着不安全因素,只有自己才是可靠的。一旦他们失败,便会将原因归咎于他人。在他们眼中,个人的利益最重要。

偏执心理对于一个人的生活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首先,他们自身就有很多烦恼和苦闷。人生活在社会中,和他人交往是生存必需。缺乏与他人的交流,人的情感就难以宣泄,无法在感情上与他人沟通使人的心理缺乏依靠感,这不是物质生活所能够填补的。偏执的人不合群,与社会交流很少,精神生活往往极为匮乏。偏执心理使个人脱离社会,而一个人是需要在社会实践中慢慢学习,获得符合社会要求的知识、技能、态度和思想的。所以具有偏执心理的人在培养社会性和履行其社会义务方面存在较大问题。

另外,一个人应该从自己的行为中认识自己的心理,从而判断出自己的个性特征及想法。而人要对自己有所认识通常要以他人为镜,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得到相关信息。偏执心理阻碍了人的正常交流,使人无法建立正确的自我评价,而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一个人有着重要作用,能使人心理健康发展。

偏执对一个人知识的获得也会产生阻碍。众所周知,实践出真知。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可以获得许多有益的经验,以此来补己之短。他人的成功与失败对自己是一种借鉴,如果缺乏与他人的沟通,获得这些知识的渠道就被切断了。同样,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将自己的专长与他人的专长结合,发挥出团体的作用。偏执心理的存在对成功起着很大的负面作用。

从防治的角度来说,对于偏执反应及偏执性人格,只要辅以心理治疗即可。心理医生应当引导偏执反应者采用积极的心理调节方式,而对于偏执性人格,则应根据个人情况进行不同的心理治疗。如果已发展为偏执性精神病,则应使用药物治疗。

嫉妒心理都有哪些表现

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短时性的嫉妒心理,这是正常现象。心理学家分析指出:嫉妒是人的本能,是一种企图缩小和消除差距,维持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心理防御反应。但如果长期存在这种心理,见什么都眼红,这就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了。

嫉妒分为四类:由金钱、物欲引起的嫉妒,由权力、地位欲引起的嫉妒,由名誉欲引起的嫉妒,由性爱引起的嫉妒。病态的嫉妒多是由自私的心理引起的,以自我为中心,眼里容不得超过自己的人。其实每个人都有嫉妒心理,但是有病态心理的人常会因为一件小事而心生妒意,例如别人穿了一件漂亮衣服。当嫉妒转为憎恨时,嫉妒心理就会显露出来,表现为挑剔、诬陷等行为。如看见别人有钱就说这些钱来路不正,看见别人有了好工作就说是靠溜须拍马得来的。如果嫉妒者还存在理智,不会和被嫉妒者发生明显的冲突,他们只是散布流言以满足自己的不平衡心理。而一旦憎恨心理转化为损人的卑劣行为,嫉妒者就会采取行动诋毁他人,甚至于用各种手段攻击被嫉妒者。

嫉妒心理具有排他性,表现为只能自己取胜,不许他人成功。

具有嫉妒心理的人会诋毁比自己优秀的人,无论是别人长得比自己漂亮还是能力比自己强。他们对美好的事物所持有的态度和一般人不同,越美好的事物越能引起他们的厌恶和排斥。另外,他们嫉妒的对象不固定。如果利益冲突不明显,一般心理反应就不太明显。而当对方和自己条件相似,或者是存在利害关系的竞争对手时,嫉妒心理就会很明显地表现出来。

嫉妒心理的表现形式有很多,包括对他人的行为挑剔,贬低他人的优点而将缺点夸大,恶意中伤别人,制造谣言,甚至采用暴力手段侵犯别人。此外,有的嫉妒心理不会轻易表露,不承认自己的行为动机是出于嫉妒。

病态的嫉妒对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危害,表现为疑虑、莫名其妙地猜忌,而且顽固不化。对别人的要求相当多,但从不信任他人,总认为别人居心不良会伤害自己。他们存在嫉妒心理的同时又羡慕别人。把自己放在首要位置,一旦犯了错误就责怪他人,从来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这种心理明显地偏离了常态。精神病学研究表明,病人的人格与精神疾病的发生联系紧密,具有病态嫉妒人格的病人极易发展成为偏执性精神病或精神分裂症。人格的偏离对个人在社会上的发展有很大危害。一个无法信任他人的人根本不可能用一颗平常心去和别人相处,更不用说与他人合作。人际交往出现的障碍成为个人发展的绊脚石。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嫉妒心理的形成呢?心理研究表明,环境是影响一个人性格形成的最关键因素。如果在孩子性格形成的过程中,父母总是漠不关心,表现冷淡,那么孩子长大后性格会是好嫉妒,推卸责任,排斥比自己强的人。另外,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毕竟孩子在与家庭接触之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

在遭遇挫折时,如果合理方式不能消除焦虑,就要采取非理性方式,即自我防御机制。借助这种方法,可以把失败归结于他人,求得自己心理的平衡感。另一种防御机制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心而歪曲现实。面对比自己优秀的人时,认为别人的成功或优秀是非正常的,是用不合理手段得来的。如果习惯运用这些防御机制进行应付,人格就会有缺陷,随之嫉妒心理就产生了。

如何克服嫉妒心理

克服嫉妒心理应从嫉妒者和被嫉妒者两方面着手,嫉妒者应注意三个问题。

1.当别人在某方面比自己优秀时,应该从其他领域开拓自己,寻找能发挥自身长处的事物,用优点来弥补不足。这样就可以缩小与被嫉妒者的差距,使自己获得满足感,减轻对别人的嫉妒心理。“人各有长”,虽然自身存在不足,但长处同样可以使人佩服。

2.在与他人进行比较时,要使用正确的方法。用“一分为二”

的观点,看到别人的长处,向别人学习以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提高自己。不要把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一旦别人超过了自己,失衡心态就会引发强烈的嫉妒心理。

3.极端个人主义的观点也必须清除。自私的人眼里只有自己,认为自己一切都比别人强。在别人取得成绩时,认为是对自己的威胁。这种狭隘的想法会使人产生嫉妒心理。因此,我们要提高自身修养,把眼光放远,用一颗宽容的心与人相处。

被嫉妒者也应注意两点。

1.克服嫉妒心理的另一方面是消除别人对自己的嫉妒。在取得成功使他人感到不如自己时,可以把自己从前的挫折和失败告诉嫉妒者,使其获得一种心理安慰,把注意力从嫉妒中引开。平时,在一些对自己无重大利害关系的事情上故意认输,表现一下自己能力的不足,同时请教嫉妒者擅长的事物,使之产生满足感,提高自信。这样,对方就不会认为你是他的敌人了。

2.在适当的时候要赞扬嫉妒者的优点,使其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消除自卑心理。在赞扬时要注意实事求是,态度诚恳,否则会令人觉得这是一种挖苦和讥讽。这样不仅无法消除对方的嫉妒心理,反而会令对方对自己更加憎恨。

在取得成功时,不要只是一个人沾沾自喜,甚至于自命清高,看不起周围的人。应当让大家分享自己的成功与欢乐,用真诚的心来感动嫉妒者,消除紧张的气氛。但如果对方不接受你的诚意,也不必勉强,顺其自然即可。

自卑心理的产生与防治

自卑心理常表现为悲观、忧郁、孤僻,是一种消极心理。其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成功是自信的基石。反之,总是经历失败与挫折就易形成自卑心理。人的期望是层层垒砌的,只有实现了前一个目标才会继续追求下一个。感受到的成功越多,对未来的信心就越强,对自身的期望值也随之上升。

通常,人都是从他人对自身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的。如果周围人例如父母对子女常常贬低轻视,孩子就会否定自己,形成自卑心理。不少女孩子存在自己不如男生的想法,这与社会上普遍的性别歧视有关。总之,他人对自己的期望或评价过低,就会使本人对自己的认识下降,产生自卑感。

在面对考验时,存在自卑感的人就会害怕、退缩,认为自己不可能战胜困难。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增加了自己的心理负担,更降低了自信。如此恶性循环下去,使自卑者的信心完全丧失,转而用消极的心态面对一切事物。天生存在某种缺陷或者能力较差、性格古怪也会使人产生自卑心理,还有的人会因为生活条件不好而消极自卑。

自卑心理发展下去会成为性格的一部分,严重影响社会交往和能力发展。因此,自卑者应当积极与他人交往,而不要把自己孤立。一个人长期独处,心理活动范围就会变小。由于个人对自身认识不足,看到的都是缺点,从而陷入自卑之中。而与他人交往时,心理活动就不会受个人局限,感受他人的快乐,自己的心情也会开朗。自卑者应当与那些性格开朗、乐观、尊重他人、体谅他人的人交往,而不要选择自大、孤傲、心胸狭窄的交往对象。在交往中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建立起正确的评价,自信也会有所提高。

自己要对自身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评价,多发掘优点和长处,能够看到自己的成功。面对失败能找出原因,不盲目归咎于自己。

经常给自己积极的自我暗示,例如:“我相信我一定可以做好”;“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不比任何人差”。自我激励可以降低自卑感,慢慢就能树立起信心。

让自己多多体验成功也是减少自卑感的好方法。刚开始时可以选择成功把握较大的事情来做,确保成功。有了一个好的开始,情况就会慢慢好转。另外,要重视细微的成功,让它成为自信的基石。只要不断克服困难,体验成功,自卑就会逐渐变成自信。

为什么有人感到空虚和无聊

人的一生要想活得有意义就必须有所追求。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做了很多有哲理的论述,其目的无非是想帮助人们找到生活的目标,体现自身的价值。一旦人没有了追求,或者理想破灭灰心丧气时,空虚感和无聊心理就会占据他的脑子。

可见,人的精神生活是需要滋润的。人们工作、上学、娱乐都是在充实自己。培养一种兴趣爱好对自身也是一种调节与放松。人在社会的各个环节中体会着相互的依赖,在活动中感受着自身价值的存在。